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頁
李麗見狀,勸導了他很久。說現在既然是這樣,不如先研究生孩子的問題。她決定不再採取避孕措施,儘快懷孕,爭取早些生下孩子。等到孩子成長起來後,再考慮重新啟動殖民主義的事情。她還說不僅自己這樣,還要號召更多的女性也這樣,讓公民的第二代形成規模。
北方大區一事對張海林刺激也非常大,他決定辭去臨時政府的職務,回到南方大區。蔡同榮沒有回島內的想法,他表示要留在省城,繼續為政府服務。兩人截然不同的選擇很有代表性,臨時政府面臨全面瓦解和分化的危險。
這一變化讓李志剛焦躁的心情又雪上加霜,他試圖勸說張海林不要率眾回南方大區,但苦口婆心說了半天也無濟於事。眼看張海林去意已定,李志剛徹底陷入絕望中。
正當這時,R國那邊也發來消息,說那裡的本土居民已經聚集起來,有組織的反抗全面升級,礦工們的人數優勢已經不太明顯,戰鬥力也開始明顯處於下風。傷亡數量開始不斷增加,士氣一落千丈,許多人嚷著要回國,不願將自己的性命白白地搭在異國他鄉。
這一消息將李志剛那顆早已焦灼不安的心又給予重重一擊,他對自己半年多來所做的一切產生懷疑,難道從離開北山大學城後,自己就在一步步地走向失敗?如果不是雷震天突然插了那麼一槓子,但自己一干人等逼走的話,自己以大學城為根據地,會不會有一個全新的開始呢?
李志剛癱坐在椅子裡面,開始認真的回憶起來。
按照自己在大學城時的規劃,是準備在那裡打一個持久戰的。那裡離北山距離適中,既便於收集物資,又可以遠離屍體腐爛後的臭氣,大學城裡面的各種先進設備又能夠組建出一個微型現代社會,儘管有宋雪峰等列車員干擾,但當時的部落的凝聚力是很強的,如果在因襲類似魯賓孫式的荒島模式,是完全可以在大學城裡面生活上一年甚至是幾年。在這期間大家組建家庭,進行繁衍,等到外界環境基本穩定後,下一代也就陸續誕生並成長起來。這樣的話再向外界邁進,去探索這全新的世界,雖然組建這樣涵蓋範圍如此之大的臨時政府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也沒有目前這種煩惱。那時候大學城就是一個世外桃源,如果外界環境實在是太惡劣,自己就繼續在那裡生活。
從後來的情況看,如果一味地躲在那裡,還是會受到雷震天的襲擾。假如沒有雷震天這個傢伙呢?假如沒有他,自己的上述設想也未必能夠實現。植物問題就是其一。現在的稻種是從島內得來的,大學城那裡根本沒有任何可以發芽的種子。不過北山那裡地質環境複雜,是有可能發現一些倖存下來的植物,通過不斷的繁育,即便糧食問題解決不了,蔬菜還是有可能解決的。特別是那列停留在隧道裡面的那列列車,其實它就是一個諾亞方舟式的東西,裡面極有可能有一些種子。如果認真尋找的話,稻種之類的農作物種子是有可能找到的。
看來,說一千道一萬,如今這如此混亂的局面,原因是由三個人造成的。一個是雷震天,另一個王瑞林,還有一個就是自己。如果沒有王瑞林從其中搗亂,全列車的人團結一致,雷震天仍舊是一個乖學生,和全列車的同學一起到大學城,兩千多人幸福地建設那個世外桃源,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呀……
李志剛痴痴地想著,他想起自己曾經看過的一部科幻電影《微光城市》。記得在那部電影中,一座城市孤獨地存活於地下,估計也就是幾千人的規模,與大學城極為相似。只不過大學城是在地上,而那座城市是在地下。不過那座微光城市的管理模式很適合大學城,如果大學城發展到一定規模,必然會使用那種管理方法。也組建一所學校,學校的畢業生也將選派一些,分別從事不同的工作,如技工,管道工,信使……
6_39第五卷 復興 尾聲(全書終)
張海林終於決定率眾回到南方大區,李志剛好不容易組建起來的臨時政府受到重創,省城的公民們都異常惶恐,一時流言四起,形勢非常複雜。
在這一危急關頭,宋雪峰挺身而出,代替張海林履行綜合管理職能,蔡同榮力挺李志剛,四處勸說那些項目負責人及骨幹成員,要求他們信心,不能輕言放棄。
省城的食品儲備也遇到了新的難題。一方面是大量的食品都超過了保質期,另一方面幾千人的強大需求對那些保質期內的庫存消耗力越來越強大,自產水稻還無法擔當起糧食重任,補充新的食品只能依賴於搜集工作。由於擔心遭遇未知生物的襲擊,外出搜尋工作也暫停了,這就進一步加重了食品緊缺。由於物資缺乏,再加上一些專業技術人員跟隨張海林去南方大區,幾大食品加工廠相繼減產甚至停產。
大蕭條時代來臨了。
原來正常運行的招待所基地和機場基地都陷入不同程度地混亂,公共食堂的伙食越來越差,許多人開始三五成群地搭夥做飯。那些彼此有些愛意的男女則尋找一些棲身處公開同居,根本沒有按臨時政府要求進行登記申請。這些臨時組建的家庭散布在省城各處,不約而同地都開始瘋狂收集各種物資,又進一步加重了物資緊缺的程度。
也就是一周左右的光景,原本的集體生活全面分崩離析,臨時政府的掌控能力急劇下降,原本和和美美的大家庭變成數百個小集體。好在帝國鐵軍還沒有受到致命的影響,還保持著一定的組織性。
北方大區一事對張海林刺激也非常大,他決定辭去臨時政府的職務,回到南方大區。蔡同榮沒有回島內的想法,他表示要留在省城,繼續為政府服務。兩人截然不同的選擇很有代表性,臨時政府面臨全面瓦解和分化的危險。
這一變化讓李志剛焦躁的心情又雪上加霜,他試圖勸說張海林不要率眾回南方大區,但苦口婆心說了半天也無濟於事。眼看張海林去意已定,李志剛徹底陷入絕望中。
正當這時,R國那邊也發來消息,說那裡的本土居民已經聚集起來,有組織的反抗全面升級,礦工們的人數優勢已經不太明顯,戰鬥力也開始明顯處於下風。傷亡數量開始不斷增加,士氣一落千丈,許多人嚷著要回國,不願將自己的性命白白地搭在異國他鄉。
這一消息將李志剛那顆早已焦灼不安的心又給予重重一擊,他對自己半年多來所做的一切產生懷疑,難道從離開北山大學城後,自己就在一步步地走向失敗?如果不是雷震天突然插了那麼一槓子,但自己一干人等逼走的話,自己以大學城為根據地,會不會有一個全新的開始呢?
