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他說及此似心緒涌動,大咳起來,一張臉憋得通紅,湛明珩起身欲上前去,被他一個手勢打住。
納蘭崢擰眉望著天子爺。親眼瞧見湛家的子嗣們反反覆覆窩裡鬥,於他該是如何痛心疾首。拋開帝位不說,他也是個平凡人,也是此事當中的受害者。他不是神,無法面面俱到,他也有為難的時刻,也有不能兩全的躊躇。
昭盛帝平靜下來,繼續道:“當然,這是後邊的事了。在朕冊立你之前,你父親與你豫皇叔十分交好。那年恰逢一樁大案,是你父親手底下的官員出了錯漏所致。你碩皇叔一系的朝臣便趁機向你父親發難,令你父親成日鬱卒頹唐,多尋你豫皇叔談天排憂。有一日,你豫皇叔尋朕說起此事,提議朕莫不如將公儀歇當年親筆寫下的那封死諫書叫你父親看看,或可以此激起他的鬥志。”
他嘆了口氣:“是朕不如你豫皇叔了解你父親,相信了此番居心叵測的提議,將塵封已久的死諫書取了出來,故作不經意地叫你父親看見了。不料你父親非但未能振作,反倒愈發心如死灰,最終為保朝堂和睦,君臣得宜,選擇了自縊了斷。他什麼都不曾留下……隻言片語也不曾……走得安靜極了。朕這些年常常在想,他在踏上這條絕路時,是否恨極了朕……他臨死前最後一刻,該是怎樣的痛苦……”
他說到這裡淚眼婆娑,湛明珩和納蘭崢也早已坐不住了,齊齊上前去:“皇祖父……”
昭盛帝一左一右拉住兩人,寬慰似的拍了拍他們的手背,隨即哽咽道:“可你父親去後,朕依舊識人不清,見你豫皇叔對你父親之死痛心內疚萬分,因此連太子之位都推拒了,還道他是不懷惡意的。險些害得你也……”
“皇祖父,”湛明珩蹲下身來,他的眼眶也是紅的,卻強忍道,“孫兒如今不是好好的嗎?”
昭盛帝緩緩點頭:“明珩,這些話,朕從前不說,是不願你與你豫皇叔生了嫌隙。得知他喪盡天良的行徑後依舊不說,是怕你記恨朕。朕原是想將這些事都帶進土裡的……”他嘆了口氣,“是皇祖父自私,明知迫害你父親的朝臣都有誰,卻因朝局複雜,未曾替他做主。”
湛明珩聞言攥緊了他的手:“皇祖父,多謝您告訴孫兒這些。孫兒如今能夠放下了,您也放下吧。誠然,父親的確是被朝臣們逼上絕路的,可自縊了斷是他認定的解脫之法,咱們又何必為一樁喜事苦苦執念?明光殿這般冷,父親走了也好。孫兒相信,父親見到母親時必然是高興的。您也莫往身上攬罪了。不論是將死諫書交給父親的您,抑或曾迫害父親,寫了這封死諫書的公儀閣老,孫兒皆已無怪罪之意。”
他笑了笑,仰頭望進昭盛帝飽經風霜的眼底:“皇祖父,父親未來得及做的,我來替他做。今後大穆有我,您也有我。”
第112章 倒台
昭盛帝走出承乾宮時風雨暫歇。
趙公公攙他回了太寧宮, 聽他一路咳得厲害,心內緊緊揪作一團。等踏進殿門,便見昭盛帝整個人晃了晃, 攥著他的手彎身一陣大咳,“嘩”地嘔出一口鮮紅的血來。
趙公公一面慌忙傳喚御醫, 一面鼻端微酸地道:“陛下……”
昭盛帝擺擺手,笑了一聲:“朕可放心去了。”
