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卻說獄卒得李斯之書,亦有計較,欲先離了郎中令府大獄,再尋朝中忠良之臣轉送皇帝。不料方出牢門,正遇上一人迎面過來。視之,卻是趙高螟蛉之婿,姓閻名樂,現任大將軍,為人奸猾,心胸狹隘。原來趙高亦懼李斯有權勢,只恐有人暗中相助,特派閻樂日夜守候於此,以免節外生枝。當下閻樂見獄卒捧書出來,神色慌張,便仗劍攔住去路,厲聲喝道:“小廝且住,汝懷中是何物?”獄卒躲避不及,只得道:“乃丞相之書,欲上於皇帝。”閻樂拆封而閱之,獄卒不敢多言。閻樂閱畢大怒,揚聲喝道:“囚犯安得上書!汝私自為反賊傳信,莫非受其賄賂?”獄卒聞言,魂飛天下,慌忙伏地告罪:“賤民實不知情,請大將軍恕罪。”閻樂斥道:“殺你一介小卒,只恐污了我的器械,且饒你一條狗命。日後若再敢為反賊辦事,定將你五馬分屍。”獄卒撿得性命,抱頭鼠竄,自此抱病,不敢再與李斯相見。

  閻樂急入內室,將書交予趙高。趙高看罷,心甚擔憂,長嘆道:“李斯不除,終是我心腹大患。”閻樂笑道:“大人勿憂,此事易耳。李斯所以拒不認罪,乃是自咐能言,又有大功,尚不至於為皇帝所殺,故每欲上書自辯。而兒有一計,除去李斯,易好反掌。”趙高急問:“汝有何計?”閻樂附耳低聲道:“為今之計,可使人扮作御使、中謁、待中,輪流審訊李斯,時而重刑待候,時而好言相誘。李斯懷吃不過重刑,或會權且招了,而思日後覆審翻供。我卻使人暗告李斯,言御使、中謁、待中皆是郎中令府之人,李斯必然疑惑,不敢改口。至時大人捧其書上奏皇帝,待皇帝使人察時,李斯已是難辨真偽,一旦認罪,可定死刑。若大人能再偽作一李由關外通敵罪狀,一千個李斯也斬了。”趙高道:“此計甚妙!”遂令人依計而行。

  卻說李斯自同鄉獄卒攜書去後,不但未見有所轉機,反得日夜笞杖,用刑愈酷。直把這位當朝丞相打得皮開肉綻,體無完膚。趙高又使其賓客十餘人,詐為御使、中謁、侍中,更往覆審李斯。李斯乃文弱之士,怎禁得住如此侍候,終是熬之不過,只得依言招了。李斯欲上告秦二世,閻樂又道:“尚未可也,需防李斯翻供。”趙高從之,又數次使人扮作皇帝使者複查,李斯數次翻供,趙高激怒,上刑日日加重。李斯迷惑不定,又擋不住打,只得再次認罪,以待時機。趙高見詭計已成,乃取證呈於秦二世,秦二世使人親審,李斯卻以為仍是趙高所使,不敢更言。使者遂取口供,當朝回奏,秦二世聞畢喜道:“若非趙君,朕幾乎為丞相所賣。”

  後數日,秦二世所遣審驗三川郡守之使回來,上告李由通關投敵,連賊造反之事。原來使者至滎陽,李由為被項羽所殺,死無對證。返回途中又被趙高截住,重金收賣,便依著趙高之意,回朝誣告李斯一家。秦二世見已定論,不再詳察,便下令將李斯受五刑,腰斬於咸陽之市。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與中子俱被捆綁,押至曹市。李斯謂其中子道:“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免,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對而哭,三族俱夷。

  當初,李斯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長子李由回都慶壽,李斯置酒家中,文武百官皆來祝壽,門前車騎數以千計。李斯謂然而嘆道:“嗟乎!吾聞之荀卿言:‘物禁太盛’。夫李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聖上不知吾才智駑下,重用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之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日後身歸何處也!”不料果為言中。

  李斯自身富貴奢侈至極,又惑言秦始皇愚民、勞民、傷民,自非忠良之輩,以其焚書、坑儒之為,有此一死,亦不為怪也。然其以上蔡一市井平民,遊歷列國,輔佐秦始皇成就千秋大業,其功之比周、召之流、尚、伊之輩,亦無不及也。後人議李斯,多服其才學而惜之。胡曾有詩道:“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只待雲陽血染衣。”徐鈞有詩道:“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當時甘被逐,東門牽犬歡應無。”

  李斯既死,秦二世即任命趙高為中丞相、安武候,國中事物,不論大小,均由趙高一人決策。趙高恐關外反秦者成事,乃假秦二世聖旨,致函章邯,責成速速平盜,早定四海。

  章邯自戰敗楚軍,虎據定陶,兵力大增。更兼斬了項梁,威鎮華夏,各路諸候均不敢來進犯。這日得朝中之書,知李斯被秦二世所誅之事,雖想必是趙高所為,卻也無可奈何。只因自己在朝中職務並非顯赫,為大將後又一直出征在外,顧不了朝中之事,只得遵從聖旨,整兵再戰。於是聚眾將商議進軍之策。司馬欣道:“楚軍新敗,楚王喪膽,屯集眾兵守於彭城,惶惶不可終日。然楚國素強,若冒然擊之,恐一時難定。以臣之意,楚軍既折項梁,氣勢已墮,若不加兵犯境,彼必不敢先動。不如先渡河略趙,平定河北。趙國勢弱,加上內亂方平,必不堪一擊,我軍到處,當可所向披靡。趙定則齊、楚悸動,或生內亂,我趁勢分兵出擊,可一舉安定。”眾將皆以為然。章邯遂從,分兵五路,逕往邯鄲進發。第一路:虎威戰軍章平,領鐵騎五千;第二路:揚威將軍姚卬,領步兵三萬;第三路:典軍校尉周類、驍騎校尉蘇駔,共引馬步軍五萬;第四路: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各引十萬人馬;自為第五路,大軍二十萬。五路人馬,依次進發,浩浩蕩蕩,直往趙境而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