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頁
他夫人卻翻了個白眼,十分不給面子的說道:“趙大人也沒說可以殺人啊,只是有句話說得對,世間對女子不公,嫁人之後非但要主持家事,孝敬公婆,操持內務,還得時時刻刻的伺候男人,若是男人還隨意打罵的話,確實也有不對。”
這位刑部大人一聽不對勁了,抬頭看著她問道:“怎麼滴,你還想要謀殺親夫啊?”
夫人不樂意了,罵道:“我什麼時候要謀殺親夫了,只是說一句公道話罷了,難道老爺是覺得可以隨意打罵我不成,哼,你今天就自己個兒睡書房吧,我同妹妹一道兒歇息。”
這位大人被妻子噴了一頓,本打算去小妾那邊舒心一下,誰知道小妾居然也去了正院,大人心中煩悶,第二天倒是也不追著趙九福說肛不合綱常了。
左右趙九福也沒說讓每個人都跟他自己似的就娶一個老婆啊,他本來也不打女人,確實是不必要在這種小地方糾纏,與其擔著這個,還不如就官員考核的事情多較真。
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趙九福小心翼翼的輸入進去的小律法的意義,在當時的人看來,這些變動似乎微乎其微,對他們沒有切膚之痛,甚至毫無影響。
誰讓趙九福現在是皇帝的老師,是先帝留下來的輔政之臣,其餘兩位輔政大臣又跟他是一個鼻孔裡頭出氣,既然沒有厲害關係,有些人就算是覺得不大對勁,反對的也不那麼激烈。
趙九福要的就是如此,他並不想要當做改革變法的那一位,畢竟那樣子風險太大,誰知道會不會直接把自己給玩死了。
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才好,若是能成,便是他為後世人做出的一點貢獻,若是最後不能成,也不會對他造成多大的反噬,說到底,趙九福可不是大公無私一心為大周的人。
正如趙九福所期待的,這種改變就像是埋下去的一顆顆種子,並不會突然長成一片樹林,但這些種子在地底慢慢的發芽,在雨水下破土而出,在陽光下慢慢成長。
一開始並不會有人主意,但某一天再仔細去看的時候,就會看見一整片的森林,甚至看見的人都會覺得正常,這原本就是應該存在的。
相比起律法的進展緩慢來,小學倒是更快一些,畢竟有趙九福的大力主張,戶部那邊給錢也給的痛快,再有一個,在提出來之前,趙九福已經將小學辦理的流程梳理的清清楚楚,這個小學不同於縣學,辦起來十分簡單,聘請的人雖然五花八門,但也不算難。
準備的充分了,推行的時候就順利許多,雖然也有許多的毛病在,但趙九福毫不吝惜的一次次的往地方上派人,這些人通常是同進士或者京城的閒置官員,打著巡學使的名頭,能充分的將地方的力量提升起來。
不過是兩三年的功夫,各地的小學就辦得有模有樣了,就連一開始對小學不看好的那些官員,心中也嘖嘖稱奇,他們一開始只覺得小學不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現在一看,不但不損害,反倒是有好處,一個個倒是心中也贊同起來,覺得趙大人不愧是趙大人,從當年他在工部,戶部的經歷來看,這個人就不會做無用功。
就比如回城這個小地方吧,雖然被稱為回城,但實際上這只是個小縣城,比戴河鎮還要小一些,勉強能夠得上布置小學的標準。
不過因為回城的這位知縣跟趙九福還有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他本人是新亭府出生的同進士,後來謀官的時候還曾去趙九福府中拜訪過。
因為有這些緣故在,這位縣令爺一直把自己當做趙九福這一脈的人,雖說不起眼,但說起來好歹也是靠著朝中的大樹不是。
所以在興建小學的朝廷公文傳遞下來的時候,縣令爺的反應比周圍的那幾位都要快,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把能當老師的人集齊了,也並未有絲毫貪污這部分公款的意思。
別說,這位能力其實平平,從只考中同進士這一點能看出來,才華也是平平,但他也有自己的好處,辦事的時候踏踏實實,絕對不弄虛作假。
在縣城可沒有人說他是同進士的事情,作為縣太爺他就是父母官,雖說大傢伙兒也不知道這小學是幹啥的,但父母官說要弄就弄唄。
再者,被請來的老師也是有工錢拿的,雖說不如縣學那邊的多,但能拿朝廷的糧餉,對於沒有功名的人而言也是一種榮幸。
再看看縣太爺請的人,要麼是落地不中的老童生,這樣的大部分都是用來教導學生認字的,要麼是有一門手藝的手藝人,雖說他們其實不大樂意將手藝交給別人,但耐不住縣太爺有令,再者也就是教最尋常的,自己的看家本領不用拿出來。
就這麼一棒子的草台班子,一開始願意送孩子來的人還真不多,畢竟能讀書的人家是絕對看不上這小學的,不能讀書的又覺得沒必要費這個功夫。
縣太爺心中著急啊,索性就下了一道命令,每家每戶攤派一個人,反正你就得過來上學,至少得上完一個月再看要不要繼續。
百姓們心中一開始還有怨言,誰知道這一上學倒是覺得不錯,雖說每家每戶都得出一個人,但這個人男女老少是不是壯勞力是沒有人管的,而在學堂裡頭,他們中午還能免費吃一頓飯,雖說是清湯稀水的,但好歹也是糧食啊,不吃白不吃。
若是趙九福知道,自己千辛萬苦梳理出來的小學章程,最後是靠著一頓午飯打開了局面,估計也會啼笑皆非。
這位刑部大人一聽不對勁了,抬頭看著她問道:“怎麼滴,你還想要謀殺親夫啊?”