趙公公本該勸上幾句,可素日擅言,時常哄得龍顏大悅的這張巧嘴眼下卻像啞巴了似的,如何也勸不出口。
昨年冬, 御醫曾在陛下逼問之下無奈直言,道陛下的身子破敗了,要想恢復康健已是回天乏術,估摸勉強能夠熬上一陣子罷了。
於是陛下就熬了。先是盼星星盼月亮一般盼孫兒的大婚,後見豫王爺作孽不止, 憂心太孫應付不來,便想,得繼續撐著啊。
太孫遲遲撬不開公儀閣老的嘴,陛下確知根由,卻不到萬不得已不願出面代為解決。他大去之期不遠, 已然無法事事替孫兒料理,總該放手由他去做。
幸而如今太孫已將萬事料理妥帖,儼然可夠獨當一面,且陛下也將埋藏多年的秘密吐露, 得了孫兒的諒解,或許當真是了無牽掛了。
趙公公心知這樣想不對,卻仍忍不住感慨,陛下勉力支撐也不過平添痛苦,撒手去了或許未必是壞事。故而他最終什麼話也未勸。
昭盛帝豈能不知他的心思,霎時大笑起來,伸手拍了兩下他的肩膀:“你啊你……你啊你!”說罷回頭看了眼復又興起的風雨,“這蕭牆裡外的風雨,朕是擋不牢了。將大穆交給明珩,朕放心……朕高興!”完了也不要旁人攙扶,像醉了一般,跌跌撞撞,搖搖晃晃地往殿內走去。
……
湛明珩得了太寧宮傳喚御醫的消息,本是欲意趕過去的,卻被前來報信的公公給勸下了:“太孫殿下,陛下今夜暫且無礙,已喝了湯藥睡穩妥了,您明日再去望吧。”
他似乎艱難地吞咽了一下,點點頭。
公公向他告退,轉身後搖著頭喟然長嘆一聲。湛明珩目送他走了,卻未曾挪步,眼望著太寧宮的方向遲遲不移。
納蘭崢被宮婢們服侍著沐完了浴,給膝蓋塗了藥,恰好見此一幕。她望著他的背影,有那麼一剎,覺得這個男人實在太孤單寂寥了。
她輕手輕腳走上前去,從背後環抱住他,將臉貼上了他的背脊,閉眼道:“會好的,什麼都會好的。”
湛明珩抬手覆住她圈在他腰間的手,摩挲了幾下,回過身來,低頭望著她的眼,默了一默道:“洄洄,給我生個孩子吧。”
納蘭崢曉得他何以忽然作此決定,卻什麼多餘的話也未講,只是復又抱緊了他,仰頭微微一笑:“好。”
便昭盛帝興許無望抱上曾孫了,能叫他老人家得個喜訊也是好的。
……
半月後,湛遠鄴下獄了。
湛明珩按兵不動整整十四日,假稱尚未撬開公儀歇的嘴,甚至有意四處散布流言,宣告結案在即。
豫王一派負隅頑抗的朝臣們沾沾自喜了半月,就差及早放鞭炮擺酒宴來慶賀。卻不料半月後的這一夜,京城錦衣衛出動大半,奉聖命捉拿朝廷欽犯,擎著火把包圍了京城九座高官府邸。
這一夜史稱“九門之變”,乃是史筆所載,大穆朝昭盛帝在位三十二年期間最末一件政績。
當夜,豫王及早得知消息,窮途末路之際欲意臨時策反京軍,不料送出的密信猶如石沉大海,整夜不見回音。翌日清晨,當他終於沉不住氣,披了斗篷預備出府時,卻見皇侄打了馬兒“恰巧”經過。
湛明珩高踞馬上俯瞰著他,淡笑道:“皇叔早啊,侄兒昨夜撿了封信。”說罷伸手一揚,赫然便是湛遠鄴此前秘密送出的那一封,“您精通大穆律法,莫不如替侄兒瞧瞧,執筆此信者夠受何等嚴刑?”
