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歸途在大阪、堺、名古屋,幾處商工會議所演說。在堺參觀紡織工廠,正值星期六下午休假,機器間惟兩個女工在灑掃,陽光照進來,那女工好像是在人家裡灑掃的悠悠情意。
我凡出門,一枝不能為我整裝解裝,如人家婦人的服侍丈夫,因為環境之故。但我是向來從妻子都沒有過怎樣被服侍的。一枝會指壓,我都不要她按摩。我甚至不慣被愛,卻仍如我小時在胡村所見,男耕女織,是夫婦就是夫婦,沒有所謂愛不愛的。
六月七月,長長的暑天,白晝靜靜的人家,一枝在廚下,時或有小販沿門叫賣。八月盆踴。殘暑仍如夏夜,街上遠遠就聽見鼓樂。
惠比壽驛前廣場上搭台,台的頂層像印度式的塔,中層下層周圍低欄舞廊,圓徑可十餘丈。台上層層燈籠。又從廣場四角椓柱牽繩張到台上,亦懸空掛滿燈籠。初秋晝長,吃過夜飯天色尚早,就已開始。頂層一人擊大鼓,播音機放送民謠,少男少女數十人走上舞廊,應著鼓樂的音節起舞,如推如引,如翱翔,一隊女子間一隊男子,像走馬燈的舞過去。女子多是當地人家自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的女兒,皆艷服長袖,人如櫻花。男子亦穿和服,惟是庶民裝束,赤腳草履,衣裾拽起塞在腰裡。這種庶民,好像從古以來天下都是他們的,連沒有朝代的間隔。如此中層下層同時起舞,舞過去又舞回來。至第三匝,舞回原處,鼓樂聲停,舞者散下,台上惟餘明晃晃的燈籠。隔得數分鍾,鼓樂又作,又舞如前,如此一遍又一遍。舞隊中尚有扮故事的,好比中國燈市台閣扮八仙過海,但他們是扮的漁樵。
漸漸夜氣愈深,台下看的人愈來愈多,天上的星月,街上的電車,暑夜裡一個天下世界皆在燈籠與鼓樂聲中流去。這盆踴也是多帶海洋之氣,舞與謠曲皆有些兒盪。
我與一枝在燈火人叢中看罷回家去,路上月色滿地。一枝說:「方才你沒有覺察,我立在你身邊盡看著你,你的眉目神情竟使我膽怯起來,想著自己配不上你。」又走得幾步,她在月亮地下停下來,執著我的手,她的身高只到我眉毛。她稍稍舉頭,面對面看著我,只覺天上的月亮這樣高,我的人這樣近。她說:「你莫拋棄我的呀!」我答,等到可以回中國,我與你到胡村去上墳。而此地是日本,一枝的父親的墳,秋天我與一枝去上過。
五
我與一枝的事沒有告訴池田。上次問起姓蕭的,池田道,他與人妻同居,破壞他人的家庭。池田自是心直。但我每在新聞紙上看見現在的日本人稍稍越軌就一敗塗地。為了遊興。為了邪戀。現代社會裡人們的一點點道德,也像他們的一點點薪給一樣,你要揚眉吐氣便休想,你要闖禍自殺便有份。像我這樣身在外國,沒有根蒂搭攀,單靠朋友間彼此敬重,對於男女間這樣的事尤其要小心。但是不然。我倒要做個強者試試,看是不是如此容易就統統壞了。
住在一枝家兩年,後來我遷居,不能再與一枝天天在一起,有時就難免懮愁滿目。一次陰雨連旬,池田久無信來,我忽忽遂病。不是為與一枝的事,而是我的日常情意荒失,至於要不能格物了。
我自出亡金華道上以來,常恐人世的大信失墜,那時好得眼前人有秀美。今在日本,有一枝也一樣。但是遷居後,一枝要隔幾天才來看我一次,常時未免太清寂,什麽事情我便要去多想。雖說知天可以不懮,達性可以忘情,但我有時仍會心裡解不開。因為懮患是這樣的大,因為這裡是要看你做人的修行。我如今做人,真可比淨飯王的太子入雪山修行,中間有一時期,他曾失去了三十種相好,八十種莊嚴,叫人看了心疼,何況我還比他是個世俗之人,又焉得不有時而憔悴。
