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她問過了。我沒有綁架她。噓。”

  沒有搖頭,只是噓了一聲。

  實際上這時該我回答了,鮑勃卻接著說道,“一開始我就不該帶她去那個地道。”

  我本可以在這點上跟他談一談,也許他不該帶著一個未成年人開車橫跨好幾個州,更何況警方正在全國範圍尋找此人,但我有的是時間。一年之內還會安排許多次會面。我跟他遲早會談到這點的。

  “那個診療師死後她很害怕,”他說。“我以為她知道怎麼逃出家門。”

  他的語調讓我感覺他在自衛,這並不奇怪。全世界都在發瘋似的尋找馬洛里時,他卻決定幫她藏起來。難道真的是馬洛里的恐懼讓他覺得自己該這麼做?我懷疑不是。

  為什麼?要推遲談論這點的話,鮑勃得先讓我確信他突然間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了。很遺憾,前幾星期發生的事既沒能讓比爾·米勒獲得一個有用的超我弗洛伊德理論中自我的一部分,由父母和社會道德標準的內在化而形成,審查並約束自我。通常為無意識的,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組成。,也沒能讓鮑勃開始學會理解他人。“接著說,”我說。

  他轉過頭,把手伸進背包里摸了好久,接著又嘆了口氣。他拿出一個跟軟皮書差不多大小的電子設備,提著讓我看。

  我忍不住要笑。這是個奇怪的可編程遙控器。毫無疑問,是從多伊爾的地下室里拿來的。

  “也許你該把這個交給你的律師,”我說。

  他把遙控器塞回包里,凝視著窗外。天色已近黃昏。他說:“她看上去真的不像十四歲。”

  這次我沒發脾氣。我任由地球引力把我牢牢吸在椅子裡。

  “告訴我,”我說。

  我覺得我想當一會兒診療專家了。

  史蒂芬·懷特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曾有八本小說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總銷量超過六百萬冊。懷特筆下的懸疑小說兼具邏輯推理式的縝密和心理分析式的細膩,大膽探索倫理與罪惡的界限。1979年懷特畢業於科羅拉多大學,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他曾擔任心理醫師多年,積累的經驗為日後創作小說奠定了基礎。1989年懷特開始創作第一本小說《絕密信息》(Privileged Information,1991),講述的是心理醫師艾倫發現自己的一位病人可能是殺人兇手,但礙於職業的特殊性,又必須對一些信息加以保密,由此引發了倫理道德上的難題。此後,懷特以艾倫為主角,創作了一系列偵探懸疑小說。1996年的《艱難之路》(Harm's Way,1996)使他首次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更高權威》(Higher Authortity,1994)、《遙控》(Remote Control,1997)、《危險信號》(Warning Signs,2002)、《無情報復》(The Best Revenge,2003)、《盲目》(Blinded,2004)等作品更是為他贏得了“最成功的懸疑小說家之一”的美譽。2005年3月,懷特推出了力作《消失的蹤影》。驚險和懸念相交織的情節、撲朔迷離的各色人物讓人不得不屏息靜讀,不忍釋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