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歐陽杼 / 文

  與《永遠是孩子》相比,《孤獨的歌聲》雖然不是感人肺腑的小說,但更貼近我個人的心境。我們不一定生在扭曲的家庭中,但我們都有體驗孤獨的時刻。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中,我們反而經常會感到孤獨。這種孤獨感如同附生的鬼魅,時不時地便會冒上來,占據了所有的思緒。而這時,也想不到什麼可以做,就這樣呆呆地站著或是坐著,沒什麼可想,也沒什麼好想,只是下意識地被孤獨籠罩。一如剛打完遊戲,或是聚餐結束的時候,這種莫名的孤獨就會泛上心頭,然後倏然逝去了。

  當然,就普通人而言,孤獨並不是我們生活的主旋律,我們還有親友要照顧,還有朋友要交往,還有工作要完成,還有生活要繼續……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沒有時間去思考孤獨。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孤獨者有孤獨者的落寞。

  或許世上真的有無由來的孤獨,但天童荒太想要表現的,明顯不是這種孤獨。孤獨是有理由的,這一點從“我”、“俺”、“他”身上都可看出。拼命隱藏、拼命想從記憶中抹去的東西,卻以最深沉的方式包裹了三人,使之與別人隔離,所以他們會孤獨。

  但是三人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來消除心中的孤獨感。如果僅僅是互不相干的方式,那故事永遠也無法展開。三人的孤獨恰好在便利店相逢,孤獨與孤獨碰撞,似乎並沒有使人消除孤獨,只是加劇了這種孤獨感。“我”把自己的孤獨訴諸於歌聲,“俺”把自己的孤獨埋藏在刑警的工作中,而“他”更可怕,犧牲別人的幸福,來治癒自己的孤獨。孤獨是病,而病,則有治癒和無法治癒兩種可能性,所以三人的孤獨也有兩種結局:不孤獨和更孤獨。如果要說孤獨的人都習慣了這種孤獨,那么小說所展現的便是他們的內心活動。天童的筆法太細,或許也只有他能夠把這種心心理描寫得如此細緻入微。

  把歌聲孤獨訴諸與歌聲的人,希望歌聲引起別人的共鳴;把孤獨埋藏在刑警工作中的人,希望不懈的努力能夠減輕心中的負擔;犧牲別人幸福的人,更是天真地認為這就是消除孤獨的方式。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大概已經猜中了結局,這其中沒有推理,不用推理,或許有巧合的成分存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幾乎是必然的結局。很多時候我們希望通過詳盡的計算,繁複的推理來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但同樣有很多時候,推理是無法進行下去的,我們只需做出決定,而無需推理,因為有的東西不可計算,只能感覺。這本小說就是如此,字裡行間所傳達的,便是孤獨的歌聲,或是落寞的共鳴。我本來想到一種很不樂觀的結局,但又覺得天童荒太作品的結局應該是救贖的。的確,結局是頗帶餘音的,成年累月的積累起來的外殼,不經歷一些險阻,又怎能突破孤獨呢?

  所以我一直堅信,世上並沒有真正想孤獨一生的人,所謂的遺世獨立,只是沒有知音罷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