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讖書即是天意,天意不可違,劉秀這才“不得已”而封禪。本年正月二十八日,自洛陽出發,隨行有諸王、諸侯、文武百官、郡守州牧等等,帝國的權貴精英,悉數到齊;二月九日,抵達魯國;二月十二日,宿於奉高;二月十五日,行齋戒。
齋戒滿七天,二月二十二日,封禪大典正式開始。這天一大早,先燎火祭天於泰山之下,狼煙直衝雲霄,相當於提前向老天爺打聲招呼,咱們這就來了,麻煩您老先在家裡等著。
事畢,劉秀乘御輦率先登山,其餘人等,隨後跟上。這次封禪,負責接待的泰山郡,一共準備了三百副輦,遠遠不夠用,雖然來的都是領導,但也沒得辦法,只能優先滿足更大的領導(貴臣、諸公、王、侯),至於小一點的領導(卿、大夫、百官),就只好委屈一下,靠雙腿步行了。
古時泰山,交通不比今日,極其險峻難攀。儘管已經提前派了一千五百民夫修整道路,然而仍是崎嶇難行。起初,十餘步一休息;再往後,口乾舌燥,體力不濟,五六步一休息。有些老領導,平日養尊處優慣了,走上一段,直接暈倒路旁,然而也沒人答理,過一會兒自己甦醒過來,接著再往上爬。在今天這種場合,甭管多大的官,誰也休想享受特殊待遇,只能自己依靠自己。
中午時分,到達山頂,秦始皇和漢武帝當年封禪所立的石碑和門闕仍在,一南一北,相顧無言。劉秀的圓形祭台設在二人中間,高九尺,方圓三丈,東西兩邊各有台階。圓形祭台上建有方形祭壇,方一丈二尺,祭壇上又疊有巨石,其方五尺。
群臣自覺地在祭台前止步,那是只屬於劉秀一人的舞台。虎賁衛士持戟立於台下,劉秀從東邊台階拾級登台,尚書令捧玉牒(其上刻有致神明之書,其文秘而不宣,世莫得知)而上,劉秀以一寸二分皇帝玉璽封之。封畢,太常領騶騎三十餘人撬開壇上巨石,尚書令將玉牒藏於石下,然後巨石復位,尚書令用五寸印再封石檢。
事畢,劉秀向天而拜,拜畢,北面而立。群臣再拜劉秀,高呼萬歲,聲動山谷。
神聖的儀式在此刻達到高潮。許多大臣早已潸然淚下,為這曠代的盛典,為這不世的榮光。
在五嶽之尊的泰山之巔,劉秀和他的臣子們將帝國的強盛呈報給了上天,他們完全有理由感到驕傲和自豪,他們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起了帝國的大廈,而且比以往更加富麗堂皇。
這是最為輝煌的時刻,每個人都為置身其中而亢奮激動。我旁觀著他們的歡樂,然而感到悲傷。
帝國大廈之建成,既非一日之力,更非一人之功。帝國大廈,奠基於漫長的血火與犧牲、屍首與哭喊、無數家庭的妻離子散,而這些作為地基,已被深深埋於地底,迅速遭到遺忘,直至無人提及。而修建帝國大廈的工人,則是占據人口絕大多數的黎民百姓,然而,他們就像是用來施工的腳手架,一旦大廈落成,迅即被拆除拋棄。他們修築了這座大廈,但卻永遠住不進這座大廈,更不可能在大廈中擁有某個房間。現在在泰山頂上的這批人,才是大廈的真正業主,瞧,他們正在開業主委員會呢。
“遍身羅綺者,非是養蠶人”,被儒家吹捧得神乎其神的封禪大典,說到底,不過是權貴階層的一種自娛自樂,一場閉門狂歡,和黎民百姓完全無關。他們被無情地拒之門外,連一位列席的代表也沒有,或者說,他們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便已經被代表了。
當告天石碑樹起於泰山之巔,封禪儀式宣告結束,已是日暮時分,眾人起程下山,各舉火炬,緩緩而行,比上山時更為小心翼翼,隊伍綿延二十餘里。夜半時分,終於回歸山下,無一人摔傷,無一人生病,也算是不小的奇蹟。
【No.2 命運之嘆】
劉秀下得山來,非但毫無倦意,反而精神百倍,又召昔日功臣飲宴,為徹夜之歡。他剛剛辦完人生中的最後一件大事,的確有資格放縱一下自己。
劉秀封禪過後,就像祥林嫂捐過門檻一樣,心中無比安寧。上天選擇了他成為天子,現在他總算是對上天還過願了,於是感到踏實,感到不再虧欠。
這一夜,劉秀破例飲了許多酒。當初和他並肩作戰、共同打天下的老戰友們,如今就只剩下眼前的鄧禹、馬武等寥寥數人。劉秀看著這些熟悉的面孔,心中一陣傷感,他們都老了,他也一樣。
君臣飲酒作樂,酒酣處,也和其他普通的老人一樣,很自然地聊起當年往事,開始憶苦思甜。
酒越喝越多,話越聊越深,劉秀忽然沒來由地覺得後怕。他們即將接近人生的終點,蓋棺論定的話,他們都可以算是凌駕於眾生之上的成功者。然而,如果人生可以重新來過,他們的命運還會是現在這樣嗎?
