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之後便是中高級指揮官中蔓延的自殺潮。其實不一定是當事人自己想自殺,比如搜索隊長井置榮一,關東軍司令部專門派來兩名他熟悉的軍官,勸了一晚上,不是勸他不要自尋短見,是勸他“為國盡忠”:你下令撤退,讓關東軍沒了面子,還不趕緊將功補過,自行做一了斷!
井置起先猶不服氣,分辯說他在率部逃出時,弗依高地在作戰上已毫無價值,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關東軍司令部急了,竟然通過軍醫部部長直接告訴井置:你有糖尿病,腿部的傷反正也治不好了,早死晚死都是一死,何必賴活著呢。
井置被逼得實在沒辦法,只好用手槍給自己腦袋上來了一下。
其實直到日俄戰爭,日軍內部還不興這一套,變態是從“一?二八”淞滬會戰空閒升少佐自殺開始的。當時辻政信在巡迴演講時,以空閒升部下的身份加以大力宣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除了井置以外,被逼自殺的還有第8國境守備隊隊長長谷部理睿大佐,理由不外乎都是仗打得糟糕,不死不足以保全“皇軍榮譽”。
只有第72聯隊長酒井美喜雄大佐不算被逼的,不過想想整個聯隊都覆滅了,就算能養好傷出院,也沒他什麼好果子吃,於是步了井置、長谷部的後塵。
甚至關東軍對被蘇軍俘虜過的人也不放過。這些人被送至陸軍醫院,嚴禁外出,也不准與他人交談,以免吐露蘇軍優待俘虜的實情。
士兵相對還好一些,經詢問、審查後,即3至5人為一批,被派去蘇蒙邊境修碉堡去了。軍官更倒霉,審查的時候就會告訴你:被俘是“皇軍”的污點,你是軍人,這麼活著實在是太恥辱了。
回到房間,這些軍官就會得到一把手槍,逼他們像井置一樣自殺。好多人死前猛抓自己的頭皮:“蘇聯軍都沒有殺我,你們為什麼要殺我啊?”
是啊,早知道這樣,回來幹嗎呢?
有人就聰明,選擇了不回來,二戰結束後還能以蘇聯市民身份,攜妻帶兒回日本原籍探親哩。
諾門罕戰役對日軍在二戰前的整體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一開始,他們對蘇軍的實力並不完全清楚,“迄今為止,我們不了解蘇聯已將其摩托化部隊裝備到何種程度”,這一仗打完,了解了,原來蘇軍裝備尤其是炮兵和坦克裝甲兵,在火力和機械化程度方面已經遠超日軍。
戰後,日本軍部專門成立“諾門罕事件委員會”,對諾門罕戰役中雙方所擁有的軍備進行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凡是在戰場上曾直接同蘇軍打過仗的部隊,沒有一個不認可蘇軍猛烈的火力。委員會因此在一份報告中說:“日本陸軍由於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戰經驗,逐漸喪失了對火器的正確認識。”
此外,蘇軍在戰術、情報和後勤上的優勢也十分明顯。委員會認為,蘇聯軍隊擯棄了過去沙皇軍隊因襲守舊的一套作戰方法,已經能夠依據每次戰役的具體情況改變戰術,同時對蘇聯遠距離輸送並儲存作戰物資的能力,研究人員也感到十分驚訝。
推敲了半天,這個委員會也拿不出任何克制蘇軍的有效辦法。日本國內的生產力就那水平,裝備上實在是有心無力。
於是只好在蘇軍身上撇開優點找缺點,一找,找到了。
說是蘇軍偏重於特質裝備,攻勢緩慢,特別是在近距離戰鬥中往往缺乏衝勁。說白了,就是很少會像日軍那樣端著刺刀衝鋒。
委員會如獲至寶,最終得出結論:“為了戰勝在火力上占優勢的蘇軍,關鍵的打法是突襲。”
一幫人敢情白研究了,他們不知道小松原在諾門罕戰役中曾經搞過多少次突襲,這法子要靈,小松原還會一敗塗地嗎?
