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英國同樣也對漢志的未來感到擔憂。他們早在1915年就與伊本·沙特簽訂了正式條約,而與哈希姆家族只是戰時同盟,一旦戰爭結束,盟友關係也隨之終結。除非這位年邁的漢志之王能與英國簽署條約,否則英國將無法律基礎保護其在漢志的控制權。然而,要想讓海珊國王簽約,他們首先得讓他接受聖雷莫的戰後協議。於是,1921年夏,T. E. 勞倫斯接到了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前去與海珊國王談判,希望漢志能與英國締結條約。

  當勞倫斯與海珊國王見面時,英國已經開始彌補亨利·麥克馬洪爵士當初未能兌現的諾言。1921年3月,時任殖民地大臣的溫斯頓·邱吉爾在開羅秘密召開會議,商議英國在新中東各片託管地的未來該何去何從。那次會議上,英國政要同意扶持海珊國王的兒子費塞爾為伊拉克國王,另一位兒子阿卜杜拉為外約旦的統治者(當時外約旦還未確定邊界,直到1923年才與巴勒斯坦分離)。如此一來,哈希姆家族將分到除巴勒斯坦以外英國在中東所有的託管地。雖然這樣的安排與麥克馬洪的戰時承諾仍有出入,但邱吉爾已可謂盡心盡力。

  1921年7月至9月期間,勞倫斯一直在努力調和海珊國王與英國在戰後中東的格局,但終未見成效。海珊的抱負絕不止漢志一隅,也拒絕將敘利亞和黎巴嫩從其他阿拉伯土地中拆分出來交給法國託管。儘管自己的兒子會在名義上成為伊拉克和外約旦國王,但他還是不能接受英國將這兩片區域收為託管地。另外,他還拒絕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如此一來,海珊國王不能接受英國戰後協議中的任何一條,因此英國與漢志之間已無可能達成協議。於是,勞倫斯只好兩手空空地返回倫敦。

  1923年,伊本·沙特準備起兵攻打紅海沿岸諸省。藉此機會,英國做了最後一次努力,提出以提供保護為條件換取協議,但仍遭到海珊國王的拒絕。1924年10月6日,海珊國王將王位讓給大兒子阿里,自己開始流亡生涯。1925年,沙特人征服漢志,阿里國王的統治也就此結束。和之前的奧斯曼軍一樣,哈希姆部隊也在麥地那做了最後一搏,才於1925年12月交出這座聖城。此時,距法赫里帕夏投降已將近7年。

  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奧斯曼帝國戰線的重要性遠超當代人的想像。協約國戰爭策劃者們原本以為能在短期內擊敗實力較弱的奧斯曼帝國,從而促使同盟國早日投降。然而,他們發現自己反被捲入一系列持續到戰爭末期的戰役:在高加索和波斯的戰鬥,強行通過達達尼爾海峽失敗,遭到逆襲的美索不達米亞戰役,還有在西奈半島、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地區的漫長作戰,分散了西線主戰場的幾十萬兵力和戰略物資。奧斯曼帝國這條戰線非但沒有加快戰爭結束,相反延長了戰爭。

  協約國在中東的多數行動都是出於對聖戰的懼怕。然而,這種擔憂後來被證明是多餘。對奧斯曼帝國蘇丹以哈里發身份發起的呼籲,殖民地穆斯林置若罔聞,但歐洲列強仍然擔心土耳其若贏得重大勝利,將會在印度和北非殖民地中掀起致命的伊斯蘭起義。諷刺的是,這種擔憂令協約國對哈里發號召的反應程度比穆斯林受眾還要大。甚至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西方世界仍然相信穆斯林有可能同仇敵愾,做出狂熱的舉動。正如2001年9月11日“打擊恐怖主義戰爭”所表現的那樣,西方政治家對聖戰的態度仍與1914年至1918年間戰爭策劃者們的觀點不無相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身對塑造現代中東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隨著奧斯曼帝國的滅亡,歐洲列強取代土耳其統治這片地區。四個世紀以來,中東一直團結在以奧斯曼穆斯林為首的多民族帝國周圍。如今,阿拉伯土地被劃分成數個新興國家,接受英法兩國的管治。另一些國家—比如土耳其、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在自己劃定的領土範圍內實現了獨立。但除此之外,歐洲列強按照戰後協議,對中東大多數國家的疆域和政府體系都做出硬性規定。

  整個一戰中,協約國一直針對奧斯曼帝國的戰後分治方案進行激烈的談判。回頭看來,每一個分治協議只在其特定的戰時背景下才有意義:1915年《君士坦丁堡協定》的背景是協約國期待儘快攻占伊斯坦堡;1915年至1916年的“海珊—麥克馬洪通信”是由於英國亟需與穆斯林達成聯盟,共同對抗奧斯曼帝國的聖戰;1917年《貝爾福宣言》正值英國試圖修改《賽克斯—皮克特協定》來確保自身在巴勒斯坦的統治。這些只在戰爭時期才說得通的古怪協定,不過是為了幫助英法兩國擴張殖民勢力。人們不免猜測,倘若當時歐洲各國有意建立一個穩定的中東,它們便該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劃定邊界。

  戰後協定劃下的邊界格外持久,但由於這種劃分而引起的衝突也一直如影隨形。戰後,庫德人散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各國。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在跟相應的國家當局作鬥爭,以獲取文化和政治權利。1920年由法國推動建國的黎巴嫩,一開始是基督教國家,但經歷一連串的內戰之後,其政治機構無法跟上人口變遷,穆斯林的數量開始超過基督徒。由於敘利亞的許多民族主義者始終認為黎巴嫩是敘利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對黎巴嫩獨立建國一事一直耿耿於懷。這也導致了敘利亞後來出兵參與1976年的黎巴嫩內戰,並在隨後將近30年的時間裡一直占領該國。伊拉克儘管坐擁豐富的自然和人力資源,但它在戰後劃定的邊界內從未得到過安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伊拉克發生政變,並與英國產生了衝突;1958年爆發革命;1980年至1988年深陷兩伊戰爭;自薩達姆·海珊於1991年入侵科威特後便戰爭不斷;2003年,美國又入侵伊拉克,顛覆了海珊政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