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京華一些社交場合,尤其是與時裝有關的會議或表演活動中,常常可以見到胡耀邦的夫人李昭。

  她是一位服裝專家。1983年當她從北京紡織局的領導崗位離休之後,並沒有把自己關在家裡,從此享受天倫之樂。她依然四處奔走,為把北京人打扮得更漂亮而操心。

  她做了北京服裝協會的會長。這個協會因連續舉辦了幾屆群眾性的服裝展銷和評比,知名度正日高。它還樂於在中外服裝界之間當“紅娘”。由於協會牽線搭橋,王府井大街上的雷蒙服裝店和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小彼順子已攜手合營。

  李昭比京城裡眾多的高幹夫人更早地穿起了裙服,她很有幾套顏色雅致、款式新穎的時裝。不過,她不贊成中國的服裝過分歐化,對北京少女一度流行的黑色緊身褲,她更是明確地表示“實在不好看”,哪怕被人戲稱為“保守的老太太”,她也不肯苟同。

  她最喜歡的時裝設計師或許是李艷萍,因為她常常向別人介紹李艷萍設計的由旗袍演繹出的各式美妙時裝。她多次表示:“我的思路是用我們自己的原料,開拓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潮流的服飾產品。”

  北京門頭溝區以及昌平、密雲、懷柔等縣的農民比城裡人還熟悉李昭。從1985年開始,她經常下鄉,幫助這些地方發展養羊、養兔、養蠶。農民們為賣羊絨、兔毛、蠶繭賺回大把鈔票開心,李昭則有更深一層的考慮:如此發展下去,北京的紡織業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天然纖維原料。

  無論胡耀邦在台上還是賦閒家中,李昭待人始終平易謙和,絲毫沒有“官太太”的氣指頤使,她頗有人望。

  李昭與胡耀邦有共同的消道:看書,看累了塗幾筆字休息。不過正象他們四十八年的夫妻生活早已習慣各於各的一樣,即使看書,也是各人按各人的計劃,絕不干擾。

  兩人的健身也各有各的章法:李昭學過一點太極拳,每天或早或晚打上十五分鐘拳;而胡耀邦篤信走路是最佳鍛鍊方案,他每天堅持走一萬步,有時身體不大舒服,也要走七千步。多年來他一直堅持這樣做,腰間繫著一隻計步表,準確地記錄著他步行的步數。他當總書記到西藏視察時,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隨行人員都氣喘吁吁,頭腦發脹,他仍然每天堅持步行一萬步。儘管京城“氣功熱”不斷加溫,他卻絲毫不為之所動,每天照舊走他的步。

  李昭與胡耀邦在延安時結婚,他們有三子一女,四個孩子卻姓著三個姓,兩個兒子姓胡,女兒姓李,還有一個兒子姓劉。講起這位姓劉的老二,頗有一番故事:1945年當他呱呱墜地時,因時局發生變化,部隊即將開赴新的戰場,胡耀邦夫婦把他送給一位陝北老鄉,五大三粗的劉世昌當時是延安南區一位模範合作社長。胡耀邦說:“從現在起,他就是老區人民的孩子了,一定要姓劉,名字也要請你取。”老劉想來想去,最後說:“那就叫他劉胡吧!”胡耀邦說:“也好,不過‘胡’字要加三點水。”劉湖在黃土地上一直長到十三歲,劉老漢把他送回北京家中,胡耀邦夫婦叮囑兒子:“你永遠是劉老漢的兒子,是老區人民的兒子。”劉湖上學時一放假就跑回延安看望養父母。l976年7月1日他結婚,第二天就帶媳婦回延安老家來了,一住就是一個月。

