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商販說:“多謝道長好意,不過我並非在此祭拜先人。”
崔老道心說:可怪了,大半夜的一個人來這開窪野地,還能是幹什麼的呢?他也不好明說,便使上相術門中十三簧的伎倆,沒話找話攀談起來,很快摸透了這個人的底。
此人從兩千里地之外的嘉興來這邊做買賣,想當年也是白手起家,如今買賣越做越大,日子過得不錯,卻一直不知自己姓甚名誰,也不知道老家在哪兒。按過去的說法,他這是一時迷住了心竅,把前事都忘了。後來就在當地成了親,娶的媳婦兒挺賢惠,前幾年給他生了一對孩兒,又白又胖,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怎麼看怎麼招人喜歡,兩口子也高興。怎知到了三四歲,這倆孩子仍不會走路,站起來就倒,坐都坐不穩。請了多少郎中花了多少錢,也沒查出個結果,不久相繼夭折。
這一次做生意路過此地,夜裡一個人在城中喝悶酒,雖說買賣不錯,可自己對前事一無所知,整天過得渾渾噩噩,得了兩個孩兒也沒留住,越想越覺得彆扭,就想出來走走。稀里糊塗溜達到了小西關,讓荒窪野地中的冷風一吹,酒勁兒也過去了,正在此時遇上了崔老道。
崔老道大失所望,此人是個外來的,喝多了到處亂走,怎會知道《金刀李四海》的書底?再待著也沒用了,於是敷衍了幾句,藉故要走。
那個做買賣的商販卻問:“道長該不是殺人越貨的強盜?”
崔老道一愣,問對方:“閣下何出此言?”
那位一指崔老道懷中的包袱:“安分守己之人豈會在深夜攜刀出門?”
崔老道恍然大悟,他從城隍廟中取出的鬼頭刀,雖然用包袱裹住了,那也看得出是刀,大半夜的抱著刀出城溜達,豈是良民所為,怪不得此人誤會,忙說:“您別多想,貧道我這是前朝劊子手的鬼頭刀,也叫法刀,劫財行兇的歹人可不會用鬼頭刀,如若不信,你且來瞧!”說罷打開包袱,“倉啷啷”一聲響,鬼頭刀出了鞘,月下泛起一道寒光。城隍廟這口鬼頭刀歷明清兩朝,在法場之上殺人無數,煞氣可有多重?再看對面這位臉色突變,“撲通”一下栽倒在地。崔老道也吃了一驚,低頭一瞧哪裡有什麼商人,倒在地上這位分明是一個紙人!
崔老道一輩子捉妖拿鬼、遣將召神,可從沒見過如此詭異的情形,鬼頭刀一出鞘,剛才還在說話的一個大活人,一下變成了出殯扎的紙人。崔老道雖不至於肝膽俱裂,那也嚇得不輕,待了半晌才穩住心神。
此事雖然匪夷所思,但崔老道吃的是這碗飯,其中的因果他也猜得出幾分。他眼珠子轉了幾轉,當即點上一把火,將紙人焚為灰燼,又回到城隍廟,將殺人的鬼頭刀放歸原位。此時已是後半夜了,崔老道一想,我乾脆也別回家了,在供桌底下一躺,琢磨《金刀李四海》這段書怎麼往下說。至於剛才的怪事,崔老道不能完全參透,只好把前後因果串在一起,想不明白的地方胡編幾句,對他來說不是難事。這段書有頭有尾,終於可以說圓了。
崔老道一覺睡到了雞鳴天亮,爬起身來給城隍老爺磕了幾個響頭,吃過早點又來到南門口。當時圍攏上來很多人:“崔道爺,您了真坑人,前天甩完扣子拍屁股走了,轉天可倒是來啊!我們這沒著沒落的,溜溜兒等了一天,您可倒好,愣把我們給晾了!今天要不把這段書說完了,我們可不能放您走!跑到天邊我們都跟著您!”
