第128頁
皇陵出土的器物中,品類繁多,這明代物質文化的精髓,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研究課題,即便初步整理,也涉及多種學科與專門知識的配合。特別是那些半腐的織錦,人間近乎絕跡,技藝早已失傳,如果不能分析、解剖、追蹤,從繅絲、染色、織造成型等一系列複雜的工藝流程研究起,就很難看清它的本來面目,當然也就談不上繼承,更談不上“古為今用”發揚光大了。
蘇州,這座美麗的城市,在明代是織錦的中心之一。蘇州織品研究所有一位工程師吳平,這位年近不惑的單身女士告別了多年來相依為命的七旬老父,來到定陵,一坐就是三年。她夜以繼日,在空蕩蕩的庫房中面對那既不易展開又不能觸動的明代織錦遺物,繪製出幾百張織錦、服飾圖片,寫下了幾百頁分析資料。直到任務完成,她才離開。最後的研究工作由北京紡織科學研究所的劉柏茂、羅瑞林等專家扶病完成,撰寫出“專題報告”。
蘇州刺繡研究所所長顧文霞女士,為複製緙絲袞服組成專門班子。挑選最好的技藝能手,三上定陵。面對出土實物分析研究,然後回所用三年時間終於完成了稀世珍品的袞服複製品。該所的孫佩蘭女士也完成了袞服織造的技術報告。
在明代,南京也是絲織品的重要產地之一,定陵出土的織錦匹料、袍服,有的“腰封”已經註明為南京織造。南京雲錦研究所所長汪印然接受複製“織金孔雀羽裝花紗龍袍”的邀請後,拖著文革中挨打落下的腰傷病體,帶領著技師和高級研究員面對出土實物進行分析,特製了明代習用的提花木樓機,繪製出長長的專用花本,並追蹤早已失傳的明代染色技術。為了尋找錘打金箔的絕技,幾度尋訪,終於在南京郊區找到了明代打箔金工的後裔,當即在該處建立了打箔作坊,恢復了用金箔纏裹蠶絲的絕技。為了用金絲結合孔雀羽毛在透明顯花的紗地上織成永不變色、金翠交輝的龍紋,十三陵特區文物科長魏玉清跑遍了全國的禽鳥養殖場和動物園,才匯集到一團,也僅僅是一團孔雀羽。
地宮中的長明燈燈油,在地下儲存三百多年,這樣的實物在國內是僅見的。對此進行化驗分析,取得數據,對我們今天的油料儲存無疑是可資借鑑的。找到糧食部穀物油脂化學研究所,青年研究人員樊鐵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但他時間太緊,正準備資料出國講學,而他只好連夜分析化驗,寫出“專題”報告,次日清晨就出國遠行去了。
帝、後的牙齒需要鑑定,但是頭骨牙齒毀於“文革”,怎麼辦?趙其昌想起了北京市口腔醫院的周大成教授,他是口腔醫學史專家,寫過不少關於古人牙齒的論文。地宮打開之後,他到過定陵,能否從他那兒找到一點資料?誰知見面他就哈哈大笑說:“好哇!早已寫好了,拿去吧!”二十多年前的資料他還保存著,這是不幸中之大幸,可算專題報告最為順利的一項。而首飾、木質品等項的鑑定,在北京花絲鑲嵌廠的柳淑蘭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的劉鵬的熱情協助下,也很快順利完成。
骨骼毀了,無法鑑定。頭髮中微量元素含量的鑑定,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李虎侯自願承擔。並請來北京市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的高富願,作頭髮的血型鑑定。幸而保存下了萬曆和孝靖的兩束髮髻,孝端的則毀於“文革”。
為寶石、玉石的鑑定,趙其昌和王岩來到地質部80歲高齡的老專家楊傑家中,請他幫忙。對於寶石、玉石的鑑定,楊傑教授堪稱國內最著名的權威。青年時代在德國留學十三年,專攻寶石玉石,回國後又從事這方面的研究。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稀世珍寶“金縷玉衣”就是由他鑑定的。當他們說明來意後,老教授感慨地說:“我等了你們20年,今天終於來了!”可惜來晚了,儘管老教授支撐著病體,斷斷續續地進行鑑定、分析、化驗,但未及全部完成,他又謝世了。未竟的事業,不得不再請地質博物館的中年研究員趙松齡等專家繼續完成。
老專家的去世,不能不說是件憾事。但是,更大的遺憾則是三具屍骨的消失。
對於屍骨,郭沫若早就有過建議:要多方面化驗。在清理萬曆皇帝屍骨時,郭老又對趙其昌說:“外國人有古代病理學研究,一是研究死亡原因,那是法醫學上的問題。我們也希望知道萬曆的死因。他一生多病,有人說他是個瘸子,有史料記載他吸過鴉片,但是到底是什麼病使他的身體變形,卻成了不解之謎。將來可用多種手段測試,凡能做到的都要詳細地分析研究。這樣可以使我們知道到底是什麼病致他於死命,並可知道什麼病在什麼時候就有了。比如梅毒,在明代末期才有記載。美洲的印第安人無此病,是歐洲人到美洲後才有的,過去此病在中國叫廣東癌,萬曆有沒有?我們都要追蹤一下,積累一些確切的資料……”
可是當他們要找屍骨進行測試和研究時,已經晚矣。趙其昌、王岩和王秀玲滿懷悲憤與悔恨,在定陵前廣場和陵園外的土地上搜尋了整整一個上午,連一片骨渣也未發現,只有那個悲壯的故事還殘留在人們心中。
