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蘇洵想了想,覺得蘇軾說得有理,便歇了這念頭不再多提。

  蘇軾勸好蘇洵,回院子裡和王弗說了一聲,大搖大擺地抱著酒尋王雱去。他目前的職務和王雱沒什麼交集,因此都不曉得王雱最近又搗騰了新東西,聽他爹那麼一提他肯定得摻一腳啊!

  蘇軾和王雱熟悉得很,見面就把酒開了,倒滿兩杯和王雱抱怨:“你說你,有好玩的事也不叫上我,要不是我爹回家後提了一嘴,過幾天就要和其他人一起擠破頭了!我不管,反正你得給我留個位置,我也要一起搞這個報紙!”

  王雱哪能讓蘇軾訛上自己,堅決不承認自己把蘇軾忘了,有板有眼地說:“那肯定少不了你,畢竟你當初讀個信都能分析出一本書哪些內容是我寫的,讓你來把關再適合不過了!我是想著準備停妥之後再尋你說這事兒!”

  蘇軾聽了便高興起來,洋洋得意地與王雱說起自己忽悠蘇洵的事。

  王雱送走蘇軾後給王安石寫信,毫不猶豫地把蘇軾賣了,趁機自誇一句“您看看,和蘇子瞻比起來我真是好兒子啊”!

  作者有話要說:  王大佬:我兒子當然很好,等我寫信和老蘇得瑟一番!

  *

  震驚!

  甜甜春中午就更新了!!!

  忘了加注釋:

  北宋技術人員相關:了解自論文《北宋科學和技術活動參與者的構成》

  第一九七章 和你不同

  隨著新一期《國風》刊行, 籌備中的報紙也進入了不少人視野里, 有人贊同自然也有人反對。

  歐陽修的文章里提到,這報紙上重內容不重形式, 行文上要求深入簡出,不能用典過多, 不能一味追求文章優美。

  總之, 只差沒直接說“這上面的文章最好能寫到人人都能讀懂”。

  這可就踩了一些人的敏感點。讀書是清貴之事,並非人人都能讀, 像沈括和王雱他們搗騰那些圖多字少的書就很不符合他們的追求。

  集賢院中也針對此事展開了一場討論,主要辯手仍是王珪和馮京。

  王珪文風秀麗, 行文嚴謹,當知制誥這些年裡朝中大半正式公文都出資他的手,顯然是個制式文章的老手。他的觀點是文字不能過於粗淺直白,否則有辱斯文!

  若是換做從前, 以王珪的性格斷然不會和人爭辯這些,可惜王雱這小子太氣人了,故意踩著他的觀點來反駁, 氣得王珪捋起袖子開始據理力爭。

  馮京則認為刊登到報紙上的文章應該以務實為佳, 倘若全都追求制式文章,追求詞藻優美, 如何能起到報紙的用處!

  馮京從前就寫過一首詩:“孔子之文滿天下, 孔子之道滿天下。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為餓夫。”意思是只學了孔子文章的人飛黃騰達,真正按照孔子所說的話去做的人卻淪落到要餓死。對於一味地追求說漂亮話寫漂亮文章這種風氣, 馮京是非常不滿意的!

  雙方誰都沒說服誰,最終只能由參與討論的集賢校理蘇頌挑了個折中觀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質勝於文就顯得粗野,文勝於質就顯得虛浮,文質均衡、不偏不倚才算君子。做人是這樣,寫文章也是這樣,過於粗淺流俗的文章不能刊出、過於追求形式的文章也不能刊出!

  王雱每天盡責地記錄著每一個人的觀點,整合成可以付諸實踐的創刊章程。他在意的不是內容與形式之爭,而是集思廣益搞個新聞法出來,免得到時候報紙內容弄得亂七八糟!馮京和王珪的觀點差異越大,探討出來的章程就越嚴密:畢竟他們最能挑出對方的刺來!

  有了王雱之後,集賢院每天都沒閒著,反倒是旁邊的昭文館、史館時不時變得空空蕩蕩,都跑來集賢院一起參與討論了。為了防止有人攻訐這些崇文院同僚們擅離職守,王雱偶爾還號召大家輪流出場地,不時也去禍害禍害史館、昭文館。

  連帶宰執和台諫諸官也偶爾會受邀前來作為“專業人士”參與討論,可把在崇文院實習的新科進士們驚得不行:完了完了,這些討論他們根本扛不過多少輪!當官這麼難的嗎?到五六十歲還得以一敵百,面對眾人的輪番詰問!

  搞事的次數多了,王雱也順利獲得了給新科進士搞培訓的權限,光明正大地蹂躪這些心中驚恐莫名的後輩們——雖然大部分後輩年紀都比他大!

  人手撈夠,章程擬好,王雱便趁著夏末秋初的好日子把摺子遞了上去。這摺子里各個環節都有不少人參與,嚴謹而又有力,幾乎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考慮到了,足以說服所有原本持有反對意見的人。

  立秋這天,《大宋日報》第一期正式問世,首先是群星薈萃的開刊詞,光是列出創刊參與者就占了整整一版,分別介紹了創刊理念、版面介紹、提出創刊意見者以及強悍的編輯團隊。而後就是眾人感興趣的時政資訊版面、各地物產資訊版面以及文學創作文學評論版面

  蘇洵雖無緣參與創刊,卻也第一時間買了一份報紙來細看。本來他只覺得處處新鮮,直至看到編輯團隊裡面有個熟悉的名字,蘇洵的眉頭才跳個不停:怎麼他大兒子的名字會在編輯團隊裡面?

  蘇洵下衙後帶著報紙回家,等蘇軾回來後板著臉問他:“怎麼回事?你怎麼會成了日報的編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