近現代戰爭早就不是武士個人之間的比武競賽,而是以鋼對鋼,以鐵還鐵,誰的破壞力更強,給對手造成的破壞程度更大,在機動武裝的組織技術方面更優越,誰就能占到上風,一味地蠻幹、不服輸和詭詐早就行不通了。
在“北攻蘇聯,南下南洋”中,原本“北攻蘇聯”是排在優先次序的,但是諾門罕戰役炙痛了日本,自此再不敢輕易往北邊伸手,之後“南下南洋”代替了“北攻蘇聯”,日本依靠海軍跟美國較勁去了。
對於蘇聯而言,諾門罕戰役同樣是一個轉折點,自國內戰爭結束後,它的一些軍事理論和裝備在實戰條件下得到了檢驗,表明已具備了與德國這樣世界第一流軍事強國抗衡的實力。
如果說在張鼓峰戰役時,蘇聯對自身的軍事實力還缺乏足夠自信的話,諾門罕戰役之後便大為不同。面對國際社會的聚光燈,蘇聯人開始大談特談自身所擁有的新型軍隊:摩托化步兵、重炮兵、坦克裝甲兵、空軍,以及各兵種的協同作戰。
參戰蘇軍中,70人被授以蘇聯英雄稱號,其中當然以朱可夫最為耀眼。這也是他平生指揮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他憑藉出眾的軍事指揮能力獲得了勝利,也得到了史達林的認可和信賴。
朱可夫的前途由此一片光明。他被提前晉升為大將,並被任命為蘇聯最大的軍區——基輔特別軍區的司令員。
此時此刻,朱可夫大約不會再回頭去看諾門罕的那個對手了,因為他們早就不在一個級別,未來迎接他的,將是更艱險但也註定更具魅力的挑戰。
井置起先猶不服氣,分辯說他在率部逃出時,弗依高地在作戰上已毫無價值,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關東軍司令部急了,竟然通過軍醫部部長直接告訴井置:你有糖尿病,腿部的傷反正也治不好了,早死晚死都是一死,何必賴活著呢。
井置被逼得實在沒辦法,只好用手槍給自己腦袋上來了一下。
其實直到日俄戰爭,日軍內部還不興這一套,變態是從“一?二八”淞滬會戰空閒升少佐自殺開始的。當時辻政信在巡迴演講時,以空閒升部下的身份加以大力宣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除了井置以外,被逼自殺的還有第8國境守備隊隊長長谷部理睿大佐,理由不外乎都是仗打得糟糕,不死不足以保全“皇軍榮譽”。
只有第72聯隊長酒井美喜雄大佐不算被逼的,不過想想整個聯隊都覆滅了,就算能養好傷出院,也沒他什麼好果子吃,於是步了井置、長谷部的後塵。
甚至關東軍對被蘇軍俘虜過的人也不放過。這些人被送至陸軍醫院,嚴禁外出,也不准與他人交談,以免吐露蘇軍優待俘虜的實情。
士兵相對還好一些,經詢問、審查後,即3至5人為一批,被派去蘇蒙邊境修碉堡去了。軍官更倒霉,審查的時候就會告訴你:被俘是“皇軍”的污點,你是軍人,這麼活著實在是太恥辱了。
回到房間,這些軍官就會得到一把手槍,逼他們像井置一樣自殺。好多人死前猛抓自己的頭皮:“蘇聯軍都沒有殺我,你們為什麼要殺我啊?”
是啊,早知道這樣,回來幹嗎呢?
有人就聰明,選擇了不回來,二戰結束後還能以蘇聯市民身份,攜妻帶兒回日本原籍探親哩。
諾門罕戰役對日軍在二戰前的整體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一開始,他們對蘇軍的實力並不完全清楚,“迄今為止,我們不了解蘇聯已將其摩托化部隊裝備到何種程度”,這一仗打完,了解了,原來蘇軍裝備尤其是炮兵和坦克裝甲兵,在火力和機械化程度方面已經遠超日軍。
戰後,日本軍部專門成立“諾門罕事件委員會”,對諾門罕戰役中雙方所擁有的軍備進行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凡是在戰場上曾直接同蘇軍打過仗的部隊,沒有一個不認可蘇軍猛烈的火力。委員會因此在一份報告中說:“日本陸軍由於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戰經驗,逐漸喪失了對火器的正確認識。”
此外,蘇軍在戰術、情報和後勤上的優勢也十分明顯。委員會認為,蘇聯軍隊擯棄了過去沙皇軍隊因襲守舊的一套作戰方法,已經能夠依據每次戰役的具體情況改變戰術,同時對蘇聯遠距離輸送並儲存作戰物資的能力,研究人員也感到十分驚訝。
推敲了半天,這個委員會也拿不出任何克制蘇軍的有效辦法。日本國內的生產力就那水平,裝備上實在是有心無力。
於是只好在蘇軍身上撇開優點找缺點,一找,找到了。
說是蘇軍偏重於特質裝備,攻勢緩慢,特別是在近距離戰鬥中往往缺乏衝勁。說白了,就是很少會像日軍那樣端著刺刀衝鋒。
委員會如獲至寶,最終得出結論:“為了戰勝在火力上占優勢的蘇軍,關鍵的打法是突襲。”
一幫人敢情白研究了,他們不知道小松原在諾門罕戰役中曾經搞過多少次突襲,這法子要靈,小松原還會一敗塗地嗎?
近現代戰爭早就不是武士個人之間的比武競賽,而是以鋼對鋼,以鐵還鐵,誰的破壞力更強,給對手造成的破壞程度更大,在機動武裝的組織技術方面更優越,誰就能占到上風,一味地蠻幹、不服輸和詭詐早就行不通了。
在“北攻蘇聯,南下南洋”中,原本“北攻蘇聯”是排在優先次序的,但是諾門罕戰役炙痛了日本,自此再不敢輕易往北邊伸手,之後“南下南洋”代替了“北攻蘇聯”,日本依靠海軍跟美國較勁去了。
對於蘇聯而言,諾門罕戰役同樣是一個轉折點,自國內戰爭結束後,它的一些軍事理論和裝備在實戰條件下得到了檢驗,表明已具備了與德國這樣世界第一流軍事強國抗衡的實力。
如果說在張鼓峰戰役時,蘇聯對自身的軍事實力還缺乏足夠自信的話,諾門罕戰役之後便大為不同。面對國際社會的聚光燈,蘇聯人開始大談特談自身所擁有的新型軍隊:摩托化步兵、重炮兵、坦克裝甲兵、空軍,以及各兵種的協同作戰。
參戰蘇軍中,70人被授以蘇聯英雄稱號,其中當然以朱可夫最為耀眼。這也是他平生指揮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他憑藉出眾的軍事指揮能力獲得了勝利,也得到了史達林的認可和信賴。
朱可夫的前途由此一片光明。他被提前晉升為大將,並被任命為蘇聯最大的軍區——基輔特別軍區的司令員。
此時此刻,朱可夫大約不會再回頭去看諾門罕的那個對手了,因為他們早就不在一個級別,未來迎接他的,將是更艱險但也註定更具魅力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