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進入柴可夫斯基故居紀念館臨街的辦公小樓,便被工作人員引著出了後門,穿過一條布滿樹陰的小徑,是一座帶花園的兩層木樓。樓梯很平緩也很寬大。老柴的工作室和臥室都在樓上。一走進去,就被一種靜謐的、優雅、舒適的氣氛所籠罩。老柴已經走了一百多年,室內的一切幾乎沒有人動過。只是在1941年11月德國人來到之前,前蘇聯政府把老柴的遺物全部運走,保存起來,戰後又按原先的樣子擺好。完璧歸趙,一樣不缺--
工作室的中央擺著一架德國人在彼得堡製造的黑色的"白伊克爾"牌鋼琴。一邊是書桌。桌上的文房器具並不規整,好像等待老柴回來自己再收拾一番。高頂的禮帽、白皮手套、出國時提在手中的旅行箱、外衣等等,有的掛在衣架上,有的搭在椅背上,有的撂在牆角,都很生活化。老柴喜歡抽菸斗,他的一位善於雕刻的男傭給他刻了很多菸斗,擺在房子的各個地方,隨時都可以拿起來抽。書櫃裡有許多格林卡的作品和莫扎特整整一套72冊的全集;這二位前輩音樂家是他的偶像。書櫃裡的叔本華、斯賓諾莎的著作都是他經常讀的。精神過敏的老柴在思維上卻有著嚴謹與認真的一面。他在讀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和契訶夫等等作家的作品時,幾乎每一頁都有批註。
第43節:巴黎女郎
老柴身高1.72米,所以他的床很小。他那雙擺在床前的睡鞋很像中國的出品,綠色的綢面上繡著一雙彩色小鳥。他每天清晨在樓上的小餐室里吃早點,看報紙;午餐在樓下;晚餐還在樓上,但只吃些小點心。小餐室位於工作室的東邊。只有三平米見方,三面有窗,外邊的樹影斑斑駁駁投照在屋中。現在,餐桌上擺著一台錄音機,輕輕地播放著一首鋼琴曲。這首曲子正是1893年他在這座房裡寫的。這叫我們生動地感受到老柴的靈魂依然在這個空間裡。所以我在這博物館留言簿寫道:
在這裡我感覺到柴可夫斯基的呼吸,還聽到他音樂之外的一切響動。真是奇妙之極!
在略帶傷感的音樂中,我看著他掛滿四壁的照片。這些照片是老柴親手掛在這裡的。這之中,有演出他各種作品的音樂會,有他的老師魯賓斯基,以及他一生最親密的夥伴--家人、父母、姐妹和弟弟,還有他最寵愛的外甥瓦洛佳。這些照片構成了他最珍愛的生活。他多麼嚮往人生的美好與溫馨!然而,如果我們去想一想此時的老柴,他破碎的人生,情感的挫折,生活的困窘。我們決不會相信居住在這裡的老柴的靈魂是安寧的!去聽吧,老柴最後一部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正是在這裡寫成的。它的標題叫《悲愴》!那些又甜又苦的旋律,帶著淚水的微笑,無邊的絕境和無聲的轟鳴!它才是真正的此時此地的老柴!
老柴的房子矮,窗子也矮,夕照在貼近地平線之時,把它最後的餘暉射進窗來。屋內的事物一些變成黑影,一些金紅奪目。我已經看不清它們到底是些什麼了。只覺得在音樂的流動里,這些黑塊與亮塊來迴轉換。它們給我以感染與啟發。忽然,我想到一句話:
"藝術家就像上帝那樣,把個人的苦難變成世界的光明。"
我真想把這句話寫在老柴的碑前。
巴黎女郎
一提到巴黎女郎,我們的腦袋裡會立即冒出一些濃妝艷抹,奇裝異服,香氣四溢,行為浪漫的女人來。可是我們如今在巴黎連這種女人的影子也見不到!這印象緣自何處?是從法國電影中夜總會的場面上看到的,還是受了皮爾·卡丹那些光怪陸離的模特們的誤導?
