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安石領著她一起進去。

  范仲淹見王安石歸來,立刻讓他坐下說話。

  小丫鬟端著冰糖雪梨,不知該擺到誰面前好。

  王雱接過小丫鬟手裡的托盤,叫她先回去,自己麻利地把兩盅冰糖雪梨分別端到范仲淹和王安石手邊。

  范仲淹打發他:“行了,你一步不離跟著我這麼些天,該悶壞了,回去吧。”

  對范仲淹這種過河拆橋的可恥行徑,王雱非常不滿。不過想想接下來范仲淹和王安石肯定是聊正事的,沒他插嘴的地方,王雱也沒再多留。

  本來災民都往青州去,鄰州許多人還等著看好戲,結果看著看著感覺不太對味:怎麼這些災民去了就沒動靜了?青州上下一片祥和,這麼多災民一涌而入也沒鬧出什麼亂子,真是奇了怪了!

  有些人手伸得長些,光明正大地派人去青州一探究竟。派去的人到青州走了一圈,直接被人塞了本宣傳冊子,封皮上寫著《百年青州》四個大字。

  得了,人家這是要把災事變成政績了!

  不服氣的人也有,可不服氣能怎麼辦?他們又不像青州那樣早有準備,當場變出張《百年青州》規劃圖來。

  與此同時,王雱讓人送去開封的山楂也到了。

  司馬光收到一大籮筐山楂,搖了搖頭,暗道王雱這小子越來越大膽了,以前還裝模作樣把信和王安石的信合在一起送來,現在居然敢直接讓人送這麼大一籮筐東西過來!

  司馬光氣歸氣,還是沒截下這筐山楂,直接讓人抬去給司馬琰。王雱寫的信自然給司馬光截下了,他拿著信到書房,光明正大地拆開信看內容。

  王雱這廝寫起信來,洋洋灑灑幾千字都打不住。這次他花了好幾百字和司馬琰表功:這山楂都是我親手從樹上摘下來的,每一顆都經過我精心挑選,挑的是向陽長的,顆粒飽滿,色澤漂亮,保准好吃!

  接著王雱又給司馬琰介紹吃法,周家嫂子做的霜糖山楂在青州限量供應,不少人排著隊買,生意可好了!一路運輸可能有些會磕壞,記得挑出來扔掉,剩下的要是吃不完可以做成果脯或者山楂醬,可以放很久,以後胃口不好就拿出來吃吃,開胃消食的。

  說完王雱又開始感謝司馬琰給他寫的秋季食譜,表示吳氏都給他和妹妹做過了,好吃得很。青州入秋後海鮮肥美,真希望阿琰妹妹你也能過來吃吃~

  真是豈有此理!司馬光覺得這信可以扣著不給女兒送去了。

  司馬光把那厚厚的信收起來壓到一邊,才慢騰騰地看起王雱寫的另一封信——是向他匯報功課的。

  司馬光這邊扣下了信,司馬琰見到那一籮筐山楂卻猜出是王雱讓人送來的,理了理衣裳去和司馬光討信。

  司馬光瞅著女兒秀麗可愛的眉眼,嘆了口氣,把信給了她,又和她說起青州那邊的事:“聽說京東東路那一帶遭了災,不知道青州情況如何。”

  司馬琰倒是不太擔心,大方說出自己的見解:“有范爺爺他們在,有災情也可以解決的。”范仲淹經驗豐富,什麼災荒沒見過?

  司馬光聽女兒這麼一說,也覺得對。他點點頭,放司馬琰回去看信。

  等女兒走遠了,司馬光免不了去和張氏說上幾句,說那王家小子越發不像樣,他馬上要寫信給那小子多安排點功課,讓那小子沒空給他女兒寫信。

  寫給他女兒的信足足那麼厚,給他的卻只有薄薄兩三頁,像話嗎?!

  張氏聽司馬光罵王雱,都給聽得樂了。她這夫君一向是謙謙君子,鮮少與人動氣,總被王雱氣得開罵也不容易。

  張氏道:“那孩子有什麼好吃好玩的都惦記著阿琰,自然會多寫點。”

  司馬光才不管這些:“總之不能讓他過得太逍遙。”

  張氏心道,也是夠懂事才照著你的信去做,別家小孩你寫封信給他們安排功課試試看,聽你的才怪!張氏聰明地沒把話說出口,而是笑著勸說:“你可別把阿雱累壞了才好。”

  司馬光繃著臉道:“看幾本書,寫幾篇文章,累不壞他。”說完他就回書房給王雱寫信去了。

  ……

  司馬光這邊寫信要給王雱增加負擔,遠在青州的范仲淹和王安石也琢磨著該想想辦法把王雱給拴一拴,免得他天天閒著沒事瞎搗亂。

  書王雱讀得夠多了,字也練得不差,一手畫圖功夫更是比許多人都要出色。底子已經打好了,該寫文章了。

  范仲淹在中秋節這天,派人到方氏書坊的青州“分店”買了套《五年科舉三年模擬》,作為禮物贈送給王雱。

  王雱:?????

  他還是個孩子!!!!!

  一家人在范仲淹的琴亭里賞完月,王雱苦著臉抱著他爹和司馬光聯合編寫的科舉輔導書回家,長吁短嘆地掰手指數:“孔子十五歲才開始學習,怎麼我八歲就要學寫文章啦?這可比孔子早七年!”

  王安石抬手敲他腦袋,輕輕鬆鬆推鍋:“這可不是我讓你學的,是你范爺爺給你買的。”

  王雱道:“您這個編寫人就在這兒,何苦花這冤枉錢?好好找找的話,咱家裡還能找到手稿呢!”

  王安石沒好氣地罵他:“哪來那麼多話,讓你學你就學去。”

  王雱沒辦法,只能唉聲嘆氣地練習寫文章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