李志剛癱坐在椅子裡面,開始認真的回憶起來。
按照自己在大學城時的規劃,是準備在那裡打一個持久戰的。那裡離北山距離適中,既便於收集物資,又可以遠離屍體腐爛後的臭氣,大學城裡面的各種先進設備又能夠組建出一個微型現代社會,儘管有宋雪峰等列車員干擾,但當時的部落的凝聚力是很強的,如果在因襲類似魯賓孫式的荒島模式,是完全可以在大學城裡面生活上一年甚至是幾年。在這期間大家組建家庭,進行繁衍,等到外界環境基本穩定後,下一代也就陸續誕生並成長起來。這樣的話再向外界邁進,去探索這全新的世界,雖然組建這樣涵蓋範圍如此之大的臨時政府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也沒有目前這種煩惱。那時候大學城就是一個世外桃源,如果外界環境實在是太惡劣,自己就繼續在那裡生活。
從後來的情況看,如果一味地躲在那裡,還是會受到雷震天的襲擾。假如沒有雷震天這個傢伙呢?假如沒有他,自己的上述設想也未必能夠實現。植物問題就是其一。現在的稻種是從島內得來的,大學城那裡根本沒有任何可以發芽的種子。不過北山那裡地質環境複雜,是有可能發現一些倖存下來的植物,通過不斷的繁育,即便糧食問題解決不了,蔬菜還是有可能解決的。特別是那列停留在隧道裡面的那列列車,其實它就是一個諾亞方舟式的東西,裡面極有可能有一些種子。如果認真尋找的話,稻種之類的農作物種子是有可能找到的。
看來,說一千道一萬,如今這如此混亂的局面,原因是由三個人造成的。一個是雷震天,另一個王瑞林,還有一個就是自己。如果沒有王瑞林從其中搗亂,全列車的人團結一致,雷震天仍舊是一個乖學生,和全列車的同學一起到大學城,兩千多人幸福地建設那個世外桃源,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呀……
李志剛痴痴地想著,他想起自己曾經看過的一部科幻電影《微光城市》。記得在那部電影中,一座城市孤獨地存活於地下,估計也就是幾千人的規模,與大學城極為相似。只不過大學城是在地上,而那座城市是在地下。不過那座微光城市的管理模式很適合大學城,如果大學城發展到一定規模,必然會使用那種管理方法。也組建一所學校,學校的畢業生也將選派一些,分別從事不同的工作,如技工,管道工,信使……
6_39第五卷 復興 尾聲(全書終)
張海林終於決定率眾回到南方大區,李志剛好不容易組建起來的臨時政府受到重創,省城的公民們都異常惶恐,一時流言四起,形勢非常複雜。
在這一危急關頭,宋雪峰挺身而出,代替張海林履行綜合管理職能,蔡同榮力挺李志剛,四處勸說那些項目負責人及骨幹成員,要求他們信心,不能輕言放棄。
省城的食品儲備也遇到了新的難題。一方面是大量的食品都超過了保質期,另一方面幾千人的強大需求對那些保質期內的庫存消耗力越來越強大,自產水稻還無法擔當起糧食重任,補充新的食品只能依賴於搜集工作。由於擔心遭遇未知生物的襲擊,外出搜尋工作也暫停了,這就進一步加重了食品緊缺。由於物資缺乏,再加上一些專業技術人員跟隨張海林去南方大區,幾大食品加工廠相繼減產甚至停產。
大蕭條時代來臨了。
原來正常運行的招待所基地和機場基地都陷入不同程度地混亂,公共食堂的伙食越來越差,許多人開始三五成群地搭夥做飯。那些彼此有些愛意的男女則尋找一些棲身處公開同居,根本沒有按臨時政府要求進行登記申請。這些臨時組建的家庭散布在省城各處,不約而同地都開始瘋狂收集各種物資,又進一步加重了物資緊缺的程度。
也就是一周左右的光景,原本的集體生活全面分崩離析,臨時政府的掌控能力急劇下降,原本和和美美的大家庭變成數百個小集體。好在帝國鐵軍還沒有受到致命的影響,還保持著一定的組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