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毛雖然找到了家,但鬥爭並未完結,同敵人的鬥爭,紅軍隊伍內部那種隨意發動、有餑常理的鬥爭都不會完結。但是,就在這片溝壑遍布,河流乾涸,狂風怒號,紅沙飛揚的黃土高原上,毛和共產黨將深深地紮下根來。他們在陝北安了家、不是只呆一周、一月或—年,而是住許多年。毛在吳起鎮只停留了三天,隨後即前往瓦窯堡。在那裡,住到一九三六年初;然後去保安,在那裡直住到一九三七年一月十日。這十年是革命的醞釀時期(這是革命孕育成熟的十年)。
毛尚未完成聚集力量的任務。現在,他只有自己的一方面軍殘部和爭吵不休的二十五軍、二十六軍和二十七軍。但是,他預料隊伍將迅速擴大。不久,由賀龍和肖克率領的二方面軍,由難駕馭的張國燾率領的四方面軍,以及編入四方面軍的毛自己的那些部隊,還有朱德和劉伯承等指揮員都將前來會合。毛對此深信不疑。
在瓦窯堡的新窯洞裡,他詩興油然而生。他把一張木凳拉到松木桌旁,讓警衛員點上煤油燈,這盞燈從紅軍跨過於都河上的浮橋之日起一直陪伴著他,他從錫制文具盒裡取出硯台,研好墨,用駝毫小楷筆蘸了一下墨汁,開始在一張宣紙上寫起來,詩句一氣呵成: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二萬五千里的長徵結束了。究竟犧牲了多少人,永遠也搞不清楚。長征開始時,有八萬六千人,長徵結束時只剩下不足六千 人,但這並不能說明問題。征途中。紅軍不斷招募新兵、充實力量。那些“損失”的人也並非全都犧牲了,有不少人脫隊逃跑了。
計算數字並沒有多大意思。這是用熱血和勇氣譜寫的史詩,是勝利和失敗的史詩,是沮喪和憧憬的史詩。這種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是中國革命賴以成功的基礎。
中國革命將從這些奮鬥犧牲的傳奇故事中汲取無盡的力量。
第二十八章 生死與共
假如說在紅軍的隊伍里也有一對生死朋友,那麼,這對朋友無疑就是二十六歲的六軍團司令員、身材修長的肖克和三十六歲的二軍團司令員、相貌英俊的賀龍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二日,這兩位將領在貴州東北部靠近黔、川、湘、鄂交界“四角”處的印江縣木黃鎮會師。四天之後,他們進入四川,在南腰界舉行了慶功宴。
六軍團和二軍團在這裡正式合併組成了後來的第二方面軍。也正是在這裡,肖克和賀龍開始了他們之間密切而持久的合作。
任弼時政委在向部隊宣讀紅軍最高司令部的賀電時,場面熱烈感人。在這深山荒野之中,肖克和賀龍根本無從知道,給他們拍賀電的紅軍司令部已經在長征的路上走了十天了。
肖克和賀龍的會合,絲毫沒有象毛澤東和張國燾的會面一樣引起那種病態的猜忌。肖克在五十年之後回憶道:“我們和賀龍會師的時候都特別高興。我們需要他,他也同樣需要我們。”
一九八二年,肖克賦詩紀念那次會師。一九八四年,肖克向一位來訪的客人背誦了這首待,當時他正在研究一張鋪在地板上的長征路線圖,他從地上爬了起來:
“…………”
八千健兒揮戈東向,
沅澧涌狂飆燎原,
…………
撫今追昔懷梵淨山。
賀龍和肖克曾經在一九二七年南昌起義時見過面。現在,他們要生死與共了。在長征前,他們分別和蹇姓姐妹二人(姐姐蹇先任、妹妹蹇先佛)結婚、而且不久每人都有了一個孩子,賀龍的是個女孩,肖克的是男孩。
賀龍在南腰界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他們沒有真正的根據地。現在、他們必須依靠三樣東西:他們的腿、嘴和槍。余秋里那時二十歲,是軍校分隊的負責人,已有了五年軍齡,參軍前是個赤貧農民。他解釋道,賀龍的意思是說,他們必須繼續前進,用宣傳來爭取群眾,用槍桿來阻止敵人。——余秋里認為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講話。
當肖克和賀龍一九三四年秋在四省交界的地方會師時,賀龍只有一小塊沒有明確界限的根據地,六十英里長,三十英里寬,有十萬人口。巴掌大的一塊地方,根本不足以養活一支軍隊。這是賀龍從前常到的地方,頭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賀龍和肖克都是在這個地區活動的。賀龍一八九六年生於靠近“四角”之地的桑植縣洪家關村一個貧農家裡,排行者三,上有兩個姐姐,下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大姐賀英練過武,領導著一支游擊隊,後來被國民黨殺害了。父親是個裁縫。家裡人把希望寄托在賀龍身上,希望他能振興家業。
賀龍十歲的時候,曾跋涉近三百英里,買了一百匹馬,在回家的路上又把這些馬賣掉,而居然沒有被盜。他念過小學,種過一年地,還開過客店,這一切使他聯想到窮人的生活。在一位名叫陳圖南的教師——孫中山的追隨者的影響下,賀龍也報名參加了孫中山的革命。賀清楚地記得,“我不僅僅是簽上了名字,而且還按了手印。”