崔老道滿臉堆笑,先賠一個禮,又裝神弄鬼地說:“各位,非是貧道我成心拴死扣兒,皆因書底未見分曉,非得等貧道親自出馬,才了卻了這段因果。三老四少少安毋躁,且聽貧道書接前文……”
3
上文書正說到,天津城外小西關法場出紅差,待決之人中有一位龐元慶龐三爺,是開綢緞莊的大財主,平生交朋好友,仗義疏財,無奈何惹上了王爺,屈打成招問成死罪,今日在法場之上開刀問斬。正應了那句話,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斗,再怎麼有錢也是老百姓,皇親國戚高高在上,手握生殺大權,你縱有撞破天的屈,也只得到了閻王殿上再去鳴冤。行刑的劊子手名叫李四海,刑房的頭一把金刀,他和這位龐三爺乃是莫逆之交,一個頭磕在地上拜了把子的異姓兄弟,兩人好得不能再好了。不過王法當前身不由己,今日不得不手足相殘。李四海雙目垂淚,暗中告訴龐三爺,他稍後會在他背之上猛擊一掌,連叫三次“龐元慶”,讓龐三爺切記答應一聲。
龐三爺不知他兄弟這話是什麼意思,眼看要掉腦袋了,哪還有心思多問,閉上眼只等一死。耳聽得監斬官一聲令下,李四海懷抱鬼頭大刀繞至龐三爺身後,拔下招子扔到一旁,伸出右手在龐三爺後背猛擊一掌,高呼三聲:“龐元慶!龐元慶!龐元慶!”龐三爺恍恍惚惚“啊”了一聲,與此同時,李四海手起刀落,但聽“撲哧”一聲,紅光迸現,龐三爺屍身倒地。
再看李四海,甩去刀身之上的鮮血,一聲不吭轉頭便走,來到衙門拜見上官,雙手把鬼頭刀往上一托,跟大老爺請命封刀。當官的也明白,今天這趟紅差難為他了,額外賞了李四海十兩銀子,恩准封刀。李四海從衙門出來,把鬼頭刀送到城隍廟,連家也沒回,直接出了天津城去找龐三爺。
崔老道心說:可怪了,大半夜的一個人來這開窪野地,還能是幹什麼的呢?他也不好明說,便使上相術門中十三簧的伎倆,沒話找話攀談起來,很快摸透了這個人的底。
此人從兩千里地之外的嘉興來這邊做買賣,想當年也是白手起家,如今買賣越做越大,日子過得不錯,卻一直不知自己姓甚名誰,也不知道老家在哪兒。按過去的說法,他這是一時迷住了心竅,把前事都忘了。後來就在當地成了親,娶的媳婦兒挺賢惠,前幾年給他生了一對孩兒,又白又胖,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怎麼看怎麼招人喜歡,兩口子也高興。怎知到了三四歲,這倆孩子仍不會走路,站起來就倒,坐都坐不穩。請了多少郎中花了多少錢,也沒查出個結果,不久相繼夭折。
這一次做生意路過此地,夜裡一個人在城中喝悶酒,雖說買賣不錯,可自己對前事一無所知,整天過得渾渾噩噩,得了兩個孩兒也沒留住,越想越覺得彆扭,就想出來走走。稀里糊塗溜達到了小西關,讓荒窪野地中的冷風一吹,酒勁兒也過去了,正在此時遇上了崔老道。
崔老道大失所望,此人是個外來的,喝多了到處亂走,怎會知道《金刀李四海》的書底?再待著也沒用了,於是敷衍了幾句,藉故要走。
那個做買賣的商販卻問:“道長該不是殺人越貨的強盜?”
崔老道一愣,問對方:“閣下何出此言?”
那位一指崔老道懷中的包袱:“安分守己之人豈會在深夜攜刀出門?”
