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顧猷淵的聲音有些抖:“可惜我明白的太晚,至今想要懺悔,都找不到埋葬她的墓地。悔之晚矣。”
孟英娘抱住他,輕聲哽咽:“沒事,阿娘在天上會聽得到的。”
宮牆內,永安帝撫著手上泛黃的書頁,心緒間有微微的的起伏。
這是他兒時,姨娘給他親手寫的畫的啟蒙讀物。他隱約記得,那時不過兩三歲的他被她抱在溫暖而馨香的懷裡,一字一句的教著,人之初,性本善……
姨娘,又哪裡是什么姨娘,早在他父親臨終之際,就已然將其中所有內情一一對他吐露。
那個本應該被他稱為娘的人啊……
這遙遠的回憶令他的神色有些恍惚,亦有些懷念。
他記得她總喜歡點他的額頭,笑罵他是個泥猴子,記得她叫他讀書寫字告訴他做人的道理,當然也記得她沒事的時候要不在晚風苑書房裡看書,要不就坐在院內的藤椅上出神的望著天空,不知在想些什麼。
那些日子很淡,卻如靜靜的溪流般,讓人通體舒服,難以忘懷。
後來,一切都變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變了?哦,大概是從他三歲那年,顧猷淵來霍府尋他出去玩耍的時候罷。
他仍記得那驚險的一幕。顧猷淵在摔下假山的那刻,揮舞的雙手有一瞬間是要抓住他的袖口的,可下一瞬他卻莫名的鬆了手……
顧猷淵那刻的眼神他至今都記得清楚,那般的嫉恨,卻也渴慕。
已知後來很多年他都在想這個問題,既然顧猷淵當年要置他於死地,為何最後一刻卻放棄了?難道他就不怕他將此事告訴父親?或者,認為他還小,說不清此事原委?殊不知,霍家的孩子,比哪個都要早慧。
永安帝指腹撫著書頁,心緒複雜。對於此事原委,她大概是知曉的罷,否則焉能再也不教他半字人之初性本善之言,又焉能短短數日就身體極具敗壞,藥石無醫?只怕當時她的心在滴血,而那千瘡百孔淋漓傷口卻是親兒一刀一刀的刻上的。
多年之後的他也明白了,只怕那時她便已然沒了生志。之前支撐她活下去的那些理由統統都化作了虛無,有的甚至還化作了毒箭利刃,瘋狂的將她萬箭穿心。
她的死,已然成了定局。
而父親……亦有些魔障了。
他有些不明白,難道男女之情真能令人喪失神志?
說句大不敬的話,父親生前已然大權在握,天下美人可以任其挑選,如何就為一人至死不渝?
他好奇,亦有些懼怕。
所以當他察覺他對孟英娘的感覺有所不同時,在殿前枯坐一夜的他,翌日清晨就奔了霍府而去。
他怕了,因為他怕有朝一日會走父親的老路。而父親說過,作為一個合格的帝王,不應該有所軟肋。
要親手斷了念想他有所不忍,又怕日後悔之不迭,所以便要經由父親之手。
壓根不用他多說什麼,只需稍稍吐露他對孟英娘的愛慕和歡喜之意,就足夠父親當機立斷遣人送盞毒酒過去。
只是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那顧猷淵竟可以為那孟英娘做到這種地步。
公然忤逆父親,這是他作為帝王之後,從來都未敢做的事情。
永安帝握著手裡紙張低低的笑,那顧猷淵軟肋這般多,如何能逃得過他的掌控?也難怪當初他的授業恩師說那顧猷淵,天資聰慧,可惜優柔寡斷,嘴硬心軟,最終難成大器。
永安六十八年,帝薨,舉國大喪。
永安帝在位六十八年,是歷代在位時間最久也最為長壽的君王,他在位期間開創了永安盛世,國富民強,外敵不敢□□,被後世稱為一代聖君。
