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此時北伐的太平軍已進入山西,京畿告警。接到奏疏,咸豐立刻諭令四川、湖南、湖北三省速制戰船:“賊匪自攻陷金陵、揚、鎮三城以來,擄掠民船數已逾萬。我軍攻剿未能得手,皆由戰船無多,致令長江天塹無所控扼。……著裕瑞(時為四川總督)、張亮基(署湖廣總督)、崇綸(湖北巡撫)、駱秉章(湖南巡撫)等,於四川、湖廣等處仿照廣東拖罟船式,即雇覓工匠,共制戰船百餘只,每船約載兵五十名。均著剋期三月,一律齊備,以資調遣。”41由這道上諭我們知道,籌建水師的責任是三省督撫的,本來沒曾國藩什麼事。但他一感於老友的期望,二是他勇於任事負責的個性,三是他也確實意識到了水師的重要。練再多的鄉勇,若無水師,也只能讓獨擅舟船之利的太平軍拖垮,累垮。“現在兩湖地方,無一舟可為戰艦,無一卒習於水師,今若帶勇但赴鄂省,則鄂省已無賊矣;若馳赴下游,則賊以水去,我以陸追,曾不能與之相遇,又何能痛加攻剿哉?再四思維,總以辦船為第一先務。”42
攬上這個差事,是在十月二十四日,之前他研究製作木排,目的在於防堵太平軍由水路入湘。十月初五,因湖北形勢危急,上諭命他“趕緊督帶兵勇船炮,駛赴下游會剿,以為武昌策應”。43在回復的奏摺中,其論戰守形勢曰:“長江千里,任其橫行,我兵無敢過而問者。前在江西,近在湖北,凡傍水城池,莫不殘毀,皆由舟師未備,無可如何。今若為專保省會之計,不過數千兵勇即可堅守無虞;若為保衛全楚之計,必須多備炮船,乃能堵剿兼施。”而田家鎮一役,“一切戰船炮位,盡為賊有,現在兩湖地方,無一舟可為戰艦,無一卒能習水師”。“再四思維,總以辦船為第一先務。臣現駐衡州,即在衡城試行趕辦。……如果舟師辦有頭緒,即行奏明,臣親自統帶駛赴下游。”44這個話一說,督辦水師的責任就轉到他身上來了。
這道奏摺到咸豐手中,已經是十一月初七日,皇帝對他的見解很滿意,稱讚他“所慮俱是,汝能斟酌緩急,甚屬可嘉”。45但情勢的緊急卻由不得他從容行事。九月二十七日,北伐的太平軍前鋒已抵達天津靜海、獨流、楊柳青一帶;十月二十八日,湖北方面,太平軍捲土重來,石貞祥部再占黃州;二十九日,安徽方面,胡以晄、曾天養部攻占舒城,國藩故友,督辦安徽團練大臣、在籍工部侍郎呂賢基戰死,太平軍進逼臨時省城廬州(原省城安慶已被攻占)。十一月十日,江忠源趕到廬州布防,可帶去的兵勇僅二千七百人。清廷正以全力堵截北上的太平軍,極為擔憂安徽的太平軍與河南的捻軍合流,與天津的太平軍相呼應。十一月十一日,咸豐皇帝接受禮部左侍郎宋晉建議,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再下諭旨,指名要曾國藩率領已經招募的楚勇六千,“乘船順流東下,與江忠源會合,水陸夾擊,以期收復安慶及桐(城)、舒(城)等城,並可牽制賊匪北躥之路”。46
江忠源手中有多少兵,曾國藩此時募了多少湘勇,水師組建起來沒有,宋晉不明就裡;西征的太平軍兵力有多少,47他也不清楚。既不知己,亦不知彼,而是一廂情願地要二人收復安徽。可“現在兩湖地方,無一舟可為戰艦,無一卒習於水師”的狀況,皇帝是知道的。曾國藩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在半個月內趕辦出一支水師來,拿什麼“將皖省沿江賊船大加剿洗”呢?只能說明皇帝在危篤的形勢面前,已經亂了方寸,急火攻心,說胡話了。截至十一月底,曾國藩督造成的快蟹船,僅有十艘,而且油漆未乾,捻灰未固,根本還下不了水;而由廣東採購的船炮、招募的造船工匠,還在路上。至於所謂六千練勇,乃是先前為江忠源做的打算,48訓練、軍餉等還遠遠沒有跟上;且船隻短少,水勇亦無從招募訓練。故安徽事態再急,湖南也只能先派江忠浚帶楚勇一千赴援。曾國藩也只能硬著頭皮復奏:“統計船、炮、水勇三者,皆非一月所能辦就。……事勢所在,關係甚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必須明春乃可成行。且廣東購備之炮,張敬修雇募之勇,皆系奉肅清江面之旨而來者,臣若不督代同行,則殊失皇上命臣統籌全局之意,亦非臣與吳文鎔等四省合防之心。臣之斟酌遲速,規劃大局,不得不一一縷陳。”