夫人不樂意了,罵道:“我什麼時候要謀殺親夫了,只是說一句公道話罷了,難道老爺是覺得可以隨意打罵我不成,哼,你今天就自己個兒睡書房吧,我同妹妹一道兒歇息。”
這位大人被妻子噴了一頓,本打算去小妾那邊舒心一下,誰知道小妾居然也去了正院,大人心中煩悶,第二天倒是也不追著趙九福說肛不合綱常了。
左右趙九福也沒說讓每個人都跟他自己似的就娶一個老婆啊,他本來也不打女人,確實是不必要在這種小地方糾纏,與其擔著這個,還不如就官員考核的事情多較真。
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趙九福小心翼翼的輸入進去的小律法的意義,在當時的人看來,這些變動似乎微乎其微,對他們沒有切膚之痛,甚至毫無影響。
誰讓趙九福現在是皇帝的老師,是先帝留下來的輔政之臣,其餘兩位輔政大臣又跟他是一個鼻孔裡頭出氣,既然沒有厲害關係,有些人就算是覺得不大對勁,反對的也不那麼激烈。
趙九福要的就是如此,他並不想要當做改革變法的那一位,畢竟那樣子風險太大,誰知道會不會直接把自己給玩死了。
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才好,若是能成,便是他為後世人做出的一點貢獻,若是最後不能成,也不會對他造成多大的反噬,說到底,趙九福可不是大公無私一心為大周的人。
正如趙九福所期待的,這種改變就像是埋下去的一顆顆種子,並不會突然長成一片樹林,但這些種子在地底慢慢的發芽,在雨水下破土而出,在陽光下慢慢成長。
一開始並不會有人主意,但某一天再仔細去看的時候,就會看見一整片的森林,甚至看見的人都會覺得正常,這原本就是應該存在的。
相比起律法的進展緩慢來,小學倒是更快一些,畢竟有趙九福的大力主張,戶部那邊給錢也給的痛快,再有一個,在提出來之前,趙九福已經將小學辦理的流程梳理的清清楚楚,這個小學不同於縣學,辦起來十分簡單,聘請的人雖然五花八門,但也不算難。
準備的充分了,推行的時候就順利許多,雖然也有許多的毛病在,但趙九福毫不吝惜的一次次的往地方上派人,這些人通常是同進士或者京城的閒置官員,打著巡學使的名頭,能充分的將地方的力量提升起來。
不過是兩三年的功夫,各地的小學就辦得有模有樣了,就連一開始對小學不看好的那些官員,心中也嘖嘖稱奇,他們一開始只覺得小學不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現在一看,不但不損害,反倒是有好處,一個個倒是心中也贊同起來,覺得趙大人不愧是趙大人,從當年他在工部,戶部的經歷來看,這個人就不會做無用功。
就比如回城這個小地方吧,雖然被稱為回城,但實際上這只是個小縣城,比戴河鎮還要小一些,勉強能夠得上布置小學的標準。
不過因為回城的這位知縣跟趙九福還有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他本人是新亭府出生的同進士,後來謀官的時候還曾去趙九福府中拜訪過。
因為有這些緣故在,這位縣令爺一直把自己當做趙九福這一脈的人,雖說不起眼,但說起來好歹也是靠著朝中的大樹不是。
所以在興建小學的朝廷公文傳遞下來的時候,縣令爺的反應比周圍的那幾位都要快,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把能當老師的人集齊了,也並未有絲毫貪污這部分公款的意思。
別說,這位能力其實平平,從只考中同進士這一點能看出來,才華也是平平,但他也有自己的好處,辦事的時候踏踏實實,絕對不弄虛作假。
在縣城可沒有人說他是同進士的事情,作為縣太爺他就是父母官,雖說大傢伙兒也不知道這小學是幹啥的,但父母官說要弄就弄唄。
再者,被請來的老師也是有工錢拿的,雖說不如縣學那邊的多,但能拿朝廷的糧餉,對於沒有功名的人而言也是一種榮幸。
再看看縣太爺請的人,要麼是落地不中的老童生,這樣的大部分都是用來教導學生認字的,要麼是有一門手藝的手藝人,雖說他們其實不大樂意將手藝交給別人,但耐不住縣太爺有令,再者也就是教最尋常的,自己的看家本領不用拿出來。
就這麼一棒子的草台班子,一開始願意送孩子來的人還真不多,畢竟能讀書的人家是絕對看不上這小學的,不能讀書的又覺得沒必要費這個功夫。
縣太爺心中著急啊,索性就下了一道命令,每家每戶攤派一個人,反正你就得過來上學,至少得上完一個月再看要不要繼續。
百姓們心中一開始還有怨言,誰知道這一上學倒是覺得不錯,雖說每家每戶都得出一個人,但這個人男女老少是不是壯勞力是沒有人管的,而在學堂裡頭,他們中午還能免費吃一頓飯,雖說是清湯稀水的,但好歹也是糧食啊,不吃白不吃。
若是趙九福知道,自己千辛萬苦梳理出來的小學章程,最後是靠著一頓午飯打開了局面,估計也會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