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但是,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他的這股勢力是最弱的。他讓太子之位時,他的老父親為什麼要猶豫不決?無非是因為李隆基因為平叛韋後而有了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完全可以把一個皇帝拉下馬來,如果李隆基肯。
李成器跟隨父親多年,一直承受著父親所承受的一切,他不如李隆基的性格果敢堅決,並且從小就認為天下是李家的,即使武則天在位那麼多年,李隆基從沒有放棄過對李家江山的復興念頭。可李成器不一樣,這個六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僅幾年後又被降為皇孫的孩子在經歷了巨大的波瀾後,對政治這種東西似乎已經厭惡了。即使沒有達到厭惡的程度,也可能跟他父親一樣,達到了可有可無的程度。
我們說,如果他不是生在武則天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他日後一定也會是個好皇帝。因為他的性情溫和必將將大唐帶進另一種境界。但是,他生錯了時間,那種宮廷時時刻刻都在搖動著的時代,那種被血沾染了所有宮廷柱子的時代,他的性格與這種時代是格格不入的。也正如他所言,天下太平時可立長子,這是一種水到渠成。這話的意思背後其實就是,自己還是有當皇帝的能力的。但是,國難之時,定要立扶危救世之人。這話的背後意思其實就是,我不適合做亂世天子,雖然,這種亂僅僅是在宮廷里的亂。但正是宮廷的亂才不好對付,他眼見自己的父親兩起兩落,眼見伯伯被殺,伯母被殺,眼見姑姑的氣焰囂張。這一切,對他來講,簡直比亂民造反還要難對付。
他過了近三十年的幸福安寧生活,有人將這功勞推給了李隆基。其實,倘若沒有李成器的“不以萬乘為貴”和“淡薄名利”,李隆基又如何來顯示自己的孝悌之術呢?
當太平公主攪亂朝綱時,李成器周旋於她與李隆基之間,其實,從各種史料來看,他站在哪一邊,哪一邊的勝算就會遠遠大於另一邊。最終他站在了李隆基一邊,時時刻刻給李隆基報告太平公主的情況,才使得李隆基在朝中與太平一黨的鬥爭爭取了主動地位。我們現在來看,太平公主完全不了解這個侄子。如果了解,她絕對不會慫恿他去再把太子之位奪回來,進而控制他來達到自己的武則天第二的目的。但是,反過來想,如果李成器真的有把太子之位奪回來的心,太平公主自己真能控制得了他嗎?
李成器之所以站在李隆基這一面,兄弟之情肯定占了一大部分。另外,他和他父親一樣實在不忍心再看李家天下的第三次丟失。作為李家的一員,他有責任與義務將外人——自己的姑姑的想法扼殺掉。他在蒲州的那段歷史細節已不得為人知,作為蒲州刺史,一方面管理當地事務,另一方面還要監視自己姑姑的動靜,真的很費心費力。但他做得非常好,幾次太平公主將要引起的大驚慌都被他提前通知了李隆基。
《新舊唐書》對李成器的記載都是那麼的公允,評價都是那麼的正面。似乎這個從前的太子後來的讓皇帝一生就沒有做過壞事,似乎他在人間就是為了讓人們稱讚禮讓之道,稱讚李隆基的孝悌之德的。
誰也不得而知,李成器那近三十年的幸福安寧生活是怎樣享受過來的,在近三十年時間裡,他也為李隆基分憂解難。他曾歷任澤、涇等州刺史,在任上除了處理政務以外,依舊專心於他的歷史政治研究。
在李隆基時代,李成器和李隆基的其他兄弟一樣都過著非常幸福安寧的生活,沒有宮廷血斗,也沒有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兄弟情深的畫卷,而執畫筆的人就是李成器,是他給了李隆基這個表現兄弟友愛的大好機會。
本來是沒有什麼話還可以說的,但讀完了這些太子們的生平後,我忽然發現,歷史簡直就是一混蛋。該死的人都很好地活著,而糟蹋著歷史。不該死的這些太子們,卻都一一地死去。惋惜、同情、遺憾,這些詞語加諸他們身上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中國皇權社會從秦始皇開始到清朝最後一個皇帝退位結束,其宮廷鬥爭一直就沒有停止過。而宮廷鬥爭最集中的表現恐怕就是太子位之爭了,這種爭鬥是殘忍沒有人性的。
本書所羅列的太子們,並非都死於宮廷鬥爭,可他們既然身在宮廷里,難免會有宮廷鬥爭的陰影籠罩著自己。只不過他們離開人世早了些,而沒有作繭自縛罷了。
歷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看這些人的生時與死後,就可以得知,歷史其實就是在和人們開著一個惡毒的玩笑。先是給了這個朝代和後人一個大的希望,然後將這希望打碎。我們無法阻止這些人沒有登上皇位的結果發生,當我們思考他們為什麼沒有登上皇位時,卻發現事情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死了。但又不簡單,因為他們死得都很蹊蹺,都讓人們可惜,為什麼要去死。
人的出生的確無法選擇,這可能就是作為太子,其實無論你做太子時的表現有多麼好,無論朝野對你的期待有多大,你終歸只不過是一個太子。對本書中這些正統太子來講,從太子到皇帝這條路是非常漫長的,因為他們太正統,他們沒有那麼多心機來思考如何儘快地得到皇帝之位,他們只靠修身與等待。