眾人這才知曉,原太孫假意按兵不動,是為暗中悄悄控制可能被湛遠鄴策反的幾位京軍首領,以免叫方才從戰亂里復甦的穆京城平白再添傷痕。
湛遠鄴多年來靠的便是偷摸。從前敵暗我明,湛明珩才一度陷入被動。如今一朝敵明我暗,他的手段自然也輸不了這個狡詐的皇叔。
此後針對九門,定罪,逮捕,抄家,判刑,湛明珩的一連串動作快得叫人傻眼,著實堪稱雷霆萬鈞。
九門之內,這才有人恍惚驚覺,是他們這些日子以來麻痹大意了。卻腦袋已被按在了鬼頭大刀下,真真晚矣。這些人至死不知公儀歇何以忽然改口,也不懂何以豫王比太孫在這條路上先行近二十年,最終仍落了個慘敗的局面。
但他們必然是懊悔的。
當無數人皆在慨嘆世事無常或極力稱頌太孫時,明眼人也瞧見了,陛下果真是疼愛極了這個孫兒。須知昭盛帝已病入膏肓,久不問政,卻在如此關頭下了一道查抄九門的聖旨,足可見內里深意。
以太孫敏感身份,哪怕的確掌握了皇叔的確鑿罪證,也不適宜如此毫不留情地殘忍處辦。豫王殘黨中的有心人或可藉此大作文章,顛倒是非黑白,將一樁秉公的處置說成徇私的濫殺。雖不至影響大局,卻也或將使得太孫遭後世史筆誤解。
老皇帝深謀遠慮,竟連這等事也顧及到。
整整一月有餘,劊子手磨刀霍霍,京城菜市口未曾冷過一天。斬首台每日清晨皆被滾燙的血液澆灌,黃昏時分經清水沖刷乾淨,很快復又迎來翌日新鮮的一泓。
百姓們砸泥巴,丟菜葉,叫罵連天。昨年冬被異族鐵騎踩踏時有多哀痛,如今便有多快意稱心。
湛遠鄴的心腹一個個都死絕了,卻還未輪著他。他身在牢獄中好吃好喝,日日皆可收到皇侄送來的名錄,上邊一行行都是嶄新未乾的墨跡,記了當日受刑處死的囚犯。
湛明珩曉得他其實不關切他們的死活。可對他而言,這些名錄不是人命,而是他曾掌在手中,賴以生存的權勢。他一定是在乎的。
湛遠鄴膝下僅有一子,雖是皇家血脈,昭盛帝卻不預備留活口,以免後患無窮,故在湛明珩尚且猶豫不決時便替他做好了主。
親眼瞧見嫡長子的名字出現在名錄上邊時,湛遠鄴終於熬不住了。他偽裝了十數年的假面脫落,咆哮著叫往牢房裡送大魚大肉的獄卒滾。
湛明珩聽聞此事不過淡淡一笑,絕無同情,卻不知何故,似乎也談不上痛快。
那個堂弟小他五歲,曾與他一道練過書法,下過棋,玩過蹴鞠,撒過野。可他被拉上刑場的那日,他不曾去見他最後一面。
成皇路上多少流血犧牲,多少荊棘坎坷。
他想,帝王家大抵如此。高則寡矣,若非納蘭崢,坐上那個位子時,他或許已是什麼都不剩。
……
再過小半月,牢中只餘下最後三名要犯:湛遠鄴、姚儲與公儀歇。前頭兩個被判了株連九族,如今府中俱已空了。湛遠鄴須凌遲處死,姚儲則斬首示眾。而公儀歇因了那篇罪文得了聖心寬容,受恩免除家人刑罰,被賜一杯鴆酒,可保死得全屍。
姚儲受刑當日,公儀歇也在獄中得了酒。這鴆酒自然是湛明珩安排的,與此前所謂的黃粱酒一樣,不過是普普通通的女兒紅。
