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以“隱居以求其志”為目的的一類士人,他們以隱邀名,工於心計甚至近乎詭道,且往往能贏得廣泛的社會聲譽,但在我看來,這類士人名為歸隱,而走得卻是與隱士截然相反的兩條道路,他們歸隱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隱,而是為了仕,為了更為顯赫的仕,因此他們實際上早就不能歸於隱士這一範疇了,他們是士,是參雜了權術的士。
東晉的謝安也是如此。簡文帝時期內亂頻繁,強敵壓境,司馬家族山河風雨飄搖。出家高門的謝安被公認為雅量足以鎮安內外,可是,謝安本人卻“無處世意”,高臥東山堅不出仕。謝安隱居東山,只為等待最合適的時機,可笑當時的士大夫還擔心:“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反而不如簡文帝有見識。
簡文帝雖是個窩囊皇帝,在位兩年一直戰戰兢兢,害怕被獨攬大權的桓溫廢黜。可是他雖無濟世之略,卻有知人之明。謝安雖放情於丘壑,縱意於林泉,泛舟於滄海,似乎真的“去伯夷叔齊不遠”,但其每次外出遊賞,總要攜jì相陪,據此簡文帝斷言:“安石必出。”理由是:“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一個縱情聲色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歸隱的,即便你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的感慨,如果不放棄你的激情與衝動,不甘心平淡的生活,如孔明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也就成了空談。
真正的隱士,隱的不是形,隱的是心。但這不同於“佛教”中講求的修心,因為隱士首先是士,在他們的骨子裡流淌著“儒”家的血液,他們是文化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人格,因此他們的心不可能空,他們成不了佛,他們是在追求,追求一種純粹的文化氛圍。在上述的六類隱士中“迴避以全其道”,“靜己以鎮其躁”,“垢俗以動其概”,“癖物以激其清”這四類人走的就是這條路。他們才是隱士,真正的隱士,純粹的隱士。
作為一個隱士,只有“動其概”、“激其清”,才可能“鎮其躁”,而只有“鎮其躁”,才有可能“全其道”,這四點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要把它們完全地獨立開來既不太可能,也不太現實。他們是一個群體,一個文化群體,他們的存在,代表了社會中的另類文化傾向,文化品格,他們是社會中的另類文化人。
有隱者,也必然會有招隱者,正常的好像商品的供求關係一樣。《鶴鳴》就是我國的招隱詩之祖。通篇比興,鶴、魚、檀、石,皆以喻在野的賢人。
全詩譯成白話是這樣的:
鶴叫沼澤九曲彎,聲音嘹亮傳上天。魚兒潛藏在深淵,有的游到淺灘前。我愛那個好林園,園中生長有香檀,還有棗樹在下邊。別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金剛鑽。
鶴叫沼澤九曲彎,聲音嘹亮傳上天。魚兒游至淺水灘,有的潛藏在深淵。我愛那個好林園,園中生長有香檀,還有楮樹在下邊。別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顯璀璨。
喜歡這詩有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澹泊寧遠,如果這理想中的小園建起來,絕對可以看作現實版私人桃花源。然而更叫我喜歡的是這詩的清朗大氣,無論是開篇的“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還是結篇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正直大氣地使人起敬。
他山,是指異國。雖然在現代人看起來這國的概念極小,只是區區百里之地。但在彼時也是政治上一個明確的分野。可是,在《詩經》里,那麼遙遠的年代,就已經有賢人目光遠大地提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觀念,意思是,任用人才,求取賢能,不要在意外界的因素:他是什麼人,他是哪裡人。即使是別的山上的美玉,只要合用,我們也該把它雕琢出來。
這樣的無私大氣,在中國的文人詩章里是少見的,在中國人中也不多見。蓋因國人習慣的是“私家重地,請勿踐踏”,即使是“同桌吃飯,也要各自修行”,要聯合起來結成派系也必得要有實際利益。合作真的是合作,比外國人更強經濟意識,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的話,說出來也是利用的成分多,沒了最初的坦蕩真誠。
武俠小說里常有禁地,擅入禁地的人如果沒有死,通常都不會空手而歸,蓋因人會藏私,越是藏在禁地見不得光的越珍貴。
春秋戰國時,國家的概念雖然有了,卻因為戰亂和局勢的晦暗多變不得不模糊。士人的忠貞也被打碎。他們像失去家園的鳥一樣四處遷徙,並不太在意後世讀書人所謂的歸屬感和氣節問題,而是哪裡適合生存,那裡有名主和機會就投哪裡,像樂毅是趙人,卻為燕昭王所用復興燕國;張儀是魏國人,卻跑到秦國為相;孔丘孟軻雖然口口聲聲維護王道正統,行動上卻一點不落時代cháo流,整天駕著牛車四處遊說兜售自己的學識。他們絕不死心眼,玩什麼忠貞節烈,相反卻很識時務,這家不行轉別家,絕不在一棵樹上吊死。“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正是他們行為的寫照。可憐後來的經生被故紙堆的灰塵聖人的光輝迷了眼,忽視了最明顯的真相。
