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二居室與庭園(2)

  ---------------

  出奇制勝主義如沈復替貧士狹隘居室所擬的畫策,也可以拿來應用之富貴人家的花園設計。倘用英文的garden一字來譯中文的「園」字,那不啻賦予以誤解的意義。因為garden所給人的印象,是一片草地,和各種各樣的花,它的形式總是太呆板,大整齊,不適合中國人的趣味。中文的「園」字給人的印象,第一是一個遼廣的風景,它的人工的優美,其部位的恰當,或許超過天然的風景,但仍保持著天然的面目,也有樹,也有山,也有川、橋,划子、茶畦、草木和花卉。分布在這個天然景色中,有人們的建築物,橋亭台榭,曲廊假山,那些建築物在流線型的屋頂那樣完美地融合於風景,彼此混成一體。沒有平整的籬柵,沒有圓形或圓錐形的樹木,沒有挺直的路徑——沒有這一切形式,這一切使凡爾賽弄成那麼笨拙,叫中國人看不上眼。在中國花園裡,隨時隨地吾們所看到的是彎曲、參差、掩藏、暗示。

  沒有一所中國的大住宅的建築式樣容許外邊人從大門看出屋前綿長的車道,因為這樣將違反掩隱的原則。對準大門,吾們或許看見一方小的庭院,或許是一座假山,一些不使人想起其內部龐大的地位,把一個人逐步逐步的引導至更新穎更宏麗的景色,不斷地現出新奇而別出心裁的意匠。因為吾們要由小以見大,由大以見小。很少能一覽而得一鳥瞰全景,倘一覽而盡全景,便沒有含蓄供人想像。中國花園的特點為其精密的錯綜點綴之設計,這種錯綜的特性才引起「莫窮底蘊」的感覺,尚令人想像他的園景大過於他的實際。

  至於飽學而富裕的文人,當其計劃自己的花園時,有些意境近乎宗教的熱情和祠神的虔誠。祁彪佳(一六○二——一六四五)的記述很有趣的表現這個精神:

  卜築之初,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點之音,某可亭,某可榭,予聽之漠然,以為意不及此。及於徘徊數回,不覺向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無者。前役未罷,輒於胸懷所及,不覺領異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窮徑險,則極慮窮思,形諸夢寐,便有別闢之境地,若為天開。以故興愈鼓,趣亦愈濃,朝而出,暮而歸。偶有家冗,皆於燭下了之。枕上望晨光乍吐,即呼奚奴駕舟,三里之遙,恨不促之於跬步,祈寒盛暑,體栗汗浹,不以為苦,雖遇大風雨,舟未嘗一日不出。摸索床頭金盡,略有懊喪意。及於抵山盤旋,則購石庀材,猶怪其少。以故兩年以來,囊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復病,此開園之痴癖也。

  園盡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餘畝,水石半之,室廬與花木半之。為堂者二,為亭者三,為廊者四,為台與閣者二,為堤者三。其他軒與齋類,而幽敞各極其致,居與庵類,而紆廣不一其形;室與山房類,而高下分標其勝。與夫為橋為榭,為徑為峰,參差點綴,委折波漏,大抵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險者夷之,夷者險之。如良醫之治病,攻補互投;如良將之用兵,奇正並用;若名手作書,不使一筆不靈;若名流作文,不使一語不韻,此開園之營構也。……

  ——祁彪佳《寓山志》

  和諧、參差、新奇、掩藏、暗示——這些是中國園亭設計的幾個原則,亦為別種中國藝術的一貫原則。

  ---------------

  三飲食(1)

  ---------------

  吾們所吃的是什麼?時常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吾們將回答說,凡屬地球上可吃的東西,我們都吃。我們也吃蟹,出於愛好;我們也吃樹皮草根,出於必要。經濟上的必要乃為吾們的新食品發明之母,吾們的人口太繁密,而饑荒太普遍,致令吾們不得不吃凡手指所能夾持的任何東西。這當然很合理,我們既積極地體驗一切可吃的東西,自可不期而獲得新的發現,一如多數科學上和醫藥上的偶然發現。有一件事情,我們發現了一種奇異的人參的滋補效力,它的效力著者願以自身作證,證明它的確為人類所知的最能滋益精力的補劑,而它的刺激的性能尤為溫和。但是除了這種醫藥上的或烹調上的偶然發現,吾們實在為地球上惟一無所不食的動物,只要吾們的牙齒健在,吾們將永遠保持這個地位。也許有一天牙醫學者會發覺吾們具有最優良的牙齒。吾們有這樣天賦的健全牙齒,而受著饑荒的驅迫,吾們為什麼不會在吾們的民族生命中某種特殊時期發現鹽炒甲蟲和油炸蜂蛹為美味精品。其惟一食品為吾人所未發現抑且不喜吃的為乾酪(Cheese)。蒙古人無法勸吾們吃乾酪,歐洲人也未見較大功效。

  我們的食品是無益於應用邏輯的理論的,那完全是由偏私來決定的。大西洋的兩岸,兩種介類是很普遍的,一種是軟殼蛤類(Myaarenaria),另一種是淡菜類(Mytilusedulis)。這兩種軟體動物的種類在大西洋兩岸是一樣的。在歐洲吃淡菜很通行,但不通行吃蛤子;在美洲其情形恰恰相反,這是湯森德博士(Townsend)在科學雜誌中所發表的著作里告訴吾們的。湯森德又告訴我們,鰈魚在英格蘭和波士頓是以昂價出售的,可是在紐芬蘭鄉村間,被視為不配吃的東西。吾們吃著淡菜像歐洲人,吃著蛤子像美國人,但是吾們不生吃牡蠣像美國的吃法,你不必相信我說蛇肉之鮮不亞於嫩雞。我居住中國四十年,未曾一嘗此異味,亦未見親友中吃蛇肉者。談講吃蛇肉的故事,傳播比談吃雞來得迅速,其實吾們吃雞還較白人為多而且美,而吃蛇肉這種事情,跟西洋人一樣是很稀罕的。

  惟吾人所可為諸君告者,吾人對於滋味,全國有同嗜焉,而任何明理之論,苟從中國人食桌上取肴饌而食之,可無庸內疚於心。命運制於饑荒,非吾們人類所能自決。當其為飢餓所嚴重壓迫,尚有何物不可食者。非至明悉饑荒所加人類之作用,應不配施人以非難。大饑荒之際,吾們中間有烹嬰孩而食者——雖如此情形,為仁慈所罕有——不過感謝上帝,吾們尚未將他生吃,像英國人吃牛肉者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