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醫生和親人們竭盡全力挽救柴可夫斯基的生命。烏·勃·別爾金森醫生一直守在柴可夫斯基床邊。第二天,10月22日,尼·尼·馬莫諾夫醫生和阿·里·贊傑爾醫生也輪流在病人身邊守護。列夫·別里納爾多維奇醫生每天到柴可夫斯基這裡來。搶救期間一直有醫護人員值班。在這些天裡,在柴可夫斯基身邊的親人有莫傑斯特、外甥烏·里·達維多夫、僕人阿列克賽、莫傑斯特的僕人伊里奇·里特羅夫。柴可夫斯基的哥哥尼古拉也趕來看望他。柴可夫斯基患病的第三天開始發生腎功能衰竭,出現了譫妄,他的生命垂危,給他做熱水浴,也無濟於事。尼古拉請來神父為他禱告。
10月25日(舊曆)凌晨3時,19世紀後半葉俄羅斯音樂的一盞明燈,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停止了呼吸。
偉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突然去世的消息震動了彼得堡,人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10月25日一大早,人們開始在柴可夫斯基的居所門前聚集,等待與他告別。下午2時開始放人,直到晚上,人流源源不斷。人們從他身邊走過,含淚向他鞠躬,與他道別。人們懷著無限的敬意向他獻上一個又一個哭泣的花環。柴可夫斯基身穿黑色西服,安臥在鋪滿綠葉的靈台上,身上蓋著錦緞,臉上再沒有了光澤,乾癟的皮膚上顯現出一些黃斑。他安靜地睡著。人們的心凝固在悲哀里。
與柴可夫斯基的遺體告別持續了兩天。人們愛他,大家不能沒有他。在那些傷心的日子裡,連綿的陰雨和人們的淚水將彼得堡濕透了。
彼得堡和莫斯科爭論,柴可夫斯基應在哪個城市安息。亞歷山大三世下令,安葬柴可夫斯基的全部費用由他的皇室支付。在科學界和藝術界的活動家中享受這種待遇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普希金,第二個就是柴可夫斯基。沙皇解決了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爭論,下令將柴可夫斯基安葬在彼得堡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教堂公墓。
10月28日(新曆11月9日),舉行了柴可夫斯基的安葬儀式。彼得堡在和可親可敬的音樂家、藝術家做最後的告別。人們走在柴可夫斯基的棺柩後面,他們中間有彼得堡的官員,有藝術家、大學生、普通民眾,也有來自俄國各地的文藝組織的代表,故鄉沃特金斯克工廠也派來了代表,許多來自外國音樂、戲劇機構的代表也來參加柴可夫斯基的葬禮。擠在葬禮行列沿途的群眾,形成了厚厚的人牆。所有樓房的窗口、陽台、屋頂都站滿了人。人們懷著無限敬慕、愛意和惜別之情陪伴和目送柴可夫斯基走完最後的路。
一星期以後,在彼得堡貴族會議大廳,由納甫拉夫尼克指揮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哀的樂聲響徹大廳,凝聚著永遠化不開的憂鬱的樂曲把人們的心撕裂了。人們在這音樂里聽到了愛和生命的渴望。柴可夫斯基把自己的心留在音樂里,他把美的精靈留給了人間。在充滿瘋狂悲劇力量的樂聲中,人們再也找不到心靈的平衡,所有在場的人,無論男人、女人、老人、年輕人……都在哭。《悲愴交響曲》的最後一個音符淹沒在這哭聲里。柴可夫斯基的亡靈在這真誠的哭聲中得到浩慰。《悲愴交響曲》成為驚天動地的千古悲歌。偉大音樂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名字在世界音樂史上永放光輝。
1894年,在柴可夫斯基的故居克林,開始籌建柴可夫斯基故居紀念館,到1897年紀念館已趨完善。1916年俄羅斯音樂協會正式接管了柴可夫斯基克林故居紀念館。現在這裡成為積極開展音樂社會活動的場所。每逢柴可夫斯基的誕辰和逝世紀念日,俄國音樂家們在柴可夫斯基的故居的客廳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每年約有20萬人前來紀念館參觀。現在在柴可夫斯基克林紀念館旁修建了音樂廳,在那裡經常舉辦音樂藝術節。
在柴可夫斯基的故鄉沃特金斯克也建立了柴可夫斯基故居陳列室。在卡明卡建立了普希金與柴可夫斯基文學藝術紀念館。位於沃特金斯克水庫旁的柴可夫斯基城成為每年舉行音樂藝術聯歡節的地方。
