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阿珩這名字, 是王安石隔著老遠起回來的,王安石表示到兒子這一輩得用王字旁,就跟王雱一輩用雨字頭一樣不能換!接著他又表示,珩者,佩上玉,所以節行止也。至於這節誰的行止,就不言自明了,你自己體會!

  王雱一琢磨,那肯定是節他爹的行止啊,他爹拉仇恨拉得那麼穩,肯定需要個孫子輩來拴一拴。

  王雱和司馬琰說了王安石給起的名,司馬琰對此沒有意見。關於王雱對“不言自明”的解說,司馬琰也沒有意見,只說了一句“你高興就好”。

  照理說女兒不入男丁那邊的排輩,不過王雱肯定是要女兒兒子一視同仁的,所以他把他爹起的女兒名字否決了,和司馬琰商量著給女兒也起成“王珺”。

  王雱非常滿意:“這樣一來,我們一家四口都帶王了!”

  司馬琰當場戳穿王雱的想法:“我看你是覺得起別的不對稱?”

  王雱說:“那肯定的,同一天生的,名字怎麼能一人一個樣?兒子女兒都一樣!”

  這兩小孩的名字也就早早定了下來。

  司馬光聽王雱提起司馬琰和外孫、外孫女,心也有些軟了,覺得不該嚇唬王雱。不過他還是覺得有點問題:“唐御史又沒真的彈劾你,你是怎麼和他說的?”

  王雱眨巴一下眼,老實回答:“我就直接和他說,岳父你告訴我他要彈劾我啊!”

  很快地,司馬光家的鄰居們又聽見司馬光把女婿掃地出門的動靜。據說戰況還挺激烈,司馬光都抄著掃帚追到大門口了!

  王雱愉快地刊行了《金明池詩集》之後,司馬琰的產後恢復期也差不多過去了。她身體一直很健康,雖然一次性生下兩個孩子有些傷身,帶起孩子來也很累,但王家條件挺好,人手充足,司馬琰看著和生產前差別不大。

  這時官家把王雱召到御前,和王雱商量起一件大事:眼下看著太子監國沒大問題,正巧洛陽宮修好了,他準備去洛陽休養。

  王雱聽後兩眼發亮。這種提議王雱自個兒是不能提的,畢竟官家依然在位,他又與皇孫往來密切,貿然提出這種建議著實不太好。若是中途出了什麼事,他怕是會成為眾矢之的!

  王雱道:“是這個理,不管怎麼樣,我們先到洛陽去。剩下的該怎麼搬怎麼遷,就看韓相公他們的了!”

  官家莞爾:“我看韓卿待你極好,你怎麼總愛把韓卿氣得跳腳?”

  王雱說:“沒有的事,您可不能冤枉我,我可敬重韓相公了!”

  從王雱這邊得到贊同,官家轉頭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韓琦等人。

  韓琦也是贊同遷都的,但,官家甩手扔下一攤子事不管,太子又心有顧忌不能發表太多意見,等同於把他們這個宰執班子架在火上烤!

  韓琦聯合富弼攔著官家勸說:“官家大病初癒,怕是經不得舟車勞頓!”

  官家搖頭道:“正是因為大病一場,朕才想去西京。若是我眼下不去,往後怕是去不了了。”他雙目誠摯地望著兩位自己十分倚重的宰相,“此乃朕之心愿,還望兩位卿家莫再勸阻。”

  韓琦與富弼都聽明白了官家的意思,這不僅是官家的心愿,還是最後的心愿。兩人看向官家過早花白的雙鬢,心中惻然,最終都沒再多勸。

  朝中百官聽聞官家要前往洛陽,反應不一。遷都之事已經定下章程,朝中沒人會再光明正大地反對,既然遲早要遷都,官家這幾個月來又都不理朝政,那麼官家去洛陽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反對的聲音比較小,很快被壓下了,現在的問題就是,到底誰該隨駕而去?兩邊若有要事需要相商,該哪個衙門負責跑動聯繫?

  爭議最大的還是隨駕名單,很多人猶豫著要不要表態,比方說你是這些年來都蒙受官家恩典,不提出想去洛陽好像對不起官家;可要是提出後真被帶走了,是不是就等同於要遠離政治中心了?

  還有,官家讓太子監國,到底是真心實意的還是有心試探?不少人都還在觀望中。

  王雱沒那麼多猶豫,他第一時間和趙頊報上名去,表示自己肯定要去洛陽。

  隨後陸陸續續有人提出跟隨,官家得了名單,挑挑揀揀,最終只帶走一些病退的、致仕的官員,把身強力壯還能繼續為朝廷貢獻一份力量的人都留在開封。

  王雱得知此事敲定,當下回家叫人收拾家當,要帶著全家一起隨駕去洛陽。四叔王安國剛考上進士不久,還得在開封為朝廷效力,五叔王安禮也在當京官。

  一家人坐下商量之後,開封這邊的房子留給四叔、五叔他們住著,王雱帶著祖母、六叔前去洛陽落戶,到洛陽那邊後小妹成親也方便些。

  王雱表示他早在洛陽那邊買了個園子,那會兒地價房價還沒瘋漲,他挑的園子又大又好,可賺了!所以,開封這邊許多東西都不用帶過去,那兒什麼都有,都是頂好的。

  說是這麼說,對王雱祖母和吳氏而言卻不那麼輕鬆,前前後後收拾出好幾車東西。

  這麼多輛車要是隨駕出發的話動靜太大了,王雱先讓人幫忙把這些大小雜物送去洛陽,到臨行那日就變成了兩袖清風王小雱,所攜的不過一家老小!

  人自然是跟著御駕最安全,這可是大宋頂配的安保團隊,錢沒了可以再賺,人肯定得跟著官家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