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頁
自從姜元儀偷情失敗後,裴二連姜元儀養孩子的權利都剝奪了。自姜元儀滿了四十不生子後,平日裴二就算回京,夫妻兩人也絕少見面,都是各過各的。裴二對姜元儀怎麼折騰兒媳婦不怎麼管,但惟獨不許她對媳婦和子孫身體造成任何傷害,他跟人是結親不是結仇。
姜元儀的話讓眾人臉色發白,誰都不敢接口,裴大娘臉色鐵青,柳氏連哭都不敢哭了,裴家的往事她也是知道的。
這時姜元儀的長子入內,看到這麼多人圍著母親,阿娘臉色蒼白,不由對大姑和娘子不滿了起來,“阿娘,你身體如何?”他關切的問。
姜元儀看到兒子臉上露出了笑容:“我沒事,就是頭有點疼。”
裴大郎呵斥自己妻子道:“你到底怎麼伺候阿娘的?為什麼惹阿娘生氣!”
柳氏低頭不敢回話。
姜元儀不耐煩的揮手:“你以後不要來伺候我了,省得你有什麼不舒服就賴我身上,我可消受不起你這樣的兒媳婦。”
裴大郎立刻道:“阿娘你別生氣,我立刻趕她走。”
柳氏一回到房裡她就撲到了床上放聲大哭,辱母心疼的安慰柳氏,“娘子別哭,我們回去找夫人做主。”辱母口中的夫人是柳氏的生母劉氏,劉氏是個能幹強悍的女人,柳廷在邊境多年,柳家被劉氏打理的井井有條。
柳氏搖了搖頭,“阿娘已經夠煩心了,我不能給她添亂。”
辱母無奈的看著自家從小看到大的小娘子,她怎麼就不學學夫人半分強幹呢?
這時裴大郎走了進來,柳氏扭過身體不去看夫君,裴大郎嘆了一口氣,摟著妻子道:“阿娘生氣你就多勸她幾句,我罵你不也是幫你嗎?”裴大郎對母親也有些不滿,他記得阿娘小時候不是這樣的,阿娘總是說人成親後小家最重要,是故阿娘最討厭的就是阿耶那些弟妹,連祖翁她都不伺候,還一直要讓阿耶分家,怎麼輪到他了,阿娘就把一切都握在手裡?要不是阿耶訓斥了她,連娘子的嫁妝她都要扣住。
本來阿耶答應把一個莊子的出息作為自己平日的開銷,結果阿娘居然說自己還沒分家,不需要有私產,要錢從她手裡拿就好了,裴大郎看上的不是那點錢,裴家也不缺錢。他是男人,連阿耶都不管自己了,放手讓自己行事了,阿娘卻還當自己小孩子一樣,他平時想買什麼東西、今天做了什麼,回來都要跟阿娘稟告,他都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聽阿舅說過,阿娘在娘家的時候就有自己私產了,何不許自己處理一個莊子?
柳氏聞言淚水流的更凶了,“我真沒有想過要氣阿娘。”
“我知道。”裴大郎給娘子擦淚,“阿娘性子急,她說你什麼你都別違了她意思,要是不舒服就回來跟我說。別哭了,再哭孩子生出來就成小淚包了。”
柳氏立刻收了眼淚,白了丈夫一眼,裴大郎嘿嘿一笑,“等你生完了孩子,養好了身體,就陪我出去外放吧。”
柳氏又驚又喜,“阿娘給你找到官職了?”
裴大郎說:“阿耶說我想當官可以,但一定要通過明經科才行,等明經科明年開科,我一定能考上的。”裴大郎信心滿滿的說。
裴二對幾個孩子是沒話說的,給女兒找的人家都是子嗣旺盛人家的長子,兒子娶的女兒基本都是備受寵愛的獨女或是幼女,柳氏就是柳廷的幼女,備受柳廷夫妻寵愛,柳廷的夫人對女婿疼愛非常,裴大郎平時跟柳家幾個大小舅子相處極好,尤其是岳母在通門路讓他外放後他心裡更開心了。他早想外放當官了,男兒志在四方,偏偏阿娘老說自己是長子,父母在不遠行之類的話,讓裴大郎很鬱悶。這些話阿娘以前說過都是愚孝的話,她怎麼現在就認為對了呢?
