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昌浩大驚失色,與徐向前一合計,決定派騎兵師火速前往高台增援,儘管二人心裡都清楚,靠這幾百人馬,無異於杯水車薪。但又拿不出什麼更好的主意,因為在這廣闊的荒漠中,步兵貿然出擊是極具危險的,二馬的主力全是精銳騎兵,搞不好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騎兵師長董俊彥接到命令立即率隊出發。一路上,他與參謀長李彩雲一直策馬跑在隊伍的最前面。他倆都是從五軍出來的,西北軍時就是董振堂的老部下,現在高台危急,他們狠不得插上翅膀飛過去,與老首長並肩拒敵。

  董俊彥回過頭來,看了看自己的隊伍。500人馬雖然少了點,在這廣闊的戈壁中顯得是那麼單薄,但靠著出其不意,興許能沖亂圍城的馬匪,或是憑著猛烈的突擊,打懵敵人,減輕高台的壓力。騎兵師一鼓作氣趕到高台城外十五里的南華鎮,董俊彥一邊命令部隊作好戰前準備,一邊用望遠鏡觀察前方動靜。只見高台上空硝煙瀰漫,火光沖天。

  必須趕緊行動,要不然來不及了。想到這裡,董俊彥快速跨上戰馬,命令部隊全速前進。

  隊伍沒走多久,左前方就見黃塵滾滾,敵騎兵似早有準備,朝著騎兵師的方向撲過來。再不能擔擱了,董俊彥抽出馬刀,回過頭來對著他的士兵們喊道:“同志們!咱們可不能給騎兵師丟臉,讓馬匪瞧瞧咱騎兵師的厲害!殺呀!”

  五百騎兵像一把利劍,一頭扎進了馬步芳的精銳騎兵中。剎那間,高台城外塵土飛揚,喊殺震天。

  一陣激烈的拼殺過後,騎兵師政委秦道賢犧牲了,參謀長李彩雲也被敵人砍下馬來,更多勇敢的戰士們倒在了衝鋒的道路上。衝出敵騎兵包圍的只有董俊彥等了了十幾個人,此時的他也已傷痕累累,渾身上下流淌著鮮血,幾乎成了一個血人。他咬著牙繼續拍馬疾進,他要衝進高台城,哪怕死也要死在城內。兇悍的馬匪豈能放過他們,緊緊追了上來,身後的十幾個戰士一個個被砍下馬來。董俊彥顧不了那麼多,他用戰刀不斷拍打著戰馬,然而馬已跑不快了,身後疾馳而來的馬匪揚起馬刀朝他後腦劈過來,董俊彥本能地伸出左臂擋過去,“咔嚓!”一聲,他的手臂飛向了空中,董俊彥慘叫一聲從馬上摔了下來。

  緊接著四、五個敵人將他團團圍住。董俊彥無力的躺在地上,在馬匪們的嘲笑聲中,他痛苦地挪動著身體,槍隨同自己的左臂都被砍掉了,高台近在咫尺呀!可惜沒能如願。他掙扎著從地上站了起來,右手緩緩舉起馬刀,使出最後的氣力,用標準的騎兵刀法向身體兩側“剎剎”作了一個揮砍,然後就重重倒在了戈壁灘上……

  入夜了,在這條通往高台的道路上,敵我雙方的屍體犬牙交錯。凜冽的寒風中,一個身影緩緩站立起來。他,就是騎兵師參謀長李彩雲,一位本書中不得不提的人物。

  他忍住傷痛,從死人堆里爬出來,憑著頑強的毅力,趕回到西路軍總部所在地--------倪家營子。不久,總部決定再次組建騎兵師,師長是杜義德,政治委員劉慶南,傷愈後的李彩雲仍擔任騎兵師參謀長。西路軍失敗以後,他隨西路軍副總指揮王樹聲、騎兵師長杜義德等人退入祁連山,準備穿越沙漠,東渡黃河返回陝北。卻在途中被自己人擊斃,理由是“李彩雲有叛逃的可能”

  歷史難道真是這樣的嗎?

  據當年李彩雲的部下,時任騎兵師作戰科科長的李新國同志(建國後曾任東海艦隊航空兵副司令員)回憶:

  當天,他和李彩雲找了個避風的石崖,很快便睡著了。“砰!砰!”兩聲槍響,李新國從睡夢中驚醒,只見旁邊的李彩雲已躺在血泊之中。不遠處,王樹聲、杜義德的手槍還提在手裡。

  李新國不明白怎麼回事,剛要發問,王樹聲便搶先說道:“我們擦槍走火了,沒你的事!”

  李新國心裡明白,也不便多說,默默地同幾個戰士一道,將李彩雲掩埋了。

  此後,他睡起覺來一直都是膽戰心驚,生怕會遭到和李彩雲同樣的結局。因為他知道,他和李彩雲都來自紅五軍團,對紅五軍高台失利,以及後來西路軍的失敗,兩人沒少在一起對張國燾發表一些怨言和看法,這些言談又恰好被他們(王樹聲、杜義德)聽到了,而他們又全都是張國燾的老下屬,於是李彩雲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去了。

  1985年,杜義德同志(蘭州軍區司令員,中將)承認,李彩雲是王樹聲和他錯殺的。

  事情終於大白,一方是共和國的元勛--------開國的大將與中將;另一方是背著叛徒的罪名,被錯殺且含冤四十八年的,我軍早期的騎兵高級指揮員。如果沒有這回事,他應該會馳騁在抗日戰場上,會成為讓日寇膽寒的八路軍驍將,會成為能獨當一面的我軍高級將領;如果不犧牲的話,他也應該是一位將軍。但歷史沒有如果二字,能說什麼呢?事實面前也許只能無奈、嘆息。但至少我們的心情是沉重的,沉重得令人喘不過氣來。又一位寧都起義的將領冤死,他們都一樣,為中國革命出生入死,而得到的卻是極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死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還遭罵名。歷史往往這樣叫人心酸,戰爭年代如此,和平時代也好不到哪裡去。李彩雲過早死於軍隊的山頭主義並不奇怪,連毛主席後來也曾講過:“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