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頁
自古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一個無往不勝的武將,在戰時,是朝廷和皇帝的福氣;可一旦仗打完,轉眼便會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歷朝歷代那些功臣良將,不都是例子麼?別說平虜侯在最後關頭,為救方三還上演了那麼一場兵諫。就算他一直老老實實的,到最後,等著他的又能是什麼好下場?慢刀子割肉,還不如死在沙場上呢。
於是宣武侯程孝之不得不承認,若論審時度勢、英明睿智,他們家大將軍認了第二,這世上再無第一。只是英明歸英明,被狼分屍卻終歸是太慘了些,以致於程五爺想起來便要落一場淚。只可恨方三那廝,從獄中出來便悄無聲息離了京城,京中舊居只留了一個啞仆看門,任誰也不曉得他去了哪裡。所幸京中還有邱固胡十八等三五知交好友,大將軍葬在皇陵,輕易去不得,逢上心頭難過時,眾人便提著酒葫蘆去鄺不疑墓前,哭一場拜祭一番,聊解心頭鬱悶也就罷了。
只是風雲流散,很快幾人也都各自分別,大將軍一手提撥起來的那幾個將領,有的去邊關鎮守,有的到各郡為官。雖說也都是封疆大吏,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明升實降了。上任那日,有相好的京城官員為程五置酒送行,暗地裡替他抱不平,宣武侯卻一笑置之,悵然道,自己比死去的將士們強多了,畢竟還有命在。
這話傳到程老太爺的耳中,侯爺的爹也很是感慨了一番。想不到從前不為他所喜的老五,如今也穩重起來了。程老爺子宦海沉伏五十餘年,深知當官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一時波折在所難免。五小子如今看來是失了聖意,但他還年輕呢,皇帝的心思也不會一成不變,誰知道什麼時候就峰迴路轉了呢?退一萬步說,就算當今聖上一直不喜歡這些賀門將領,還有太子呢!自己老程家,可是正宗的□□。打太子還未出生時,兩家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將軍固然富大命大,若沒自家老五,當年能不能從彘圈逃出來還很難說。而若沒有大將軍立下汗馬功勞,鄭氏又怎會如此輕鬆地成為後宮主母?太子又怎會順理成章地入主東宮?
正因如此,當大將軍戰死沙場之後,朝中有些人覺得太子沒了大靠山,蠢蠢欲動欲行不軌之事時,京城程家、邱家、和鄭氏聯姻的林家等世家大族都群起而攻之。好幾位大臣頻頻上奏章,懇請皇帝分封兩位皇子去地方上為王。老將江源更是正式把鄭謖納入門下,衛護太子之意昭然若揭。朝堂上一番明爭暗鬥之後,元始二十年春,皇帝終於封兩位皇子為滁洲王和安山王,兩位王爺於當年離開京城奔赴封地,遠離了京城政治中心,皇儲之爭告一段落。
遠在益州為官的程五聽到這消息時,很是鬆了口氣。同時又覺得大將軍雖然身死,餘蔭尤在。自己跟他算是跟對了人。太子和皇后安穩無虞,想必大將軍泉下有知,心中也必然欣慰。念及此,便帶著三五僕從去益州城外打馬跑了一圈,遙望京城方向,心頭只是一片悵然。
及至歸家時,他家大娘子喚奴僕上來服侍,等洗臉換了衣服,才奉上一個小小印章,道:「說也奇怪,今兒外頭來了兩個人,說是五郎舊識,問他們姓甚名誰,卻又不說,只給了這枚章兒。五郎你瞧,可是熟人的東西?」
程五就著她的手瞧了一眼,只看到那印上小小一個方字,立時臉色就變了,一把奪過印章來,道:「那人現在哪裡?可曾把人留住了?」
程家娘子見他如此著忙,也慌了神,忙道:「那人不肯留,已是走了,也不曾留下什麼住處地址。」
程五便把那印章緊緊攥在手裡,一邊吩咐從人,一邊往外走,道:「去城裡各客棧打聽打聽,有沒有一位方爺在此地投宿。若打聽著人了,千萬請他來府里一趟!……算了,還是我親自跑一趟罷!」說著牽了馬,領著人如飛般往外去了。
不說程家娘子在家如何驚訝,單講程五帶著奴僕,在益州城裡挨家客棧打聽方犁消息,卻是人都說不曾見過什么姓方的旅客。程五卻是不肯死心,直打聽到天黑,才悵悵地回來了,在家歇了一晚,左思右想,不知遺漏了哪裡。卻是程大娘子見夫君悶悶不樂,提醒他道:「既然不在客棧,難不成宿在這城裡別的熟人家?」
程五搖頭,道:「自打鄺大哥和大將軍去了,方三兒在這世上哪還有什麼比我更熟的熟人?……也不知他現在怎麼樣了?只可嘆他和大將軍好了一場,最終卻是這麼個下場,真是想想我心裡就不大暢快……」
程大娘子卻又凝神細想了片刻,道:「既然益州城裡沒甚熟人,難不成住在水上?」
一語提醒了程五,原來益州城外便是益陽河,來往商旅多有乘船路過的。夜間便不上岸,只宿在碼頭邊。程五忙爬起來,半夜裡就要起身往碼頭去。卻被大娘子拉住了,道:「這時黑燈瞎火的,卻找誰打聽去?城門也關了,好歹等天明再去。」
於是翌日清晨,程五天不亮便起了身,急急忙忙地梳洗了,騎上馬,帶著三五從人便往城外跑。等到河邊碼頭時,已是天光大亮,果然河邊停著三五艘船,一些人忙著上上下下地搬運貨物。
