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國慶節那天觀禮,外國記者發現華國鋒、汪興東也照樣上了天安門。他們不同,他們打倒‘“四人幫”有功,不過錯誤也不少。他們還是堅持那一套,想搞第二次英明領袖。華國鋒現在的待遇比我高,我當組織部長時把他的工資提高到三級。我們現在最高的是三級。毛主席54年把一、二級取消了。現在三級的只有小平同志、葉帥、徐帥、劉帥、烏蘭夫、陳雲同志七、八個人,其他的中央負責同志是四、五級,我是五級。我們總結了歷史經驗,對犯了錯誤的同志,生活待遇不降低,子女不受影響。

  中商海勤政殿,胡耀邦、趙紫陽等中央領導人接見科學家。胡耀邦提議合影,趙紫陽要科技人員坐在前排中央,他們坐邊上。

  1985年1月13日, 胡耀邦在會見出席科技體制改革座談會的科學家時提出,中央領導今後要加強同科學家的聯繫。

  中南海勤政殿裡,燈光璀璨;水仙盛開,淡雅清香;儘管室外寒風凜冽,室內卻充滿著春天的氣息。人們正在陸續人座。最先來到的是六位科技工作者,接著,方毅、胡啟立。

  張愛萍和著名科學家周培源,以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的負責人和幾個部的部長、副部長;相繼進人會議室就座。

  這是1985年2月4日下午4點50分。 在這裡,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要同在四化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六位科技人員座談我國當前的科技政策。

  勤政殿,是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的地方。

  平常,坐在會議室這環形會議桌周圍的,全是中央和書記處的領導同志。望著這不平常的地方,六位科技人員心情激盪覺得全身熱乎乎的。

  下午5點正, 胡耀邦和趙紫陽步人會議室,親切地同到會的科技人員以及其他同志一一握手,然後就座。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向到會的中央領導同志逐一介紹了六位科技專家。

  這邊坐著的兩位中年和一位老年科技工作者,是北京航空學院的講師高歌、曹明驊和他們的指導老師寧晃教授。40歲的高歌,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教授,執教於山東一所大學。十年浩劫中,父親不幸去世,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發動機專業的高歌也被迫改行,到了柴達木盆地西部一個電廠工作。茫茫沙漠中的奇特現象——沙丘在大風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形狀,給他以啟示。他終於把沙丘穩定的奧秘用到了噴氣發動機的火焰穩定上,研製出“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獲得國家一等發明獎。他的不平凡的經歷和成就,引起了在座的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切。

  看到高歌年紀不大便已禿頂,胡耀邦關心地說:“韓愈說他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看來,你比他健康,只是頭髮少了,是不是用腦過度的關係?”

  坐在另一邊的是機械工業部成都工具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黃渲年。提到黃潼年,趙紫陽接過話頭。 他對大家說, 我和黃潼年是老熟人了。1978年,他主持研製的“圓柱齒輪整體誤差測量儀”取得成功,第一次取得領先於世界的成果,比舊裝置提高工效三十多倍,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現在已在全國推廣應用。前幾天,我又參觀了他最近研究成功的“弧齒錐齒輪整體誤差測量系統。現在國際上還沒有這樣的技術。

  安徽省農牧漁業廳副總工程師趙乃剛也是中年人,今年46歲,研究的是河蟹在人工半,鹹水中繁殖和養育問題。胡耀邦高興地說,河蟹大家都喜歡吃,多生產了,不管南方、北方都能吃到,是件很好的事。螃蟹價格高,經濟效益也很高。

  坐在黃潼年身邊的是80高齡的華中農學院教授章文才。半個世紀來,他潛心研究柑桔。

  的育種。栽培和儲藏技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主持培育的多種優良的無核、少核、高糖分柑桔新品種,正在南方十四個省市推廣,一種新品種臍橙,不僅味美,而且個頭大,一個重達半斤多。

  胡耀邦說。他嘗過這種臍橙,確實很好吃。趙紫陽也說很好吃。

  胡耀邦在了解柑桔生產、 銷售的情況後問章教授,現在柑桔產量200萬噸,到本世紀末能不能達到兩千萬噸?

  章文才回答說,現在我國各地正在大量發展柑桔,預計到1990年便可以超過世界上最主要產柑桔的國家。到本世紀末超過兩千萬噸是完全可以辦到的。

  時間靜靜地向前流淌,不知不覺兩個小時過去了。座談結束後。胡耀邦提議:“我們一起照相吧廣在勤政殿門口,中央領導同志和大家一道合影留念。開始,六位科技人員都往後排站。

  “把前排的位置留給引導我們前進的中央領導同志!”大家心裡想。

  不料,趙紫陽宣布:“‘今天我們改個規矩行不行?你們坐在前排中間,我們坐在邊上!”

  大家想留在後排不動,趙紫陽卻點起名來,把六位科技人員都請到了前排,同中央領導同志交錯而坐。在胡耀邦和趙紫陽中間坐著高歌和黃潼年,部委的領導幹部在後面站立。

  照相後,中央領導同志請六位科技人員和他們一起吃晚飯。

  首都電報大樓的大鐘敲響了,已經是晚八點了。胡耀邦和趙紫陽站在餐廳門口,同六位科技專家—一握手告別,目送著他們離去。

  胡耀邦接見核科學家,從核彈到核電,科學家們找到了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

  1986年1月21日, 胡耀邦接見了來自我國核工業部的十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他們同部長蔣心雄、副部長陳肇博一起,興沖沖地走進了中南海懷仁堂的後廳。他們之中,有白髮盈頭的核化工學家姜聖階、核物理學家王塗昌,有中年高級工程師和科學家劉興忠、閔耀中、黃齊陶、于敏、連培生、錢皋韻、呂得賢、孫科訓。年長的已近八旬,年輕的也有半歲。在既往三十年的漫長歲月中,他們和他們的夥伴、同事們奮戰在風雪荒原和戈壁灘上,為創建我國的核工業體系、研製戰略核武器、和平利用核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勳。現在,大家稱之為核工業的創業時期已經過去了,國家進入了“七五”計劃建設時期,核工業戰線上的三十萬職工也以更加奮發的姿態,開始書寫核工業創業史的新篇——和平利用核能的篇章。

  和平利用核能的方面很廣,究竟應該向哪個方向使勁呢?正在這時,傳來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要同科學家、專家們直接晤商的消息。科學家們高興極了,帶著準備好的建議,來到了中南海。

  科學家們剛剛在懷仁堂後廳落座,胡耀邦、方毅、李鵬、楊尚昆、郝建秀等就走了進來。蔣心雄部長向領導人—一介紹核專家們。

  親切的問候之後,大家聚攏來合影留念。胡耀邦、楊尚昆走過去拉著姜聖階和王法昌的手說:“年紀大的同志請前面坐!”

  座談會在活潑、親切的氣氛中開始了。胡耀邦說:“核工業戰線上的同志們是為黨、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寶貴貢獻的。在同志們的努力下,研製成功了核武器,增強了國防力量;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核工業體系;有了一支素質好的核工業隊伍。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全國人民,是不會忘記你們所作的歷史的、光輝的貢獻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