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頁
法官說:"好吧!我們同意你的要求。我問你一些情況,你得回答我。75年的時候,你們太寧村有什麼變化?"
我說:"太寧村從蓮塘公社得到下撥的5台中型拖拉機,為此大隊成立了一個運輸隊,在村的中央騰出一塊地來專辦副業。"
苟市聰明問:"村子還辦副業?"我說:"辦了,我們還有76年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口號。"苟市聰明問:"後來呢?"
我說:"後來,大型收割機在村的田地收割遇到新的麻煩,太寧村的田地太小,屬於梯田式的,收割機進不去,根本沒辦法用。到插秧的時候,生產隊又開始採用機器耕田,12生產隊投入使用的有10台小型的手扶拖拉機,還有機耕船,與此類似的是插秧機,公社把一大批插秧機下撥,各生產隊都在使用,農村婦女都不用彎腰要來種田了。"
苟市聰明問:"這麼說75年是你們村變化最大的一年啦?"
我說:"的確如此,75年和76年的確是農村最開眼界的一年,公社計劃在農村基本上都實現了機械化,儘管由於後來的資金不濟而夭折,農村人在這時候對科學的理解力已經比過去要深得多,當時的農村基層領導很務實,所以儘管我們的生活還是很清苦,農民對狀況是很滿意。"
苟市聰明問:"你們村不是還用牛耕田嗎?"
我說:"還用,12生產隊經過10年的積累,到70年代共有10頭水牛,水牛是農家之寶,對農村人的作用太大了,所以即使有了拖拉機耕田,各生產隊還是把水牛當作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再有高科技水牛也是其他機器無法代替。"
苟市聰明問:"誰來放牛?"
我說:"放水牛的是生產隊的老人或者是在生產隊裡的半個勞動力,這些人在生產隊的作用不大,但是還是要用到他們。我們小時候就天天的跟著他們上山放牛,趕牛上山時一般使30頭水牛都一起去。水牛往山上走時一山過一山,爭先涌後。"
苟市聰明說:"聽你這麼說,還是比較客觀的,說明農村的變化和歷史條件吻合。"有不少的觀眾說:"這個藍烏鴉先生說的才是真話。"苟市聰明說:"你不要停,繼續介紹下去。"
我說:"一般來說,每個生產隊都有2個大的曬場,曬場不是水泥做的地面,而是黃泥混合石灰加壓,這樣的曬場比較光滑,掃不出石子,穀子也乾淨,煮飯時就不用掏米。生產隊把穀子收上之後,留一部分的精壯勞動力專事曬穀子,之所以選精壯的勞動力曬穀子,是因為6月天多下雨,有時明明看到太陽在曬得火熱,又不知從什麼地方吹來一陣烏雲雨,說下就下。一旦穀子被雨淋,就會變質,輾出的米是黑色的,民諺說:6月的天,說變就變。為防止這種事發生,得有足夠的人力收穀子,而且曬場的倉庫還備有塑料膜,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將全穀場蓋過。直到穀子曬乾,收入儲藏,大隊就派來拖拉機把生產隊的糧食一車車的運往公社倉庫,這是報紙上寫的愛國糧。在留下下一造的谷種子之後,把餘糧分到各家農戶。"
我停下話來,苟市聰明:"說下去。你說得不錯。"
"分糧前,出納和會計把穀子按各堆稱算斤兩,再按人口分到人頭上,在分谷前,谷堆全打上一個個白色的石灰印,據說這樣能防止被偷,按理來說,生產隊時代沒有人有這麼大的膽量敢偷公家的財產,生產隊還專門派人守夜。但是12生產隊沒有人偷,別的生產隊有過這樣的事,就是查不出。分穀子時,12生產隊72年的全年基本口糧不少,我家5口人,每人分到40斤穀子,合計分到200斤穀子,刨去百分之五的米糠,等於有190斤米。5個人吃一年。"
