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明槍暗箭窩裡鬥(2)
純為爭權奪利的窩裡鬥,當然所占比例更高。 衙門中的“公事”,多半牽帶著利潤,因此爭權也就 是爭利。一部 《名公書判清明集》內,這種事例比比皆是, 一會兒是某縣尉背著知縣、縣丞單獨受詞,發撻羅 織,鬧開後連上司都覺得“若本司循其說,則州縣俱不必置,而體統俱可廢矣”;一會兒 是某縣主簿“狠愎暴戾,霸一縣之權,知縣為之束手”;一會兒又是某縣丞“乃與吏作套 取財,甚至鹽米之類亦責民戶納錢”,偏偏還有那幾位老爺也不是啥好貨色,氣得上司“牒 通州請別選委清勤官吏”。總之是你盯著我,我瞪著他,也就和一夥烏眼雞似的,時而鬥氣 之間,還有鬥狠和鬥巧的。楊恩壽所著《坦園日記》中,記一事尤叫人發噱,謂同治八年 (1869)之長沙,有一名妓沈金枝,兼營娼賭,凡官、紳、幕皆趨之若鶩,淫 威頗盛,然厚 此薄彼之間,少不了會惹得爭風吃醋。六月三十日那天,沈金枝有一小婢患病瀕危,她不俟 其氣絕,便僱人棄之城外,經人發現後,傳作活埋,便有許多打抱不平的衝進其色寮賭窩內 ,將沈金枝揪出來扭送到長沙縣衙門,長沙知縣吳老爺本是沈金枝相好,“以溫語慰金枝者 甚至,並叱眾為鬨堂”。於是輿論洶洶,遍貼傳單。這下子,一向挾嫌沈金枝和吳知縣的 另一位裴老爺有機可趁了,他正奉命辦團局,職在維護治安,拿幾份傳單代表民意,“立提 金枝至團局,責背二十,枷號一日”。吳老爺有苦說不出,便找個藉口將團局中的差役抓了 兩個來,狠打一頓。裴老爺更火,隔日又將沈金枝提出,“押游各城,凡市廛繁盛處,當街 鞭二十”。鬧得長沙城裡引為笑談。 巡撫知道後,將兩位老爺一起撤職,那位有人愛有人恨的沈金枝則被逐出長沙,這倒是 窩裡一場斗而為民除三害的快事。
由兩漢迄明清,州縣衙門中窩裡鬥的另一突出景象,就是官與吏斗,起因則多為“小猢 猻弄權,不認的生人面”。《後漢書·張升傳》謂張升代理外黃縣令,殺了一個受賄賂的吏 員,即遭此同類警告:代理一時,“何足趨明威戮?”《宋史》記陳詁知祥符縣時,嚴 治 貪吏,吏員竟集體“罷工”,讓他無法辦公,朝廷聞之,果然欲罪陳詁,虧得陳堯佐出來說 話,“罪(陳)詁,則奸吏得計,後誰敢復繩吏者?”一卷《明史·循吏列傳 》上,更是滿 載吏斗老爺的史實:如明宣宗時范希正任曹縣知縣,“有奸吏受賕,希正按其罪,械送京師 。吏反證希正他事,坐逮”;徐九思任句容知縣時,“有吏袖空牒竊印者”被他當場抓住, 居然全衙門的吏員都來解救;永康縣衙門的吏員更厲害,“素多奸黠,連告罷七令”,直到 穆宗隆慶二年(1568),來了個智勇雙全的張淳當知縣,這才把他們全鎮服了 。
自然,衙門裡的內爭,也不儘是意氣相爭、權利相爭,正欲克邪、清要治貪的成份也還 是有一些的。不過既有一把交椅,總有它的來歷,相爭中寡不敵眾、正伏於邪的結果又 要居多,這便是自古清官掛冠多的原因之一了。
強龍難壓地頭蛇(1)
〔滾繡球〕磣可查荊棘排,活撲刺蛇蠍;打周遭擠成一塊,唬得 俺腳難挪眉眼難開。一個虛圈套眼下丟,一個悶葫蘆腦後摔;踩著他轉關兒登時成敗,犯著 他訣竅兒當日興衰。幾曾見持廉守法垛了冤業,都子為愛國憂民成了禍胎,論甚麼清白?