1985年3月,定陵發掘報告的撰寫工作進入尾聲。夏鼐大師聽取了趙其昌、王岩的匯報後,興奮地說道:“考古所的工作,我可以少管、不管,定陵發掘報告的事我要管到底。困難我幫你們解決,爭取儘快完成。”
蘇州,這座美麗的城市,在明代是織錦的中心之一。蘇州織品研究所有一位工程師吳平,這位年近不惑的單身女士告別了多年來相依為命的七旬老父,來到定陵,一坐就是三年。她夜以繼日,在空蕩蕩的庫房中面對那既不易展開又不能觸動的明代織錦遺物,繪製出幾百張織錦、服飾圖片,寫下了幾百頁分析資料。直到任務完成,她才離開。最後的研究工作由北京紡織科學研究所的劉柏茂、羅瑞林等專家扶病完成,撰寫出“專題報告”。
蘇州刺繡研究所所長顧文霞女士,為複製緙絲袞服組成專門班子。挑選最好的技藝能手,三上定陵。面對出土實物分析研究,然後回所用三年時間終於完成了稀世珍品的袞服複製品。該所的孫佩蘭女士也完成了袞服織造的技術報告。
在明代,南京也是絲織品的重要產地之一,定陵出土的織錦匹料、袍服,有的“腰封”已經註明為南京織造。南京雲錦研究所所長汪印然接受複製“織金孔雀羽裝花紗龍袍”的邀請後,拖著文革中挨打落下的腰傷病體,帶領著技師和高級研究員面對出土實物進行分析,特製了明代習用的提花木樓機,繪製出長長的專用花本,並追蹤早已失傳的明代染色技術。為了尋找錘打金箔的絕技,幾度尋訪,終於在南京郊區找到了明代打箔金工的後裔,當即在該處建立了打箔作坊,恢復了用金箔纏裹蠶絲的絕技。為了用金絲結合孔雀羽毛在透明顯花的紗地上織成永不變色、金翠交輝的龍紋,十三陵特區文物科長魏玉清跑遍了全國的禽鳥養殖場和動物園,才匯集到一團,也僅僅是一團孔雀羽。
地宮中的長明燈燈油,在地下儲存三百多年,這樣的實物在國內是僅見的。對此進行化驗分析,取得數據,對我們今天的油料儲存無疑是可資借鑑的。找到糧食部穀物油脂化學研究所,青年研究人員樊鐵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但他時間太緊,正準備資料出國講學,而他只好連夜分析化驗,寫出“專題”報告,次日清晨就出國遠行去了。
帝、後的牙齒需要鑑定,但是頭骨牙齒毀於“文革”,怎麼辦?趙其昌想起了北京市口腔醫院的周大成教授,他是口腔醫學史專家,寫過不少關於古人牙齒的論文。地宮打開之後,他到過定陵,能否從他那兒找到一點資料?誰知見面他就哈哈大笑說:“好哇!早已寫好了,拿去吧!”二十多年前的資料他還保存著,這是不幸中之大幸,可算專題報告最為順利的一項。而首飾、木質品等項的鑑定,在北京花絲鑲嵌廠的柳淑蘭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的劉鵬的熱情協助下,也很快順利完成。
骨骼毀了,無法鑑定。頭髮中微量元素含量的鑑定,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李虎侯自願承擔。並請來北京市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的高富願,作頭髮的血型鑑定。幸而保存下了萬曆和孝靖的兩束髮髻,孝端的則毀於“文革”。
為寶石、玉石的鑑定,趙其昌和王岩來到地質部80歲高齡的老專家楊傑家中,請他幫忙。對於寶石、玉石的鑑定,楊傑教授堪稱國內最著名的權威。青年時代在德國留學十三年,專攻寶石玉石,回國後又從事這方面的研究。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稀世珍寶“金縷玉衣”就是由他鑑定的。當他們說明來意後,老教授感慨地說:“我等了你們20年,今天終於來了!”可惜來晚了,儘管老教授支撐著病體,斷斷續續地進行鑑定、分析、化驗,但未及全部完成,他又謝世了。未竟的事業,不得不再請地質博物館的中年研究員趙松齡等專家繼續完成。
老專家的去世,不能不說是件憾事。但是,更大的遺憾則是三具屍骨的消失。
對於屍骨,郭沫若早就有過建議:要多方面化驗。在清理萬曆皇帝屍骨時,郭老又對趙其昌說:“外國人有古代病理學研究,一是研究死亡原因,那是法醫學上的問題。我們也希望知道萬曆的死因。他一生多病,有人說他是個瘸子,有史料記載他吸過鴉片,但是到底是什麼病使他的身體變形,卻成了不解之謎。將來可用多種手段測試,凡能做到的都要詳細地分析研究。這樣可以使我們知道到底是什麼病致他於死命,並可知道什麼病在什麼時候就有了。比如梅毒,在明代末期才有記載。美洲的印第安人無此病,是歐洲人到美洲後才有的,過去此病在中國叫廣東癌,萬曆有沒有?我們都要追蹤一下,積累一些確切的資料……”
可是當他們要找屍骨進行測試和研究時,已經晚矣。趙其昌、王岩和王秀玲滿懷悲憤與悔恨,在定陵前廣場和陵園外的土地上搜尋了整整一個上午,連一片骨渣也未發現,只有那個悲壯的故事還殘留在人們心中。
1985年3月,定陵發掘報告的撰寫工作進入尾聲。夏鼐大師聽取了趙其昌、王岩的匯報後,興奮地說道:“考古所的工作,我可以少管、不管,定陵發掘報告的事我要管到底。困難我幫你們解決,爭取儘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