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1998年,香港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香港人的生活水平下降,士氣低落。1999年香港的鳳凰衛視做了一個節目“千禧之旅”,參與了這個節目的香港人在穿越了整個亞洲返回香港後,感嘆道“香港人和亞洲很多地方的人相比,生活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人有了比較,才知道自己的幸福。生在富中不知富,造成了很多都市人的盲點和煩惱。
我們都是俗人,都有七情六慾,都會有煩惱。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家人,為房子、票子、位子在忙碌。在市場經濟中有很多來自經濟的壓力,沒有足夠的財富,很多坎是無法繞過去的。因此,在這麼一個過分追求物質生活的時代里,努力奮鬥、奮發向上是必須要做和值得讚賞的,但如果過了頭,各種麻煩也會相繼出現。因此,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多強調“戒”的重要,多強調儘量看開一些,多強調成功的艱辛和名利的副作用,可能會使不必要的煩惱少一些,使生活中的陽光多一些,使“為活著而活著”的生活能更加有意思一些。
張國榮走了,留下了很多遺憾。在電影《霸王別姬》中,他主演的程蝶衣,透過那慵懶、迷茫、敏感的眼神,似乎總是在想著什麼。
----------------------
更多免費TXT書請到
http://3dian14.aa.topzj.com/交流
---------------
心靈之約篇:陳勁松(1)
---------------
作者簡介:陳勁松,1964年生,黑龍江哈爾濱人,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獲建築工程學士學位及工程管理碩士學位。他曾任中國海外地產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香港)。1993年,在香港註冊世聯置業有限公司,2001年更名為世聯地產顧問(中國)有限公司。現任世聯地產顧問(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貧窮是一種生活狀態”,這是迄今我看到中國人對於貧窮最客觀的反省,說這話的人是王小波,可惜他走得太早了。——陳勁松
財富精神,還是貧窮精神?
(一)
坊間有關財富的書籍和文章如此泛濫,以至於中國人有被“財富”包圍的感覺。無論你是大老闆還是經理人,是學生還是農民,是小商販還是房地產商,想致富嗎?總有一堆書可以指導你步入財富之路。如果你以為中國人由此可以輕鬆致富,就可能遇到麻煩——因為有些書宣揚的財富精神會導致你徹底地貧窮。
我總覺得有關財富精神的一些說法,看上去十分可疑,好像在哪裡見過。比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路決定出路”、“標杆學習”、“拼搏精神”、“經營智慧”、“學習型企業”……它們與“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思想決定一切”、“學標兵,樹新風”、“戰天鬥地”、“靈魂深處鬧革命”、“活到老,學到老”又有什麼區別?上了點年紀的人都清楚,這些口號震天響的時候,中國人有多貧窮。現在又用它們來指導致富,這不能不令人懷疑是瞎起鬨。
有關房地產的財富精神也一樣,教給我們的是如何以小搏大(投機)、以次充好(營銷)、審時度勢(風水)、大力創新(反潮流)、經營資源(公關)、品牌造勢(出風頭)……總之使整個行業的人神神叨叨的,既有張飛,又有孔明,全都不像正常的人。這樣整下去的結果,不令人擔心?
那麼什麼是“財富精神”呢?我覺得目前首要的工作是說清楚什麼是“貧窮精神”。既然目前是中國人史無前例的富足時代,可見我們曾經經歷了多麼漫長的貧窮時期呀,說清楚“貧窮精神”,中國人最有資格。
心靈之約篇
(二)
“貧窮是一種生活狀態”,這是迄今我看到中國人對於貧窮最客觀的反省,說這話的人是王小波,可惜他走得太早了。研究貧窮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印度人拿去了之後,我一直為中國經濟學家感到遺憾,或者說羞愧。我覺得我們不能置貧窮於不顧直奔財富。因為貧窮不只是一種生活狀態,它還是一種精神。本著貧窮的精神奔向財富就會鬧出很多笑話。
除了經濟學家的產權之類的制度研究之外,在精神方面——也就是大多數人的信念、共識和習慣方面,總結貧窮的規律,才能更好地認識財富。比如印度是一個產權明晰的市場經濟國家,但這麼多年依然貧窮,是所謂“壞的市場經濟”的典型例子,在那裡大多數人還頑強地固守著“貧窮精神”。
那麼我們又如何?