看過《紅樓夢》的讀者,應記得“護官符”這件事,這是應天府衙門中一個小門子開導 賈雨村的“理論”——“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個私單,上面寫的是本省最有權勢極富 貴 的大鄉紳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時觸犯了這樣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連性命也難 保呢!所以叫作‘護官符’。”此外,又有官場中過來人將這經驗概括為“為政不得罪於巨 室”,亦稱做州縣的秘訣。
所謂鄉紳、巨室,剖析起來是個成份極複雜的構成,上起皇親國戚、大臣親貴,下及官 宦家屬、豪強地主,乃及因丁憂、革職、致仕等各種緣故返回原籍的官員,都可以包括在內 。他們因種種關係,和省級封疆大吏及朝廷政府有相當密切的聯繫,更有手眼通天直達皇宮 內廷的。州縣衙門的七品八品九品官兒們,盡可在平民百姓跟前充老爺,但在這些巨室鄉紳 眼皮下則須大打折扣,乃至狗屁不值。豫劇《七品芝麻官》里,“誥命夫人”縱子犯法,各 級 政府無人敢問,小小的七品官唐成斗膽查問,被她在公堂上當著眾人NC025一巴掌,確 是現實的寫照。皇親國戚的威勢姑且不論,即一般具有一定政治勢力 和經濟實力的所謂豪右,也不拿州縣當回事兒。如張萱著《西園聞見錄》記,明世宗時,唐 時英初授平陽知縣,發現當地賦役不均,大為民病,便以清丈土地為己任,定了個計劃,去 向府台請示,知府道:“此美政也,其如豪右何?”這真是老州縣的經驗之談了。大抵兼併 萬頃田畝而又將賦役轉嫁到小民頭上,從來就是巨室鄉紳的最基本功之一。自古以來,這弊 端從未除掉過,你小小一個唐時英能扭轉過來嗎?當然,硬起頭皮的“清官”也不是沒有, 比如海瑞在江南主持“退田”一事,歷史上就十分有名,但這時他已是應天巡撫封疆大吏, 即便如此也照樣被鄉紳們合夥給扳了下來,於是便有了“海瑞罷官”這一幕。至於那些品秩 卑微的州縣官們,當然更難得有那等膽量了。鄉紳們如果對州縣官員心生不滿,即賞以“虛 圈套”、“悶葫蘆”之類的報復,方式很多。最簡便的,是通過他們在京朝的親屬。古代官 場上講究政治聯姻,許多官員都通過兒女婚事結成親家,即如《紅樓夢》中那個小門子對賈 雨村所言,“四家皆連絡有親,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倘踩著他們一些,一封家書遞到京 城裡,馬上就見雷鳴電閃,暴雨傾盆。有時是直接採用劾奏之術,有時打迂迴戰,指使御史 、六科等出面,製造“輿論”,例如海瑞的罷官,就是被這種“輿論”轟出來的。對州縣的 上司施加壓力,也是一種常用的手法,其結果是讓那些敢於觸犯鄉紳權益的官員遭到申飭或 調走。比如明神宗時,陳幼學任確山知縣,當地有不少人在外面當官,留在家鄉的親屬為非 作歹,陳幼學均依法處治。其上司汝寧知府丘度很害怕,恐受牽連,忙與巡撫等商量,把他 調走。那些因各種緣故解職在家或暫住當地的官員們,更不能輕易得罪,否則等他一旦再 出山時,就有好果子請你吃。比較有名的如西漢時的李廣,下台後曾違犯不許夜行的治安條 例,被霸陵尉關了一夜,俟李廣復職奉命出征後,開了份名單指調官員隨軍效力,故意把這 個縣尉也包括進去,不久就找個藉口把他殺了。倘逢皇親國戚權宦一類,報復州縣的手段 或許更簡練一些,乾脆就把你“做”了,不怕有人追究。比如東漢桓帝時,大將軍梁冀執政 ,一門中出過三個皇后、六個貴人、三個駙馬,與皇家的裙帶系成了死結,氣焰熏天。吳樹 當宛縣令,宛縣有一些梁門賓客(即幕友、門生之類)無法無天,被他懲辦了 幾個,結果下次 進京去見梁冀時,一杯毒酒就送了他性命,有誰敢吭一聲?再乾脆一些的,如明朝時王親勛 臣們在各地憑藉權勢,搶人奪田,狼貪虎噬,“至毆州縣吏不得行”,隨時有挨揍的份,還 提啥事後報復?