中國沒有在野黨,自古卻多在野的賢士。歷史一再證明了在位者,如果沒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氣度,損失最大的仍是自己。
有句很俗的話,沒有什麼是買不到的。我很認同。人心,人的情感都是可以買到的,只不過這買不是用金錢,而是用誠意。你想得到什麼,就得以什麼去換取。想獲得仁人智士的誓死效忠,就要用同等甚至更多的信任理解去換取。
再淡泊的隱士,再無求的人,也希望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認同,如鶴能自在的鳴於九皋,而聲能夠聞於野,聞於天。
——高山亦要有流水來應和。
※版本出處:新浪讀書頻道※
上一頁回目錄下一頁
“易水西風”E書作品-44-更多精彩E書請訪問“52ebook”
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2:41:49 AM《思無邪》 2007.1我要的是孤潔,不是孤絕——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
(←)上頁,(→)下頁,(del)目錄※資料收集於網上,版權屬於原作者,請勿用於商業傳播。 思無邪作者:安意如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採薇採薇,薇亦作止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小雅·鹿鳴之什·採薇》
(上)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樹渙渙,桃花燦燦,連槐樹那樣鄉氣的花,都有田間灶頭的新意。野菜也是,綠汪汪的一片,像瀉了的春水,叫人不忍踐踏。鄉下人當此季總是去田埂地頭采來,新新鮮鮮地做了端上來。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經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認野菜挖野菜。偶爾到鄉間,看到有人採擷,也不管喜不喜歡吃,就無端開心得不行,追著人屁股後面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第一次看見薇菜時,紫色的小花乍滿眼帘,忙問是什麼菜,告訴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譯《詩經》,將薇菜翻譯成“大巢菜”,我就根本就沒把這種小菜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採薇西山”中那種雅物聯繫起來,也沒想到這就是小雅《採薇》里吟的“薇”。想起有人說,我們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穀不分,雖然刻薄,卻也恰當。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東西,歷來為貧者所食。伯夷和叔齊在商亡後隱居首陽山,身無一技之長,又死倔著不吃周武王送來的糧食,採薇為食,終於餓死。臨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與嗟徂兮,命之哀矣。”
這是關於採薇最早的記錄。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這是兩個固執到頭腦發僵的人,當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齊為國君。孤竹君死後,叔齊欲禪讓伯夷,伯夷說:“這是父命啊。”於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位,也逃脫了。人們只好擁立孤竹君其他的兒子即位。伯夷和叔齊聯袂瀟灑逃亡以後,生計很成問題,聽說西伯姬昌樂於贍養老人,商議好投奔他而去。當時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齊到了那裡,正是西伯昌的兒子武王將東伐殷紂,伯夷和叔齊拉住了武王的馬韁阻止,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的隨從上前要殺他們,太公呂尚慮其有賢名,為怕大戰前夕影響民心,就阻止說:“此義人也。”並攙扶他們離去。武王推翻商紂,天下歸順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齊認為這是恥辱,仍堅持操守,不吃周王送來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採集野菜充飢。某一天有個周人嘲笑他們,你們不是不吃周朝的糧食麼,這首陽山也是周天子的領地啊,你們吃了這山上的薇菜,難道不是周朝的糧食麼?這兩老小子一合計,自覺別人說的有理,慚愧得不行,於是開始絕食計劃,連薇菜也不吃了,這麼著,挨了幾天,成功餓死。
後世的讀書人要麼多糧食而少氣節,要麼多氣節而少糧食。為了粉飾或者掩飾,他們多對伯夷和叔齊的行為擊節而贊,認為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罷了,最可怕是中國人的操守節烈觀多出於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種風cháo,後人認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認同就跟風。倫理觀念由此衍生,並越來越穩固。反而是那個周人好,現實而敏銳,一句話問穿了伯夷叔齊。還有姜子牙,行事也妙,他接掌齊國的時候,膠東半島上也有兩個欲效仿伯夷叔齊的隱士,自耕自足,人稱賢人。姜子牙就殺了他們。周王問起來,對曰,這樣不為國計民生做貢獻,只圖保全自己虛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為他有影響力,反而會有民眾跟從造成不利於經濟發展的風氣,不如殺了。