而最為令後世津津樂道的是君臣和睦的佳話。永安帝與宰輔顧猷淵連手治理大齊,君用人不疑,臣誓死報效,攜手開創數十年的盛世之景。縱然早年顧相受人挑唆,有過一時的糊塗,好在醒悟及時,臨陣倒戈,將前來□□的匈奴軍殺了個片甲不留。而永安帝不計前嫌,力排眾議,依然重用顧相,在歷史長河中亦是難有的胸襟開闊之君,受到後世人的追捧。
要說永安帝為人詬病之處,莫過於太過重色。後宮佳麗三千,子女眾多,光是皇子就有三十餘人。晚年奪嫡之爭更是慘烈,牽扯各方黨羽眾多,大半個朝堂幾乎都牽扯其中,爭的是你死我活。
而顧猷淵亦有為人詬病之處,那就是他那身為閹黨的父親。不過瑕不掩瑜,除了出身,他天資聰慧,有經緯之才,相貌俊美,又偏偏只愛家裡娘子一人,這樣的人設足矣俘獲後世眾多的少女心。網文盛行那會,凡是穿越到大齊永安帝這個朝代的,十之□□都要跟顧猷淵來個曠世奇戀,而被穿成篩子的人物無疑是孟英娘,被後世人稱為偉大的女性意識的啟蒙者的女人;而剩之一二則不怕死的去撩永安帝這個花心大蘿蔔,只為要改造他,成為他心裡最明亮的那顆夜明珠。
知道後世後來的某日,某專家在新出土的一些陳舊文獻中,找到有關大齊朝攝政王霍殷的一些蛛絲馬跡來,這些痕跡跟正史記載的那個一筆帶過的攝政王不同,而循著這些蛛絲馬跡,漸漸的,他竟挖到了一個天大的秘密。
被稱為一代聖君的永安帝其身世有存疑!
一石激起千層浪,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爭相報導,歷史的愛好者紛紛出動遊走於各大圖書館博物館,甚至在出土的墓葬群也逐一查看,只為尋找永安帝的身世秘密。
孟英娘抱住他,輕聲哽咽:“沒事,阿娘在天上會聽得到的。”
宮牆內,永安帝撫著手上泛黃的書頁,心緒間有微微的的起伏。
這是他兒時,姨娘給他親手寫的畫的啟蒙讀物。他隱約記得,那時不過兩三歲的他被她抱在溫暖而馨香的懷裡,一字一句的教著,人之初,性本善……
姨娘,又哪裡是什么姨娘,早在他父親臨終之際,就已然將其中所有內情一一對他吐露。
那個本應該被他稱為娘的人啊……
這遙遠的回憶令他的神色有些恍惚,亦有些懷念。
他記得她總喜歡點他的額頭,笑罵他是個泥猴子,記得她叫他讀書寫字告訴他做人的道理,當然也記得她沒事的時候要不在晚風苑書房裡看書,要不就坐在院內的藤椅上出神的望著天空,不知在想些什麼。
那些日子很淡,卻如靜靜的溪流般,讓人通體舒服,難以忘懷。
後來,一切都變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變了?哦,大概是從他三歲那年,顧猷淵來霍府尋他出去玩耍的時候罷。
他仍記得那驚險的一幕。顧猷淵在摔下假山的那刻,揮舞的雙手有一瞬間是要抓住他的袖口的,可下一瞬他卻莫名的鬆了手……
顧猷淵那刻的眼神他至今都記得清楚,那般的嫉恨,卻也渴慕。
已知後來很多年他都在想這個問題,既然顧猷淵當年要置他於死地,為何最後一刻卻放棄了?難道他就不怕他將此事告訴父親?或者,認為他還小,說不清此事原委?殊不知,霍家的孩子,比哪個都要早慧。
永安帝指腹撫著書頁,心緒複雜。對於此事原委,她大概是知曉的罷,否則焉能再也不教他半字人之初性本善之言,又焉能短短數日就身體極具敗壞,藥石無醫?只怕當時她的心在滴血,而那千瘡百孔淋漓傷口卻是親兒一刀一刀的刻上的。
多年之後的他也明白了,只怕那時她便已然沒了生志。之前支撐她活下去的那些理由統統都化作了虛無,有的甚至還化作了毒箭利刃,瘋狂的將她萬箭穿心。
她的死,已然成了定局。
而父親……亦有些魔障了。
他有些不明白,難道男女之情真能令人喪失神志?