(三)
“克勤刻苦地以人代工”是中國人“貧窮精神”的第一要旨。勤儉節約和刻苦精神本來是一個美德,而一旦用以取代工具,而且以此為榮,以此為樂,就顯得特別的傻。
王小波先生曾經舉了一個例子,說文革時期,在他下鄉的農村,人們把驢子殺了吃肉,然後用人取代驢來運糞上山和推磨,用以解決“鑄就鐵肩膀,練成一顆紅心”。(《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
環顧一下自己周邊正在使用的工具,你就不得不承認幾乎就沒有中國人自己發明創造的。實用工具還在其次,思想工具——人類關於現實規律和方法的探索結晶,才是主要的進步階梯。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總以中國的特殊環境加以排斥,然後用人海戰術加刻苦精神玩命——大煉鋼鐵就是範例。
我們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吃苦耐勞,是不是現在就改變了這種“貧窮精神”了呢?
就拿房地產說事吧,國際公認真實的數據信息,是房地產的重要工具,有了詳實的數據,我們就可以根據業已研究出的理性規律來判斷並指導實踐。而我們偏不公開信息,而且還要用《物權法》來立法保護,在沒有可靠數據的情況下,當然也就不能用工具說話,於是我們就只能靠大量的人力去摸數據,猜數據。靠腦力激盪和大量的會議和論壇來討論市場的走向,靠呼籲和人多來判斷民意。
---------------
心靈之約篇:陳勁松(2)
---------------
房地產的客戶研究也一樣,總是覺得西方那一套工具太煩,人家的方法用起來不方便,但我們不是在他們的基礎上創造和發明新工具,而是喜歡回到腦力激盪和開會的老路上。說實在話,對於這腦力激盪來激盪去的會,中國歷史上就有“三個傻皮匠賽過諸葛亮”的人多聰明法,但我懷疑皮匠還是皮匠,不論多少個。
(四)
“貧窮精神”還體現在它的財富觀上,我們相信機會、偶然因素和獨門秘籍,這可能與中國人太多,貧窮的歷史太長有關。
我們就是不相信,一個行業可以整體地富起來,只要大家都守規則,就像老外那樣。我們認為那樣不聰明,太傻,怎能致富?怎麼能有普遍的財富規律,必然的致富之道?如果這樣,聰明人怎麼辦?
這種貧窮的財富觀,集中體現在中國的經典文學上,且不說四大名著,其實金庸先生的小說就是這種精神的極致演繹——多麼瀟灑、多麼富有細節、多麼戲劇性且引人入勝地破壞規則、尋找獨門絕技、自我修煉、了結個人恩怨情仇、拉幫結派、滄海桑田的環境變換與情意綿綿,私了與大賭,大輸與大贏……
我們都是俗人,都有七情六慾,都會有煩惱。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家人,為房子、票子、位子在忙碌。在市場經濟中有很多來自經濟的壓力,沒有足夠的財富,很多坎是無法繞過去的。因此,在這麼一個過分追求物質生活的時代里,努力奮鬥、奮發向上是必須要做和值得讚賞的,但如果過了頭,各種麻煩也會相繼出現。因此,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多強調“戒”的重要,多強調儘量看開一些,多強調成功的艱辛和名利的副作用,可能會使不必要的煩惱少一些,使生活中的陽光多一些,使“為活著而活著”的生活能更加有意思一些。
張國榮走了,留下了很多遺憾。在電影《霸王別姬》中,他主演的程蝶衣,透過那慵懶、迷茫、敏感的眼神,似乎總是在想著什麼。
----------------------
更多免費TXT書請到
http://3dian14.aa.topzj.com/交流
---------------
心靈之約篇:陳勁松(1)
---------------
作者簡介:陳勁松,1964年生,黑龍江哈爾濱人,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獲建築工程學士學位及工程管理碩士學位。他曾任中國海外地產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香港)。1993年,在香港註冊世聯置業有限公司,2001年更名為世聯地產顧問(中國)有限公司。現任世聯地產顧問(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貧窮是一種生活狀態”,這是迄今我看到中國人對於貧窮最客觀的反省,說這話的人是王小波,可惜他走得太早了。——陳勁松
財富精神,還是貧窮精神?
