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蕭大人常和咱說,時候不同了,咱也一直想著。這時候到底咋不同了,又到底不同在哪。”

  “全寧打圖門,其實咱出去的時候就沒準備回來,可偏偏誰也沒想到,咱就這麼勝了。兩千打一萬,偏偏就這麼的勝了。”

  李成梁訕笑一聲,自嘲似的搖了搖腦袋,忽又猛得抬起了頭

  “這麼些年了,也不知道啥時候開始,咱口袋裡的軍餉就這麼翻了好幾番。從前。咱是從來沒想過。”

  “老軍戶沒了。咱軍戶家的子弟也能參加科舉了,那些從前不拿正眼看咱的舉子們。咱從前也不拿正眼看他們,只當他們手無縛雞之力。可眼下。也混成一團了,這時候才發現,原來一直是誰也離不了誰。”

  “時候果然是不同了吶”李成梁深吸一口氣,大聲喝出,“東南僂患,打了上百年,勝的是誰?”

  “大明!”

  也不知道是隨先起的頭,數千將士,卻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呼出聲來。

  “南洋海戰。打的西洋鬼子人仰馬翻,勝的是誰?”

  “大明!”

  “在歸化,在全寧,打的勒子俯首稱臣,勝的又是誰?”

  “大明!”

  “西洋鬼子也打敗了勒子,又是誰打敗了西洋鬼子?”

  “大明!”

  已經不需要誰先起頭,數千人的心頭都像是窩了一團熾熱的火焰,恨不得立刻放集去燃燒一切。

  “太上皇奉安。皇上和內閣准咱喝酒壯行,已是皇恩浩蕩。”

  “這第三碗酒。咱不喝,等先拿回了哈密衛,我李成梁再與諸位兄弟接著共飲此碗。到時候我們再繼續西進,讓北面來的西洋鬼子知道咱的厲害。”

  “願聽將軍驅策。”校場上的數千將士,齊聲應道。

  “游擊將軍線補衰,及先鋒三營聽令。”李成梁轉身幾步大聲喝道。

  “聽!”校場上的數千人,幾乎像是只聽見一聲呼喊,卻讓人振聾發聵一般。

  “令爾等先行出嘉峪關,至沙州,哈密衛,設立行營,迎接大軍西

  數千人的騎兵隊伍,再一次啟動起來,大道的兩旁,擁滿了前來相送的肅州百姓。

  而在他們的身後,是近萬人的步兵和商隊組成的隊伍,從肅州城到嘉峪關,一路連綿不絕!

  向西,將西域萬里,盡變成國門所在。願嘉峪一關,永不再為胡馬所度。國門。萬里!

  第七卷 第十四章 首輔徐階

  四月二十八,京師。

  自從二十三日之後,京城裡頭似乎就從來不缺少話題。

  蒙皇上和朝廷開了恩,太上皇的恩澤,只禁了三天的酒樂。不過二十七日是太上皇奉安的日子,仍然沒人敢真開了禁。

  直到了二十八日,京城裡酒樓和茶館什麼的,才漸漸重新開了張,只是坐在裡頭的人,仍是小心翼翼的樣子,也不敢大聲笑樂出來。

  昨今天壽山奉安時候的意外。雖是沒有人刻意去渲染,但是小道消息偏偏總是傳的最快,也最讓人能找到樂子。更何況當時那麼多人都在。也不知道是誰先傳了出來的。只過了一夜,就在私底下傳得沸沸。

  “高拱擋了太上皇的道”還是太上皇想說高拱擋了道。”

  也不知道是隨先琢磨出這麼個理來。可聯繫前當日的情形,卻又是說不出的古怪。就算是當時在場的人。也覺得玄妙無比,更何況那些根本沒機會去親自奉安的。

  只是一個個口中說的,卻直接說了高拱,並不是叫上高閣老三個字。

  說這話的人,自然是小心異常,說之前都要左右顧盼幾回才敢開了口。畢竟眼下高拱還是內閣的次輔,位高權重。雖說未必會來和平常的百姓計較,但是說話的人卻是仍有幾分提心弔膽。

  而更多的聽者,難免麵皮上現出一絲似笑非笑的古怪神情。更不會多說些什麼,聽過之後,無論說者還是聽者,都是一副向來未曾說談論過的表情。而等轉回了身去,這一則小道消息卻是越傳越廣。

  若是要說這朝廷裡頭,高閣老眼下的情形到確實有些難堪。

  上頭的徐閣老才是真正的首輔。雖說松江府的奪田一案,確實讓徐閣老有些下不了台面。徐閣老自個在台上台下,也是屢次說出了想要告老還鄉的念頭。可說歸說,畢竟人還在上頭。

  而朝廷眼下的權柄,朝野內外。誰都知道皇上最信愕過的是蕭閣台。

  蕭閣台兼著兵部的堂官,更是實打實的打過幾場大征之戰,這一點。朝廷裡頭誰也比不上,朝廷用兵的事兒自然是順位排第一。

  除了蕭閣台,吏部的堂官楊博向來都是順著蕭字大旗的風向打轉。吏部是百官之首,手握升遷之責,誰也得罪不起。雖說楊尚書口口聲聲都是秉承聖意。誰都知道,皇上若有大事兒要論,第一個要找的就是蕭閣台。

  只有這備兩個人談得順了,才會把事兒拿出來亮相。

  可偏偏除了這兩個”戶部的徐閣老雖是首輔,近來卻又總是順著這兩個的意思去走。

  眼下工部的堂官張居正,也是內閣大臣,內閣里第三把的椅子。最是滑溜的一個人,朝野上下,倒也有幾分威望。張閣老平日裡的言行也算得上是端正,誰也拿不出理由來說他的不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