1940年,偉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誕辰100周年時,蘇聯人民委員會將5月7日定為紀念日,每年在這個全民的節日裡,都要開展慶祝、紀念活動。為了永遠紀念偉大的作曲家,政府決定在莫斯科樹立柴可夫斯基紀念塑像,出版柴可夫斯基作品全集。沃特金斯克音樂專科學校、克林音樂學校和剛落成的莫斯科音樂廳均以柴可夫斯基的名字命名。莫斯科的諾文斯基林蔭路改名為柴可夫斯基大街。在莫斯科、原列寧格勒、基輔和提比里西各音樂學院作曲系設立柴可夫斯基獎學金,發行帶有柴可夫斯基肖像的紀念郵票。從1940年起,莫斯科音樂學院、基輔音樂學院、帕爾馬歌舞劇院都冠以柴可夫斯基的名字。每年舉行的莫斯科歌唱節都要在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大樓前的柴可夫斯基紀念館雕像前舉行隆重的開幕式。
每四年一次在莫斯科舉行的以柴可夫斯基命名的傳統的國際音樂表演藝術比賽《世界音樂之春》至今已有38年的歷史,它是最有權威性的國際比賽之一。《世界音樂之春》以柴可夫斯基的名字命名是最貼切不過的,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已被公認為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燃燒著真摯情感的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帶給人類精神王國永恆的春天。
附錄
有關柴可夫斯基死因的爭論
1893年11月6日(俄歷10月25日),柴可夫斯基逝世後,在他的祖國很早就有傳聞說他並非死於霍亂,而是死於自殺。後來在西方國家又有人公開提出了柴可夫斯基是自殺而死的說法。現在,關於柴可夫斯基死因的疑團也已傳入我國。俄作家勃·斯·尼基金所著《柴可夫斯基傳及補遺》一書對柴可夫斯基確是死於霍亂並非自殺而死的觀點做了較詳細的闡述。筆者認為值得將其介紹給讀者。現將該出第3、4、14章的部分內容綜述於後。
10月25日,彼得堡只有少數報紙(《彼得堡日報》、《彼得堡快報》)登載了關於柴可夫斯基逝世的消息,但噩耗迅速傳遍全城。
柴可夫斯基死得很突然,彼得堡誰都不願相信他在霍亂流行高峰已經過去以後還被霍亂病魔吞噬。確實也讓人難以置信,因為在他去世的那天,全彼得堡一共有68個霍亂病患者,只死了8人,而死於私人住宅的只有柴可夫斯基一人。
於是出現了傳聞,說柴可夫斯基不是死於霍亂,而是服毒自殺。有些人不相信像柴可夫斯基那樣生活在優越條件下的人也會傳染上霍亂,而有些反常現象也促使這種傳聞進一步擴散。
人們感到奇怪的是,既然病人死於霍亂,在進行遺體告別時,卻可以讓人自由出入,不採取任何預防傳染的措施。有的人甚至還與死者的面部親吻。10月26日的《彼得堡日報》和10月27日的《交易新聞》都登載更奇怪的解釋:“由於彼得·伊里奇不是死於霍亂(霍亂的流行星期五已停止),而是由於血液感染,所以不傳染,他的靈柩還將繼續開放一段時間。”10月26日的《祖國之子報》也有類似的報導,說不存在傳染問題,請公眾相信“只要有可能,靈柩將繼續開放”。
10月25日(舊曆)凌晨3時,19世紀後半葉俄羅斯音樂的一盞明燈,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停止了呼吸。
偉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突然去世的消息震動了彼得堡,人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10月25日一大早,人們開始在柴可夫斯基的居所門前聚集,等待與他告別。下午2時開始放人,直到晚上,人流源源不斷。人們從他身邊走過,含淚向他鞠躬,與他道別。人們懷著無限的敬意向他獻上一個又一個哭泣的花環。柴可夫斯基身穿黑色西服,安臥在鋪滿綠葉的靈台上,身上蓋著錦緞,臉上再沒有了光澤,乾癟的皮膚上顯現出一些黃斑。他安靜地睡著。人們的心凝固在悲哀里。
與柴可夫斯基的遺體告別持續了兩天。人們愛他,大家不能沒有他。在那些傷心的日子裡,連綿的陰雨和人們的淚水將彼得堡濕透了。
彼得堡和莫斯科爭論,柴可夫斯基應在哪個城市安息。亞歷山大三世下令,安葬柴可夫斯基的全部費用由他的皇室支付。在科學界和藝術界的活動家中享受這種待遇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普希金,第二個就是柴可夫斯基。沙皇解決了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爭論,下令將柴可夫斯基安葬在彼得堡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教堂公墓。
10月28日(新曆11月9日),舉行了柴可夫斯基的安葬儀式。彼得堡在和可親可敬的音樂家、藝術家做最後的告別。人們走在柴可夫斯基的棺柩後面,他們中間有彼得堡的官員,有藝術家、大學生、普通民眾,也有來自俄國各地的文藝組織的代表,故鄉沃特金斯克工廠也派來了代表,許多來自外國音樂、戲劇機構的代表也來參加柴可夫斯基的葬禮。擠在葬禮行列沿途的群眾,形成了厚厚的人牆。所有樓房的窗口、陽台、屋頂都站滿了人。人們懷著無限敬慕、愛意和惜別之情陪伴和目送柴可夫斯基走完最後的路。
