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雱莫名地從王安石話里聽出點憤慨來。他這個爹脾氣就這樣,軟硬都不太吃,還記仇得很。

  自從換了新宅院、分了院子住,王雱就沒多少機會偷看王安石的小本本了,不過用腳趾頭想都知道王安石肯定又在上面記了很多筆!這矛盾似乎越積越深了!

  王雱正準備給王安石刷新一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聽王安石提起韓琦主動和他說話的事,把自己和韓琦的對話跟王雱複述了一遍,譴責這老韓自己立身不正還來嘲諷他們父子倆!

  王雱:“……”

  王雱想了想,把醞釀好的話吞了回去。算了,救不回來了,隨爹去吧。

  王雱這品階、這年紀,自然不可能去當三司使,他就是去三司幹活去的。他決定先摸清楚三司的情況,再瞧瞧有沒有能搞事的地方!

  第二日上朝,他的位置就從樞密院那邊挪到了三司那處。

  朝會的排位很複雜,宰執為一班,台諫為一班,秘書班子為一班,後面還分了老多班次。各班次之中又按照部門分開排列,部門內部再按資歷、品階排下去,若你站錯位置還可能被人手撕!

  王雱規規矩矩地在自己的位置站好,聆聽前頭的大佬們發言。

  朝服配的幞頭搞得非常雞賊,兩翅兒做得又長又直,確保朝臣們上朝時保持好幾乎能做廣播體操的基本距離,全面禁絕朝會上交頭接耳的行為!

  今兒朝會上沒什麼新鮮事,官家下朝後下意識想尋王雱一起去垂拱殿,把內侍叫上前才想到王雱的差遣換了,不能再隨侍御前。

  官家心裡有些失落,但想到趙概那些話,又揮揮手讓內侍下去,獨自邁步走往垂拱殿。

  王雱跟著新同僚們去三司報到,認了一圈人。

  三司使也剛上任不久,叫蔡襄。

  這人王雱知道,他造過一座很了不起的橋,用了兩種新法子,一種筏型基礎,一種叫種蠣固基法。後一種思路是王雱借鑑過的生物固基方法,利用牡蠣強悍的吸附力近乎零成本地加固橋基,不管過了多少年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創造!

  蔡襄還是搞商業開發的大佬,他在福建那邊時把茶葉換了新做法、新包裝,憑一己之力讓它成為了朝廷指定貢品、茶中茅台!福建茶在此之後聞名於天下,讓不少人趨之若鶩,大大地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蔡襄在後世還有個響噹噹的名頭:宋四家之一,宋朝書法界大佬。

  宋四家分別是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其中數蔡襄年紀最大出生最早,字也寫得挺不錯。

  王雱數了數,自己家中有許多蘇軾書信,往後還能攢不少,蘇軾墨寶不用愁;黃庭堅和米芾還小,先不用急。當務之急,就是和蔡襄打好關係,多討些真跡多傳幾代,都是值錢的傳家寶!

  王雱積極地跑蔡襄面前獻殷勤。

  王雱不知曉的是,蔡襄和韓琦關係也很不錯。當初韓琦在相州老家修晝錦堂,歐陽修給他寫了篇文章,蔡襄則負責將文章書寫出來刻在石上。

  也就是說,這也是韓琦商業互吹班子的成員!

  見王雱這般殷勤,蔡襄覺得有些稀奇。

  人心是肉長的,蔡襄心中雖記著韓琦的提醒,卻也漸漸因為王雱的熱絡而放下戒備。過了一段時間,還被王雱說服了,決定和王雱合作出一本字帖,寫三千個常用字刊印成冊供學子們買回去照著練。

  練字沒有捷徑可走,卻不能沒章法瞎練。可惜的是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得名師指導,不少人都是兩眼一抹黑地摸索,沒有正兒八經的字帖可以仿著寫。

  有了出字帖的由頭,王雱便有機會常往蔡襄跟前湊,偶爾逢上休沐日甚至還帶著趙頊他們一窩蜂跑去蔡襄家。

  蔡襄的三兒子叫蔡旻,只比王雱大一歲,兩個兄長已在外為官,只有他一人還在念書。他對格物之學很感興趣,與王雱聊過幾回便驚為天人,感覺同窗們說的一點都不誇張,王雱這個師兄真是太棒了!

  於是蔡旻一到休沐日總跟著王雱他們一塊搞東搞西。

  蔡襄一著不慎丟了兒子,有些懊悔,背地裡和妻子犯愁:“他倆年紀差不到一歲,元澤卻已經官居五品,也不知道旻兒與他處久了會不會生出什麼心思來。”

  妻子反駁道:“我兒豈會是那種沒志氣的人?”

  蔡襄一想也是,若是他兒子會受這種事打擊,就不會屁顛屁顛地跟著王雱瞎跑了!

  蔡襄這邊逐漸與王雱熟悉起來了,外頭又開始傳言王雱特別會巴結上官,沒事就往上官家跑。如此行徑,著實不是正經官員該乾的!

  韓琦從別人那聽到這些話時沒替王雱擔心。

  相反,他挺替蔡襄擔心。

  作者有話要說:

  韓大佬:我都提醒你了,你怎麼不聽呢?

  *

  更新!足足三千六!

  這是一個大佬遍地的世界!

  第一八四章 千防萬防

  三月月底, 天氣晴好, 王雱去三司已經挺長一段時間, 忍不住暗搓搓遞了個摺子給官家,意思是“您看我給你奏了這麼個事, 事情有點大,小小一封摺子寫不下, 您趕緊宣召我去吃個飯坐下聊聊”。

  官家心領神會, 把王雱宣召到垂拱殿說話, 說著說著果真到了吃飯的點, 自然是留下王雱一起用過飯、散過步才放王雱離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