其實都不是。我們印象里的巴黎女郎早已成為歷史人物。當今的巴黎街頭巷尾,五光十色闖進你眼睛裡的大多是外來的遊客。如果我們放下對巴黎女郎的這種"歷史解釋",著意地去觀察,就會漸漸認識到今天意義上的更加美麗動人的巴黎女郎!
她們的服裝原來那麼普遍和簡單,平時幾乎不穿名牌,款式也很少標新立異。她們所理解的"時尚"大概只是四個字--回歸自然。所以,她們最喜歡寬鬆自如而決不礙手礙腳的休閒裝,鞋子基本上是平底的,很少高跟,手包大多平平常常。頭髮全是自然而然地一披或一綰。她們的頭髮本來就是金黃的,更用不著為了流行而去染成黃色。至於化妝,她們決不在自己的臉上胡塗亂抹,動手術,貼膜,搞得面目全非。然而她們就是這樣平平淡淡,卻依舊會惹起人們刻意地注意著她們,為什麼?
首先,她們先天都有很美的形體,骨骼細小而身材修長。如果她們在二十歲以內,白白的小臉便一如安格爾所畫的那樣明媚又芬芳。她們的藍眼睛的光芒一如塞納河河心的波光。如果是褐色的眼睛,那就像春天河邊的泥土一樣的顏色了。從正面看,她們的臉都比較窄,小巧的五官靈氣地搭配一起,顯得十分精緻。尤其再叫金色的頭髮包攏起來,陽光一照,真像鑲在畫框裡。法國的女郎十分自信自己這種天分,不會叫化妝品遮掩自己的天生麗質。她們甚至很少戴手飾,最多是一條別致的項鍊,而且差不多都是某種情感的紀念。她們使用很淡的香水,只有從她們身邊走過時才會聞到。法國女郎偏愛的香水是一種清雅的幽香,一種大自然中花的氣味。所以常常會使你覺得聞到一種花香,扭頭一看,卻是一位法國女郎美麗的背影。
這些可愛的法國姑娘,她們自小在一個美術的國度--也就是在無處不在的畫廊中受著藝術的薰陶而長大。她們最希望成為畫中人。故而,很自覺地先當起了自己本人的畫師和設計師。她們深知最高品位的視覺美是色彩。因此,她們首先要做的是選配服裝和隨身用品的顏色了。色彩需要很高的修養。色彩最高的要求是格調、意蘊以及和諧。別看她們服裝的樣式簡單,顏色並不複雜,往往只有兩三種顏色,但她們對色彩的選配卻像畫家那樣苛刻,那樣精心地對待顏色的色差與色度。顏色表示一種品格、情感、個性,或者說就是她們自己。故而,這些巴黎女子站在那裡,有的如一片早春,有的如一片熟透的秋,或一片茫茫的暮雨。在她們身上不大會出現一塊不倫不類的色彩的噪音。儘管每個巴黎女子的服裝都有其獨自鍾情的色譜,但她們站在一起時卻極其和諧。這真的就像羅浮宮里的畫,每幅畫都有自己的色彩與風格,放在一起卻既優雅又協調。因為她們色彩的修養實在太好了。
由於這些女子各人都有很好的氣質,最終她們才給世界一個"巴黎女郎"特有的卓然又優雅的整體形象。
進而說,這些被傳說為舉止浪漫的巴黎女郎,實際上還有點古板呢!她們很少大聲說話,吃東西也不大嚼大咽,舉手投足的動作都很小很輕,有姿有態卻不做作;即使在地鐵車上,她們也是文靜地站在那裡。她們不喜歡美國人的牛仔裝。整個法國都拒絕美國文化的淺薄、張揚和粗野。她們固執地痴迷於自己深邃的傳統。她們都有很濃郁的歷史情懷。也許她們做得有些過分,直到現在家中的電器比整個世界慢了半拍,更多的人看錄像帶而不看VCD;在電視與圖書之間,她們首選的依舊是畫冊與圖書。所以,如果你想看到真正的巴黎女郎,就到書店裡去。她們靜靜地停立在書架前,捧著一本書讀著,旁若無人。她們讀書的神態頗似在教堂里讀《聖經》那樣專注,帶著一點虔誠。此時,她們的頭往下低著,在領口與髮際之間露出很長一段雪白的脖子,上邊一層絨樣的汗毛,在屋頂燈光的照耀下,柔和地閃耀著金色的光。這才是巴黎女郎的美。