一星期以後,在彼得堡貴族會議大廳,由納甫拉夫尼克指揮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哀的樂聲響徹大廳,凝聚著永遠化不開的憂鬱的樂曲把人們的心撕裂了。人們在這音樂里聽到了愛和生命的渴望。柴可夫斯基把自己的心留在音樂里,他把美的精靈留給了人間。在充滿瘋狂悲劇力量的樂聲中,人們再也找不到心靈的平衡,所有在場的人,無論男人、女人、老人、年輕人……都在哭。《悲愴交響曲》的最後一個音符淹沒在這哭聲里。柴可夫斯基的亡靈在這真誠的哭聲中得到浩慰。《悲愴交響曲》成為驚天動地的千古悲歌。偉大音樂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名字在世界音樂史上永放光輝。
1894年,在柴可夫斯基的故居克林,開始籌建柴可夫斯基故居紀念館,到1897年紀念館已趨完善。1916年俄羅斯音樂協會正式接管了柴可夫斯基克林故居紀念館。現在這裡成為積極開展音樂社會活動的場所。每逢柴可夫斯基的誕辰和逝世紀念日,俄國音樂家們在柴可夫斯基的故居的客廳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每年約有20萬人前來紀念館參觀。現在在柴可夫斯基克林紀念館旁修建了音樂廳,在那裡經常舉辦音樂藝術節。
在柴可夫斯基的故鄉沃特金斯克也建立了柴可夫斯基故居陳列室。在卡明卡建立了普希金與柴可夫斯基文學藝術紀念館。位於沃特金斯克水庫旁的柴可夫斯基城成為每年舉行音樂藝術聯歡節的地方。
1940年,偉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誕辰100周年時,蘇聯人民委員會將5月7日定為紀念日,每年在這個全民的節日裡,都要開展慶祝、紀念活動。為了永遠紀念偉大的作曲家,政府決定在莫斯科樹立柴可夫斯基紀念塑像,出版柴可夫斯基作品全集。沃特金斯克音樂專科學校、克林音樂學校和剛落成的莫斯科音樂廳均以柴可夫斯基的名字命名。莫斯科的諾文斯基林蔭路改名為柴可夫斯基大街。在莫斯科、原列寧格勒、基輔和提比里西各音樂學院作曲系設立柴可夫斯基獎學金,發行帶有柴可夫斯基肖像的紀念郵票。從1940年起,莫斯科音樂學院、基輔音樂學院、帕爾馬歌舞劇院都冠以柴可夫斯基的名字。每年舉行的莫斯科歌唱節都要在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大樓前的柴可夫斯基紀念館雕像前舉行隆重的開幕式。
每四年一次在莫斯科舉行的以柴可夫斯基命名的傳統的國際音樂表演藝術比賽《世界音樂之春》至今已有38年的歷史,它是最有權威性的國際比賽之一。《世界音樂之春》以柴可夫斯基的名字命名是最貼切不過的,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已被公認為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燃燒著真摯情感的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帶給人類精神王國永恆的春天。
附錄
有關柴可夫斯基死因的爭論
1893年11月6日(俄歷10月25日),柴可夫斯基逝世後,在他的祖國很早就有傳聞說他並非死於霍亂,而是死於自殺。後來在西方國家又有人公開提出了柴可夫斯基是自殺而死的說法。現在,關於柴可夫斯基死因的疑團也已傳入我國。俄作家勃·斯·尼基金所著《柴可夫斯基傳及補遺》一書對柴可夫斯基確是死於霍亂並非自殺而死的觀點做了較詳細的闡述。筆者認為值得將其介紹給讀者。現將該出第3、4、14章的部分內容綜述於後。
10月25日,彼得堡只有少數報紙(《彼得堡日報》、《彼得堡快報》)登載了關於柴可夫斯基逝世的消息,但噩耗迅速傳遍全城。
柴可夫斯基死得很突然,彼得堡誰都不願相信他在霍亂流行高峰已經過去以後還被霍亂病魔吞噬。確實也讓人難以置信,因為在他去世的那天,全彼得堡一共有68個霍亂病患者,只死了8人,而死於私人住宅的只有柴可夫斯基一人。
於是出現了傳聞,說柴可夫斯基不是死於霍亂,而是服毒自殺。有些人不相信像柴可夫斯基那樣生活在優越條件下的人也會傳染上霍亂,而有些反常現象也促使這種傳聞進一步擴散。
人們感到奇怪的是,既然病人死於霍亂,在進行遺體告別時,卻可以讓人自由出入,不採取任何預防傳染的措施。有的人甚至還與死者的面部親吻。10月26日的《彼得堡日報》和10月27日的《交易新聞》都登載更奇怪的解釋:“由於彼得·伊里奇不是死於霍亂(霍亂的流行星期五已停止),而是由於血液感染,所以不傳染,他的靈柩還將繼續開放一段時間。”10月26日的《祖國之子報》也有類似的報導,說不存在傳染問題,請公眾相信“只要有可能,靈柩將繼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