我原是鄉下孩童出身,至今天氣變化與人事驚險不能使我病,病多是因為自己做人有欠缺。並非那一樁事情做錯了,而是在一些極小的地方對自己不滿了。每逢這樣的時候,什麽都無用,惟有等自己想明白了,倒也不是悔改,不知如何,當下就又洒然,病也好起來了。
我如何可以不看重人世的懮患。古來遊戲天人之際者,如李陵的亮烈,諸葛亮的謹慎,他們亦寧是有淚如傾的人,只是他們不見得當真哭泣罷了。而我給朋友寫信,亦從不諮嗟一聲,並非自製,卻是只為面前的紙張筆墨都這樣靜好。解懮不是解決問題,或辦妥了一樁事情就可以,而寧是在與問題或事情本身無關之處,如窗外的一草一木,室內的一桌一椅,對之只覺我與萬物歷然皆在,當下就有著個安心立命了。解大懮是要以格物。
春雨瓦屋庭樹皆淨,我一人在房裡,席地就窗口矮几前趺坐,小病心事如水。無端想起了王昌齡的詩: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我把來在心裡過了好幾遍,只覺就是寫的我對中國的思慕,並且對我自己這個人愛惜起來。《聊齋》里有篇《白秋練》,那女子因思慕湖水成疾,要她的男人為三誦唐詩「楊柳千條盡向西」,當即病若失,我很能明白這種不切題的好。
且說我這回遷居,也是借的日本人家的房間。這家母女三人,敗戰直後那幾年裡全日本的生活很苦,使這位四十幾歲的婦人變為剛硬,她的兩個女兒,大的新近進了銀行勤務,小的也就要高中畢業了,都是標準化得沒有內容,我與她們不大合得來。敗戰後日本的英雄美人一耙平,這也有一種曠盪,原來可以走平民的清華貴氣,但現在的是這樣一種社會,在那裡正經只能變為藐小,而調戲又只能變為卑鄙。
我凡出門,一枝不能為我整裝解裝,如人家婦人的服侍丈夫,因為環境之故。但我是向來從妻子都沒有過怎樣被服侍的。一枝會指壓,我都不要她按摩。我甚至不慣被愛,卻仍如我小時在胡村所見,男耕女織,是夫婦就是夫婦,沒有所謂愛不愛的。
六月七月,長長的暑天,白晝靜靜的人家,一枝在廚下,時或有小販沿門叫賣。八月盆踴。殘暑仍如夏夜,街上遠遠就聽見鼓樂。
惠比壽驛前廣場上搭台,台的頂層像印度式的塔,中層下層周圍低欄舞廊,圓徑可十餘丈。台上層層燈籠。又從廣場四角椓柱牽繩張到台上,亦懸空掛滿燈籠。初秋晝長,吃過夜飯天色尚早,就已開始。頂層一人擊大鼓,播音機放送民謠,少男少女數十人走上舞廊,應著鼓樂的音節起舞,如推如引,如翱翔,一隊女子間一隊男子,像走馬燈的舞過去。女子多是當地人家自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的女兒,皆艷服長袖,人如櫻花。男子亦穿和服,惟是庶民裝束,赤腳草履,衣裾拽起塞在腰裡。這種庶民,好像從古以來天下都是他們的,連沒有朝代的間隔。如此中層下層同時起舞,舞過去又舞回來。至第三匝,舞回原處,鼓樂聲停,舞者散下,台上惟餘明晃晃的燈籠。隔得數分鍾,鼓樂又作,又舞如前,如此一遍又一遍。舞隊中尚有扮故事的,好比中國燈市台閣扮八仙過海,但他們是扮的漁樵。
漸漸夜氣愈深,台下看的人愈來愈多,天上的星月,街上的電車,暑夜裡一個天下世界皆在燈籠與鼓樂聲中流去。這盆踴也是多帶海洋之氣,舞與謠曲皆有些兒盪。
