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朱德在會上講了話,但現在誰也不記得他當時說了些什麼。會上宣讀了中央委員會從陝北發來的賀電。客人們圍著新鮮的羊肉雞肉、豬肉飽餐了一頓。大家喝著當地土產的眠眠酒。人人都是喜笑顏開。誰也不想匆匆離開這歡樂的地方。大多數部隊在這裡一直駐紮到十月二十日左右。而賀龍和肖克率領部隊直到二十二日才繞過會寧到達將台堡與一方面軍會師。
哈特姆當時還沒有取他的中國名字馬海德,他寫下了自己的印象:
關於朱德:“瘦得象鬼,但身強力壯……留著大鬍子,……看上去不象軍隊統帥,……而是象紅軍之父……”
關於張國燾:“政委……肥胖,高大,肌膚滑潤。我感到納悶,其他人都瘦成皮包骨頭,他怎麼保養得這麼胖……”
關於那一天:“多麼激動人心的會師……人們伸開雙臂互相擁抱,縱情歡笑,流出了熱淚。”
十二月二日,張國燾、朱德和周恩來騎馬進入保安。林彪在城外迎接他們,並把他們帶到紅軍學校。軍校門前站著毛和他的部下。學員們歡呼雀躍。毛澤東和張國燾登上木製的講台,發表了講話,互相祝貿。長徵結束了,兄弟們又親如一人。毛和他的部隊走過了兩萬五千里,也就是七干英里。其他部隊至少也走過了同樣的路程。他們翻山越嶺,渡江涉水,英勇作戰,打敗了敵人,以他們的實際行動把紅軍的信息傳遞給人民大眾。
面前的任務是建設一個新中國。
------------------
第三十章 “冷眼向洋看世界”
一九五九年六月底,毛澤東登上了廬山。這座高達四千九百英尺的秀麗山峰,巍然屹立在揚子江畔,西面是中國的工業重鎮武漢,是中國有名的“三大火爐”之一。當江城武漢熱氣逝人時,廬山卻是花團錦簇,涼風習習。這裡曾是傳教士的避暑勝地,也是毛喜歡的一個去處。
毛剛去過長沙附近的韶山,那是他度過童年的地方。韶山之行深深地打動了他。自他一九二七年告別韶山投身革命以來,韶山已有許多人獻出了生命。正象毛在詩中所寫的那樣:“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此刻,毛正坐在平台的藤椅上,遠處長江隱約可見。他在等候上山的同志們。和以往一樣,毛義揮毫賦詩,筆力雄健,一揮而就。題為《登廬山》:
“躍上蔥蘢四百旋,
…………
冷眼向洋看世界,
…………”
毛的同志們會聚在山上,六月的廬山到處花香襲人,而毛寫下的詩句卻發人深思。
廬山距離井岡山不過二百英里。一九二七年,毛率領衣衫襤褸的“赤匪”登上井岡山時,山下正在懸賞追捕他。他那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但信仰卻象一團烈火,在他胸中燃燒。
對事業的信念使他上了井岡山,又使他在長征中越過了萬水千山。當他的卓越的戰友們聚集陝北時,當他的一方面軍、賀龍和肖克的二方面軍、第十五軍團,以至張國燾的四方面軍的殘部會師陝北時,這—信念已經象鋼鐵一樣堅韌。革命已有了自己堅不可摧的隊伍。長征付出了驚人的代價,犧牲的同志不計其數。儘管前面的征途上還有許多艱險.但是,長征的收穫肯定遠遠超過了討出的代價。
長征中存下來的領導幹部和指揮員,其中大多數在日後的戰火中也安然無恙,留在贛南的隊伍損失最大,儘管如此,也還有不少倖存者。
與蔣介石的鬥爭是激烈的,自己內部也有過激烈的鬥爭。它在等候向志們上山出席政治局會議及隨後召開的中央全會時。他的腦子裡不會不想到這一系列的鬥爭。
長征中,沒有任何革命領導人投敵。長征的每一步都使他們變得變為堅強,最後毛取得了—致公認的領袖地位。長征是在懷疑、猜忌、陰謀與恐懼的氣氛中開始的,當時毛不在領導圈內,而長徵結束時,大家都有了堅強的信心,毛也隨之成了領袖人物,他用事實和手腕爭取了不少反對過他的人。唯獨張國燾在一九二八年不辭而別,投奔了蔣介石,而後又流亡香港和加拿大。博古在延安接管了《解放日報》,要不是一九四六年死於飛機失事,他會在後來的革命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洛甫和王稼祥已成了毛的堅定的支持者。十分精明的周恩來曾經是毛的對手,此時已成為他的一位出色的參謀長。
毛坐在藤椅上,遙望藍天,思緒萬千:有誰會選中陝北作為革命根據地呢? 這裡既荒涼又偏僻,到處是黃土高原,褐色的十地,光禿禿的,沒有樹,沒有草,沒有水,無情的風沙打在人們的臉上,象彈片一樣厲害。陝北人煙稀少,農民貧窮而又目不識丁,疾病流行。去古都西安要穿過沙漠,步行一個星期。多少年來,陝北的群山一直是盜匪的巢穴,是一片被不法之徒、封建親教和秘密幫會左右著的土地。
然而,毛十分清楚,事實也證明,那裡的環境對革命十分有利,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西安事變之後,更是如此。西安事變導致了國共停戰,和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有了延安,毛才有可能考慮問題、進行寫作和研究中國的未來。在延安。毛把自己的隊伍緞煉成為一支革命的精銳部隊,贏得了中國。在這裡,長征精神發展成為延安精神,毛就是用體現這種精神的哲學、制度和策略來締造他的共產主義國度的。