但人在東宮的納蘭崢卻不知何故反覆心悸,手心一陣一陣直冒冷汗。她曉得這些日子京城死了很多人,偶聞宮人私語,說的都是諸如皇宮裡頭戾氣甚重,時不時就覺莫名恐慌壓迫之類的等等。
對此她不過一笑置之。行得端坐得正,有什麼可怕的。
納蘭崢擰眉望著天子爺。親眼瞧見湛家的子嗣們反反覆覆窩裡鬥,於他該是如何痛心疾首。拋開帝位不說,他也是個平凡人,也是此事當中的受害者。他不是神,無法面面俱到,他也有為難的時刻,也有不能兩全的躊躇。
昭盛帝平靜下來,繼續道:“當然,這是後邊的事了。在朕冊立你之前,你父親與你豫皇叔十分交好。那年恰逢一樁大案,是你父親手底下的官員出了錯漏所致。你碩皇叔一系的朝臣便趁機向你父親發難,令你父親成日鬱卒頹唐,多尋你豫皇叔談天排憂。有一日,你豫皇叔尋朕說起此事,提議朕莫不如將公儀歇當年親筆寫下的那封死諫書叫你父親看看,或可以此激起他的鬥志。”
他嘆了口氣:“是朕不如你豫皇叔了解你父親,相信了此番居心叵測的提議,將塵封已久的死諫書取了出來,故作不經意地叫你父親看見了。不料你父親非但未能振作,反倒愈發心如死灰,最終為保朝堂和睦,君臣得宜,選擇了自縊了斷。他什麼都不曾留下……隻言片語也不曾……走得安靜極了。朕這些年常常在想,他在踏上這條絕路時,是否恨極了朕……他臨死前最後一刻,該是怎樣的痛苦……”
他說到這裡淚眼婆娑,湛明珩和納蘭崢也早已坐不住了,齊齊上前去:“皇祖父……”
昭盛帝一左一右拉住兩人,寬慰似的拍了拍他們的手背,隨即哽咽道:“可你父親去後,朕依舊識人不清,見你豫皇叔對你父親之死痛心內疚萬分,因此連太子之位都推拒了,還道他是不懷惡意的。險些害得你也……”
“皇祖父,”湛明珩蹲下身來,他的眼眶也是紅的,卻強忍道,“孫兒如今不是好好的嗎?”
昭盛帝緩緩點頭:“明珩,這些話,朕從前不說,是不願你與你豫皇叔生了嫌隙。得知他喪盡天良的行徑後依舊不說,是怕你記恨朕。朕原是想將這些事都帶進土裡的……”他嘆了口氣,“是皇祖父自私,明知迫害你父親的朝臣都有誰,卻因朝局複雜,未曾替他做主。”
湛明珩聞言攥緊了他的手:“皇祖父,多謝您告訴孫兒這些。孫兒如今能夠放下了,您也放下吧。誠然,父親的確是被朝臣們逼上絕路的,可自縊了斷是他認定的解脫之法,咱們又何必為一樁喜事苦苦執念?明光殿這般冷,父親走了也好。孫兒相信,父親見到母親時必然是高興的。您也莫往身上攬罪了。不論是將死諫書交給父親的您,抑或曾迫害父親,寫了這封死諫書的公儀閣老,孫兒皆已無怪罪之意。”
他笑了笑,仰頭望進昭盛帝飽經風霜的眼底:“皇祖父,父親未來得及做的,我來替他做。今後大穆有我,您也有我。”
第112章 倒台
昭盛帝走出承乾宮時風雨暫歇。
趙公公攙他回了太寧宮, 聽他一路咳得厲害,心內緊緊揪作一團。等踏進殿門,便見昭盛帝整個人晃了晃, 攥著他的手彎身一陣大咳,“嘩”地嘔出一口鮮紅的血來。
趙公公一面慌忙傳喚御醫, 一面鼻端微酸地道:“陛下……”
昭盛帝擺擺手,笑了一聲:“朕可放心去了。”