看了曾國藩的復奏,明知他在理,咸豐無可如何,仍不免就其奏章的用詞,揶揄一番,以發泄滿肚子的悶氣。“今觀汝奏,直以數省軍務,一身克當,試問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時漫自矜詡,以為無出己之右者,及至臨事,果能盡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張皇,豈不貽笑於天下!著設法趕緊赴援,能早一步即得一步之益。汝能自擔重任,迥非畏葸者比,言既出汝口,必須盡如所言辦與朕看。欽此。”
其實,“統籌全局”云云,乃皇帝的指示,並非國藩自大。譬如,十月初二致駱秉章的上諭中便有“兩湖唇齒相依,漢(口)、黃(州)一帶,尤為鄂省門戶,該撫等自應不分畛域,一體統籌也”。51這個“等”裡面,自然也包括曾國藩。又如十一月十二日的上諭中,則明確說:“該侍郎忠誠素著,兼有膽識,朕所素知,諒必能統籌全局,不負委任也。”52
曾國藩見到皇帝的硃批,心裡的委屈、不平可想而知,他那“湖南騾子”式的倔勁兒又上來了,五天後便給皇帝上了道摺子,據理力爭,分五點為自己抗辯。
一、趕辦水師的諭旨,限期三個月,自己並未逾期。“自興工之日起,統計不滿八十日,晝夜催趕,尚不遲緩。”53已新造戰船九十號,改造百餘號,加上雇載的民船總計四百號,可於正月中旬完畢,所差者是在廣東購辦的船炮,船炮不到,不能起行。言外之意,即使逾時,責任在廣東而不在湖南。
二、掃蕩江面,克服安慶的諭令不現實,不可能。“查現在黃州以下,節節被賊占據,修城浚壕,已成負隅之勢,……若舟師東下,必須克復黃州,攻破巴河,掃清數百里江面賊蹤,乃克達於皖境,此則萬難之事,微臣實無把握。”54江忠源兵單勢危,自己則等候船、炮,沿途又必會遭太平軍的節節頑抗,“何能遽行掃清,直抵安徽?”球拋回給了皇帝,暗喻他不明形勢,一廂情願。
三、通盤籌劃數省軍務者,是各省督撫,而非他欲以一身克當。“三省合力防堵之說,系臣駱秉章與臣函內言之;四省合防之說,系臣江忠源與臣函內言之;待南省船炮到鄂,即與北省水師合力進剿,系臣吳文鎔與臣函內言之;……臣之才力固不能勝,臣之見解亦不及此,此系吳文鎔、駱秉章、江忠源三臣之議論。然舍此辦法,則南數省殆不可問矣。”55
四、湖南練勇,正在湘南剿匪,不可能馬上撤回。“目下桂屬正在搜捕之際,未便遽行更換;郴州、永興正在危急之際,不能不星速進剿。且待船將辦齊,炮將到齊,再將各勇撤回,帶赴下游。”56斷然回絕了皇帝要求他撤回剿匪的湘勇,進軍安徽的要求。暗喻皇帝不顧輕重緩急,在瞎指揮。
攬上這個差事,是在十月二十四日,之前他研究製作木排,目的在於防堵太平軍由水路入湘。十月初五,因湖北形勢危急,上諭命他“趕緊督帶兵勇船炮,駛赴下游會剿,以為武昌策應”。43在回復的奏摺中,其論戰守形勢曰:“長江千里,任其橫行,我兵無敢過而問者。前在江西,近在湖北,凡傍水城池,莫不殘毀,皆由舟師未備,無可如何。今若為專保省會之計,不過數千兵勇即可堅守無虞;若為保衛全楚之計,必須多備炮船,乃能堵剿兼施。”而田家鎮一役,“一切戰船炮位,盡為賊有,現在兩湖地方,無一舟可為戰艦,無一卒能習水師”。“再四思維,總以辦船為第一先務。臣現駐衡州,即在衡城試行趕辦。……如果舟師辦有頭緒,即行奏明,臣親自統帶駛赴下游。”44這個話一說,督辦水師的責任就轉到他身上來了。
這道奏摺到咸豐手中,已經是十一月初七日,皇帝對他的見解很滿意,稱讚他“所慮俱是,汝能斟酌緩急,甚屬可嘉”。45但情勢的緊急卻由不得他從容行事。九月二十七日,北伐的太平軍前鋒已抵達天津靜海、獨流、楊柳青一帶;十月二十八日,湖北方面,太平軍捲土重來,石貞祥部再占黃州;二十九日,安徽方面,胡以晄、曾天養部攻占舒城,國藩故友,督辦安徽團練大臣、在籍工部侍郎呂賢基戰死,太平軍進逼臨時省城廬州(原省城安慶已被攻占)。十一月十日,江忠源趕到廬州布防,可帶去的兵勇僅二千七百人。清廷正以全力堵截北上的太平軍,極為擔憂安徽的太平軍與河南的捻軍合流,與天津的太平軍相呼應。十一月十一日,咸豐皇帝接受禮部左侍郎宋晉建議,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再下諭旨,指名要曾國藩率領已經招募的楚勇六千,“乘船順流東下,與江忠源會合,水陸夾擊,以期收復安慶及桐(城)、舒(城)等城,並可牽制賊匪北躥之路”。46
