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好在王雱與范純禮、范純粹都熟悉得很,一路上倒也不寂寞。不想出了青州,竟有個老和尚站在那,身上還穿著來時的破袈裟,看著寒酸至極。不同的只有多了背上的一把琴,不是古琴,是王雱叫人給他做的。

  王雱見車馬停了,撩起車鏈一看,這不是義海又是誰?王雱笑眯眯地道:“您來了啊!”

  義海和尚頷首,不知從哪牽出一匹瘦馬,翻上馬背,說道:“世道不好,劫道的多,我正好也要去京城,和你們一塊走。”

  王雱聽了沒多問,點頭應下,車馬又再次前行,行往那繁華無比的東京開封。

  另一頭,王雱的信還在路上飛馳,蘇軾卻與父親蘇洵一塊離了家,再次前往成都府遊玩。這一次,蘇洵帶著他寫的文章,準備帶著兩個兒子去拜見外放高官張方平。

  蘇洵一向嚴厲,有他帶著蘇軾與蘇轍都不敢造次,乖乖跟著進了張府。

  張方平看過蘇洵的文章,對蘇洵印象很好,準備往上舉薦蘇洵。宋朝有個說法叫“舉茂才”,也就是說有權位的官員看到遺落在民間的人才,可以推舉上去讓他謀個一官半職。

  聽人通稟說蘇洵父子三人來了,張方平立刻讓人將他們領進來。

  蘇洵三人一踏入屋內,張方平竟覺滿屋熠熠生輝。這父子三,面龐相仿,神采奕奕,未開口已叫人心喜。再細看他們上前見禮,父親穩重,兩個兒子更是靈慧出眾。

  張方平心中生出愛惜之意,面上卻不曾表露,先出了幾道題考校蘇軾和蘇轍兄弟倆來,然後與蘇洵閒談起來。

  蘇軾盯著眼前的卷子,立即想起王雱在心中給他抱怨過的“許多長輩見了我便要考校我功課”,王雱這廝光是抱怨幾句還不夠,還要把被考校的問題列成考卷,叫人送來給他,美其名曰“有福同享”。

  照蘇軾看的話,這應該叫“有難同當”才對。蘇軾靈機一動,飛快把張方平出的題瀏覽一遍,瞧瞧有沒有什麼難題可以截下來考考王雱。有福同享!

  蘇軾也有點強迫症,但凡王雱寫來的題目裡頭涉及他沒讀過的書,他就恨不得立刻把書找來好好看一遍。通信這段時間以來,蘇軾看的書直接比以前翻了一番!

  張方平出題還是有點水平的,不過難不倒蘇軾,他飛快地提筆完成大半,最後兩道題琢磨了半天才作答。等他答完卷了,往旁邊一看,弟弟還沒做完呢。蘇軾瞧見弟弟空著的題目,決定給弟弟一點小提示,他在桌下踢了踢蘇轍,然後朝他晃了晃筆桿子。

  筆桿是空心的管子,意思是這句經義出自管子。

  蘇轍剛恍然地準備作答,窗外就傳來蘇洵的輕咳。

  轉頭一瞧,張方平和蘇洵都站在窗外瞅著他們呢。

  蘇軾馬上腰杆挺直地坐好,目不斜視、耳不旁聽,專心檢查起自己的卷子來。

  即便試圖作弊被抓了個現行,張方平看過他們的答卷後還是非常滿意。張方平指著其中一道題夸道:“這道題有些偏,我還以為你們會答不出來。”

  蘇轍是個老實孩子,據實以告:“這道題我和哥哥見過,是哥哥一個好友在信中寫來的。”

  張方平來了興致,看向蘇軾。

  蘇軾便把自己與王雱信中相互考校的事說了出來,並把幾道印象深刻的難題告訴張方平。

  張方平一聽,感覺題目出得還真有點水平,尋常人根本不可能想出來。張方平撫須贊道:“如此益友,應當多往來才是。”

  蘇家三父子都得到了張方平的認同,心中十分歡喜,在成都府住了幾日才回眉山去。回到眉山,蘇軾兄弟二人先去見了程氏,而後才各自回房。

  蘇軾去年成了親,妻子王弗午睡方醒,正坐在妝鏡前梳妝。聽到腳步聲,王弗轉頭一看,明眸含笑,起身迎道:“回來了?”

  蘇軾把王弗拉回妝鏡前,拿過梳子替她梳起發來。

  王弗道:“回來得正好,昨兒剛有封信送到家裡,我還想著要不要托人送去成都府給你。”

  王弗知道蘇軾有個一直在通信的朋友,每回蘇軾收到信都會第一時間拆開來看,讀到興起處還會粲然大笑、拍案叫絕,一度讓王弗酸了挺久,覺得這指不定是蘇軾哪個紅粉知己寫來的。

  後來蘇軾把信給她看了幾眼,那字雖然說不上頂漂亮,卻是風骨已成,鐵畫銀鉤間帶著男兒獨有的英氣,她這才曉得蘇軾是跟一個遠在青州的少年人通信——虧得有人願意送這麼遠的信。

  蘇軾忍著心癢替王弗把髮髻梳好,才讓王弗把信拿出來給他看。展信看完,蘇軾對王弗道:“好事好事,他竟是要到國子監讀書去,這樣我們通信可近多了。”

  國子監下有國子學與太學,照理來說太學應該是附屬於國子學才是,不過慶曆年間太學從國子學挪了出去,有了獨立的校舍。

  王雱光說是去考國子監,沒說他是去國子學還是太學,不過蘇軾可以推斷出一件事:王雱他爹顯然是朝中官員,而且王雱身邊有好幾個水平與張方平相當的厲害人物。

  像蘇軾這樣的人,極少會羨慕別的有什麼東西,他覺得自己什麼都有,不管物質還是精神都很富足。

  因此猜到王雱身邊牛人無數,蘇軾不僅不覺得羨慕妒忌恨,還隱隱有些幸災樂禍:今天他們光是見一個張方平就差點被考倒,王雱天天被那麼多人考校,還不得痛不欲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