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臨終遺制里的第一、第二條,實際是一件事。她徹底放棄了要求後世承認大周偉業及女皇名位的奢望,正式回歸李唐譜系。她明白:“人走茶涼”是任何偉人也避免不了的命運,即使她生前不作出這個決定,死後她的兒孫也將這樣一來來做,因為他們將面臨無法在祖廟擱置這個“則天大聖皇帝”的尷尬。

  現在,由她自己來結束這個神話,回歸太后身份、回歸李家媳婦的身份,替子孫解開難題,同時也是求得身後名份的合法性。

  歸葬乾陵,也就是乖乖到地下去繼續做高宗的老婆。

  這些事,如果她不做,後代也會做,而且情況有可能會很糟。

  她在生前,有力量違抗任何傳統、驚世駭俗,直到最後一息都頂個皇帝帽子;但她知道,只要一瞑目,再偉大的人也擋不住傳統的捲土重來。

  武則天,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放棄了叛逆,與傳統和解。

  而後兩條,則是為緩和武氏家族與正統派大臣矛盾所做的安排。准許王、蕭、諸、韓等人的子孫家屬復其業,是大有意味的。古代對犯罪之人或者敵國官民採取優待政策,有一條就是“官仍其職,民復其業”,原來幹什麼照舊可以幹什麼。武則天在這裡把被害者的子孫當作合法平民對待,是一種有限度的寬恕。這倒不完全是表示對過去的行為反悔,而是為了緩和怨恨。

  對武三思和袁恕己兩人的所謂“復所減實封”,也是緩和矛盾的一種暗示。武三思是武則天最看好的一個侄兒,袁恕己是誅二張的功臣之一,還曾兼任過相王的屬官。這兩人,是當時朝中最有實力的兩大派代表人物,武則天對他們的特別嘉獎,顯然是想彌合兩派矛盾,以免引起動盪。至於對袁恕己等人的逼宮之舉,她等於已經表示寬恕了。

  可憐老太太臨死也不放心不成器的兒子,擔心著武氏一門被人斬盡殺絕,所以費盡心機布下一些局。只可惜,死人實實在在是管不了活人的,她死後到底還是有血雨腥風。

  好在,她的擔心只是部分地成為了事實,復辟的兒子確實是把自己給折騰死了,所幸武氏諸子侄還不至於結局太慘。

  諸武之中,有幾位是死在武則天之前,比方武載德、武攸歸、武重規、武攸止。其皆得善終,自不必說。

  只有一家的命運不好,就是武承嗣。他謀求大周太子之位,遭狄仁傑等反對而未果,於長壽元年(692年)罷相,鬱悶而死。其子武延基的命也不好,娶了武則天的孫女、太子李顯的女兒永泰郡主,小倆口私議二張與武則天的醜聞,被武則天交給李顯處死。

  武則天死後,諸武侄輩的親王,大多結局還不錯。武攸宜在大周時為右羽林大將軍,中宗復辟後,仍任此職,但他很聰明,從此不參預朝政,於景龍年間老死。那個在河北抗擊契丹時貪生怕死的武懿宗,在中宗復辟後景況也不錯,升為太子庶事,老死於任上。武攸暨是太平公主的後夫,為人謙和,人緣很好,不會出什麼問題;且死得又早,也是在景龍年間就死了,沒有看到太平公主被賜死的悲慘一幕。武攸緒則是個非常特出的散淡之人,當年隨同武則天去封嵩山時,就留在嵩山了,一意修行,亦得善終。

  前面曾經講過,其中死得最難看的,是最為風光的武三思父子,被太子李重俊兵變殺死。還有武氏孫輩的武延秀,為安樂公主的後夫,與安樂公主一道被李隆基殺死。其他孫輩的結局大多沒有老爹們那樣好,凡是與武延秀親善的,都被貶或被殺。僅有武載德和武攸緒的子孫,審慎避世,不事張揚,最終得免於禍。

  武載德是武則天的堂弟,其子武平一為避禍,也是在大周時就跑到嵩山去修行的,女皇屢召不應,中宗復辟後他為母親奔喪,被中宗強迫為官,雷升至考功員外郎。此人敢於犯顏直諫,到玄宗朝時因說真話被貶,但其名望卻不衰。武載德的曾孫武元衡更是不得了,是中唐一位著名的詩人,還是唐德宗時的宰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鎮忌恨,上早朝途中被淄青藩帥李師道遣刺客暗殺,狀極慘烈。其詩如“悠悠風旆繞山川,山驛空濛雨似煙。路半嘉陵頭已白,蜀門西上更青天”(《題嘉陵驛》)之類,讀之足以令人一振!

  武則天的侄兒武攸緒放棄一切官爵,要求留在嵩山隱居時年僅41歲。武則天大為不解,甚至“疑其詐,許之,以觀其所為”,派人去監視過他。在隱居期間一心研讀《易經》、《莊子》,“冬居茅椒,夏居石室,一如山林之士。太后所賜及王公所遺野服器玩,攸緒皆置之不用,塵埃凝積。買田使奴耕種,與民無異”。中宗復辟後曾兩次藉故請武攸緒回京,迎送禮儀備極隆重,邀他做官,但他堅辭不受;給他的賞賜,他也一無所取。他從不搞人際關係上的拉拉扯扯,“親貴來謁,道寒溫外,默無所言”(《資治通鑑》)。睿宗繼位後,曾特別下敕書給予褒獎,玄宗對他也很尊重,“令州縣數加存問,不令外人侵擾。”後病死於開元十一年(723 年),年69歲。

  他這一支,堂堂正正地延續了武士彠的一線宗脈。

  紅塵中費盡心機的爭奪,還不及一位隱士給子孫帶來的福多。這道理,當下里若是講給庸人們聽,又有幾人能信!

  武則天的遺制頒下,有一個細節卻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給事中嚴善思是張柬之一黨,他對武則天歸葬乾陵提出了異議,上疏說:“尊者先葬,卑者不該後開入。……則天太后卑於天皇大帝,欲開陵合葬,即是以卑動尊,事既不經(不合理),恐非安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