“那孩子怎麼辦?”柳氏有些擔憂的問。
“留在京城,阿耶找了這麼多先生、女夫子,你還怕養不好孩子?”裴大郎說。
裴二深感家中底蘊淺薄,也不放心姜元儀和他幾個弟妹教育孩子,特地花重金供養了一批先生和女夫子教導家中孩子,裴家下輩的孩子不說聰慧伶俐,走出去也各個知書達理,裴二對孩子的婚配又以人品為主、權勢為輔,他很清楚裴家想要成為世家不是他這一代可以完成的,所以他只需要把家族底子打好就夠了,因此家中孩子大部分婚後日子過的都不錯。
柳氏想到家裡獨特的教育方式也放心,她對家翁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也幸好有家翁在,她的日子才不算難過,“你好好看書,到時候無論你去哪裡我都陪著你。”她情願外放過苦日子,也不要對著姜元儀。要不是為了夫君,她根本不想伺候這個大家,說肚子疼也的確是她故意的,不然等著自己流產嗎?她又不是傻子。
裴大郎摟著妻子說了許久他對未來的暢想,柳氏仰慕的望著夫君,裴大郎接到妻子崇拜的目光心裡沾沾自喜,果然阿娘說得對,妻子才是會陪你一輩子的人,阿耶不帶阿娘上任,他可以帶妻子上任。內容差不多的對話同時也發生在裴二郎的房中,姜元儀在孩子年幼時給他們輸入的人應該以小家為主的概念深入她幾個孩子心中。
兩年後裴大郎考上了明經科,在父親的支持下攜妻外放,裴二在自己掌握實權期間將兒子們都外放了,他深知自己清算世家多年,朝堂上結仇不少,也應該見好就收,在他六十大壽後以自己年老體弱為由要求回京,趙恆很慡快的調他回京。裴二領了一個虛職,平日在家教養孫輩,朝中大事一概不管,再養上幾個如花似玉的美姬賞玩歌舞,日子過的逍遙自在。
裴二回京後,裴大娘痛快的把掌家大權給了二哥,自己跟著兒子回家養老,裴二讓自己三子娶了大妹的幼女,裴家的管家大權一直沒有落入姜元儀手中,裴二待長子長媳有了孫子後,就讓長子長媳回京管家理事。
☆、第137章 最後的後續
秦仁帝趙璷(lú)和梁文帝林廉是一對後世公認的難兄難弟,這舅甥刷新了很多歷史記錄,將第三名牢牢甩在了身後,無可匹敵。
比如說他們分別占據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太子記錄的第一和第二位,趙璷當了五十五年太子,林廉當了四十八年太子,有區別的是林廉是等他爹梁高祖林頗和他娘梁景帝趙璟駕崩後登基的,而趙璷是戰戰兢兢的當了五十五年太子後,他親娘昭元皇后姜微實在看不下去了,勸他爹退位當太上皇,他才登基,避免了一輩子當太子的悲劇。
比如說這兩人都是沒等自己駕崩就把皇位讓給了兒子。
比如說他們的父親一生只有母親一人,無妾論的堅決擁護者、他們都是父母的獨子,他們自身也是堅定的無妾論擁護者,同樣只有妻子一人,後宮唯後無妃,兩人的妻子也是史上出名的能生皇后,同兩人生了八個嫡子女,趙璷有四子四女、林廉有五子三女,但他們的繼位者卻都是史上出名的種馬……
