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時遙遙相對的大內宣德門樓上也點起價值連城的琉璃燈、藕絲燈和裁錦無骨燈。這幾種特製高級的燈都是兩浙、福建等路的三司長宮不惜工本,派人做了專程進貢朝廷,供朝廷“與民同樂”的。其中琉璃燈一種,據說是用瑪瑙和紫石英搗成粉屑,煮成糊狀,再加上香料,反覆捏合而成。福建南劍州一州三個月的田賦收入,剛夠製作和進貢這對琉璃燈。它們點燃起來,掛在瓊樓玉宇的最高處,晶瑩透明,宛如平空升起兩輪人造的明月。

  用金銀珠玉串成的流蘇墜穗,也掛在宣德樓的四角,微風一過,敲金振玉,仿佛從天上蕊珠宮闕飄來一闋闋仙樂。

  這時坐在豐樂樓上的官員們,仰看碧空中三輪皓月正在萬頃瓊田中相互爭輝,俯瞰一片融融泄泄的燈光把整個東京城罩上一層銀色和金黃色的光采,再看到樓底下的群氓熙往攘來的太平景象,真有飄飄欲仙之感。

  蕊珠宮裡的仙姝不一定有緣相逢,人間的仙姝,卻是隨時可以邂逅的,不過會仙也要那塊腰牌。當時除了豐樂樓、長慶樓等幾家高級酒樓之外,官兒們平日最喜歡溜達到東雞兒巷、西雞兒巷一帶去“會仙”(東京人有意把它們叫成姊兒巷),那裡真是群仙萃薈、粉黛滿目的洞天勝處。名噪一時的歌妓崔念月、趙元奴都住在東姊兒巷。她倆住在貼鄰,卻是各立門戶,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她倆的見面,只限於在第三者的應酬場合中。奇怪的是,當她們見到面時,是一對親密的姊妹,噓寒問暖,輕言密語,她們彼此同病相憐,友誼並不虛假。但這並不妨礙她倆爭勝斗妍,同行嫉妒。她們在背地裡總是打聽另一個最近新添置的頭面衣飾、布置陳設,以及在笙歌弦樂、飲食酒肴方面翻出了什麼新花樣?當對方超過自己,就一定千方百計地要學習、模仿、競賽,直到勝過對方為止。同樣的命運和同樣的身世,使得她們彼此愛憐起來,同樣的職業和同等的地位,又使她們彼此嫉妒,彼此競勝,這真是一對奇怪的姊妹花。

  不用說,她倆對於當朝權貴、文武大員都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她們的兩扇烏漆大門是用吸鐵石制定的,權貴們的鐵靴子一經走過這裡,就不能不被吸進去。

  成為東京人民憎恨對象的高俅,是這裡的常客。高俅出身於東京的破落戶,多年在街坊混日子,後來當王晉卿駙馬的聽差,遭際官家,扶搖直上,一直做到太尉,殿前司都指揮使,成為合朝最高的軍事長官。高俅的一生都和東、西姊兒巷結不解之緣。不同的只是,前半生他在這裡鬼混,給鴇母、角妓當些雜差(這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東京街坊中,像他這樣的混混兒,何止成百上千),後半生他做了大官,卻成為這裡的闊客(這是當時社會的特殊產物,一個街坊的混混兒要爬到太尉這樣高的地位,需要無數偶然因素湊合起來才行)。他時常左腳剛跨出趙元奴的門,右腳就跨進崔念月的門,用來平衡兩人之間的均勢。

  官兒們到相好的歌妓行館、勾欄曲榭中去尋歡作樂、飲酒買笑或者把歌妓請到外面去奉觴勸杯,歌舞侑酒,這不但不需要躲躲閃閃,反而成為相互追逐、相互誇耀的風流韻事。那些既要到行館中去尋開心,又怕別人指摘,掩掩蓋蓋、藏頭露尾的初出茅廬的官兒,才是十足的蠢漢哩!

  從政和、重和、宣和以來,東京社會中忽然流行起一個“韻”字。漂亮的婦人被稱為“韻致”,新奇的服裝被稱為“韻纈”,美好的果品被稱為“韻梅”,後來發展到對於一切美好的事物,非用一個“韻”字來形容它不可。韻天韻地、韻人韻事,無一而不韻。這個新興的“韻”宇,風靡全城,駸駸乎大有代替祖輩相傳的“有巴”一詞之勢。甚至太宰王黼奉敕撰寫的《明節貴妃墓忘》一文中也用了“六宮稱之為韻”一句,明節貴妃就是官家寵愛的安妃劉氏。想當年,蔡京曾受召見,從她手中接過一杯御賜的酒,在他的進御詩中受寵若驚地寫道:“玉真軒里見安妃。”如今這篇墓誌不是敕令蔡京撰寫,而讓王黼主稿,自然要引起他的怨恨。他的一派人抓住這個把柄,大肆攻擊王黼不該把這個市井俗字寫入碑版文章,褻瀆宮闈。其實蔡京的一派人自己也曾用這個字。派系攻擊是排除自我的,只要抓到對方的辮子,哪管自己頭上也長著同樣的辮子。沒想到官家本人也喜歡這個市井俗字,王黼的這句,可能出自官家的授意或修改,他引經據典地為它辯解,還責令攻擊者回答:“何俗之有?”

  當這個韻字風行全城之時,各式各樣的人對它有各式各樣的理解。有人簡單地認為只要穿上一身奇裝怪服、招搖過市就算是“韻”了,有人進一步地認為一定要做到風流倜儻,不拘泥於禮俗才算是“韻”,又有人認為這樣的理解,未免太放肆了,韻是高華清雅的意思,要有高級的品味,才談得到一個“韻”字,到歌肆行館去,固然是風流絕俗,並且已成為一時風尚,但要高雅一點,最好還是在自己的第宅里,置酒高會,邀請一些貴胄世家、文人學士,自然也免不了有些清客、幫閒相陪,談論古今詩文,即席吟詩作賦,興會所至,隨手填兩首小詞,這才是真正的風流韻事。當然宴會也不能風雅到枯燥無味的地步,凡事都有個程序,風雅一番以後,大家酒酣耳熱,形骸俱忘,這時光主人家才端出自家精心培養的一批家妓出來享客,使宴會進入最高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