純為爭權奪利的窩裡鬥,當然所占比例更高。 衙門中的“公事”,多半牽帶著利潤,因此爭權也就 是爭利。一部 《名公書判清明集》內,這種事例比比皆是, 一會兒是某縣尉背著知縣、縣丞單獨受詞,發撻羅 織,鬧開後連上司都覺得“若本司循其說,則州縣俱不必置,而體統俱可廢矣”;一會兒 是某縣主簿“狠愎暴戾,霸一縣之權,知縣為之束手”;一會兒又是某縣丞“乃與吏作套 取財,甚至鹽米之類亦責民戶納錢”,偏偏還有那幾位老爺也不是啥好貨色,氣得上司“牒 通州請別選委清勤官吏”。總之是你盯著我,我瞪著他,也就和一夥烏眼雞似的,時而鬥氣 之間,還有鬥狠和鬥巧的。楊恩壽所著《坦園日記》中,記一事尤叫人發噱,謂同治八年 (1869)之長沙,有一名妓沈金枝,兼營娼賭,凡官、紳、幕皆趨之若鶩,淫 威頗盛,然厚 此薄彼之間,少不了會惹得爭風吃醋。六月三十日那天,沈金枝有一小婢患病瀕危,她不俟 其氣絕,便僱人棄之城外,經人發現後,傳作活埋,便有許多打抱不平的衝進其色寮賭窩內 ,將沈金枝揪出來扭送到長沙縣衙門,長沙知縣吳老爺本是沈金枝相好,“以溫語慰金枝者 甚至,並叱眾為鬨堂”。於是輿論洶洶,遍貼傳單。這下子,一向挾嫌沈金枝和吳知縣的 另一位裴老爺有機可趁了,他正奉命辦團局,職在維護治安,拿幾份傳單代表民意,“立提 金枝至團局,責背二十,枷號一日”。吳老爺有苦說不出,便找個藉口將團局中的差役抓了 兩個來,狠打一頓。裴老爺更火,隔日又將沈金枝提出,“押游各城,凡市廛繁盛處,當街 鞭二十”。鬧得長沙城裡引為笑談。 巡撫知道後,將兩位老爺一起撤職,那位有人愛有人恨的沈金枝則被逐出長沙,這倒是 窩裡一場斗而為民除三害的快事。
由兩漢迄明清,州縣衙門中窩裡鬥的另一突出景象,就是官與吏斗,起因則多為“小猢 猻弄權,不認的生人面”。《後漢書·張升傳》謂張升代理外黃縣令,殺了一個受賄賂的吏 員,即遭此同類警告:代理一時,“何足趨明威戮?”《宋史》記陳詁知祥符縣時,嚴 治 貪吏,吏員竟集體“罷工”,讓他無法辦公,朝廷聞之,果然欲罪陳詁,虧得陳堯佐出來說 話,“罪(陳)詁,則奸吏得計,後誰敢復繩吏者?”一卷《明史·循吏列傳 》上,更是滿 載吏斗老爺的史實:如明宣宗時范希正任曹縣知縣,“有奸吏受賕,希正按其罪,械送京師 。吏反證希正他事,坐逮”;徐九思任句容知縣時,“有吏袖空牒竊印者”被他當場抓住, 居然全衙門的吏員都來解救;永康縣衙門的吏員更厲害,“素多奸黠,連告罷七令”,直到 穆宗隆慶二年(1568),來了個智勇雙全的張淳當知縣,這才把他們全鎮服了 。
自然,衙門裡的內爭,也不儘是意氣相爭、權利相爭,正欲克邪、清要治貪的成份也還 是有一些的。不過既有一把交椅,總有它的來歷,相爭中寡不敵眾、正伏於邪的結果又 要居多,這便是自古清官掛冠多的原因之一了。
強龍難壓地頭蛇(1)
〔滾繡球〕磣可查荊棘排,活撲刺蛇蠍;打周遭擠成一塊,唬得 俺腳難挪眉眼難開。一個虛圈套眼下丟,一個悶葫蘆腦後摔;踩著他轉關兒登時成敗,犯著 他訣竅兒當日興衰。幾曾見持廉守法垛了冤業,都子為愛國憂民成了禍胎,論甚麼清白?