再比如說他們都有一個非常厲害的親爹——秦太宗趙恆、梁高祖林頗,同他們又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兒子——秦高宗趙雍、梁太宗林晟,後世無論是拼爹還是拼兒子,這兩人最佳的典範。這兩人同時號稱史上最幸福太子/皇帝,有爹娘的時候被爹娘照顧,沒爹娘的時有牛兒子孝順,一輩子無憂無慮。
當然林廉還有幾項連趙璷都比不過的牛叉之處,林廉估計是史上血統最尊貴的皇帝了,他爹是皇帝、他娘是皇帝、他外公還是皇帝。他母親景帝趙璟原為秦萬年長公主,後隨駙馬林頗征戰西域,夫妻兩人攜手開創了梁朝一片基業,兩人在世之時就並稱雙聖,駕崩又在同一日,林廉登基為帝後亦給其母上諡,奉其為女帝。
他祖母秦太尉林熙是西域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計入將相傳的女官,死後追封為太尉,附葬皇陵、配享太廟,諡號武烈,林熙也是唯一能附葬入秦太宗皇陵的臣子。他外祖父和外祖母也是歷史上唯一沒有真正建造皇陵的帝後,他們建造了一座允許普通百姓入內的皇家園林——怡園作為自己的皇陵。
怡園在太宗趙恆在位期間就開始建造了,此後秦朝歷代皇帝不斷改善,直到秦朝後期國力衰微方才停止,這座園林允許普通百姓免費入內賞玩的,在怡園沒有毀於戰亂之前是長安最出名的名勝古蹟,太宗、昭元皇后和太尉林熙就葬在園內,但是具體三人到底葬在哪裡無人知曉。有野史說這三人是火葬的,但無論是帝後還是林太尉都不是佛教徒,後世史學家否決了這觀點。
怡園毀於秦末戰火,據說當時軍閥曾入園翻遍怡園所有建築,企圖找到帝後和太尉安寢之處挖掘金銀珠寶,但一無所獲,氣急之下一把火燒了怡園,最後怡園只剩下門口兩棵枝繁葉茂的銀杏樹,後人在這兩棵銀杏樹周圍建起了一座寺廟取名太昭寺以紀念三人。
【
姜元儀的話讓眾人臉色發白,誰都不敢接口,裴大娘臉色鐵青,柳氏連哭都不敢哭了,裴家的往事她也是知道的。
這時姜元儀的長子入內,看到這麼多人圍著母親,阿娘臉色蒼白,不由對大姑和娘子不滿了起來,“阿娘,你身體如何?”他關切的問。
姜元儀看到兒子臉上露出了笑容:“我沒事,就是頭有點疼。”
裴大郎呵斥自己妻子道:“你到底怎麼伺候阿娘的?為什麼惹阿娘生氣!”
柳氏低頭不敢回話。
姜元儀不耐煩的揮手:“你以後不要來伺候我了,省得你有什麼不舒服就賴我身上,我可消受不起你這樣的兒媳婦。”
裴大郎立刻道:“阿娘你別生氣,我立刻趕她走。”
柳氏一回到房裡她就撲到了床上放聲大哭,辱母心疼的安慰柳氏,“娘子別哭,我們回去找夫人做主。”辱母口中的夫人是柳氏的生母劉氏,劉氏是個能幹強悍的女人,柳廷在邊境多年,柳家被劉氏打理的井井有條。
柳氏搖了搖頭,“阿娘已經夠煩心了,我不能給她添亂。”
辱母無奈的看著自家從小看到大的小娘子,她怎麼就不學學夫人半分強幹呢?