劉秀將這個問題拋給鄧禹等人,問道:“倘若當初天下不曾大亂,諸卿身處太平盛世,自以為爵祿如何?”
鄧禹先答道:“臣年少時曾經用心學問,做某郡的文學博士應該問題不大。”
劉秀笑道:“太謙虛了。你是鄧家子弟,名門之後,又有志行,就算做不了二千石的太守,也可以做六百石的掾功曹嘛。”
其餘功臣也都依次作答,劉秀一一評論,最後輪到馬武。馬武嗜酒如命,時已半醉,高聲狂言道:“我雖然不如鄧禹有學問,但卻比鄧禹有武勇。我可以做到二千石的都尉,專管抓捕盜賊。”
劉秀大笑道:“你自己不做盜賊就不錯了。依我看,你最多也就是當亭長(近似鄉派出所所長)的命。”
眾人哄堂大笑,笑完,卻又不免惆悵。
借著酒勁,鄧禹大著膽子問劉秀道:“那麼陛下你呢?”
劉秀含笑不答。
這問題他早就想明白了,人生根本就沒有如果,現在沒有,過去更加沒有。
每個人都被唯一的命運俘虜,窮其一生也無法掙脫。而他的命運,早就寫在讖書之上:“劉秀當為天子!”
那麼,究竟是他在經曆命運,還是命運在經歷著他?只有這個問題,讓劉秀始終無法解答。
一年之後(公元五十七年)的二月初五日,劉秀駕崩於洛陽南宮前殿,享年六十三歲,諡號光武(諡法: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廟號世祖(禮:祖有功而宗有德),身後只留下這樣一份簡短的遺詔:“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同日,皇太子劉莊繼位登基,是為漢明帝。劉莊因父之喪,追感前世功臣,命畫師作開國二十八將之畫像,張於南宮雲台,銘旌其功,永衛漢室,後世稱為雲台二十八將,其名羅列於下(排名嚴格分先後):
〖太傅高密侯 鄧禹
大司馬廣平侯 吳漢
左將軍膠東侯 賈復
建威大將軍好畤侯 耿弇
執金吾雍奴侯 寇恂
征南大將軍舞陽侯 岑彭
征西大將軍夏陽侯 馮異
建義大將軍鬲侯 朱佑
征虜將軍潁陽侯 祭遵
齋戒滿七天,二月二十二日,封禪大典正式開始。這天一大早,先燎火祭天於泰山之下,狼煙直衝雲霄,相當於提前向老天爺打聲招呼,咱們這就來了,麻煩您老先在家裡等著。
事畢,劉秀乘御輦率先登山,其餘人等,隨後跟上。這次封禪,負責接待的泰山郡,一共準備了三百副輦,遠遠不夠用,雖然來的都是領導,但也沒得辦法,只能優先滿足更大的領導(貴臣、諸公、王、侯),至於小一點的領導(卿、大夫、百官),就只好委屈一下,靠雙腿步行了。
古時泰山,交通不比今日,極其險峻難攀。儘管已經提前派了一千五百民夫修整道路,然而仍是崎嶇難行。起初,十餘步一休息;再往後,口乾舌燥,體力不濟,五六步一休息。有些老領導,平日養尊處優慣了,走上一段,直接暈倒路旁,然而也沒人答理,過一會兒自己甦醒過來,接著再往上爬。在今天這種場合,甭管多大的官,誰也休想享受特殊待遇,只能自己依靠自己。
中午時分,到達山頂,秦始皇和漢武帝當年封禪所立的石碑和門闕仍在,一南一北,相顧無言。劉秀的圓形祭台設在二人中間,高九尺,方圓三丈,東西兩邊各有台階。圓形祭台上建有方形祭壇,方一丈二尺,祭壇上又疊有巨石,其方五尺。
群臣自覺地在祭台前止步,那是只屬於劉秀一人的舞台。虎賁衛士持戟立於台下,劉秀從東邊台階拾級登台,尚書令捧玉牒(其上刻有致神明之書,其文秘而不宣,世莫得知)而上,劉秀以一寸二分皇帝玉璽封之。封畢,太常領騶騎三十餘人撬開壇上巨石,尚書令將玉牒藏於石下,然後巨石復位,尚書令用五寸印再封石檢。
事畢,劉秀向天而拜,拜畢,北面而立。群臣再拜劉秀,高呼萬歲,聲動山谷。
神聖的儀式在此刻達到高潮。許多大臣早已潸然淚下,為這曠代的盛典,為這不世的榮光。
在五嶽之尊的泰山之巔,劉秀和他的臣子們將帝國的強盛呈報給了上天,他們完全有理由感到驕傲和自豪,他們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起了帝國的大廈,而且比以往更加富麗堂皇。
這是最為輝煌的時刻,每個人都為置身其中而亢奮激動。我旁觀著他們的歡樂,然而感到悲傷。