崔老道恍然大悟,他從城隍廟中取出的鬼頭刀,雖然用包袱裹住了,那也看得出是刀,大半夜的抱著刀出城溜達,豈是良民所為,怪不得此人誤會,忙說:“您別多想,貧道我這是前朝劊子手的鬼頭刀,也叫法刀,劫財行兇的歹人可不會用鬼頭刀,如若不信,你且來瞧!”說罷打開包袱,“倉啷啷”一聲響,鬼頭刀出了鞘,月下泛起一道寒光。城隍廟這口鬼頭刀歷明清兩朝,在法場之上殺人無數,煞氣可有多重?再看對面這位臉色突變,“撲通”一下栽倒在地。崔老道也吃了一驚,低頭一瞧哪裡有什麼商人,倒在地上這位分明是一個紙人!
崔老道一輩子捉妖拿鬼、遣將召神,可從沒見過如此詭異的情形,鬼頭刀一出鞘,剛才還在說話的一個大活人,一下變成了出殯扎的紙人。崔老道雖不至於肝膽俱裂,那也嚇得不輕,待了半晌才穩住心神。
此事雖然匪夷所思,但崔老道吃的是這碗飯,其中的因果他也猜得出幾分。他眼珠子轉了幾轉,當即點上一把火,將紙人焚為灰燼,又回到城隍廟,將殺人的鬼頭刀放歸原位。此時已是後半夜了,崔老道一想,我乾脆也別回家了,在供桌底下一躺,琢磨《金刀李四海》這段書怎麼往下說。至於剛才的怪事,崔老道不能完全參透,只好把前後因果串在一起,想不明白的地方胡編幾句,對他來說不是難事。這段書有頭有尾,終於可以說圓了。
崔老道一覺睡到了雞鳴天亮,爬起身來給城隍老爺磕了幾個響頭,吃過早點又來到南門口。當時圍攏上來很多人:“崔道爺,您了真坑人,前天甩完扣子拍屁股走了,轉天可倒是來啊!我們這沒著沒落的,溜溜兒等了一天,您可倒好,愣把我們給晾了!今天要不把這段書說完了,我們可不能放您走!跑到天邊我們都跟著您!”
崔老道滿臉堆笑,先賠一個禮,又裝神弄鬼地說:“各位,非是貧道我成心拴死扣兒,皆因書底未見分曉,非得等貧道親自出馬,才了卻了這段因果。三老四少少安毋躁,且聽貧道書接前文……”
3
上文書正說到,天津城外小西關法場出紅差,待決之人中有一位龐元慶龐三爺,是開綢緞莊的大財主,平生交朋好友,仗義疏財,無奈何惹上了王爺,屈打成招問成死罪,今日在法場之上開刀問斬。正應了那句話,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斗,再怎麼有錢也是老百姓,皇親國戚高高在上,手握生殺大權,你縱有撞破天的屈,也只得到了閻王殿上再去鳴冤。行刑的劊子手名叫李四海,刑房的頭一把金刀,他和這位龐三爺乃是莫逆之交,一個頭磕在地上拜了把子的異姓兄弟,兩人好得不能再好了。不過王法當前身不由己,今日不得不手足相殘。李四海雙目垂淚,暗中告訴龐三爺,他稍後會在他背之上猛擊一掌,連叫三次“龐元慶”,讓龐三爺切記答應一聲。
龐三爺不知他兄弟這話是什麼意思,眼看要掉腦袋了,哪還有心思多問,閉上眼只等一死。耳聽得監斬官一聲令下,李四海懷抱鬼頭大刀繞至龐三爺身後,拔下招子扔到一旁,伸出右手在龐三爺後背猛擊一掌,高呼三聲:“龐元慶!龐元慶!龐元慶!”龐三爺恍恍惚惚“啊”了一聲,與此同時,李四海手起刀落,但聽“撲哧”一聲,紅光迸現,龐三爺屍身倒地。
再看李四海,甩去刀身之上的鮮血,一聲不吭轉頭便走,來到衙門拜見上官,雙手把鬼頭刀往上一托,跟大老爺請命封刀。當官的也明白,今天這趟紅差難為他了,額外賞了李四海十兩銀子,恩准封刀。李四海從衙門出來,把鬼頭刀送到城隍廟,連家也沒回,直接出了天津城去找龐三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