他們對皇位的態度與其說是等待,倒不如說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這樣一種人生態度的豁達,以及他們對太子教育的全盤吸收,他們登基後,無論如何都會是一個好皇帝。
李成器跟隨父親多年,一直承受著父親所承受的一切,他不如李隆基的性格果敢堅決,並且從小就認為天下是李家的,即使武則天在位那麼多年,李隆基從沒有放棄過對李家江山的復興念頭。可李成器不一樣,這個六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僅幾年後又被降為皇孫的孩子在經歷了巨大的波瀾後,對政治這種東西似乎已經厭惡了。即使沒有達到厭惡的程度,也可能跟他父親一樣,達到了可有可無的程度。
我們說,如果他不是生在武則天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他日後一定也會是個好皇帝。因為他的性情溫和必將將大唐帶進另一種境界。但是,他生錯了時間,那種宮廷時時刻刻都在搖動著的時代,那種被血沾染了所有宮廷柱子的時代,他的性格與這種時代是格格不入的。也正如他所言,天下太平時可立長子,這是一種水到渠成。這話的意思背後其實就是,自己還是有當皇帝的能力的。但是,國難之時,定要立扶危救世之人。這話的背後意思其實就是,我不適合做亂世天子,雖然,這種亂僅僅是在宮廷里的亂。但正是宮廷的亂才不好對付,他眼見自己的父親兩起兩落,眼見伯伯被殺,伯母被殺,眼見姑姑的氣焰囂張。這一切,對他來講,簡直比亂民造反還要難對付。
他過了近三十年的幸福安寧生活,有人將這功勞推給了李隆基。其實,倘若沒有李成器的“不以萬乘為貴”和“淡薄名利”,李隆基又如何來顯示自己的孝悌之術呢?
當太平公主攪亂朝綱時,李成器周旋於她與李隆基之間,其實,從各種史料來看,他站在哪一邊,哪一邊的勝算就會遠遠大於另一邊。最終他站在了李隆基一邊,時時刻刻給李隆基報告太平公主的情況,才使得李隆基在朝中與太平一黨的鬥爭爭取了主動地位。我們現在來看,太平公主完全不了解這個侄子。如果了解,她絕對不會慫恿他去再把太子之位奪回來,進而控制他來達到自己的武則天第二的目的。但是,反過來想,如果李成器真的有把太子之位奪回來的心,太平公主自己真能控制得了他嗎?
李成器之所以站在李隆基這一面,兄弟之情肯定占了一大部分。另外,他和他父親一樣實在不忍心再看李家天下的第三次丟失。作為李家的一員,他有責任與義務將外人——自己的姑姑的想法扼殺掉。他在蒲州的那段歷史細節已不得為人知,作為蒲州刺史,一方面管理當地事務,另一方面還要監視自己姑姑的動靜,真的很費心費力。但他做得非常好,幾次太平公主將要引起的大驚慌都被他提前通知了李隆基。
《新舊唐書》對李成器的記載都是那麼的公允,評價都是那麼的正面。似乎這個從前的太子後來的讓皇帝一生就沒有做過壞事,似乎他在人間就是為了讓人們稱讚禮讓之道,稱讚李隆基的孝悌之德的。
誰也不得而知,李成器那近三十年的幸福安寧生活是怎樣享受過來的,在近三十年時間裡,他也為李隆基分憂解難。他曾歷任澤、涇等州刺史,在任上除了處理政務以外,依舊專心於他的歷史政治研究。
在李隆基時代,李成器和李隆基的其他兄弟一樣都過著非常幸福安寧的生活,沒有宮廷血斗,也沒有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兄弟情深的畫卷,而執畫筆的人就是李成器,是他給了李隆基這個表現兄弟友愛的大好機會。
本來是沒有什麼話還可以說的,但讀完了這些太子們的生平後,我忽然發現,歷史簡直就是一混蛋。該死的人都很好地活著,而糟蹋著歷史。不該死的這些太子們,卻都一一地死去。惋惜、同情、遺憾,這些詞語加諸他們身上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中國皇權社會從秦始皇開始到清朝最後一個皇帝退位結束,其宮廷鬥爭一直就沒有停止過。而宮廷鬥爭最集中的表現恐怕就是太子位之爭了,這種爭鬥是殘忍沒有人性的。
本書所羅列的太子們,並非都死於宮廷鬥爭,可他們既然身在宮廷里,難免會有宮廷鬥爭的陰影籠罩著自己。只不過他們離開人世早了些,而沒有作繭自縛罷了。
歷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看這些人的生時與死後,就可以得知,歷史其實就是在和人們開著一個惡毒的玩笑。先是給了這個朝代和後人一個大的希望,然後將這希望打碎。我們無法阻止這些人沒有登上皇位的結果發生,當我們思考他們為什麼沒有登上皇位時,卻發現事情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死了。但又不簡單,因為他們死得都很蹊蹺,都讓人們可惜,為什麼要去死。
人的出生的確無法選擇,這可能就是作為太子,其實無論你做太子時的表現有多麼好,無論朝野對你的期待有多大,你終歸只不過是一個太子。對本書中這些正統太子來講,從太子到皇帝這條路是非常漫長的,因為他們太正統,他們沒有那麼多心機來思考如何儘快地得到皇帝之位,他們只靠修身與等待。
他們對皇位的態度與其說是等待,倒不如說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這樣一種人生態度的豁達,以及他們對太子教育的全盤吸收,他們登基後,無論如何都會是一個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