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如果說布爾什維克政府成功地抵禦了外來干涉,肅清了內亂,那麼其試圖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俄國建立一個全新社會制度的努力並不成功。俄國的農民滿足於獲得小塊土地,這與列寧的共產主義思想和主張相去甚遠。二者的差別如同海鯨與飛蟲。革命使農民分得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但他們進行農業生產只不過為了換取可自由兌換的貨幣,而實質上革命又使貨幣變得一文不值。而且由於戰爭的破壞,鐵路系統陷入癱瘓,農業生產日益萎縮,農民種植的糧食漸漸只能維持自己的生計了。依據共產主義思想對工業進行改造的努力也因急於求成和計劃不周而失敗。1920年的俄國所展示的是一個現代文明中史無前例的衰敗景象。鐵路鏽蝕報廢,城鎮破敗,屍體隨處可見。而此時的蘇維埃俄國還在家門口與敵人激戰。1921年東南部剛剛被戰爭蹂躪過的省份又遭遇旱災,釀成一場大饑荒,幾百萬人被迫忍飢挨餓。
面臨絕境,俄國是否能夠重新復興?這實在是個未知數,因而我們對此不再詳述。
第53章 世界政治和社會的重建
由於篇幅所限,本書不再深入涉及各種條約引起的複雜而激烈的爭論,尤其是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總結的《凡爾賽和約》所引發的各種錯綜而尖銳的論爭。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這場可怕的巨大的衝突,既沒結束什麼,也沒開始什麼,更未解決什麼。只不過使數百萬人死於非命,使世界荒蕪,使俄國破碎。僅此而已。他至多不過是提醒人們:我們正糊裡糊塗、渾渾噩噩的生活在一個危險而冷酷的星球上。那些把人類帶入悲劇的自我中心主義思潮,國民的狂熱和帝國主義的貪婪在戰後又死灰復燃,使世界只要從戰爭的疲憊中稍稍恢復,即有重新走向災難的可能。戰爭和革命不能帶來什麼。他們對人類最大的作用是他們以十分粗暴和悲慘的方式去摧毀那些陳舊的和障礙性的事物。大戰消除了德意志帝國對歐洲的威脅,摧毀了俄國帝國主義,他排除了不少君主專制王朝。但多國的旗幟仍飄揚於歐洲上空,邊境衝突此起彼伏,軍隊更加龐大且裝備更加精良。
《凡爾賽和約》為解決戰爭衝突和戰敗國問題做出了某種合乎邏輯的結論,但除此之外卻做出了十分不當的安排:德國、奧地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等戰敗國不得參加會議,只能被動接受和會的決議,從全人類的福祉角度來看,會議地點的選擇本身就不適宜。1871年新的德意志帝國的勝利宣言就是在凡爾賽宮發表的,同在明鏡大廳,這次劇情卻正好顛倒過來,其含義再明晰不過了。
大戰中各國的慷慨此時蕩然無存。戰勝國只關心自己遭受的損失和承受的痛苦,全然不顧戰敗國亦是同樣代價沉重的事實。歐洲各國均遵奉國家主義,列強相互競爭,又缺少一個聯邦式的機構加以協調,戰爭的發生便是在所難免。多個軍力十分強大的主權獨立國家密布於如此狹小的區域,戰爭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如果大戰不以這種形式發生,那麼它也會以類似的形式發生。——正如此後如果沒能通過政治統一的方式來預防戰爭,那麼不過二三十年,就有更慘烈的戰爭發生一樣。國家加強軍備會引起戰爭,如同母雞會下蛋一樣自然,然而飽受戰爭之苦的國家和國民忽略了這一事實。戰敗國的人民被認為應該為戰爭造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損失負全部責任。正如如果他們獲勝,他們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戰勝國的人民一樣。法國人和英國人認為德國是罪魁禍首,而德國人認為俄國、法國和英國應負責任。只有少數有識之士認識到戰爭是由歐洲分裂的政治結構造成的。《凡爾賽和約》以懲罰和報復為目的,將嚴厲懲戒強加於戰敗國,並索取巨額賠款,以便撫慰勝利者的傷痛,從而使這些本已經破產的國家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債務。
條約通過建立國際聯盟來重塑國際關係從而防止戰爭的努力也明顯缺乏誠意和不夠有力。但就歐洲而論,有沒有為建立永久和平而改善國際關係的意圖就頗令人懷疑。關於國際聯盟的提議是由美國總統威爾遜貫徹執行到現實政治中的。聯盟的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美國。這個新興的現代國家,除了對抗歐洲干涉新大陸的門羅主義之外,還不曾對國際關係有獨到的見解,如今卻要這個國家做出精神貢獻以應付當代廣泛的重大問題。他不曾有過任何“精神貢獻”。美國人天性嚮往永久的世界和平。對舊世界的政治有強烈不信任的傳統,並有孤立於舊世界各種糾葛之外的傳統。當德國的潛艇戰將其拖入戰爭並站在反德同盟一邊的時候,對於世界問題,美國還不曾想過一個美國式的解決方案。威爾遜建立國際聯盟的計劃是其建立一個獨特的美國式世界的嘗試,是一個簡單的、不完善的、甚至是危險的計劃。而歐洲卻將其視為美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意見。1918-1919年,人們極度厭惡戰爭,為了防止戰爭的再度發生,人們幾乎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但舊世界沒有一個政府願意讓渡哪怕一點兒主權以實現這一目的。威爾遜公布的國際聯盟計劃越過各國政府而向全世界的民眾傳播。民眾也都認為這是美國成熟的方案而表示歡迎。不幸的是威爾遜必須應付的不是人民,而是各國政府。威爾遜是一位有著巨大智慧和開闊的眼界的人,然而其在國際聯盟的問題上卻表現出利己和褊狹,因而他內心激起的巨大熱情,不久便如潮水般退去了。
