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們來到裕陵村××家中,見一位身材高的漢子站在院子中間,滿頭花白的頭髮遮掩著一張黑土似的臉,濃密的鬍鬚像叢生的野草,呆滯的目光怔怔地望著我們,竟看不出表情上的變化。

  當年那四個孩子死後,夫妻倆在短短的幾年中又生了4個(這次是3女1男)。令人悲嘆和困惑的是,他唯一的兒子高中畢業不久,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卻在一個靜謐的深夜,趴在躺柜上神秘的死去。據說是因為用煤燒地坑,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我們走進屋裡,一種恐怖、淒涼的情緒迷霧一樣在心中升騰翻滾。潮濕陰暗的堂屋中,兩個朱漆躺櫃靜靜地依牆而臥,儼然兩副棺槨,令人毛骨驚然。××的妹妹見哥哥無力解釋孩子的死因,便主動上前掀開櫃蓋給我們講述30年前那悲慘的一幕。她說:“在櫃蓋和櫃壁之間有一個鐵掛鉤,櫃蓋蓋嚴後可以鎖上,孩子們一定是鑽進躺櫃裡打鬧時,不料蓋子自動落下,掛鉤正好掛住。這樣,任憑裡邊怎樣叫喊掙扎,也只有死路一條。”

  面對兩個棺槨狀的躺櫃和近乎痴呆的××,一種莫名其妙的念頭湧上我們的心頭:會不會因為這兩個躺櫃再生不測?當我們問××為什麼不將躺櫃扔掉,以免看著它傷心時,他似乎沒有聽懂我們的問話,木然地望著,沒有回答。他的妹妹說:“好多人都勸他扔掉,說這柜子里附了鬼魂。我就不同意這點,這些迷信的說法不可信。我看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沒有這個躺櫃,5個孩子也不一定能保住……”

  轉了一圈又回到命上。不知她所說的“命”算不算迷信。

  第二十章 結束語

  陰霾散開,華夏初晴,《定陵發掘報告》歷盡劫難而復生。面對定陵——一個濃縮的帝國,第一部打開的大明帝國的百科全書,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但願我們衝出“怪圈”,構築起民族文化的大廈,讓五千年文明吉國再展雄風——

  復生的希望

  1989年8月21日,《北京晚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報導了這樣一條消息——

  明定陵考古歷30年而完成

  ——一批發掘報告已開始陸續出版

  30年前明定陵的發掘曾震動中外,今天,隨著延遲了30年的明定陵發掘報告出版問世,十三陵將再次引起中外文化界的注目。目前,編制定陵發掘報告的工作已完畢,經文物出版社的努力,已有一部輯有136幀皇陵墓葬出土文物精品彩照的《定陵掇英》大型圖冊先行出版,其中還收有近40幅當年發掘現場的墓葬照片;內容包括近50萬文字、380餘幅墨線圖的發掘學術報告《定陵》即將排印,於近期內出版……報告內容包括十三陵概況,定陵的營建、結構、形制,出土遺物的記錄考證,以及幾份有關的考古鑑定專題報告附錄等。專家認為,定陵綜合發掘學術報告的出版,將為我國的明史研究和考古專題研究提供極其豐富的基礎材料。

  遺憾!這一切,對為此付出心血乃至生命的夏鼐大師來說,無疑是來得太遲了,他永遠無法見到了。

  作為親自指導定陵發掘的夏鼐大師,深知報告的撰寫對於研究的重要性。如果一座陵墓或一處遺址,只將裡面的器物或原貌呈現出來,不作任何歷史的探索與研究,未能從中清晰地窺視歷史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關係的風貌,那麼,這考古發掘又有何益?

  但是,當時正在幹校勞動改造的夏鼐,縱有鴻鵠之志,也由不得他了。改造與學習是他的首要任務,儘管他對此越來越感到厭倦與困惑,痛苦甚至絕望,但依然別無選擇地承受。

  “林彪事件”之後,夏鼐重新返回工作崗位,主持中國考古研究所的工作。

  1972年8月,越南考古學代表團訪問中國,夏鼐負責接待。席間,越南代表問夏鼐:

  “明定陵是貴國成立後發掘的第一座皇帝陵,您是發掘的具體指導人。我國的胡志明主席曾去參觀過這一偉大的發掘奇蹟,不知現在發掘報告是否已出版?我們想帶回去拜讀。”

  面對異國的同行的關心與要求,夏鼐的臉微微泛起一層紅暈,以歉疚的,心情說道:“我們目前正在搞文化革命,發掘人員和指導者都忙於這項工作,定陵發掘報告還一時無暇顧及,等他日出版,一定請你們指教。”

  越南代表微笑著點點頭,表示理解,並對夏鼐親切的話語和友好的態度感到滿意。此時,他們當然不會知道定陵發掘人員和指導者們的悲慘遭遇,更不會理解夏鼐心中的悽苦與面臨的境況是何其艱難。

  在這之後,夏鼐不斷收到國內外考古專家和考古愛好者的來信,詢問定陵發掘報告的情況。他先是認真地一一解釋,隨著信函的增多和詢問者語言的尖刻,他感到解釋已是徒勞,想盡一切辦法儘快寫出發掘報告才是首要的。從此他對一切詢問都只能表示沉默。

  1976年12月6日,山西一位中學教師冒著刺骨的寒風,來到夏鼐的辦公室。這位教師是考古愛好者,同時對《明史》有一定的研究。自定陵發掘的消息公布後,他就關注著報告的誕生,希望能從中得到教益。“文革”中他被打成“漏網右派”,送進農場勞動改造,但對考古的嗜好和《明史》的研究從未放棄。今天,他專程來到北京,向夏鼐大師請教《明史》中的疑難問題,並詢問定陵發掘報告的情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