哈特姆當時還沒有取他的中國名字馬海德,他寫下了自己的印象:
關於朱德:“瘦得象鬼,但身強力壯……留著大鬍子,……看上去不象軍隊統帥,……而是象紅軍之父……”
關於張國燾:“政委……肥胖,高大,肌膚滑潤。我感到納悶,其他人都瘦成皮包骨頭,他怎麼保養得這麼胖……”
關於那一天:“多麼激動人心的會師……人們伸開雙臂互相擁抱,縱情歡笑,流出了熱淚。”
十二月二日,張國燾、朱德和周恩來騎馬進入保安。林彪在城外迎接他們,並把他們帶到紅軍學校。軍校門前站著毛和他的部下。學員們歡呼雀躍。毛澤東和張國燾登上木製的講台,發表了講話,互相祝貿。長徵結束了,兄弟們又親如一人。毛和他的部隊走過了兩萬五千里,也就是七干英里。其他部隊至少也走過了同樣的路程。他們翻山越嶺,渡江涉水,英勇作戰,打敗了敵人,以他們的實際行動把紅軍的信息傳遞給人民大眾。
面前的任務是建設一個新中國。
------------------
第三十章 “冷眼向洋看世界”
一九五九年六月底,毛澤東登上了廬山。這座高達四千九百英尺的秀麗山峰,巍然屹立在揚子江畔,西面是中國的工業重鎮武漢,是中國有名的“三大火爐”之一。當江城武漢熱氣逝人時,廬山卻是花團錦簇,涼風習習。這裡曾是傳教士的避暑勝地,也是毛喜歡的一個去處。
毛剛去過長沙附近的韶山,那是他度過童年的地方。韶山之行深深地打動了他。自他一九二七年告別韶山投身革命以來,韶山已有許多人獻出了生命。正象毛在詩中所寫的那樣:“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此刻,毛正坐在平台的藤椅上,遠處長江隱約可見。他在等候上山的同志們。和以往一樣,毛義揮毫賦詩,筆力雄健,一揮而就。題為《登廬山》:
“躍上蔥蘢四百旋,
…………
冷眼向洋看世界,
…………”
毛的同志們會聚在山上,六月的廬山到處花香襲人,而毛寫下的詩句卻發人深思。
廬山距離井岡山不過二百英里。一九二七年,毛率領衣衫襤褸的“赤匪”登上井岡山時,山下正在懸賞追捕他。他那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但信仰卻象一團烈火,在他胸中燃燒。
對事業的信念使他上了井岡山,又使他在長征中越過了萬水千山。當他的卓越的戰友們聚集陝北時,當他的一方面軍、賀龍和肖克的二方面軍、第十五軍團,以至張國燾的四方面軍的殘部會師陝北時,這—信念已經象鋼鐵一樣堅韌。革命已有了自己堅不可摧的隊伍。長征付出了驚人的代價,犧牲的同志不計其數。儘管前面的征途上還有許多艱險.但是,長征的收穫肯定遠遠超過了討出的代價。
長征中存下來的領導幹部和指揮員,其中大多數在日後的戰火中也安然無恙,留在贛南的隊伍損失最大,儘管如此,也還有不少倖存者。
與蔣介石的鬥爭是激烈的,自己內部也有過激烈的鬥爭。它在等候向志們上山出席政治局會議及隨後召開的中央全會時。他的腦子裡不會不想到這一系列的鬥爭。
長征中,沒有任何革命領導人投敵。長征的每一步都使他們變得變為堅強,最後毛取得了—致公認的領袖地位。長征是在懷疑、猜忌、陰謀與恐懼的氣氛中開始的,當時毛不在領導圈內,而長徵結束時,大家都有了堅強的信心,毛也隨之成了領袖人物,他用事實和手腕爭取了不少反對過他的人。唯獨張國燾在一九二八年不辭而別,投奔了蔣介石,而後又流亡香港和加拿大。博古在延安接管了《解放日報》,要不是一九四六年死於飛機失事,他會在後來的革命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洛甫和王稼祥已成了毛的堅定的支持者。十分精明的周恩來曾經是毛的對手,此時已成為他的一位出色的參謀長。
毛坐在藤椅上,遙望藍天,思緒萬千:有誰會選中陝北作為革命根據地呢? 這裡既荒涼又偏僻,到處是黃土高原,褐色的十地,光禿禿的,沒有樹,沒有草,沒有水,無情的風沙打在人們的臉上,象彈片一樣厲害。陝北人煙稀少,農民貧窮而又目不識丁,疾病流行。去古都西安要穿過沙漠,步行一個星期。多少年來,陝北的群山一直是盜匪的巢穴,是一片被不法之徒、封建親教和秘密幫會左右著的土地。
然而,毛十分清楚,事實也證明,那裡的環境對革命十分有利,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西安事變之後,更是如此。西安事變導致了國共停戰,和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有了延安,毛才有可能考慮問題、進行寫作和研究中國的未來。在延安。毛把自己的隊伍緞煉成為一支革命的精銳部隊,贏得了中國。在這裡,長征精神發展成為延安精神,毛就是用體現這種精神的哲學、制度和策略來締造他的共產主義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