看過《紅樓夢》的讀者,應記得“護官符”這件事,這是應天府衙門中一個小門子開導 賈雨村的“理論”——“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個私單,上面寫的是本省最有權勢極富 貴 的大鄉紳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時觸犯了這樣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連性命也難 保呢!所以叫作‘護官符’。”此外,又有官場中過來人將這經驗概括為“為政不得罪於巨 室”,亦稱做州縣的秘訣。
所謂鄉紳、巨室,剖析起來是個成份極複雜的構成,上起皇親國戚、大臣親貴,下及官 宦家屬、豪強地主,乃及因丁憂、革職、致仕等各種緣故返回原籍的官員,都可以包括在內 。他們因種種關係,和省級封疆大吏及朝廷政府有相當密切的聯繫,更有手眼通天直達皇宮 內廷的。州縣衙門的七品八品九品官兒們,盡可在平民百姓跟前充老爺,但在這些巨室鄉紳 眼皮下則須大打折扣,乃至狗屁不值。豫劇《七品芝麻官》里,“誥命夫人”縱子犯法,各 級 政府無人敢問,小小的七品官唐成斗膽查問,被她在公堂上當著眾人NC025一巴掌,確 是現實的寫照。皇親國戚的威勢姑且不論,即一般具有一定政治勢力 和經濟實力的所謂豪右,也不拿州縣當回事兒。如張萱著《西園聞見錄》記,明世宗時,唐 時英初授平陽知縣,發現當地賦役不均,大為民病,便以清丈土地為己任,定了個計劃,去 向府台請示,知府道:“此美政也,其如豪右何?”這真是老州縣的經驗之談了。大抵兼併 萬頃田畝而又將賦役轉嫁到小民頭上,從來就是巨室鄉紳的最基本功之一。自古以來,這弊 端從未除掉過,你小小一個唐時英能扭轉過來嗎?當然,硬起頭皮的“清官”也不是沒有, 比如海瑞在江南主持“退田”一事,歷史上就十分有名,但這時他已是應天巡撫封疆大吏, 即便如此也照樣被鄉紳們合夥給扳了下來,於是便有了“海瑞罷官”這一幕。至於那些品秩 卑微的州縣官們,當然更難得有那等膽量了。鄉紳們如果對州縣官員心生不滿,即賞以“虛 圈套”、“悶葫蘆”之類的報復,方式很多。最簡便的,是通過他們在京朝的親屬。古代官 場上講究政治聯姻,許多官員都通過兒女婚事結成親家,即如《紅樓夢》中那個小門子對賈 雨村所言,“四家皆連絡有親,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倘踩著他們一些,一封家書遞到京 城裡,馬上就見雷鳴電閃,暴雨傾盆。有時是直接採用劾奏之術,有時打迂迴戰,指使御史 、六科等出面,製造“輿論”,例如海瑞的罷官,就是被這種“輿論”轟出來的。對州縣的 上司施加壓力,也是一種常用的手法,其結果是讓那些敢於觸犯鄉紳權益的官員遭到申飭或 調走。比如明神宗時,陳幼學任確山知縣,當地有不少人在外面當官,留在家鄉的親屬為非 作歹,陳幼學均依法處治。其上司汝寧知府丘度很害怕,恐受牽連,忙與巡撫等商量,把他 調走。那些因各種緣故解職在家或暫住當地的官員們,更不能輕易得罪,否則等他一旦再 出山時,就有好果子請你吃。比較有名的如西漢時的李廣,下台後曾違犯不許夜行的治安條 例,被霸陵尉關了一夜,俟李廣復職奉命出征後,開了份名單指調官員隨軍效力,故意把這 個縣尉也包括進去,不久就找個藉口把他殺了。倘逢皇親國戚權宦一類,報復州縣的手段 或許更簡練一些,乾脆就把你“做”了,不怕有人追究。比如東漢桓帝時,大將軍梁冀執政 ,一門中出過三個皇后、六個貴人、三個駙馬,與皇家的裙帶系成了死結,氣焰熏天。吳樹 當宛縣令,宛縣有一些梁門賓客(即幕友、門生之類)無法無天,被他懲辦了 幾個,結果下次 進京去見梁冀時,一杯毒酒就送了他性命,有誰敢吭一聲?再乾脆一些的,如明朝時王親勛 臣們在各地憑藉權勢,搶人奪田,狼貪虎噬,“至毆州縣吏不得行”,隨時有挨揍的份,還 提啥事後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