這時裴大郎走了進來,柳氏扭過身體不去看夫君,裴大郎嘆了一口氣,摟著妻子道:“阿娘生氣你就多勸她幾句,我罵你不也是幫你嗎?”裴大郎對母親也有些不滿,他記得阿娘小時候不是這樣的,阿娘總是說人成親後小家最重要,是故阿娘最討厭的就是阿耶那些弟妹,連祖翁她都不伺候,還一直要讓阿耶分家,怎麼輪到他了,阿娘就把一切都握在手裡?要不是阿耶訓斥了她,連娘子的嫁妝她都要扣住。
本來阿耶答應把一個莊子的出息作為自己平日的開銷,結果阿娘居然說自己還沒分家,不需要有私產,要錢從她手裡拿就好了,裴大郎看上的不是那點錢,裴家也不缺錢。他是男人,連阿耶都不管自己了,放手讓自己行事了,阿娘卻還當自己小孩子一樣,他平時想買什麼東西、今天做了什麼,回來都要跟阿娘稟告,他都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聽阿舅說過,阿娘在娘家的時候就有自己私產了,何不許自己處理一個莊子?
柳氏聞言淚水流的更凶了,“我真沒有想過要氣阿娘。”
“我知道。”裴大郎給娘子擦淚,“阿娘性子急,她說你什麼你都別違了她意思,要是不舒服就回來跟我說。別哭了,再哭孩子生出來就成小淚包了。”
柳氏立刻收了眼淚,白了丈夫一眼,裴大郎嘿嘿一笑,“等你生完了孩子,養好了身體,就陪我出去外放吧。”
柳氏又驚又喜,“阿娘給你找到官職了?”
裴大郎說:“阿耶說我想當官可以,但一定要通過明經科才行,等明經科明年開科,我一定能考上的。”裴大郎信心滿滿的說。
裴二對幾個孩子是沒話說的,給女兒找的人家都是子嗣旺盛人家的長子,兒子娶的女兒基本都是備受寵愛的獨女或是幼女,柳氏就是柳廷的幼女,備受柳廷夫妻寵愛,柳廷的夫人對女婿疼愛非常,裴大郎平時跟柳家幾個大小舅子相處極好,尤其是岳母在通門路讓他外放後他心裡更開心了。他早想外放當官了,男兒志在四方,偏偏阿娘老說自己是長子,父母在不遠行之類的話,讓裴大郎很鬱悶。這些話阿娘以前說過都是愚孝的話,她怎麼現在就認為對了呢?
“那孩子怎麼辦?”柳氏有些擔憂的問。
“留在京城,阿耶找了這麼多先生、女夫子,你還怕養不好孩子?”裴大郎說。
裴二深感家中底蘊淺薄,也不放心姜元儀和他幾個弟妹教育孩子,特地花重金供養了一批先生和女夫子教導家中孩子,裴家下輩的孩子不說聰慧伶俐,走出去也各個知書達理,裴二對孩子的婚配又以人品為主、權勢為輔,他很清楚裴家想要成為世家不是他這一代可以完成的,所以他只需要把家族底子打好就夠了,因此家中孩子大部分婚後日子過的都不錯。
柳氏想到家裡獨特的教育方式也放心,她對家翁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也幸好有家翁在,她的日子才不算難過,“你好好看書,到時候無論你去哪裡我都陪著你。”她情願外放過苦日子,也不要對著姜元儀。要不是為了夫君,她根本不想伺候這個大家,說肚子疼也的確是她故意的,不然等著自己流產嗎?她又不是傻子。
裴大郎摟著妻子說了許久他對未來的暢想,柳氏仰慕的望著夫君,裴大郎接到妻子崇拜的目光心裡沾沾自喜,果然阿娘說得對,妻子才是會陪你一輩子的人,阿耶不帶阿娘上任,他可以帶妻子上任。內容差不多的對話同時也發生在裴二郎的房中,姜元儀在孩子年幼時給他們輸入的人應該以小家為主的概念深入她幾個孩子心中。
