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兩人打聽許久才找到洪瀾跟林啟凱,經過十年的煎熬兩人難免有些滄桑,好在看上去還不錯,反倒是羅誠跟小青因為成分過得還算不錯。臨走前羅浮生讓林啟凱跟他們一同去法國被他們拒絕了,同時林啟凱拿出一封信,那是當年許星媛帶回來的。
羅浮生草草看了幾眼將信撕掉了,過去種種已成過眼雲煙,再繼續糾纏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況且上一輩的人早已離世,孰是孰非,讓他們自己在地下去說吧。
“知夏,我們還是回來吧。”雖然已經在法國住了近三十年,也習慣了法國的風土人情,可羅浮生始終覺得他融不進去。
“也好,漂了一輩子,該回家了。”結束了不知道算不算探親的探親,羅浮生索性將家搬到了武漢。一世飄零,也該回家了。
1990年,林知夏離世,之後羅浮生便一個人獨居。孫子們想接他過去與父母同住被他拒絕了,又想輪流過來照顧也被拒絕了。
他們在武漢住的房子同以前在上海住的小樓格局差不多,就是院子小了點,但多了個平台。小樓里的記憶雖沒有上海那棟多,卻也總算是有了一個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房子。
1997年7月7日,香港回歸。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
羅浮生從報紙上看到這些新聞,仿佛又回到那個戰亂的日子,所幸一切都已經過去,國家開始變強,只是知夏卻看不到了。
“我真傻,她怎麼可能看不到?”羅浮生手裡拿著林知夏遺留下來的那枚手機,撫摸著上面的彈痕,“當初我們家裡可是第一個買電視的,你還嫌它小了。”如今那手機自然是不能用了,但使用方法羅浮生一直都還記得。羅浮生知道,他正在慢慢走向林知夏生活過的時代,一個讓當初的他們想都不敢的時代。
2000年,千禧年,羅浮生從二十世紀跨向了二十一世紀,成為了當地有名的百歲老人。但對於這名百歲老人的過去卻沒人知曉,只知道他是上海人,後來隨愛人遷居武漢,因為愛人是武漢的。
羅浮生最喜歡在傍晚時去長江邊上散步,那裡有一座鐘樓,跟上海灘的那座很像。不同於上次來時的空空蕩蕩,此時的長江兩岸已經建起一座座大橋,人們不再依附於輪渡。碼頭依舊人來人往,更多的是遊客來觀光的。
2012年的一個夏天,羅浮生突然鬧著要去上海,此時的羅浮生早已是老態龍鍾,即使身體還算硬朗。一家人拗不過他,商議之後決定讓幾個孫子與他一同前往。
經過了半個世紀的變遷,上海已經不是羅浮生記憶中的上海。隆福戲院,美高美,這些地方早已不復存在,更不必說曾經的牛記生煎。
不過,經過一番周折,羅浮生也算是找到了當年林家的老房子,雖然已經變成了一家餐廳。
“老先生您好,請問您有預約嗎?”
“預約?”
“那個……老先生,不好意思,我們這裡……需要提前一周預約。”餐廳的老闆有些為難,雖然羅浮生身邊有人陪著,可畢竟是個老人家,萬一有個什麼閃失他們可擔待不起。
“預約?呵。”羅浮生不禁想起不知道在哪看到的一篇趣聞:清廢帝溥儀多年後參觀紫禁城還得買門票。如今林家的後人已是做不到,若是林啟凱知道有朝一日回自己家還得買門票不知會做何感想。
“這裡這裡,就是這,這可是我在計劃來上海之前就訂好的位置,絕對不會失望的。” 正說著,幾個學生模樣的女生進來,跟老闆說他們有預定。
“咦?知夏,這照片上的人跟你好像啊,你家在上海還有親戚嗎?”一女生值著照片說道。
“兵馬俑還有相同的人臉呢,還能都是親戚?”一個熟悉的聲音在羅浮生耳邊響起,羅浮生看著那個熟悉的身影,只是比剛認識的時候要稚嫩些。女孩離開羅浮生的視線後,羅浮生又被牆上的照片吸引了過去。上面是一男一女的合影,少年站在前面雙手環抱胸前意氣風發,心儀的女孩從後面抱著他笑靨如花,那兩人正是羅浮生跟林知夏。
“老先生,您……”
“我預約。”
“那您……約什麼時候?”
“現在!”