東晉的謝安也是如此。簡文帝時期內亂頻繁,強敵壓境,司馬家族山河風雨飄搖。出家高門的謝安被公認為雅量足以鎮安內外,可是,謝安本人卻“無處世意”,高臥東山堅不出仕。謝安隱居東山,只為等待最合適的時機,可笑當時的士大夫還擔心:“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反而不如簡文帝有見識。
簡文帝雖是個窩囊皇帝,在位兩年一直戰戰兢兢,害怕被獨攬大權的桓溫廢黜。可是他雖無濟世之略,卻有知人之明。謝安雖放情於丘壑,縱意於林泉,泛舟於滄海,似乎真的“去伯夷叔齊不遠”,但其每次外出遊賞,總要攜jì相陪,據此簡文帝斷言:“安石必出。”理由是:“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一個縱情聲色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歸隱的,即便你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的感慨,如果不放棄你的激情與衝動,不甘心平淡的生活,如孔明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也就成了空談。
真正的隱士,隱的不是形,隱的是心。但這不同於“佛教”中講求的修心,因為隱士首先是士,在他們的骨子裡流淌著“儒”家的血液,他們是文化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人格,因此他們的心不可能空,他們成不了佛,他們是在追求,追求一種純粹的文化氛圍。在上述的六類隱士中“迴避以全其道”,“靜己以鎮其躁”,“垢俗以動其概”,“癖物以激其清”這四類人走的就是這條路。他們才是隱士,真正的隱士,純粹的隱士。
作為一個隱士,只有“動其概”、“激其清”,才可能“鎮其躁”,而只有“鎮其躁”,才有可能“全其道”,這四點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要把它們完全地獨立開來既不太可能,也不太現實。他們是一個群體,一個文化群體,他們的存在,代表了社會中的另類文化傾向,文化品格,他們是社會中的另類文化人。
有隱者,也必然會有招隱者,正常的好像商品的供求關係一樣。《鶴鳴》就是我國的招隱詩之祖。通篇比興,鶴、魚、檀、石,皆以喻在野的賢人。
全詩譯成白話是這樣的:
鶴叫沼澤九曲彎,聲音嘹亮傳上天。魚兒潛藏在深淵,有的游到淺灘前。我愛那個好林園,園中生長有香檀,還有棗樹在下邊。別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金剛鑽。
鶴叫沼澤九曲彎,聲音嘹亮傳上天。魚兒游至淺水灘,有的潛藏在深淵。我愛那個好林園,園中生長有香檀,還有楮樹在下邊。別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顯璀璨。
喜歡這詩有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澹泊寧遠,如果這理想中的小園建起來,絕對可以看作現實版私人桃花源。然而更叫我喜歡的是這詩的清朗大氣,無論是開篇的“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還是結篇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正直大氣地使人起敬。
他山,是指異國。雖然在現代人看起來這國的概念極小,只是區區百里之地。但在彼時也是政治上一個明確的分野。可是,在《詩經》里,那麼遙遠的年代,就已經有賢人目光遠大地提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觀念,意思是,任用人才,求取賢能,不要在意外界的因素:他是什麼人,他是哪裡人。即使是別的山上的美玉,只要合用,我們也該把它雕琢出來。
這樣的無私大氣,在中國的文人詩章里是少見的,在中國人中也不多見。蓋因國人習慣的是“私家重地,請勿踐踏”,即使是“同桌吃飯,也要各自修行”,要聯合起來結成派系也必得要有實際利益。合作真的是合作,比外國人更強經濟意識,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的話,說出來也是利用的成分多,沒了最初的坦蕩真誠。
武俠小說里常有禁地,擅入禁地的人如果沒有死,通常都不會空手而歸,蓋因人會藏私,越是藏在禁地見不得光的越珍貴。
春秋戰國時,國家的概念雖然有了,卻因為戰亂和局勢的晦暗多變不得不模糊。士人的忠貞也被打碎。他們像失去家園的鳥一樣四處遷徙,並不太在意後世讀書人所謂的歸屬感和氣節問題,而是哪裡適合生存,那裡有名主和機會就投哪裡,像樂毅是趙人,卻為燕昭王所用復興燕國;張儀是魏國人,卻跑到秦國為相;孔丘孟軻雖然口口聲聲維護王道正統,行動上卻一點不落時代cháo流,整天駕著牛車四處遊說兜售自己的學識。他們絕不死心眼,玩什麼忠貞節烈,相反卻很識時務,這家不行轉別家,絕不在一棵樹上吊死。“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正是他們行為的寫照。可憐後來的經生被故紙堆的灰塵聖人的光輝迷了眼,忽視了最明顯的真相。
中國沒有在野黨,自古卻多在野的賢士。歷史一再證明了在位者,如果沒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氣度,損失最大的仍是自己。
有句很俗的話,沒有什麼是買不到的。我很認同。人心,人的情感都是可以買到的,只不過這買不是用金錢,而是用誠意。你想得到什麼,就得以什麼去換取。想獲得仁人智士的誓死效忠,就要用同等甚至更多的信任理解去換取。
