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煩是煩了點,卻也比任由他們“自由發揮”強。

  底層官吏的“自由發揮”,絕對是當地百姓的一大噩夢!

  王雱邊練字邊瞎琢磨,字寫得不咋地。

  他爹捧著本書看完了,扭頭一瞧,不滿意了,又開始對著他的字指指點點,繼續搬出了那套“你爹我小時候寫得老好了”的瞎話唬他。

  王雱哼了一聲,把寫砸的一張紙團成團扔紙簍子裡,專心致志地開始寫新的一張。

  反正時間還挺多,人才啊方案啊什麼的,都慢慢來,不著急。

  王雱不著急,王安石卻有滿腦子想法急於付諸實踐。春耕結束之後,新糧沒熟,舊糧又吃得差不多了,這段時間一般被形容為“青黃不接”。

  王安石想了個新法子,很快叫差役和胥吏出去宣講:縣糧倉里的糧食可以借出,要是有需要的可以來登記拿糧,等夏秋有收成了再還回來。

  宋朝戶籍制度很完善,每個村有多少戶人家、每戶人家有多少口人、每口人占多少田,這些都是有記錄的,官府借出糧食不怕對方賴著不還。

  這樣一來,百姓不怕熬不過這段青黃不接的時期,縣糧倉里的陳糧也可以更替成新糧,一舉兩得。

  此法一出,不少百姓都抱著試試的心態過來借糧。借的雖然不多,但也把糧倉里的一小半陳糧放了出去。

  一大設想成功實現,王安石頗有成就感,馬上要把興修水利也提上日程。

  一直到借糧的事情執行下去,王雱才從王安石記錄“變法靈感”的小本本里看到關於借糧這件事的規劃,原來王安石把這稱為“青苗法”,意思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面向農民搞借貸,得收利息的那種。

  王雱看到都呆住了,這是要靠借貸來充盈國庫啊!

  沒想到他爹這麼早就開始琢磨變法了!

  借貸這事兒,搞好了賺是肯定有賺的,但是借貸得有標準,比方說絕對不能超過貸款者的還貸能力。超過了會有什麼後果?

  後世實例可不少:還不起貸款賣車賣房的有、還不起貸款跳樓喝藥的有,一些信奉“超前消費”的國家每年申報個人破產的、被追債到自殺的都不在少數。

  這面向農戶就更直觀了,農戶手裡有什麼?幾畝薄田。要是他一年只能賺個幾貫錢,你要他貸款十貫,缺口還不上怎麼辦?

  官府肯定說,拿你的田地來抵吧!沒了田地,農戶就成了流民。流民一多,地方就要亂!

  出了亂子誰的責任?

  肯定是這“青苗法”的責任。

  王雱看他爹這規劃,講的都是借貸怎麼去執行、怎麼去落實,以及展望“每戶農戶都參與借貸可以為國庫增加多少錢”的美好前景,至於怎麼設限這方面完全沒提及。

  這事,不成啊。

  王雱記性好,看個一遍基本把他爹的構想記下來了。現在他還小,只能慢慢想辦法影響他爹的想法。他悄然把“變法靈感”放回去,琢磨著改天想個法子給他爹提個醒。

  王雱這才剛摸到新法的邊兒,第二天還在心裡想著這事兒呢,武興就急匆匆跑了過來,和他說鄭思在縣學被人欺負了。

  武興平日裡雖然總愛鄙視鄙視鄭思的弱雞,可別人要是欺負到鄭思頭上他肯定會出頭。

  武興是個急性子,開了個頭話就噼里啪啦地往外倒:“就是那姓鮑的,仗著家裡有錢在縣學裡和其他人拉幫結派的,整天合夥欺負鄭思。鄭思也是個沒出息的,誰都不說,連告夫子和告訴他爹都不敢,一個人躲著哭。還是我見著了逼著他說,他才說出是怎麼回事。”武興嘴裡罵鄭思沒出息,心裡卻挺氣的,拉著王雱說,“要不我們幫幫他唄!”

  作者有話要說:

  王小雱:救命,我爹思想太超前了怎麼辦!

  *

  今天更了足足四千字!

  這篇會在這周六入V哦,到時候會更三章,入V這幾天的訂閱會決定收藏夾這個千字收益榜單的排位,希望大家到時可以支持支持啦~

  第二十一章

  鄭思一直有點慫,習慣性瞻前顧後的那種。他讀了些書,學了什麼“君子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告狀這種事他做不來。他那姓鮑的同窗大概也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他去了幾天就欺負他幾天。

  武興就是聽了鄭思的大道理頭疼,才會把王雱給搬來。這學文的傢伙腦袋彎彎曲曲的,他著實不懂鄭思的想法,只能讓王雱過來想想辦法。他總不能衝進縣學去揍人吧?

  王雱聽完鄭思一通道理,也懵了。君子就要不聽不看不說嗎?他嚴肅地瞅了鄭思半餉,小臉蛋繃得緊緊的。小小年紀就學了邪門歪道長歪了,怎麼辦?

  鄭思被王雱看得心裡發虛:“不對嗎?”

  王雱瞅著鄭思:“君子五常,知道是哪五常嗎?”

  這個問題太極除了,鄭思答得很快:“仁、義、禮、智、信。”

  “他欺負你,你明明有能力制止他們卻不制止,以後他肯定會變本加厲地欺負其他人——你等於當了害人的幫凶,不仁!你爹千托萬請把你送進縣學,先生每天督促你們向學,你們卻把精力消耗在這些狗屁倒灶的事上,不義!不仁不義,就是無禮!”王雱說,“至於智和信,那就更不用說了,照你那套不聽不看不說的理論,你肯定是做不到的——你這仁義禮智信樣樣不行,早點轉行吧,別讀書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