面臨絕境,俄國是否能夠重新復興?這實在是個未知數,因而我們對此不再詳述。
第53章 世界政治和社會的重建
由於篇幅所限,本書不再深入涉及各種條約引起的複雜而激烈的爭論,尤其是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總結的《凡爾賽和約》所引發的各種錯綜而尖銳的論爭。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這場可怕的巨大的衝突,既沒結束什麼,也沒開始什麼,更未解決什麼。只不過使數百萬人死於非命,使世界荒蕪,使俄國破碎。僅此而已。他至多不過是提醒人們:我們正糊裡糊塗、渾渾噩噩的生活在一個危險而冷酷的星球上。那些把人類帶入悲劇的自我中心主義思潮,國民的狂熱和帝國主義的貪婪在戰後又死灰復燃,使世界只要從戰爭的疲憊中稍稍恢復,即有重新走向災難的可能。戰爭和革命不能帶來什麼。他們對人類最大的作用是他們以十分粗暴和悲慘的方式去摧毀那些陳舊的和障礙性的事物。大戰消除了德意志帝國對歐洲的威脅,摧毀了俄國帝國主義,他排除了不少君主專制王朝。但多國的旗幟仍飄揚於歐洲上空,邊境衝突此起彼伏,軍隊更加龐大且裝備更加精良。
《凡爾賽和約》為解決戰爭衝突和戰敗國問題做出了某種合乎邏輯的結論,但除此之外卻做出了十分不當的安排:德國、奧地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等戰敗國不得參加會議,只能被動接受和會的決議,從全人類的福祉角度來看,會議地點的選擇本身就不適宜。1871年新的德意志帝國的勝利宣言就是在凡爾賽宮發表的,同在明鏡大廳,這次劇情卻正好顛倒過來,其含義再明晰不過了。
大戰中各國的慷慨此時蕩然無存。戰勝國只關心自己遭受的損失和承受的痛苦,全然不顧戰敗國亦是同樣代價沉重的事實。歐洲各國均遵奉國家主義,列強相互競爭,又缺少一個聯邦式的機構加以協調,戰爭的發生便是在所難免。多個軍力十分強大的主權獨立國家密布於如此狹小的區域,戰爭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如果大戰不以這種形式發生,那麼它也會以類似的形式發生。——正如此後如果沒能通過政治統一的方式來預防戰爭,那麼不過二三十年,就有更慘烈的戰爭發生一樣。國家加強軍備會引起戰爭,如同母雞會下蛋一樣自然,然而飽受戰爭之苦的國家和國民忽略了這一事實。戰敗國的人民被認為應該為戰爭造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損失負全部責任。正如如果他們獲勝,他們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戰勝國的人民一樣。法國人和英國人認為德國是罪魁禍首,而德國人認為俄國、法國和英國應負責任。只有少數有識之士認識到戰爭是由歐洲分裂的政治結構造成的。《凡爾賽和約》以懲罰和報復為目的,將嚴厲懲戒強加於戰敗國,並索取巨額賠款,以便撫慰勝利者的傷痛,從而使這些本已經破產的國家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債務。
條約通過建立國際聯盟來重塑國際關係從而防止戰爭的努力也明顯缺乏誠意和不夠有力。但就歐洲而論,有沒有為建立永久和平而改善國際關係的意圖就頗令人懷疑。關於國際聯盟的提議是由美國總統威爾遜貫徹執行到現實政治中的。聯盟的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美國。這個新興的現代國家,除了對抗歐洲干涉新大陸的門羅主義之外,還不曾對國際關係有獨到的見解,如今卻要這個國家做出精神貢獻以應付當代廣泛的重大問題。他不曾有過任何“精神貢獻”。美國人天性嚮往永久的世界和平。對舊世界的政治有強烈不信任的傳統,並有孤立於舊世界各種糾葛之外的傳統。當德國的潛艇戰將其拖入戰爭並站在反德同盟一邊的時候,對於世界問題,美國還不曾想過一個美國式的解決方案。威爾遜建立國際聯盟的計劃是其建立一個獨特的美國式世界的嘗試,是一個簡單的、不完善的、甚至是危險的計劃。而歐洲卻將其視為美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意見。1918-1919年,人們極度厭惡戰爭,為了防止戰爭的再度發生,人們幾乎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但舊世界沒有一個政府願意讓渡哪怕一點兒主權以實現這一目的。威爾遜公布的國際聯盟計劃越過各國政府而向全世界的民眾傳播。民眾也都認為這是美國成熟的方案而表示歡迎。不幸的是威爾遜必須應付的不是人民,而是各國政府。威爾遜是一位有著巨大智慧和開闊的眼界的人,然而其在國際聯盟的問題上卻表現出利己和褊狹,因而他內心激起的巨大熱情,不久便如潮水般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