兩年後裴大郎考上了明經科,在父親的支持下攜妻外放,裴二在自己掌握實權期間將兒子們都外放了,他深知自己清算世家多年,朝堂上結仇不少,也應該見好就收,在他六十大壽後以自己年老體弱為由要求回京,趙恆很慡快的調他回京。裴二領了一個虛職,平日在家教養孫輩,朝中大事一概不管,再養上幾個如花似玉的美姬賞玩歌舞,日子過的逍遙自在。
裴二回京後,裴大娘痛快的把掌家大權給了二哥,自己跟著兒子回家養老,裴二讓自己三子娶了大妹的幼女,裴家的管家大權一直沒有落入姜元儀手中,裴二待長子長媳有了孫子後,就讓長子長媳回京管家理事。
☆、第137章 最後的後續
秦仁帝趙璷(lú)和梁文帝林廉是一對後世公認的難兄難弟,這舅甥刷新了很多歷史記錄,將第三名牢牢甩在了身後,無可匹敵。
比如說他們分別占據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太子記錄的第一和第二位,趙璷當了五十五年太子,林廉當了四十八年太子,有區別的是林廉是等他爹梁高祖林頗和他娘梁景帝趙璟駕崩後登基的,而趙璷是戰戰兢兢的當了五十五年太子後,他親娘昭元皇后姜微實在看不下去了,勸他爹退位當太上皇,他才登基,避免了一輩子當太子的悲劇。
比如說這兩人都是沒等自己駕崩就把皇位讓給了兒子。
比如說他們的父親一生只有母親一人,無妾論的堅決擁護者、他們都是父母的獨子,他們自身也是堅定的無妾論擁護者,同樣只有妻子一人,後宮唯後無妃,兩人的妻子也是史上出名的能生皇后,同兩人生了八個嫡子女,趙璷有四子四女、林廉有五子三女,但他們的繼位者卻都是史上出名的種馬……
再比如說他們都有一個非常厲害的親爹——秦太宗趙恆、梁高祖林頗,同他們又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兒子——秦高宗趙雍、梁太宗林晟,後世無論是拼爹還是拼兒子,這兩人最佳的典範。這兩人同時號稱史上最幸福太子/皇帝,有爹娘的時候被爹娘照顧,沒爹娘的時有牛兒子孝順,一輩子無憂無慮。
當然林廉還有幾項連趙璷都比不過的牛叉之處,林廉估計是史上血統最尊貴的皇帝了,他爹是皇帝、他娘是皇帝、他外公還是皇帝。他母親景帝趙璟原為秦萬年長公主,後隨駙馬林頗征戰西域,夫妻兩人攜手開創了梁朝一片基業,兩人在世之時就並稱雙聖,駕崩又在同一日,林廉登基為帝後亦給其母上諡,奉其為女帝。
他祖母秦太尉林熙是西域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計入將相傳的女官,死後追封為太尉,附葬皇陵、配享太廟,諡號武烈,林熙也是唯一能附葬入秦太宗皇陵的臣子。他外祖父和外祖母也是歷史上唯一沒有真正建造皇陵的帝後,他們建造了一座允許普通百姓入內的皇家園林——怡園作為自己的皇陵。
怡園在太宗趙恆在位期間就開始建造了,此後秦朝歷代皇帝不斷改善,直到秦朝後期國力衰微方才停止,這座園林允許普通百姓免費入內賞玩的,在怡園沒有毀於戰亂之前是長安最出名的名勝古蹟,太宗、昭元皇后和太尉林熙就葬在園內,但是具體三人到底葬在哪裡無人知曉。有野史說這三人是火葬的,但無論是帝後還是林太尉都不是佛教徒,後世史學家否決了這觀點。
怡園毀於秦末戰火,據說當時軍閥曾入園翻遍怡園所有建築,企圖找到帝後和太尉安寢之處挖掘金銀珠寶,但一無所獲,氣急之下一把火燒了怡園,最後怡園只剩下門口兩棵枝繁葉茂的銀杏樹,後人在這兩棵銀杏樹周圍建起了一座寺廟取名太昭寺以紀念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