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作為系統的持有者,他卻十分的佛系,畢竟隨著年紀的增大,他衰老雖然比常人慢一些,可也慢慢的老了下來,若真有改朝換代的心思,他首先就不該讓自己老了。

  皇帝也早就不是當年能夠依賴的靠在趙九福懷中的小孩兒了,當年趙九福說他類似仁帝,如今看來果然如此,不管是身形樣貌還是行事作風,兩人都有相似之處。

  皇帝的身材比先帝更加的矯健,眼中更添了幾分睿智和精明,這都是趙九福多年以來精心教導的成果,他聽了這話皺眉說道:“趙太傅有話直說就是,咱們師徒倆何必這般客氣。”

  趙九福露出一個笑容來,將手中早就準備好的奏摺遞到了皇帝的手中:“還請陛下批准。”

  皇帝接過去一看,原以為又是哪一條律法的改動,誰知道一看卻是趙九福告老還鄉的請求,他的臉色頓時大變,壓下奏摺問道:“太傅這是做什麼?”

  趙九福卻沒有迴避的意思,繼續說道:“微臣當年二十弱冠,就已經入朝為官,起起伏伏五十多年,如今人老體乏,精力不足,再也無力主持政事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微臣已經到了古稀之年,心中也倍加思念家鄉,還請陛下允准。”

  皇帝一直緊緊的盯著趙九福的模樣,他是還知道的,這些時日朝中對趙太傅的異議越來越多,無非是有些人見他親政了,就想要挑撥一下他們君臣的關係,最好是能讓他將趙太傅發作了,這般一來便能騰出位置來。

  但於情,趙太傅當年的堅持才把他們母子保住,若不是趙太傅的布置的話,當年榮國公造反或許就能成功,他們母子倆只能任人宰割,更別提這些年的師徒情誼,皇帝自問不是無心之人,對趙九福也是滿懷感激之情的。

  於理,趙太傅這些年在朝為官確實是兢兢業業,或許他位高權重,但從未有過僭越之舉,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趙太傅並不糊弄他,當他長大成人了,趙太傅也並未留戀權勢,而是將朝中的事情一點一點放到他的手中。

  “太傅,您何必如此,難道你還不知道朕的心思嗎?”皇帝忍不住說道,“朕從未懷疑過太傅,朝廷也還需要太傅啊。”

  趙九福卻搖了搖頭,這麼多年他能做的事情都做了,剩下的只能看後人,他到底只是一個人,不是神,掌控不了大周朝的以後:“陛下,微臣從未懷疑陛下心中忌憚,只是最近夜夜夢到家中老父老母,當年他們過世的時候,微臣不能回家送殯,如今老了老了,總得在二老墳前盡孝一番,才對得起人子的本分。”

  皇帝忽然意識到,趙九福這番的告老還鄉並不是以退為進,也是,在他的印象之中,趙太傅向來是不屑於做這種虛假行事的,就連當年被稱為鐵筆頭的蕭甯簫大人也曾說過一句,趙大人看似溫和,其實卻是朝中最為高風亮節的那一個。

  若說這些年下來,皇帝對趙九福從未心生抱怨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親生的父子相處起來還有矛盾,更別提他們這般敏感的身份了。

  就像是現在,皇帝依舊知道朝中大半的人都聽從趙太傅的吩咐,他們或許是佩服趙九福的為人,或許是趙九福一手提拔上來的,或許早早的挑好了派系。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最可怕的,就像是趙九福自己說的,他在朝為官已經超過五十年,其中歷經了四任皇帝,更是前頭兩位皇帝的親信,光是這個身份,就足以讓他在朝堂之中建立起自己的一個小朝廷來。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的皇帝親政之後,提拔上來的人對趙九福意見頗大,明里暗裡挑撥關係可不是因為看不上趙九福,而是他在的話,他們就上不了。

  趙九福會提出告老還鄉的事情,也是因為如此,他自問並未打算成為趙半朝,但事實就是如此,並不受他的控制,即使他有意拘束這些人,遲早也會造成更大的裂痕。

  趙九福可不想站到皇帝的對面去,除非他想要造反,直接殺了皇帝自立,或者殺了皇帝再冊立一個小皇帝,不然的話壓根沒有勝利的基礎。

  他若是有這個想法的話,十幾年前就做了,哪裡會等到現在,既然如此,還不如早早的退下去,反倒是能為了子子孫孫留下一份香火情。

  “太傅不必說了,朕是不會答應的。”皇帝堅持說道。

  宮中深夜的時候,他也曾想過趙九福離開朝廷是不是更好一些,但此事真的發生的時候,他心中卻更添了幾分慌張,就像是自己一直以來的靠山要離開了似的。

  聽起來很荒謬,但事實就是如此,當衝突不再的時候,皇帝能看到的就是趙九福這些年的照顧,這種盡心盡力,恐怕就是先帝還在也做不到這般用心。

  他們說是君臣,其實卻有師徒的名分,父子的情誼,更有說不清道不明的知己之心,只有太傅知道,他想要成為的是仁帝那般備受稱讚的君主,讓大周繁榮萬年。

  皇帝不答應,趙九福卻已經下定了決心,從這一日開始他便告病在家不再上朝,如今趙家入朝為官的人不少,但在京城的卻只有趙順灝一個,他現在是工部尚書,這一點通常也是朝中大臣們用來詬病趙九福的點。

  趙九福是興國公,是太傅,是朝中的三公,是皇帝的老師,他若是真的告老的話,恐怕趙家在朝中的影響力就會大大的降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