  胡耀邦和他的親人們

  胡耀邦從小聰穎好學,儘管家境貧寒;初小階段就由他的房兄胡耀清老師把他帶到現在的山棗鄉長壽村,即當年黎姓人開辦的琢玉小學讀書(胡耀清當時在該校任教)。後來讀里仁高小和陽縣中,都是由他們胡姓族會上提供學費考取去的。許多親友都說:“他無論讀小學、中學,成績都很優異,測驗累居榜首。”里仁學校的老師甘恩錫老先生說:“我在里仁學堂教了二十幾年的書,所見最為好學的學生莫過於胡耀邦。當年他在班上的年齡最小,可是他的功課成績卻名列前茅。一個高小學生能寫出長篇大論的文章者,這在當時就屬寥寥,若在今日,可斷言更是鳳毛麟角也!”胡耀邦也並未忘記他的恩師,在故鄉剛解放不久的1950年,他就給老師寫了一封感人的信,信中敘述了他們之間深厚的師生情誼。還寄去人民幣五十萬元(幣制改革前的數額,相當五十元),以表示他對老師的深厚敬意。

  胡耀邦從太原來到川北,就讓夫人李昭帶領小孩到家鄉瀏陽去探望雙親。翌年冬,又派專人將父母接到川北南充去贍養。

  他的父親胡祖倫,是一個飽經風霜、善良忠厚的老貧農。由於家庭人口多,負擔重,生活較為困難,致使他熬練成為一位鋼筋鐵骨、勤勞儉樸的好莊稼人。因而家道也慢慢地好起來。儘管老人家讀書甚少、文化很低,但胡耀邦還是非常尊重父親的意見。他們的兒子有了三歲,尚喊著乳名,一直等到家鄉解放與家人通訊時,才在書信中請求祖父給孫子取名字。

  老人家到了川北之後,儘管滿可以含飴弄孫,樂享天年,但他並未失去勞動人民那勤勞儉樸的本色。家門前的道路上長著野草,老人家卻時常要去親手剷除;給他買了一雙皮涼鞋,一天他提出要孫子去為他買桐油來搽,他說搽了桐油要經穿得多。遺憾的是老人家享受晚景的歲月不長,從川北去北京之後,只有一年多就辭世了。

  胡耀邦的母親劉老夫人,性格溫厚,慈祥可親,待人接物,賢良慷慨。年逾古稀,尚耳聰目明。一家人都很尊敬她,許多家務事都要徵詢她老人家的意見。他老人家是在十年浩劫之中,精神上受到產重的衝擊後,悻然離開人世的。

  胡耀邦有同胞兄弟姐妹多人,其中成年的五人,他的年紀最小。他的三姐菊華,嫁給曾家, 生育子女三人, 丈夫病故後,由於兒女小,家庭生活異常困難,便於1947年改嫁。1950年第二個丈夫又去世了。胡耀邦剛去北京的那年冬天,便接三姐到京團聚,並自那時起,每年負擔三姐大部分的生活費,直到浩劫之年他們自身難保時才中斷。lg7l年三姐病重彌留之際,儘管他們自家尚在苦難之中,還給三姐寄來七十元醫藥費。三姐逝世後,又寄款來幫助料理後事。

  他的哥哥耀福,是三十年代土地大革命時期的老赤衛隊員。在白色恐怖的血腥歲月里,他卻做過不少白面紅心的事,曾巧妙地營救了幾位革命同志的生命;國民黨封鎖蘇區時,他設法購買過八百斤糧食去接濟蘇區。1949年家鄉解放前夕,又積極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投入了既是轟轟烈烈,又是無聲無息的迎解工作,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他現在是瀏陽縣政協委員,長沙市人大代表。

  他的另一位姐姐建忠,也在三十年代參加革命,共青團員,做過蘇區婦女工作,立過不少功勞。她曾經辛勤地從事瀏陽著名土特產編炮製作的手工勞動,並以其微薄的工資收人,儘量資助胡耀邦讀書。但不幸早已病逝。

  愛唱歌的胡耀邦說:否定流行歌曲是一種愚昧。

  “爸爸,還記得那一年在北戴河你和我們一起唱歌嗎?”女兒問道。

  “嗯,快20年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