趙公公本該勸上幾句,可素日擅言,時常哄得龍顏大悅的這張巧嘴眼下卻像啞巴了似的,如何也勸不出口。
昨年冬, 御醫曾在陛下逼問之下無奈直言,道陛下的身子破敗了,要想恢復康健已是回天乏術,估摸勉強能夠熬上一陣子罷了。
於是陛下就熬了。先是盼星星盼月亮一般盼孫兒的大婚,後見豫王爺作孽不止, 憂心太孫應付不來,便想,得繼續撐著啊。
太孫遲遲撬不開公儀閣老的嘴,陛下確知根由,卻不到萬不得已不願出面代為解決。他大去之期不遠, 已然無法事事替孫兒料理,總該放手由他去做。
幸而如今太孫已將萬事料理妥帖,儼然可夠獨當一面,且陛下也將埋藏多年的秘密吐露, 得了孫兒的諒解,或許當真是了無牽掛了。
趙公公心知這樣想不對,卻仍忍不住感慨,陛下勉力支撐也不過平添痛苦,撒手去了或許未必是壞事。故而他最終什麼話也未勸。
昭盛帝豈能不知他的心思,霎時大笑起來,伸手拍了兩下他的肩膀:“你啊你……你啊你!”說罷回頭看了眼復又興起的風雨,“這蕭牆裡外的風雨,朕是擋不牢了。將大穆交給明珩,朕放心……朕高興!”完了也不要旁人攙扶,像醉了一般,跌跌撞撞,搖搖晃晃地往殿內走去。
……
湛明珩得了太寧宮傳喚御醫的消息,本是欲意趕過去的,卻被前來報信的公公給勸下了:“太孫殿下,陛下今夜暫且無礙,已喝了湯藥睡穩妥了,您明日再去望吧。”
他似乎艱難地吞咽了一下,點點頭。
公公向他告退,轉身後搖著頭喟然長嘆一聲。湛明珩目送他走了,卻未曾挪步,眼望著太寧宮的方向遲遲不移。
納蘭崢被宮婢們服侍著沐完了浴,給膝蓋塗了藥,恰好見此一幕。她望著他的背影,有那麼一剎,覺得這個男人實在太孤單寂寥了。
她輕手輕腳走上前去,從背後環抱住他,將臉貼上了他的背脊,閉眼道:“會好的,什麼都會好的。”
湛明珩抬手覆住她圈在他腰間的手,摩挲了幾下,回過身來,低頭望著她的眼,默了一默道:“洄洄,給我生個孩子吧。”
納蘭崢曉得他何以忽然作此決定,卻什麼多餘的話也未講,只是復又抱緊了他,仰頭微微一笑:“好。”
便昭盛帝興許無望抱上曾孫了,能叫他老人家得個喜訊也是好的。
……
半月後,湛遠鄴下獄了。
湛明珩按兵不動整整十四日,假稱尚未撬開公儀歇的嘴,甚至有意四處散布流言,宣告結案在即。
豫王一派負隅頑抗的朝臣們沾沾自喜了半月,就差及早放鞭炮擺酒宴來慶賀。卻不料半月後的這一夜,京城錦衣衛出動大半,奉聖命捉拿朝廷欽犯,擎著火把包圍了京城九座高官府邸。
這一夜史稱“九門之變”,乃是史筆所載,大穆朝昭盛帝在位三十二年期間最末一件政績。
當夜,豫王及早得知消息,窮途末路之際欲意臨時策反京軍,不料送出的密信猶如石沉大海,整夜不見回音。翌日清晨,當他終於沉不住氣,披了斗篷預備出府時,卻見皇侄打了馬兒“恰巧”經過。
湛明珩高踞馬上俯瞰著他,淡笑道:“皇叔早啊,侄兒昨夜撿了封信。”說罷伸手一揚,赫然便是湛遠鄴此前秘密送出的那一封,“您精通大穆律法,莫不如替侄兒瞧瞧,執筆此信者夠受何等嚴刑?”