(一)
坊間有關財富的書籍和文章如此泛濫,以至於中國人有被“財富”包圍的感覺。無論你是大老闆還是經理人,是學生還是農民,是小商販還是房地產商,想致富嗎?總有一堆書可以指導你步入財富之路。如果你以為中國人由此可以輕鬆致富,就可能遇到麻煩——因為有些書宣揚的財富精神會導致你徹底地貧窮。
我總覺得有關財富精神的一些說法,看上去十分可疑,好像在哪裡見過。比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路決定出路”、“標杆學習”、“拼搏精神”、“經營智慧”、“學習型企業”……它們與“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思想決定一切”、“學標兵,樹新風”、“戰天鬥地”、“靈魂深處鬧革命”、“活到老,學到老”又有什麼區別?上了點年紀的人都清楚,這些口號震天響的時候,中國人有多貧窮。現在又用它們來指導致富,這不能不令人懷疑是瞎起鬨。
有關房地產的財富精神也一樣,教給我們的是如何以小搏大(投機)、以次充好(營銷)、審時度勢(風水)、大力創新(反潮流)、經營資源(公關)、品牌造勢(出風頭)……總之使整個行業的人神神叨叨的,既有張飛,又有孔明,全都不像正常的人。這樣整下去的結果,不令人擔心?
那麼什麼是“財富精神”呢?我覺得目前首要的工作是說清楚什麼是“貧窮精神”。既然目前是中國人史無前例的富足時代,可見我們曾經經歷了多麼漫長的貧窮時期呀,說清楚“貧窮精神”,中國人最有資格。
心靈之約篇
(二)
“貧窮是一種生活狀態”,這是迄今我看到中國人對於貧窮最客觀的反省,說這話的人是王小波,可惜他走得太早了。研究貧窮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印度人拿去了之後,我一直為中國經濟學家感到遺憾,或者說羞愧。我覺得我們不能置貧窮於不顧直奔財富。因為貧窮不只是一種生活狀態,它還是一種精神。本著貧窮的精神奔向財富就會鬧出很多笑話。
除了經濟學家的產權之類的制度研究之外,在精神方面——也就是大多數人的信念、共識和習慣方面,總結貧窮的規律,才能更好地認識財富。比如印度是一個產權明晰的市場經濟國家,但這麼多年依然貧窮,是所謂“壞的市場經濟”的典型例子,在那裡大多數人還頑強地固守著“貧窮精神”。
那麼我們又如何?
(三)
“克勤刻苦地以人代工”是中國人“貧窮精神”的第一要旨。勤儉節約和刻苦精神本來是一個美德,而一旦用以取代工具,而且以此為榮,以此為樂,就顯得特別的傻。
王小波先生曾經舉了一個例子,說文革時期,在他下鄉的農村,人們把驢子殺了吃肉,然後用人取代驢來運糞上山和推磨,用以解決“鑄就鐵肩膀,練成一顆紅心”。(《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
環顧一下自己周邊正在使用的工具,你就不得不承認幾乎就沒有中國人自己發明創造的。實用工具還在其次,思想工具——人類關於現實規律和方法的探索結晶,才是主要的進步階梯。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總以中國的特殊環境加以排斥,然後用人海戰術加刻苦精神玩命——大煉鋼鐵就是範例。
我們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吃苦耐勞,是不是現在就改變了這種“貧窮精神”了呢?
就拿房地產說事吧,國際公認真實的數據信息,是房地產的重要工具,有了詳實的數據,我們就可以根據業已研究出的理性規律來判斷並指導實踐。而我們偏不公開信息,而且還要用《物權法》來立法保護,在沒有可靠數據的情況下,當然也就不能用工具說話,於是我們就只能靠大量的人力去摸數據,猜數據。靠腦力激盪和大量的會議和論壇來討論市場的走向,靠呼籲和人多來判斷民意。
---------------
心靈之約篇:陳勁松(2)
---------------
房地產的客戶研究也一樣,總是覺得西方那一套工具太煩,人家的方法用起來不方便,但我們不是在他們的基礎上創造和發明新工具,而是喜歡回到腦力激盪和開會的老路上。說實在話,對於這腦力激盪來激盪去的會,中國歷史上就有“三個傻皮匠賽過諸葛亮”的人多聰明法,但我懷疑皮匠還是皮匠,不論多少個。
(四)
“貧窮精神”還體現在它的財富觀上,我們相信機會、偶然因素和獨門秘籍,這可能與中國人太多,貧窮的歷史太長有關。
我們就是不相信,一個行業可以整體地富起來,只要大家都守規則,就像老外那樣。我們認為那樣不聰明,太傻,怎能致富?怎麼能有普遍的財富規律,必然的致富之道?如果這樣,聰明人怎麼辦?
這種貧窮的財富觀,集中體現在中國的經典文學上,且不說四大名著,其實金庸先生的小說就是這種精神的極致演繹——多麼瀟灑、多麼富有細節、多麼戲劇性且引人入勝地破壞規則、尋找獨門絕技、自我修煉、了結個人恩怨情仇、拉幫結派、滄海桑田的環境變換與情意綿綿,私了與大賭,大輸與大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