一九一六年舊曆二月十六日,賀龍發起了他的第一次革命行動。他帶領一夥農民,手持菜刀,襲擊並搗毀了鹽稅局,繳獲了一些槍枝,逮住了稅務官,並砍了他的腦袋。
毛尚未完成聚集力量的任務。現在,他只有自己的一方面軍殘部和爭吵不休的二十五軍、二十六軍和二十七軍。但是,他預料隊伍將迅速擴大。不久,由賀龍和肖克率領的二方面軍,由難駕馭的張國燾率領的四方面軍,以及編入四方面軍的毛自己的那些部隊,還有朱德和劉伯承等指揮員都將前來會合。毛對此深信不疑。
在瓦窯堡的新窯洞裡,他詩興油然而生。他把一張木凳拉到松木桌旁,讓警衛員點上煤油燈,這盞燈從紅軍跨過於都河上的浮橋之日起一直陪伴著他,他從錫制文具盒裡取出硯台,研好墨,用駝毫小楷筆蘸了一下墨汁,開始在一張宣紙上寫起來,詩句一氣呵成: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二萬五千里的長徵結束了。究竟犧牲了多少人,永遠也搞不清楚。長征開始時,有八萬六千人,長徵結束時只剩下不足六千 人,但這並不能說明問題。征途中。紅軍不斷招募新兵、充實力量。那些“損失”的人也並非全都犧牲了,有不少人脫隊逃跑了。
計算數字並沒有多大意思。這是用熱血和勇氣譜寫的史詩,是勝利和失敗的史詩,是沮喪和憧憬的史詩。這種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是中國革命賴以成功的基礎。
中國革命將從這些奮鬥犧牲的傳奇故事中汲取無盡的力量。
第二十八章 生死與共
假如說在紅軍的隊伍里也有一對生死朋友,那麼,這對朋友無疑就是二十六歲的六軍團司令員、身材修長的肖克和三十六歲的二軍團司令員、相貌英俊的賀龍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二日,這兩位將領在貴州東北部靠近黔、川、湘、鄂交界“四角”處的印江縣木黃鎮會師。四天之後,他們進入四川,在南腰界舉行了慶功宴。
六軍團和二軍團在這裡正式合併組成了後來的第二方面軍。也正是在這裡,肖克和賀龍開始了他們之間密切而持久的合作。
任弼時政委在向部隊宣讀紅軍最高司令部的賀電時,場面熱烈感人。在這深山荒野之中,肖克和賀龍根本無從知道,給他們拍賀電的紅軍司令部已經在長征的路上走了十天了。
肖克和賀龍的會合,絲毫沒有象毛澤東和張國燾的會面一樣引起那種病態的猜忌。肖克在五十年之後回憶道:“我們和賀龍會師的時候都特別高興。我們需要他,他也同樣需要我們。”
一九八二年,肖克賦詩紀念那次會師。一九八四年,肖克向一位來訪的客人背誦了這首待,當時他正在研究一張鋪在地板上的長征路線圖,他從地上爬了起來:
“…………”
八千健兒揮戈東向,
沅澧涌狂飆燎原,
…………
撫今追昔懷梵淨山。
賀龍和肖克曾經在一九二七年南昌起義時見過面。現在,他們要生死與共了。在長征前,他們分別和蹇姓姐妹二人(姐姐蹇先任、妹妹蹇先佛)結婚、而且不久每人都有了一個孩子,賀龍的是個女孩,肖克的是男孩。
賀龍在南腰界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他們沒有真正的根據地。現在、他們必須依靠三樣東西:他們的腿、嘴和槍。余秋里那時二十歲,是軍校分隊的負責人,已有了五年軍齡,參軍前是個赤貧農民。他解釋道,賀龍的意思是說,他們必須繼續前進,用宣傳來爭取群眾,用槍桿來阻止敵人。——余秋里認為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講話。
當肖克和賀龍一九三四年秋在四省交界的地方會師時,賀龍只有一小塊沒有明確界限的根據地,六十英里長,三十英里寬,有十萬人口。巴掌大的一塊地方,根本不足以養活一支軍隊。這是賀龍從前常到的地方,頭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賀龍和肖克都是在這個地區活動的。賀龍一八九六年生於靠近“四角”之地的桑植縣洪家關村一個貧農家裡,排行者三,上有兩個姐姐,下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大姐賀英練過武,領導著一支游擊隊,後來被國民黨殺害了。父親是個裁縫。家裡人把希望寄托在賀龍身上,希望他能振興家業。
賀龍十歲的時候,曾跋涉近三百英里,買了一百匹馬,在回家的路上又把這些馬賣掉,而居然沒有被盜。他念過小學,種過一年地,還開過客店,這一切使他聯想到窮人的生活。在一位名叫陳圖南的教師——孫中山的追隨者的影響下,賀龍也報名參加了孫中山的革命。賀清楚地記得,“我不僅僅是簽上了名字,而且還按了手印。”
一九一六年舊曆二月十六日,賀龍發起了他的第一次革命行動。他帶領一夥農民,手持菜刀,襲擊並搗毀了鹽稅局,繳獲了一些槍枝,逮住了稅務官,並砍了他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