"分過基本口糧之後,又分工分糧,什麼叫工分糧糧?就是勞動力在生產隊工作,社員的報酬折算糧食,一個正式的勞動力的標準是,能用肩膀挑100斤到200斤走2公里不用歇力的人,達到這個標準就評為正式勞動力,每天拿3個工分,達不到這個這個標準就算半勞,半勞的意思是半個勞動力,只能拿2個工分。一個工分值5分錢。一個正式勞動力一天的工資是1角5分錢。72年,12生產隊的一個工分是6分錢和2斤穀子,正式勞動力一天3個工分的報酬就是1角8分錢,一年可以結算720斤穀子。而我家沒有人在生產隊幹活,生產隊分的這些沒有我家的份,很顯然,40斤穀子不夠吃,生產隊還有其它的粗糧分到,這一年,紅薯50斤,木薯70斤,碰上好收成,還分到20斤的玉米,既然我家沒有人參加勞動,我家就算缺糧戶,對缺糧戶,生產有規定,年底要交缺糧費,每人30元,5口人就150元。
我的母親在村衛生所做醫生,為大隊工作的報酬是每月10元,她每月還要將一半的錢用作我外公、外婆的生活費,要上交的缺糧費只有靠養豬來禰補,因為生產隊分有自留地,可以養2隻豬,養豬由祖母來養,她60歲了,挑不起重擔,夠不上正式勞動力,也夠不上半個勞動力,生產隊不給安排工作,象我祖母有兒有女,又不能享受五保戶待遇,只好留在家照顧孩子,但是養豬的工作還是能做,所以我說,我祖母是個勤快的農民,60歲還是家庭的頂樑柱。養豬有規定,養豬的農戶只有在上交一頭任務豬的情況下,才能自己屠宰,公社下的文件,誰養一頭豬就白養,如果自己把自家養的豬宰了擺賣就叫頭機倒把,沒收。還要被抽斗,主管這方面的是仲截種同志,在打交牛鄉誰都知道他的大名。養2頭豬,把一頭豬趕給公社食品站,食品站平價收購,生豬連毛連屎稱,每斤2角錢,我家在72年趕到食品站的一頭生豬400斤,得80元,在取得屠宰許可單後,另外的一頭300斤的豬就自己宰殺,運蓮塘鎮市場賣,市場價每斤8角錢。扣除各種骨頭和下水,淨收入190元,缺糧費也就補上了。這一年分到200斤穀物。"
我說:"太寧村從蓮塘公社得到下撥的5台中型拖拉機,為此大隊成立了一個運輸隊,在村的中央騰出一塊地來專辦副業。"
苟市聰明問:"村子還辦副業?"我說:"辦了,我們還有76年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口號。"苟市聰明問:"後來呢?"
我說:"後來,大型收割機在村的田地收割遇到新的麻煩,太寧村的田地太小,屬於梯田式的,收割機進不去,根本沒辦法用。到插秧的時候,生產隊又開始採用機器耕田,12生產隊投入使用的有10台小型的手扶拖拉機,還有機耕船,與此類似的是插秧機,公社把一大批插秧機下撥,各生產隊都在使用,農村婦女都不用彎腰要來種田了。"
苟市聰明問:"這麼說75年是你們村變化最大的一年啦?"
我說:"的確如此,75年和76年的確是農村最開眼界的一年,公社計劃在農村基本上都實現了機械化,儘管由於後來的資金不濟而夭折,農村人在這時候對科學的理解力已經比過去要深得多,當時的農村基層領導很務實,所以儘管我們的生活還是很清苦,農民對狀況是很滿意。"
苟市聰明問:"你們村不是還用牛耕田嗎?"
我說:"還用,12生產隊經過10年的積累,到70年代共有10頭水牛,水牛是農家之寶,對農村人的作用太大了,所以即使有了拖拉機耕田,各生產隊還是把水牛當作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再有高科技水牛也是其他機器無法代替。"
苟市聰明問:"誰來放牛?"