帝國大廈之建成,既非一日之力,更非一人之功。帝國大廈,奠基於漫長的血火與犧牲、屍首與哭喊、無數家庭的妻離子散,而這些作為地基,已被深深埋於地底,迅速遭到遺忘,直至無人提及。而修建帝國大廈的工人,則是占據人口絕大多數的黎民百姓,然而,他們就像是用來施工的腳手架,一旦大廈落成,迅即被拆除拋棄。他們修築了這座大廈,但卻永遠住不進這座大廈,更不可能在大廈中擁有某個房間。現在在泰山頂上的這批人,才是大廈的真正業主,瞧,他們正在開業主委員會呢。
“遍身羅綺者,非是養蠶人”,被儒家吹捧得神乎其神的封禪大典,說到底,不過是權貴階層的一種自娛自樂,一場閉門狂歡,和黎民百姓完全無關。他們被無情地拒之門外,連一位列席的代表也沒有,或者說,他們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便已經被代表了。
當告天石碑樹起於泰山之巔,封禪儀式宣告結束,已是日暮時分,眾人起程下山,各舉火炬,緩緩而行,比上山時更為小心翼翼,隊伍綿延二十餘里。夜半時分,終於回歸山下,無一人摔傷,無一人生病,也算是不小的奇蹟。
【No.2 命運之嘆】
劉秀下得山來,非但毫無倦意,反而精神百倍,又召昔日功臣飲宴,為徹夜之歡。他剛剛辦完人生中的最後一件大事,的確有資格放縱一下自己。
劉秀封禪過後,就像祥林嫂捐過門檻一樣,心中無比安寧。上天選擇了他成為天子,現在他總算是對上天還過願了,於是感到踏實,感到不再虧欠。
這一夜,劉秀破例飲了許多酒。當初和他並肩作戰、共同打天下的老戰友們,如今就只剩下眼前的鄧禹、馬武等寥寥數人。劉秀看著這些熟悉的面孔,心中一陣傷感,他們都老了,他也一樣。
君臣飲酒作樂,酒酣處,也和其他普通的老人一樣,很自然地聊起當年往事,開始憶苦思甜。
酒越喝越多,話越聊越深,劉秀忽然沒來由地覺得後怕。他們即將接近人生的終點,蓋棺論定的話,他們都可以算是凌駕於眾生之上的成功者。然而,如果人生可以重新來過,他們的命運還會是現在這樣嗎?
劉秀將這個問題拋給鄧禹等人,問道:“倘若當初天下不曾大亂,諸卿身處太平盛世,自以為爵祿如何?”
鄧禹先答道:“臣年少時曾經用心學問,做某郡的文學博士應該問題不大。”
劉秀笑道:“太謙虛了。你是鄧家子弟,名門之後,又有志行,就算做不了二千石的太守,也可以做六百石的掾功曹嘛。”
其餘功臣也都依次作答,劉秀一一評論,最後輪到馬武。馬武嗜酒如命,時已半醉,高聲狂言道:“我雖然不如鄧禹有學問,但卻比鄧禹有武勇。我可以做到二千石的都尉,專管抓捕盜賊。”
劉秀大笑道:“你自己不做盜賊就不錯了。依我看,你最多也就是當亭長(近似鄉派出所所長)的命。”
眾人哄堂大笑,笑完,卻又不免惆悵。
借著酒勁,鄧禹大著膽子問劉秀道:“那麼陛下你呢?”
劉秀含笑不答。
這問題他早就想明白了,人生根本就沒有如果,現在沒有,過去更加沒有。
每個人都被唯一的命運俘虜,窮其一生也無法掙脫。而他的命運,早就寫在讖書之上:“劉秀當為天子!”
那麼,究竟是他在經曆命運,還是命運在經歷著他?只有這個問題,讓劉秀始終無法解答。
一年之後(公元五十七年)的二月初五日,劉秀駕崩於洛陽南宮前殿,享年六十三歲,諡號光武(諡法: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廟號世祖(禮:祖有功而宗有德),身後只留下這樣一份簡短的遺詔:“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同日,皇太子劉莊繼位登基,是為漢明帝。劉莊因父之喪,追感前世功臣,命畫師作開國二十八將之畫像,張於南宮雲台,銘旌其功,永衛漢室,後世稱為雲台二十八將,其名羅列於下(排名嚴格分先後):
〖太傅高密侯 鄧禹
大司馬廣平侯 吳漢
左將軍膠東侯 賈復
建威大將軍好畤侯 耿弇
執金吾雍奴侯 寇恂
征南大將軍舞陽侯 岑彭
征西大將軍夏陽侯 馮異
建義大將軍鬲侯 朱佑
征虜將軍潁陽侯 祭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