“可我們有規定……”
“那你把這張照片給我,侵了我的權還要我預約?”羅浮生說著拿著拐杖敲了敲地面。
羅浮生至今都記得這張照片的來歷,那是林知夏過生日時羅浮生帶她去家餐廳吃飯,飯後想展示一下他悄悄學的鋼琴,結果剛彈了兩個音就忘了,最後是林知夏將曲子彈完的。曲終之後,一個外國人拿著個相機想替他們拍照,於是有了這張照片。只是不久之後戰爭爆發,林知夏被他送去了法國,他自己也輾轉國內多個城市,那張照片終究也沒到他們手裡,沒想到陰差陽錯在這裡見到了。
羅浮生說著拿出一枚懷表,裡面貼著他跟林知夏的結婚照。
“這……”老闆有些為難,雖然他是這家餐廳的老闆,但房子是租的。跟屋主有協議,屋子裡的結構可以改,唯獨牆上的老照片必須留下。
程慕生將那幾個女孩點的菜端來後朝羅浮生走去,見到羅浮生時愣了片刻,看了看羅浮生,又看了看牆上的照片,確實有幾分相似。
羅浮生草草看了幾眼將信撕掉了,過去種種已成過眼雲煙,再繼續糾纏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況且上一輩的人早已離世,孰是孰非,讓他們自己在地下去說吧。
“知夏,我們還是回來吧。”雖然已經在法國住了近三十年,也習慣了法國的風土人情,可羅浮生始終覺得他融不進去。
“也好,漂了一輩子,該回家了。”結束了不知道算不算探親的探親,羅浮生索性將家搬到了武漢。一世飄零,也該回家了。
1990年,林知夏離世,之後羅浮生便一個人獨居。孫子們想接他過去與父母同住被他拒絕了,又想輪流過來照顧也被拒絕了。
他們在武漢住的房子同以前在上海住的小樓格局差不多,就是院子小了點,但多了個平台。小樓里的記憶雖沒有上海那棟多,卻也總算是有了一個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房子。
1997年7月7日,香港回歸。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
羅浮生從報紙上看到這些新聞,仿佛又回到那個戰亂的日子,所幸一切都已經過去,國家開始變強,只是知夏卻看不到了。
“我真傻,她怎麼可能看不到?”羅浮生手裡拿著林知夏遺留下來的那枚手機,撫摸著上面的彈痕,“當初我們家裡可是第一個買電視的,你還嫌它小了。”如今那手機自然是不能用了,但使用方法羅浮生一直都還記得。羅浮生知道,他正在慢慢走向林知夏生活過的時代,一個讓當初的他們想都不敢的時代。
2000年,千禧年,羅浮生從二十世紀跨向了二十一世紀,成為了當地有名的百歲老人。但對於這名百歲老人的過去卻沒人知曉,只知道他是上海人,後來隨愛人遷居武漢,因為愛人是武漢的。
羅浮生最喜歡在傍晚時去長江邊上散步,那裡有一座鐘樓,跟上海灘的那座很像。不同於上次來時的空空蕩蕩,此時的長江兩岸已經建起一座座大橋,人們不再依附於輪渡。碼頭依舊人來人往,更多的是遊客來觀光的。
2012年的一個夏天,羅浮生突然鬧著要去上海,此時的羅浮生早已是老態龍鍾,即使身體還算硬朗。一家人拗不過他,商議之後決定讓幾個孫子與他一同前往。
經過了半個世紀的變遷,上海已經不是羅浮生記憶中的上海。隆福戲院,美高美,這些地方早已不復存在,更不必說曾經的牛記生煎。
不過,經過一番周折,羅浮生也算是找到了當年林家的老房子,雖然已經變成了一家餐廳。
“老先生您好,請問您有預約嗎?”
“預約?”
“那個……老先生,不好意思,我們這裡……需要提前一周預約。”餐廳的老闆有些為難,雖然羅浮生身邊有人陪著,可畢竟是個老人家,萬一有個什麼閃失他們可擔待不起。
“預約?呵。”羅浮生不禁想起不知道在哪看到的一篇趣聞:清廢帝溥儀多年後參觀紫禁城還得買門票。如今林家的後人已是做不到,若是林啟凱知道有朝一日回自己家還得買門票不知會做何感想。
“這裡這裡,就是這,這可是我在計劃來上海之前就訂好的位置,絕對不會失望的。” 正說著,幾個學生模樣的女生進來,跟老闆說他們有預定。
“咦?知夏,這照片上的人跟你好像啊,你家在上海還有親戚嗎?”一女生值著照片說道。
“兵馬俑還有相同的人臉呢,還能都是親戚?”一個熟悉的聲音在羅浮生耳邊響起,羅浮生看著那個熟悉的身影,只是比剛認識的時候要稚嫩些。女孩離開羅浮生的視線後,羅浮生又被牆上的照片吸引了過去。上面是一男一女的合影,少年站在前面雙手環抱胸前意氣風發,心儀的女孩從後面抱著他笑靨如花,那兩人正是羅浮生跟林知夏。
“老先生,您……”
“我預約。”
“那您……約什麼時候?”
“現在!”
“可我們有規定……”
“那你把這張照片給我,侵了我的權還要我預約?”羅浮生說著拿著拐杖敲了敲地面。
羅浮生至今都記得這張照片的來歷,那是林知夏過生日時羅浮生帶她去家餐廳吃飯,飯後想展示一下他悄悄學的鋼琴,結果剛彈了兩個音就忘了,最後是林知夏將曲子彈完的。曲終之後,一個外國人拿著個相機想替他們拍照,於是有了這張照片。只是不久之後戰爭爆發,林知夏被他送去了法國,他自己也輾轉國內多個城市,那張照片終究也沒到他們手裡,沒想到陰差陽錯在這裡見到了。
羅浮生說著拿出一枚懷表,裡面貼著他跟林知夏的結婚照。
“這……”老闆有些為難,雖然他是這家餐廳的老闆,但房子是租的。跟屋主有協議,屋子裡的結構可以改,唯獨牆上的老照片必須留下。
程慕生將那幾個女孩點的菜端來後朝羅浮生走去,見到羅浮生時愣了片刻,看了看羅浮生,又看了看牆上的照片,確實有幾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