眾人這才知曉,原太孫假意按兵不動,是為暗中悄悄控制可能被湛遠鄴策反的幾位京軍首領,以免叫方才從戰亂里復甦的穆京城平白再添傷痕。
湛遠鄴多年來靠的便是偷摸。從前敵暗我明,湛明珩才一度陷入被動。如今一朝敵明我暗,他的手段自然也輸不了這個狡詐的皇叔。
此後針對九門,定罪,逮捕,抄家,判刑,湛明珩的一連串動作快得叫人傻眼,著實堪稱雷霆萬鈞。
九門之內,這才有人恍惚驚覺,是他們這些日子以來麻痹大意了。卻腦袋已被按在了鬼頭大刀下,真真晚矣。這些人至死不知公儀歇何以忽然改口,也不懂何以豫王比太孫在這條路上先行近二十年,最終仍落了個慘敗的局面。
但他們必然是懊悔的。
當無數人皆在慨嘆世事無常或極力稱頌太孫時,明眼人也瞧見了,陛下果真是疼愛極了這個孫兒。須知昭盛帝已病入膏肓,久不問政,卻在如此關頭下了一道查抄九門的聖旨,足可見內里深意。
以太孫敏感身份,哪怕的確掌握了皇叔的確鑿罪證,也不適宜如此毫不留情地殘忍處辦。豫王殘黨中的有心人或可藉此大作文章,顛倒是非黑白,將一樁秉公的處置說成徇私的濫殺。雖不至影響大局,卻也或將使得太孫遭後世史筆誤解。
老皇帝深謀遠慮,竟連這等事也顧及到。
整整一月有餘,劊子手磨刀霍霍,京城菜市口未曾冷過一天。斬首台每日清晨皆被滾燙的血液澆灌,黃昏時分經清水沖刷乾淨,很快復又迎來翌日新鮮的一泓。
百姓們砸泥巴,丟菜葉,叫罵連天。昨年冬被異族鐵騎踩踏時有多哀痛,如今便有多快意稱心。
湛遠鄴的心腹一個個都死絕了,卻還未輪著他。他身在牢獄中好吃好喝,日日皆可收到皇侄送來的名錄,上邊一行行都是嶄新未乾的墨跡,記了當日受刑處死的囚犯。
湛明珩曉得他其實不關切他們的死活。可對他而言,這些名錄不是人命,而是他曾掌在手中,賴以生存的權勢。他一定是在乎的。
湛遠鄴膝下僅有一子,雖是皇家血脈,昭盛帝卻不預備留活口,以免後患無窮,故在湛明珩尚且猶豫不決時便替他做好了主。
親眼瞧見嫡長子的名字出現在名錄上邊時,湛遠鄴終於熬不住了。他偽裝了十數年的假面脫落,咆哮著叫往牢房裡送大魚大肉的獄卒滾。
湛明珩聽聞此事不過淡淡一笑,絕無同情,卻不知何故,似乎也談不上痛快。
那個堂弟小他五歲,曾與他一道練過書法,下過棋,玩過蹴鞠,撒過野。可他被拉上刑場的那日,他不曾去見他最後一面。
成皇路上多少流血犧牲,多少荊棘坎坷。
他想,帝王家大抵如此。高則寡矣,若非納蘭崢,坐上那個位子時,他或許已是什麼都不剩。
……
再過小半月,牢中只餘下最後三名要犯:湛遠鄴、姚儲與公儀歇。前頭兩個被判了株連九族,如今府中俱已空了。湛遠鄴須凌遲處死,姚儲則斬首示眾。而公儀歇因了那篇罪文得了聖心寬容,受恩免除家人刑罰,被賜一杯鴆酒,可保死得全屍。
姚儲受刑當日,公儀歇也在獄中得了酒。這鴆酒自然是湛明珩安排的,與此前所謂的黃粱酒一樣,不過是普普通通的女兒紅。
但人在東宮的納蘭崢卻不知何故反覆心悸,手心一陣一陣直冒冷汗。她曉得這些日子京城死了很多人,偶聞宮人私語,說的都是諸如皇宮裡頭戾氣甚重,時不時就覺莫名恐慌壓迫之類的等等。
對此她不過一笑置之。行得端坐得正,有什麼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