江忠源手中有多少兵,曾國藩此時募了多少湘勇,水師組建起來沒有,宋晉不明就裡;西征的太平軍兵力有多少,47他也不清楚。既不知己,亦不知彼,而是一廂情願地要二人收復安徽。可“現在兩湖地方,無一舟可為戰艦,無一卒習於水師”的狀況,皇帝是知道的。曾國藩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在半個月內趕辦出一支水師來,拿什麼“將皖省沿江賊船大加剿洗”呢?只能說明皇帝在危篤的形勢面前,已經亂了方寸,急火攻心,說胡話了。截至十一月底,曾國藩督造成的快蟹船,僅有十艘,而且油漆未乾,捻灰未固,根本還下不了水;而由廣東採購的船炮、招募的造船工匠,還在路上。至於所謂六千練勇,乃是先前為江忠源做的打算,48訓練、軍餉等還遠遠沒有跟上;且船隻短少,水勇亦無從招募訓練。故安徽事態再急,湖南也只能先派江忠浚帶楚勇一千赴援。曾國藩也只能硬著頭皮復奏:“統計船、炮、水勇三者,皆非一月所能辦就。……事勢所在,關係甚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必須明春乃可成行。且廣東購備之炮,張敬修雇募之勇,皆系奉肅清江面之旨而來者,臣若不督代同行,則殊失皇上命臣統籌全局之意,亦非臣與吳文鎔等四省合防之心。臣之斟酌遲速,規劃大局,不得不一一縷陳。”
看了曾國藩的復奏,明知他在理,咸豐無可如何,仍不免就其奏章的用詞,揶揄一番,以發泄滿肚子的悶氣。“今觀汝奏,直以數省軍務,一身克當,試問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時漫自矜詡,以為無出己之右者,及至臨事,果能盡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張皇,豈不貽笑於天下!著設法趕緊赴援,能早一步即得一步之益。汝能自擔重任,迥非畏葸者比,言既出汝口,必須盡如所言辦與朕看。欽此。”
其實,“統籌全局”云云,乃皇帝的指示,並非國藩自大。譬如,十月初二致駱秉章的上諭中便有“兩湖唇齒相依,漢(口)、黃(州)一帶,尤為鄂省門戶,該撫等自應不分畛域,一體統籌也”。51這個“等”裡面,自然也包括曾國藩。又如十一月十二日的上諭中,則明確說:“該侍郎忠誠素著,兼有膽識,朕所素知,諒必能統籌全局,不負委任也。”52
曾國藩見到皇帝的硃批,心裡的委屈、不平可想而知,他那“湖南騾子”式的倔勁兒又上來了,五天後便給皇帝上了道摺子,據理力爭,分五點為自己抗辯。
一、趕辦水師的諭旨,限期三個月,自己並未逾期。“自興工之日起,統計不滿八十日,晝夜催趕,尚不遲緩。”53已新造戰船九十號,改造百餘號,加上雇載的民船總計四百號,可於正月中旬完畢,所差者是在廣東購辦的船炮,船炮不到,不能起行。言外之意,即使逾時,責任在廣東而不在湖南。
二、掃蕩江面,克服安慶的諭令不現實,不可能。“查現在黃州以下,節節被賊占據,修城浚壕,已成負隅之勢,……若舟師東下,必須克復黃州,攻破巴河,掃清數百里江面賊蹤,乃克達於皖境,此則萬難之事,微臣實無把握。”54江忠源兵單勢危,自己則等候船、炮,沿途又必會遭太平軍的節節頑抗,“何能遽行掃清,直抵安徽?”球拋回給了皇帝,暗喻他不明形勢,一廂情願。
三、通盤籌劃數省軍務者,是各省督撫,而非他欲以一身克當。“三省合力防堵之說,系臣駱秉章與臣函內言之;四省合防之說,系臣江忠源與臣函內言之;待南省船炮到鄂,即與北省水師合力進剿,系臣吳文鎔與臣函內言之;……臣之才力固不能勝,臣之見解亦不及此,此系吳文鎔、駱秉章、江忠源三臣之議論。然舍此辦法,則南數省殆不可問矣。”55
四、湖南練勇,正在湘南剿匪,不可能馬上撤回。“目下桂屬正在搜捕之際,未便遽行更換;郴州、永興正在危急之際,不能不星速進剿。且待船將辦齊,炮將到齊,再將各勇撤回,帶赴下游。”56斷然回絕了皇帝要求他撤回剿匪的湘勇,進軍安徽的要求。暗喻皇帝不顧輕重緩急,在瞎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