我說:"放水牛的是生產隊的老人或者是在生產隊裡的半個勞動力,這些人在生產隊的作用不大,但是還是要用到他們。我們小時候就天天的跟著他們上山放牛,趕牛上山時一般使30頭水牛都一起去。水牛往山上走時一山過一山,爭先涌後。"
苟市聰明說:"聽你這麼說,還是比較客觀的,說明農村的變化和歷史條件吻合。"有不少的觀眾說:"這個藍烏鴉先生說的才是真話。"苟市聰明說:"你不要停,繼續介紹下去。"
我說:"一般來說,每個生產隊都有2個大的曬場,曬場不是水泥做的地面,而是黃泥混合石灰加壓,這樣的曬場比較光滑,掃不出石子,穀子也乾淨,煮飯時就不用掏米。生產隊把穀子收上之後,留一部分的精壯勞動力專事曬穀子,之所以選精壯的勞動力曬穀子,是因為6月天多下雨,有時明明看到太陽在曬得火熱,又不知從什麼地方吹來一陣烏雲雨,說下就下。一旦穀子被雨淋,就會變質,輾出的米是黑色的,民諺說:6月的天,說變就變。為防止這種事發生,得有足夠的人力收穀子,而且曬場的倉庫還備有塑料膜,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將全穀場蓋過。直到穀子曬乾,收入儲藏,大隊就派來拖拉機把生產隊的糧食一車車的運往公社倉庫,這是報紙上寫的愛國糧。在留下下一造的谷種子之後,把餘糧分到各家農戶。"
我停下話來,苟市聰明:"說下去。你說得不錯。"
"分糧前,出納和會計把穀子按各堆稱算斤兩,再按人口分到人頭上,在分谷前,谷堆全打上一個個白色的石灰印,據說這樣能防止被偷,按理來說,生產隊時代沒有人有這麼大的膽量敢偷公家的財產,生產隊還專門派人守夜。但是12生產隊沒有人偷,別的生產隊有過這樣的事,就是查不出。分穀子時,12生產隊72年的全年基本口糧不少,我家5口人,每人分到40斤穀子,合計分到200斤穀子,刨去百分之五的米糠,等於有190斤米。5個人吃一年。"
"分過基本口糧之後,又分工分糧,什麼叫工分糧糧?就是勞動力在生產隊工作,社員的報酬折算糧食,一個正式的勞動力的標準是,能用肩膀挑100斤到200斤走2公里不用歇力的人,達到這個標準就評為正式勞動力,每天拿3個工分,達不到這個這個標準就算半勞,半勞的意思是半個勞動力,只能拿2個工分。一個工分值5分錢。一個正式勞動力一天的工資是1角5分錢。72年,12生產隊的一個工分是6分錢和2斤穀子,正式勞動力一天3個工分的報酬就是1角8分錢,一年可以結算720斤穀子。而我家沒有人在生產隊幹活,生產隊分的這些沒有我家的份,很顯然,40斤穀子不夠吃,生產隊還有其它的粗糧分到,這一年,紅薯50斤,木薯70斤,碰上好收成,還分到20斤的玉米,既然我家沒有人參加勞動,我家就算缺糧戶,對缺糧戶,生產有規定,年底要交缺糧費,每人30元,5口人就150元。
我的母親在村衛生所做醫生,為大隊工作的報酬是每月10元,她每月還要將一半的錢用作我外公、外婆的生活費,要上交的缺糧費只有靠養豬來禰補,因為生產隊分有自留地,可以養2隻豬,養豬由祖母來養,她60歲了,挑不起重擔,夠不上正式勞動力,也夠不上半個勞動力,生產隊不給安排工作,象我祖母有兒有女,又不能享受五保戶待遇,只好留在家照顧孩子,但是養豬的工作還是能做,所以我說,我祖母是個勤快的農民,60歲還是家庭的頂樑柱。養豬有規定,養豬的農戶只有在上交一頭任務豬的情況下,才能自己屠宰,公社下的文件,誰養一頭豬就白養,如果自己把自家養的豬宰了擺賣就叫頭機倒把,沒收。還要被抽斗,主管這方面的是仲截種同志,在打交牛鄉誰都知道他的大名。養2頭豬,把一頭豬趕給公社食品站,食品站平價收購,生豬連毛連屎稱,每斤2角錢,我家在72年趕到食品站的一頭生豬400斤,得80元,在取得屠宰許可單後,另外的一頭300斤的豬就自己宰殺,運蓮塘鎮市場賣,市場價每斤8角錢。扣除各種骨頭和下水,淨收入190元,缺糧費也就補上了。這一年分到200斤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