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整個過程並不會覺得恐怖,反而有點兒期待挖出來看到的會是什麼。撿骨師傅終於挖出了一具有點兒破碎的枯骨,並一個個地拿了出來,稍微一用力,骨頭就碎成粉末,那時候我才領悟到,原來人死後是真的會變為塵土的啊!如果火化成骨灰了情況可能好一點兒,但最後也還是放進一個格子,永不能見天日。一想到人生的結果如此,就覺得一片空虛。

  後來我換個角度想,那就儘量做些事證明自己曾經在這個時代活過吧!有時候我覺得雖然活在這個世上,雖然只是個無名小卒,但還是幸運的,尤其我們這一代人,不僅僅見識人類進入了第二個千年,而切下歷史的剖面來看,至少也經歷了兩岸變動得最劇烈的30年。

  我們三十來歲這一代,處於台灣由封閉到開放的變化過程。30年來一下子湧入各種不同的聲音,這也是需要時間去判斷的。今年正好也是大陸改革開放30年,隨著大陸逐漸開放,變化勢必會比台灣還大,大家都會是參與其中的一分子,我們只能學著去聽別人的聲音,尊重並忍受別人不同的聲音。

  2009

  2009年,我的書《我們台灣這些年》出版了……

  這些文字,前前後後也改了近十次,每次都增刪了一些內容,終於成為各位讀者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當然,就在付梓之後免不了還會發現一些可以增加的內容,難免會有“哎呀!還可以再告訴大家某些事”這樣的遺憾。只能說,對於這本書,我仍然覺得不夠完美,似乎還有可以再改善的地方,再改動的欲望可以說是沒有停止過,但這樣下去是沒完沒了的,因此只希望如果大家夠捧場,我還有機會寫下一個30年時,再來跟個老頭一樣囉嗦個沒完。

  所謂“三十而立”,不過看來我是還沒立起來就又趴了下去。在過了意氣風發的年紀後,不得不承認我跟芸芸眾生一樣,一點兒都不特別,我只能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當做人生豐富的藉口。寫這一系列文章,算是為人生的這30年做個紀念吧!就如同我一開始所說的,希望這些文字,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台灣及台灣人的想法,至少代表了我這一代的人,或者代表了某些群體。期待在兩岸劇烈改變中長大的這一代,慢慢成為社會中堅的年輕人都能學習尊重並理解對方,化異求同。這本書若是能有這些小小的助力,我就足感欣慰。

  後記

  兩岸的“70後”,都成長在一個變幻莫測、無比神奇的時代。

  在我們成長的這30年裡,歷史的洪流一次又一次地摧擊著兩岸:1975年,蔣介石逝世;1976年,毛澤東逝世;1978年,蔣經國力排眾議提出“台灣十大建設”,直接推動了台灣經濟騰飛;同一年,鄧小平開啟了令世界震驚的“改革開放”,改變了內地幾代人的生活走向;1979年中美建交,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兩岸關係進入新時代……回想自己的30年成長曆程,跟大多數人一樣,我常常覺得在這“偉大的時代”里自己似乎太過平淡。然而仔細回想,我個人的命運早已如一葉小舟,順著時代的大潮在順勢往前激流。人在船上,常常覺得自己沒動;時代感召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卻常常渾然不覺。這也是我動筆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而更重要的原因卻在於,我這些年工作、生活在內地,深深感到,兩岸的交流大多限於政治層面,兩岸民眾之間其實是相當陌生的,彼此都不太清楚對方這些年究竟有著怎樣的生活。我近幾年頻繁來往於兩岸之間,或旅遊或工作,每次在內地,總會有朋友問我各種各樣關於台灣的事情,有些問題有時會讓我感到不適,而我的回答又往往令對方不滿意。本來,我們應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歷史因素讓我們漸行漸遠而產生許多誤解與矛盾,這實在是歷史的悲劇。

  於是,我決定動筆撰寫自己在台灣30年的成長經歷,以及這30年間台灣社會的變遷。讓兩岸普通民眾之間多一些了解,正是我寫作的初衷。我完全沒想到,我的文章發到網絡上之後,竟引發兩岸讀者熱烈反響,成為“天涯雜談”最熱門的文章之一。這足以說明,兩岸普通民眾層面的交流,已經刻不容緩。兩岸最近一年來的種種舉措,可以說是順應了時代的需求、民眾的渴望,真是萬幸。

  一個統一而強大的中國本來就是最符合兩岸人民利益的事,我們可以在這個前提下異中求同,攜手共創民族的再次盛世,展現泱泱大國的風範。但是,台灣的部分民眾對大陸懷有戒備心理;大陸這邊又不明白,為什麼長久以來一直在釋出善意,部分台灣人卻總是不領情。後來我才慢慢體會到,這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對彼此的不了解。因歷史造成長久的分隔,彼此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理所當然”地去想像對方,而不認真或根本不願意去探究為什麼對方會去這樣想、這樣做。我想,唯有更多的了解,兩岸的心最終才能真正走到一起。

  開始寫這篇文章是在2007年6月返台期間,那時有許多的資料可以查詢,也有許多人可以讓我進行口述史般的訪談,以求從一件又一件的歷史事件中找尋一般民眾生活點滴的線索。我成長的這30年,剛好趕上台灣社會變動最劇烈的30年,在政治、經濟、文化、次文化方面,似乎都突然在這些年間整個爆發出來。有些事,糙民如我,沒有直接參與或只是耳聞,我只能想辦法在短短的文字內表達出它的前因後果。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我對自己成長往事的真實記錄,讓大家知道,這些年台灣老百姓都在想些什麼、幹些什麼;通過“一個‘台灣70後’30年成長經歷”這樣的回憶文字,能讓兩岸普通民眾之間的溝通更加真實,真切,真誠。

  記得在我20歲時,意氣風發,立志在10年後的30歲,學胡適《四十自述》來寫個《三十自述》。但10年就如一夕狂飲,在那種吐了又喝,喝了又吐的醜態中過去,一夕醒來發現自己仍然一事無成,而台灣,每天都在改變。我謹以自己這些文字,獻給兩岸之間每一個最普通的讀者:不管歷史走向何方,生活還將前行,我們依然血濃於水。

  廖信忠

  2009年4月於台北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