再淡泊的隱士,再無求的人,也希望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認同,如鶴能自在的鳴於九皋,而聲能夠聞於野,聞於天。
——高山亦要有流水來應和。
※版本出處:新浪讀書頻道※
上一頁回目錄下一頁
“易水西風”E書作品-44-更多精彩E書請訪問“52ebook”
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2:41:49 AM《思無邪》 2007.1我要的是孤潔,不是孤絕——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
(←)上頁,(→)下頁,(del)目錄※資料收集於網上,版權屬於原作者,請勿用於商業傳播。 思無邪作者:安意如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採薇採薇,薇亦作止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小雅·鹿鳴之什·採薇》
(上)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樹渙渙,桃花燦燦,連槐樹那樣鄉氣的花,都有田間灶頭的新意。野菜也是,綠汪汪的一片,像瀉了的春水,叫人不忍踐踏。鄉下人當此季總是去田埂地頭采來,新新鮮鮮地做了端上來。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經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認野菜挖野菜。偶爾到鄉間,看到有人採擷,也不管喜不喜歡吃,就無端開心得不行,追著人屁股後面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第一次看見薇菜時,紫色的小花乍滿眼帘,忙問是什麼菜,告訴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譯《詩經》,將薇菜翻譯成“大巢菜”,我就根本就沒把這種小菜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採薇西山”中那種雅物聯繫起來,也沒想到這就是小雅《採薇》里吟的“薇”。想起有人說,我們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穀不分,雖然刻薄,卻也恰當。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東西,歷來為貧者所食。伯夷和叔齊在商亡後隱居首陽山,身無一技之長,又死倔著不吃周武王送來的糧食,採薇為食,終於餓死。臨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與嗟徂兮,命之哀矣。”
這是關於採薇最早的記錄。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這是兩個固執到頭腦發僵的人,當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齊為國君。孤竹君死後,叔齊欲禪讓伯夷,伯夷說:“這是父命啊。”於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位,也逃脫了。人們只好擁立孤竹君其他的兒子即位。伯夷和叔齊聯袂瀟灑逃亡以後,生計很成問題,聽說西伯姬昌樂於贍養老人,商議好投奔他而去。當時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齊到了那裡,正是西伯昌的兒子武王將東伐殷紂,伯夷和叔齊拉住了武王的馬韁阻止,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的隨從上前要殺他們,太公呂尚慮其有賢名,為怕大戰前夕影響民心,就阻止說:“此義人也。”並攙扶他們離去。武王推翻商紂,天下歸順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齊認為這是恥辱,仍堅持操守,不吃周王送來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採集野菜充飢。某一天有個周人嘲笑他們,你們不是不吃周朝的糧食麼,這首陽山也是周天子的領地啊,你們吃了這山上的薇菜,難道不是周朝的糧食麼?這兩老小子一合計,自覺別人說的有理,慚愧得不行,於是開始絕食計劃,連薇菜也不吃了,這麼著,挨了幾天,成功餓死。
後世的讀書人要麼多糧食而少氣節,要麼多氣節而少糧食。為了粉飾或者掩飾,他們多對伯夷和叔齊的行為擊節而贊,認為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罷了,最可怕是中國人的操守節烈觀多出於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種風cháo,後人認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認同就跟風。倫理觀念由此衍生,並越來越穩固。反而是那個周人好,現實而敏銳,一句話問穿了伯夷叔齊。還有姜子牙,行事也妙,他接掌齊國的時候,膠東半島上也有兩個欲效仿伯夷叔齊的隱士,自耕自足,人稱賢人。姜子牙就殺了他們。周王問起來,對曰,這樣不為國計民生做貢獻,只圖保全自己虛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為他有影響力,反而會有民眾跟從造成不利於經濟發展的風氣,不如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