工作室的中央擺著一架德國人在彼得堡製造的黑色的"白伊克爾"牌鋼琴。一邊是書桌。桌上的文房器具並不規整,好像等待老柴回來自己再收拾一番。高頂的禮帽、白皮手套、出國時提在手中的旅行箱、外衣等等,有的掛在衣架上,有的搭在椅背上,有的撂在牆角,都很生活化。老柴喜歡抽菸斗,他的一位善於雕刻的男傭給他刻了很多菸斗,擺在房子的各個地方,隨時都可以拿起來抽。書櫃裡有許多格林卡的作品和莫扎特整整一套72冊的全集;這二位前輩音樂家是他的偶像。書櫃裡的叔本華、斯賓諾莎的著作都是他經常讀的。精神過敏的老柴在思維上卻有著嚴謹與認真的一面。他在讀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和契訶夫等等作家的作品時,幾乎每一頁都有批註。
第43節:巴黎女郎
老柴身高1.72米,所以他的床很小。他那雙擺在床前的睡鞋很像中國的出品,綠色的綢面上繡著一雙彩色小鳥。他每天清晨在樓上的小餐室里吃早點,看報紙;午餐在樓下;晚餐還在樓上,但只吃些小點心。小餐室位於工作室的東邊。只有三平米見方,三面有窗,外邊的樹影斑斑駁駁投照在屋中。現在,餐桌上擺著一台錄音機,輕輕地播放著一首鋼琴曲。這首曲子正是1893年他在這座房裡寫的。這叫我們生動地感受到老柴的靈魂依然在這個空間裡。所以我在這博物館留言簿寫道:
在這裡我感覺到柴可夫斯基的呼吸,還聽到他音樂之外的一切響動。真是奇妙之極!
在略帶傷感的音樂中,我看著他掛滿四壁的照片。這些照片是老柴親手掛在這裡的。這之中,有演出他各種作品的音樂會,有他的老師魯賓斯基,以及他一生最親密的夥伴--家人、父母、姐妹和弟弟,還有他最寵愛的外甥瓦洛佳。這些照片構成了他最珍愛的生活。他多麼嚮往人生的美好與溫馨!然而,如果我們去想一想此時的老柴,他破碎的人生,情感的挫折,生活的困窘。我們決不會相信居住在這裡的老柴的靈魂是安寧的!去聽吧,老柴最後一部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正是在這裡寫成的。它的標題叫《悲愴》!那些又甜又苦的旋律,帶著淚水的微笑,無邊的絕境和無聲的轟鳴!它才是真正的此時此地的老柴!
老柴的房子矮,窗子也矮,夕照在貼近地平線之時,把它最後的餘暉射進窗來。屋內的事物一些變成黑影,一些金紅奪目。我已經看不清它們到底是些什麼了。只覺得在音樂的流動里,這些黑塊與亮塊來迴轉換。它們給我以感染與啟發。忽然,我想到一句話:
"藝術家就像上帝那樣,把個人的苦難變成世界的光明。"
我真想把這句話寫在老柴的碑前。
巴黎女郎
一提到巴黎女郎,我們的腦袋裡會立即冒出一些濃妝艷抹,奇裝異服,香氣四溢,行為浪漫的女人來。可是我們如今在巴黎連這種女人的影子也見不到!這印象緣自何處?是從法國電影中夜總會的場面上看到的,還是受了皮爾·卡丹那些光怪陸離的模特們的誤導?
其實都不是。我們印象里的巴黎女郎早已成為歷史人物。當今的巴黎街頭巷尾,五光十色闖進你眼睛裡的大多是外來的遊客。如果我們放下對巴黎女郎的這種"歷史解釋",著意地去觀察,就會漸漸認識到今天意義上的更加美麗動人的巴黎女郎!
