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司馬琰抓著張氏的手問:“娘你願意嗎?”她到底已經出嫁,不必和這個過繼過來的弟弟朝夕相處,所以她反過來問張氏的想法。

  過繼這種事和後世的收養差不多,只要你情我願的話沒什麼不好。

  本質上來說,張氏其實還是個很傳統的女人,張氏贊成她去做喜歡做的事,自己卻不怎麼愛拋頭露面。司馬光有正事可以忙碌,張氏卻總一個人留在家裡,難免有些寂寞,有個兒子可以煩惱煩惱還挺不錯的。

  見女兒並不介意,張氏才笑道:“我看康兒這孩子挺好。”

  母女倆經過一番交流,過繼的事便大致定了下來。王雱把岳父一家送回家,才曉得自己要多一個正兒八經的小舅子了!

  王雱兩眼一亮:“小舅子好啊,我們可以好好培養培養。先拿小舅子練練手,以後我們教孩子就有經驗了!”

  司馬琰:“……”

  敢情別人家的弟弟是拿來給你練手的?!

  作者有話要說:

  王小雱:下面介紹我的兩個好朋友,養殖專家蘇子瞻,種植專家沈存中!

  *

  更新辣!

  甜甜春勤快如斯!

  難道不值得澆……【消聲

  關於有妹紙說稻田不能養泥鰍,因為有論文說得有板有眼,所以我就信了!養是可以養的,就是過程比較繁瑣,文中沒有細寫啦。

  第一七八章 故友到京

  過繼有沒有什么正兒八經的形式, 王雱不曉得, 反正他岳父請了個假回老家去拜祭了先祖, 重新帶著原侄子、現兒子司馬康回京,讓司馬康成為了家中的一員。

  這時候已經是九月末了, 王雱趁著秋末冬初,還有最後一段時間的暖和日子, 便約上岳父一家去莊子附近登高望遠。上回被王雱坑了一次, 司馬光很是警惕, 不過想著司馬康剛過繼過來, 兩家應當正式見個面,便也應了王雱的邀。

  王雱這回老乖了, 鞍前馬後地問王安石和司馬光餓了沒渴了沒,順便從他自己背著的背囊上掏出皮水壺給他們喝水解渴。

  王雱不搞事時, 還是天下第一好兒子, 王安石沒起疑心,倒是司馬光總覺得這小子又要出么蛾子。

  天可見憐, 王雱今天確實只是陪家人出來散散心!

  開封的山與其說是山,不如說是小土丘,還是賊平坦的那種,王雱一行人沿著山林走到山頂, 也並沒有登高望遠的壯觀景象可以看。王雱孝順地陪著他爹和他岳父溜達到山頂, 馬上又原形畢露拉著新晉小舅子一起去挖土烤叫花雞。

  小舅子今年司馬康才十二三歲,舉止和相貌都很有岳父的風範,是個謙謙君子苗子。王雱讓他也幫忙背了個包, 裡頭有各種裹得很嚴實的生鮮食材。

  司馬康一開始有點放不開,但王雱給他說了一通歪理,什麼“民以食為天,我們要時刻關心百姓們最在意的東西”,什麼“長輩都在,旁的又都是女眷,我們堂堂男子漢要孝順長輩,坐著等吃算什麼好漢”。

  總之,司馬康被忽悠得感覺自己要是不動手就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

  老實孩子司馬康乖乖地跟著姐夫幹活,讓挖泥就挖泥,讓洗菜就洗菜。

  王安石和司馬光站在一邊遠眺了半晌,聊了一會兒家國大事,一轉頭,只見君子苗苗司馬康學著王雱那樣捋起袖子在幹活。因著對洗菜挖坑做叫花雞叫花鵪鶉的活兒不夠熟練,司馬康臉上還弄得髒兮兮的。

  司馬光:“……”

  王雱這廝顯然早有預謀,連干荷葉都帶了,他把雞和鵪鶉分別囫圇著裹上,糊了層黃泥,動作利索地開始生火。見司馬光兩人齊刷刷望了過來,王雱還給他們打包票:“爹你們繼續聊,吃的事兒交給我們就好了。”

  兩小子埋頭搗鼓,美味很快出爐,將外頭的泥殼敲開,露出外酥里嫩的叫花雞和叫花鵪鶉。

  鵪鶉個頭小,肉不多,不過連骨頭都被隔著泥殼烤得酥酥的,肉也都入了味,美得不行!叫花雞也全熟了,許是因為裹了幾層荷葉,香味帶著點淡淡的荷葉清香,肉質嫩而不膩,聞著叫人食指大動!

  一行人吃了個飽,又去莊子裡歇了歇腳,到傍晚才一起回城、各自回家。與王雱一行人分別之後,司馬光看向司馬康的眼神有點嚴厲,把司馬康好好地教育了一番,別王雱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

  司馬康把王雱的那通理論給司馬光講了,說自己覺得王雱的話很有道理。

  司馬光聽得額角青筋直跳,偏又找不著可以反駁的地方,氣得不輕。仁義忠孝都是好品質,可這和你帶著小舅子烤叫花雞有什麼關係?!

  張氏見司馬康小心翼翼地看著司馬光,一副害怕自己說錯話的模樣,頓時開口說話:“阿雱說的有什麼問題嗎?兩小孩想孝順你,你還不樂意了!”

  司馬光住了口。

  他總覺得王雱會教壞司馬康。

  事實證明司馬光的預感還是很靈光的,自打司馬光正式介紹過司馬康這個小舅子之後,王雱時常在接了司馬琰後繞小半圈去把司馬康也捎帶上,今天說要小舅子幫個忙明天說要給小舅子講講課,總有光明正大的理由要接走司馬康。

  弄得司馬光如今每次回到家,都得先問一句“康兒是不是又被那小子接走了”。

  這天也是,王雱趁著司馬光還沒回家,溜達過去和岳母說了一聲,把司馬康給接走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