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前人以銅製“風鈴”化煞的原意也在此。銅是金屬,五行為“金”,可化解五黃二黑土煞,二五交加,容易引起疾病和其他煞氣。風鈴隨風而發出鏗鏘的音響,這種動態,最有利對抗土之惡煞氣。
這個伴隨著我們整個家族延續的銅風鈴,一直以來被懸掛在祠堂橫樑的正中央,從不惹人耳目但也一直無可替代。
爺爺離開以後,我們再沒去過祠堂供拜,不知它何時又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我們都在等待父親的解釋。
父親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很鄭重的說:“它確實屬於這裡,現在只是物歸原主罷了。”
“是誰?是……”我沒有繼續問下去,問出第一句我就覺得自己這話多餘了,老宅里除了爺爺,又有誰敢動那裡的物件呢。
看見風鈴似乎就可以看見爺爺是懷著多麼不舍與真摯的感情,小心翼翼地將它包好,精心安放在日後我們可以發現的地方。
想到這裡,我眼眶發酸:“您是在哪發現銅風鈴的?”
“在你們出來的那個密道里,就在蓋板的旁邊埋放著它,剛開始我們都以為那是一座偽造的空墳,目的就是掩蓋下面的密道出口。但是後來在清理出口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的就發現了它,這時才驚覺,原來它的用處就是要埋葬這串銅風鈴吧,只不過埋葬的位置恰好選在了密道的出口。”
我吸了吸鼻子:“哪來那麼多巧合,這一定是爺爺故意為之,目的就是讓我們可以發現它。”
父親點點頭:“或許吧,這裡才是它最好的安放之處。”
陸秦延站在一邊聽的認真,神情卻是有些不解,於是我給他解釋了上次父親對於古城遺址出土文物年代延續發展的發現,中間缺失的那一環正是眼前的這件。
陸秦延追問著:“您確定嗎?文物的延續性發展,最能體現的一定是從所制時間、器型結構、使用規則上體現的,但是這串風鈴似乎不具備完全的條件。”
我爸看著陸秦延,不但沒有被質疑的惱怒反而看著他的眼神充滿了讚許,說道:“你說的沒錯,其他出土的文物多是日常生活會用到的物品,它們的連續性可以一眼看出,而只有它是完全的裝飾功能不具備任何使用功能的器物。”
我爸不無遺憾的繼續說:“但是沒有辦法,從時間上來說,它是它那個時間段唯一在這裡倖存的物件,雖然從功能上不好證明,但是從時間上來說,錯不了!”
我懂了父親的意思,這件不具備實用功能的銅風鈴是唯一可以補全時間線軸的物品。
它的出現,補齊了前後約八百年的歷史延續脈絡,用實物證明了這座古城世代綿延不斷的繁榮生活。
一件件文物按照時間脈絡依序展現在眼前,這是它們第一次以完整的大家族式的模樣呈現在世人眼前。
歷史無聲的在眼前流逝,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時光帶走了更迭的朝代卻帶不走這些文物的面容,用心端詳,似是可以感受到它們攜帶著的穿越千年而來的溫度。
感受著狂熱的心跳和這一刻的滿足,前面所有的付出、磨難和犧牲,在此時都有了答案。
不會再有人問那句值不值得,當歷史的厚重感可以被雙手觸摸的時候,一切都值得!
考古隊的發掘工作,到此時終於可以趨近圓滿的收工了,隊員們都很高興。
人們在功成身就的歡慶時刻總是愛追憶往昔的,話筒接連傳遞到每一個人手中,大家分享著各自的收穫和感言,我作為考古隊裡曾經的一份子,也有幸可以參與其中。
話筒遞到我手裡,那一刻的緊張好像提前進入了論文答辯的現場。
我沒有那麼多的經驗之談,只好直抒胸臆:“……太多想要感謝的人無法再相見,太多想要說的話無法再表達……這一路對於我來說,既是歷練也是成長,這成長伴隨著歡聲笑語和傷痛淚水。但是我知道,我們的選擇沒有錯,我們的承擔沒有錯,縱有失去也得碩果,無論以後我去到哪裡,都不會忘記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曾帶給我的生命力量。”
說完給大家深深鞠躬,起身時看見我爸臉上帶著欣慰的笑容還有陸秦延眯起的笑眼。
慶功宴結束,父親和我叫上四叔,帶著幾瓶白酒和一些水果向著大山走去。
夜空中月色皎潔,月光如水灑在恢復了往日寧靜的山林,鳥獸蟲魚都已經安然入眠,我們不想再驚動這裡的一草一木,只想靜悄悄地祭拜一下爺爺。
古城遺址發掘工作完成、山中墓室發掘完成、文物搜尋工作完成,這些都已經趨近圓滿,唯一不圓滿的就是我們的家庭。
但是,我們決定,不再找尋爺爺的蹤跡,讓他靜靜的與大山同眠。因為我們在最終明白了他的心意,在他的心底,能與這片守護一生的土地融為一體,便是他最好的歸宿。
作為他最疼愛的子孫,我們又怎會不知呢。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這次,到了我與小山村再次道別的時刻。
陸秦延陪我去看望奶奶,老人家聽說我要回北京返校很是高興,我以為的依依不捨沒有發生,這次奶奶對我的離開很是灑脫。
以往的千叮嚀萬囑託都被一封家書所替代,奶奶從箱底翻出一封信交到我手上:“這是你參加考古隊工作回來時,你爺爺交給我的,他叮囑我在一切事情結束以後,等你離開的時候再把它交給你,他想說的,都在這裡了。”
這個伴隨著我們整個家族延續的銅風鈴,一直以來被懸掛在祠堂橫樑的正中央,從不惹人耳目但也一直無可替代。
爺爺離開以後,我們再沒去過祠堂供拜,不知它何時又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我們都在等待父親的解釋。
父親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很鄭重的說:“它確實屬於這裡,現在只是物歸原主罷了。”
“是誰?是……”我沒有繼續問下去,問出第一句我就覺得自己這話多餘了,老宅里除了爺爺,又有誰敢動那裡的物件呢。
看見風鈴似乎就可以看見爺爺是懷著多麼不舍與真摯的感情,小心翼翼地將它包好,精心安放在日後我們可以發現的地方。
想到這裡,我眼眶發酸:“您是在哪發現銅風鈴的?”