說句大不敬的話,父親生前已然大權在握,天下美人可以任其挑選,如何就為一人至死不渝?
他好奇,亦有些懼怕。
所以當他察覺他對孟英娘的感覺有所不同時,在殿前枯坐一夜的他,翌日清晨就奔了霍府而去。
他怕了,因為他怕有朝一日會走父親的老路。而父親說過,作為一個合格的帝王,不應該有所軟肋。
要親手斷了念想他有所不忍,又怕日後悔之不迭,所以便要經由父親之手。
壓根不用他多說什麼,只需稍稍吐露他對孟英娘的愛慕和歡喜之意,就足夠父親當機立斷遣人送盞毒酒過去。
只是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那顧猷淵竟可以為那孟英娘做到這種地步。
公然忤逆父親,這是他作為帝王之後,從來都未敢做的事情。
永安帝握著手裡紙張低低的笑,那顧猷淵軟肋這般多,如何能逃得過他的掌控?也難怪當初他的授業恩師說那顧猷淵,天資聰慧,可惜優柔寡斷,嘴硬心軟,最終難成大器。
永安六十八年,帝薨,舉國大喪。
永安帝在位六十八年,是歷代在位時間最久也最為長壽的君王,他在位期間開創了永安盛世,國富民強,外敵不敢□□,被後世稱為一代聖君。
而最為令後世津津樂道的是君臣和睦的佳話。永安帝與宰輔顧猷淵連手治理大齊,君用人不疑,臣誓死報效,攜手開創數十年的盛世之景。縱然早年顧相受人挑唆,有過一時的糊塗,好在醒悟及時,臨陣倒戈,將前來□□的匈奴軍殺了個片甲不留。而永安帝不計前嫌,力排眾議,依然重用顧相,在歷史長河中亦是難有的胸襟開闊之君,受到後世人的追捧。
要說永安帝為人詬病之處,莫過於太過重色。後宮佳麗三千,子女眾多,光是皇子就有三十餘人。晚年奪嫡之爭更是慘烈,牽扯各方黨羽眾多,大半個朝堂幾乎都牽扯其中,爭的是你死我活。
而顧猷淵亦有為人詬病之處,那就是他那身為閹黨的父親。不過瑕不掩瑜,除了出身,他天資聰慧,有經緯之才,相貌俊美,又偏偏只愛家裡娘子一人,這樣的人設足矣俘獲後世眾多的少女心。網文盛行那會,凡是穿越到大齊永安帝這個朝代的,十之□□都要跟顧猷淵來個曠世奇戀,而被穿成篩子的人物無疑是孟英娘,被後世人稱為偉大的女性意識的啟蒙者的女人;而剩之一二則不怕死的去撩永安帝這個花心大蘿蔔,只為要改造他,成為他心裡最明亮的那顆夜明珠。
知道後世後來的某日,某專家在新出土的一些陳舊文獻中,找到有關大齊朝攝政王霍殷的一些蛛絲馬跡來,這些痕跡跟正史記載的那個一筆帶過的攝政王不同,而循著這些蛛絲馬跡,漸漸的,他竟挖到了一個天大的秘密。
被稱為一代聖君的永安帝其身世有存疑!
一石激起千層浪,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爭相報導,歷史的愛好者紛紛出動遊走於各大圖書館博物館,甚至在出土的墓葬群也逐一查看,只為尋找永安帝的身世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