我與一枝在燈火人叢中看罷回家去,路上月色滿地。一枝說:「方才你沒有覺察,我立在你身邊盡看著你,你的眉目神情竟使我膽怯起來,想著自己配不上你。」又走得幾步,她在月亮地下停下來,執著我的手,她的身高只到我眉毛。她稍稍舉頭,面對面看著我,只覺天上的月亮這樣高,我的人這樣近。她說:「你莫拋棄我的呀!」我答,等到可以回中國,我與你到胡村去上墳。而此地是日本,一枝的父親的墳,秋天我與一枝去上過。
五
我與一枝的事沒有告訴池田。上次問起姓蕭的,池田道,他與人妻同居,破壞他人的家庭。池田自是心直。但我每在新聞紙上看見現在的日本人稍稍越軌就一敗塗地。為了遊興。為了邪戀。現代社會裡人們的一點點道德,也像他們的一點點薪給一樣,你要揚眉吐氣便休想,你要闖禍自殺便有份。像我這樣身在外國,沒有根蒂搭攀,單靠朋友間彼此敬重,對於男女間這樣的事尤其要小心。但是不然。我倒要做個強者試試,看是不是如此容易就統統壞了。
住在一枝家兩年,後來我遷居,不能再與一枝天天在一起,有時就難免懮愁滿目。一次陰雨連旬,池田久無信來,我忽忽遂病。不是為與一枝的事,而是我的日常情意荒失,至於要不能格物了。
我自出亡金華道上以來,常恐人世的大信失墜,那時好得眼前人有秀美。今在日本,有一枝也一樣。但是遷居後,一枝要隔幾天才來看我一次,常時未免太清寂,什麽事情我便要去多想。雖說知天可以不懮,達性可以忘情,但我有時仍會心裡解不開。因為懮患是這樣的大,因為這裡是要看你做人的修行。我如今做人,真可比淨飯王的太子入雪山修行,中間有一時期,他曾失去了三十種相好,八十種莊嚴,叫人看了心疼,何況我還比他是個世俗之人,又焉得不有時而憔悴。
我原是鄉下孩童出身,至今天氣變化與人事驚險不能使我病,病多是因為自己做人有欠缺。並非那一樁事情做錯了,而是在一些極小的地方對自己不滿了。每逢這樣的時候,什麽都無用,惟有等自己想明白了,倒也不是悔改,不知如何,當下就又洒然,病也好起來了。
我如何可以不看重人世的懮患。古來遊戲天人之際者,如李陵的亮烈,諸葛亮的謹慎,他們亦寧是有淚如傾的人,只是他們不見得當真哭泣罷了。而我給朋友寫信,亦從不諮嗟一聲,並非自製,卻是只為面前的紙張筆墨都這樣靜好。解懮不是解決問題,或辦妥了一樁事情就可以,而寧是在與問題或事情本身無關之處,如窗外的一草一木,室內的一桌一椅,對之只覺我與萬物歷然皆在,當下就有著個安心立命了。解大懮是要以格物。
春雨瓦屋庭樹皆淨,我一人在房裡,席地就窗口矮几前趺坐,小病心事如水。無端想起了王昌齡的詩: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我把來在心裡過了好幾遍,只覺就是寫的我對中國的思慕,並且對我自己這個人愛惜起來。《聊齋》里有篇《白秋練》,那女子因思慕湖水成疾,要她的男人為三誦唐詩「楊柳千條盡向西」,當即病若失,我很能明白這種不切題的好。
且說我這回遷居,也是借的日本人家的房間。這家母女三人,敗戰直後那幾年裡全日本的生活很苦,使這位四十幾歲的婦人變為剛硬,她的兩個女兒,大的新近進了銀行勤務,小的也就要高中畢業了,都是標準化得沒有內容,我與她們不大合得來。敗戰後日本的英雄美人一耙平,這也有一種曠盪,原來可以走平民的清華貴氣,但現在的是這樣一種社會,在那裡正經只能變為藐小,而調戲又只能變為卑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