她們的服裝原來那麼普遍和簡單,平時幾乎不穿名牌,款式也很少標新立異。她們所理解的"時尚"大概只是四個字--回歸自然。所以,她們最喜歡寬鬆自如而決不礙手礙腳的休閒裝,鞋子基本上是平底的,很少高跟,手包大多平平常常。頭髮全是自然而然地一披或一綰。她們的頭髮本來就是金黃的,更用不著為了流行而去染成黃色。至於化妝,她們決不在自己的臉上胡塗亂抹,動手術,貼膜,搞得面目全非。然而她們就是這樣平平淡淡,卻依舊會惹起人們刻意地注意著她們,為什麼?
首先,她們先天都有很美的形體,骨骼細小而身材修長。如果她們在二十歲以內,白白的小臉便一如安格爾所畫的那樣明媚又芬芳。她們的藍眼睛的光芒一如塞納河河心的波光。如果是褐色的眼睛,那就像春天河邊的泥土一樣的顏色了。從正面看,她們的臉都比較窄,小巧的五官靈氣地搭配一起,顯得十分精緻。尤其再叫金色的頭髮包攏起來,陽光一照,真像鑲在畫框裡。法國的女郎十分自信自己這種天分,不會叫化妝品遮掩自己的天生麗質。她們甚至很少戴手飾,最多是一條別致的項鍊,而且差不多都是某種情感的紀念。她們使用很淡的香水,只有從她們身邊走過時才會聞到。法國女郎偏愛的香水是一種清雅的幽香,一種大自然中花的氣味。所以常常會使你覺得聞到一種花香,扭頭一看,卻是一位法國女郎美麗的背影。
這些可愛的法國姑娘,她們自小在一個美術的國度--也就是在無處不在的畫廊中受著藝術的薰陶而長大。她們最希望成為畫中人。故而,很自覺地先當起了自己本人的畫師和設計師。她們深知最高品位的視覺美是色彩。因此,她們首先要做的是選配服裝和隨身用品的顏色了。色彩需要很高的修養。色彩最高的要求是格調、意蘊以及和諧。別看她們服裝的樣式簡單,顏色並不複雜,往往只有兩三種顏色,但她們對色彩的選配卻像畫家那樣苛刻,那樣精心地對待顏色的色差與色度。顏色表示一種品格、情感、個性,或者說就是她們自己。故而,這些巴黎女子站在那裡,有的如一片早春,有的如一片熟透的秋,或一片茫茫的暮雨。在她們身上不大會出現一塊不倫不類的色彩的噪音。儘管每個巴黎女子的服裝都有其獨自鍾情的色譜,但她們站在一起時卻極其和諧。這真的就像羅浮宮里的畫,每幅畫都有自己的色彩與風格,放在一起卻既優雅又協調。因為她們色彩的修養實在太好了。
由於這些女子各人都有很好的氣質,最終她們才給世界一個"巴黎女郎"特有的卓然又優雅的整體形象。
進而說,這些被傳說為舉止浪漫的巴黎女郎,實際上還有點古板呢!她們很少大聲說話,吃東西也不大嚼大咽,舉手投足的動作都很小很輕,有姿有態卻不做作;即使在地鐵車上,她們也是文靜地站在那裡。她們不喜歡美國人的牛仔裝。整個法國都拒絕美國文化的淺薄、張揚和粗野。她們固執地痴迷於自己深邃的傳統。她們都有很濃郁的歷史情懷。也許她們做得有些過分,直到現在家中的電器比整個世界慢了半拍,更多的人看錄像帶而不看VCD;在電視與圖書之間,她們首選的依舊是畫冊與圖書。所以,如果你想看到真正的巴黎女郎,就到書店裡去。她們靜靜地停立在書架前,捧著一本書讀著,旁若無人。她們讀書的神態頗似在教堂里讀《聖經》那樣專注,帶著一點虔誠。此時,她們的頭往下低著,在領口與髮際之間露出很長一段雪白的脖子,上邊一層絨樣的汗毛,在屋頂燈光的照耀下,柔和地閃耀著金色的光。這才是巴黎女郎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