“在你們出來的那個密道里,就在蓋板的旁邊埋放著它,剛開始我們都以為那是一座偽造的空墳,目的就是掩蓋下面的密道出口。但是後來在清理出口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的就發現了它,這時才驚覺,原來它的用處就是要埋葬這串銅風鈴吧,只不過埋葬的位置恰好選在了密道的出口。”
我吸了吸鼻子:“哪來那麼多巧合,這一定是爺爺故意為之,目的就是讓我們可以發現它。”
父親點點頭:“或許吧,這裡才是它最好的安放之處。”
陸秦延站在一邊聽的認真,神情卻是有些不解,於是我給他解釋了上次父親對於古城遺址出土文物年代延續發展的發現,中間缺失的那一環正是眼前的這件。
陸秦延追問著:“您確定嗎?文物的延續性發展,最能體現的一定是從所制時間、器型結構、使用規則上體現的,但是這串風鈴似乎不具備完全的條件。”
我爸看著陸秦延,不但沒有被質疑的惱怒反而看著他的眼神充滿了讚許,說道:“你說的沒錯,其他出土的文物多是日常生活會用到的物品,它們的連續性可以一眼看出,而只有它是完全的裝飾功能不具備任何使用功能的器物。”
我爸不無遺憾的繼續說:“但是沒有辦法,從時間上來說,它是它那個時間段唯一在這裡倖存的物件,雖然從功能上不好證明,但是從時間上來說,錯不了!”
我懂了父親的意思,這件不具備實用功能的銅風鈴是唯一可以補全時間線軸的物品。
它的出現,補齊了前後約八百年的歷史延續脈絡,用實物證明了這座古城世代綿延不斷的繁榮生活。
一件件文物按照時間脈絡依序展現在眼前,這是它們第一次以完整的大家族式的模樣呈現在世人眼前。
歷史無聲的在眼前流逝,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時光帶走了更迭的朝代卻帶不走這些文物的面容,用心端詳,似是可以感受到它們攜帶著的穿越千年而來的溫度。
感受著狂熱的心跳和這一刻的滿足,前面所有的付出、磨難和犧牲,在此時都有了答案。
不會再有人問那句值不值得,當歷史的厚重感可以被雙手觸摸的時候,一切都值得!
考古隊的發掘工作,到此時終於可以趨近圓滿的收工了,隊員們都很高興。
人們在功成身就的歡慶時刻總是愛追憶往昔的,話筒接連傳遞到每一個人手中,大家分享著各自的收穫和感言,我作為考古隊裡曾經的一份子,也有幸可以參與其中。
話筒遞到我手裡,那一刻的緊張好像提前進入了論文答辯的現場。
我沒有那麼多的經驗之談,只好直抒胸臆:“……太多想要感謝的人無法再相見,太多想要說的話無法再表達……這一路對於我來說,既是歷練也是成長,這成長伴隨著歡聲笑語和傷痛淚水。但是我知道,我們的選擇沒有錯,我們的承擔沒有錯,縱有失去也得碩果,無論以後我去到哪裡,都不會忘記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曾帶給我的生命力量。”
說完給大家深深鞠躬,起身時看見我爸臉上帶著欣慰的笑容還有陸秦延眯起的笑眼。
慶功宴結束,父親和我叫上四叔,帶著幾瓶白酒和一些水果向著大山走去。
夜空中月色皎潔,月光如水灑在恢復了往日寧靜的山林,鳥獸蟲魚都已經安然入眠,我們不想再驚動這裡的一草一木,只想靜悄悄地祭拜一下爺爺。
古城遺址發掘工作完成、山中墓室發掘完成、文物搜尋工作完成,這些都已經趨近圓滿,唯一不圓滿的就是我們的家庭。
但是,我們決定,不再找尋爺爺的蹤跡,讓他靜靜的與大山同眠。因為我們在最終明白了他的心意,在他的心底,能與這片守護一生的土地融為一體,便是他最好的歸宿。
作為他最疼愛的子孫,我們又怎會不知呢。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這次,到了我與小山村再次道別的時刻。
陸秦延陪我去看望奶奶,老人家聽說我要回北京返校很是高興,我以為的依依不捨沒有發生,這次奶奶對我的離開很是灑脫。
以往的千叮嚀萬囑託都被一封家書所替代,奶奶從箱底翻出一封信交到我手上:“這是你參加考古隊工作回來時,你爺爺交給我的,他叮囑我在一切事情結束以後,等你離開的時候再把它交給你,他想說的,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