自從去年冬天,皇帝在幾次廷議後下了詔令,廢除了三年前頒布的告緡令。消息傳出後,大夏蟄伏多時的商賈們立刻心思活絡起來,如今官道上也陸續出現一些拖運貨物的馬車和商隊。沉寂多時的渡口碼頭,也漸漸熱鬧了起來。
於是宣武侯程孝之不得不承認,若論審時度勢、英明睿智,他們家大將軍認了第二,這世上再無第一。只是英明歸英明,被狼分屍卻終歸是太慘了些,以致於程五爺想起來便要落一場淚。只可恨方三那廝,從獄中出來便悄無聲息離了京城,京中舊居只留了一個啞仆看門,任誰也不曉得他去了哪裡。所幸京中還有邱固胡十八等三五知交好友,大將軍葬在皇陵,輕易去不得,逢上心頭難過時,眾人便提著酒葫蘆去鄺不疑墓前,哭一場拜祭一番,聊解心頭鬱悶也就罷了。
只是風雲流散,很快幾人也都各自分別,大將軍一手提撥起來的那幾個將領,有的去邊關鎮守,有的到各郡為官。雖說也都是封疆大吏,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明升實降了。上任那日,有相好的京城官員為程五置酒送行,暗地裡替他抱不平,宣武侯卻一笑置之,悵然道,自己比死去的將士們強多了,畢竟還有命在。
這話傳到程老太爺的耳中,侯爺的爹也很是感慨了一番。想不到從前不為他所喜的老五,如今也穩重起來了。程老爺子宦海沉伏五十餘年,深知當官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一時波折在所難免。五小子如今看來是失了聖意,但他還年輕呢,皇帝的心思也不會一成不變,誰知道什麼時候就峰迴路轉了呢?退一萬步說,就算當今聖上一直不喜歡這些賀門將領,還有太子呢!自己老程家,可是正宗的□□。打太子還未出生時,兩家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將軍固然富大命大,若沒自家老五,當年能不能從彘圈逃出來還很難說。而若沒有大將軍立下汗馬功勞,鄭氏又怎會如此輕鬆地成為後宮主母?太子又怎會順理成章地入主東宮?
正因如此,當大將軍戰死沙場之後,朝中有些人覺得太子沒了大靠山,蠢蠢欲動欲行不軌之事時,京城程家、邱家、和鄭氏聯姻的林家等世家大族都群起而攻之。好幾位大臣頻頻上奏章,懇請皇帝分封兩位皇子去地方上為王。老將江源更是正式把鄭謖納入門下,衛護太子之意昭然若揭。朝堂上一番明爭暗鬥之後,元始二十年春,皇帝終於封兩位皇子為滁洲王和安山王,兩位王爺於當年離開京城奔赴封地,遠離了京城政治中心,皇儲之爭告一段落。
遠在益州為官的程五聽到這消息時,很是鬆了口氣。同時又覺得大將軍雖然身死,餘蔭尤在。自己跟他算是跟對了人。太子和皇后安穩無虞,想必大將軍泉下有知,心中也必然欣慰。念及此,便帶著三五僕從去益州城外打馬跑了一圈,遙望京城方向,心頭只是一片悵然。
及至歸家時,他家大娘子喚奴僕上來服侍,等洗臉換了衣服,才奉上一個小小印章,道:「說也奇怪,今兒外頭來了兩個人,說是五郎舊識,問他們姓甚名誰,卻又不說,只給了這枚章兒。五郎你瞧,可是熟人的東西?」
程五就著她的手瞧了一眼,只看到那印上小小一個方字,立時臉色就變了,一把奪過印章來,道:「那人現在哪裡?可曾把人留住了?」
程家娘子見他如此著忙,也慌了神,忙道:「那人不肯留,已是走了,也不曾留下什麼住處地址。」
程五便把那印章緊緊攥在手裡,一邊吩咐從人,一邊往外走,道:「去城裡各客棧打聽打聽,有沒有一位方爺在此地投宿。若打聽著人了,千萬請他來府里一趟!……算了,還是我親自跑一趟罷!」說著牽了馬,領著人如飛般往外去了。
不說程家娘子在家如何驚訝,單講程五帶著奴僕,在益州城裡挨家客棧打聽方犁消息,卻是人都說不曾見過什么姓方的旅客。程五卻是不肯死心,直打聽到天黑,才悵悵地回來了,在家歇了一晚,左思右想,不知遺漏了哪裡。卻是程大娘子見夫君悶悶不樂,提醒他道:「既然不在客棧,難不成宿在這城裡別的熟人家?」
程五搖頭,道:「自打鄺大哥和大將軍去了,方三兒在這世上哪還有什麼比我更熟的熟人?……也不知他現在怎麼樣了?只可嘆他和大將軍好了一場,最終卻是這麼個下場,真是想想我心裡就不大暢快……」
程大娘子卻又凝神細想了片刻,道:「既然益州城裡沒甚熟人,難不成住在水上?」
一語提醒了程五,原來益州城外便是益陽河,來往商旅多有乘船路過的。夜間便不上岸,只宿在碼頭邊。程五忙爬起來,半夜裡就要起身往碼頭去。卻被大娘子拉住了,道:「這時黑燈瞎火的,卻找誰打聽去?城門也關了,好歹等天明再去。」
於是翌日清晨,程五天不亮便起了身,急急忙忙地梳洗了,騎上馬,帶著三五從人便往城外跑。等到河邊碼頭時,已是天光大亮,果然河邊停著三五艘船,一些人忙著上上下下地搬運貨物。
自從去年冬天,皇帝在幾次廷議後下了詔令,廢除了三年前頒布的告緡令。消息傳出後,大夏蟄伏多時的商賈們立刻心思活絡起來,如今官道上也陸續出現一些拖運貨物的馬車和商隊。沉寂多時的渡口碼頭,也漸漸熱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