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頁
皇太弟就更不用提了, 那位骨子裡就浸著對內閣的仇恨,邵文熙堂堂禮部掌舵,差點被人活埋在御花園,這裡面是誰的手筆,他們這些老傢伙哪一個不清楚。
顧椿面目滄桑,深夜中裹於錦被下老淚縱橫,悔恨自己當初不該聽信瞿賊之騙接下了這千斤巨擔,如今,江南千秋基業眼看就要一朝斷送,他卻無計可施。趙明誠的刀早在沈炳文離朝之時就已經磨好了,這些年就在等一個由頭動手,而這個把柄卻是他顧相褚親手遞出去的。
定康王的離去顯得那麼倉惶而又僥倖,東寧王府的內眷都被扣留京中為質,七十高齡的太王妃手腳利落的勒死了定康王的嫡庶母,一人守著四個失怙的玄孫女等候西宮發落。
孟氏恨不得把這老不死的扒皮抽筋,可偏偏還得留下其一條老命來堵住悠悠眾口。太王妃殺人的藉口是惡女不祥,剋死了老東寧王父子三代,故而清理門戶,雖說此舉觸犯了刑法,可太王妃是婆母長輩,她因情理緣故弄死兩個沒有品級的孫媳婦,西宮除了下旨申飭還真不能拿她怎麼樣。
再者,東寧王府接二連三的殘局已經引發了民間的議論,此次禍事一出,許多人都順手把帽子往孟氏頭上扣,就連文昌郡公都懷疑是不是其長姐氣糊塗了,故意泄憤。
這種情況下如若皇帝發落了東寧太王妃,不僅不會讓人覺得這是秉公執法,反而會坐實西宮殺人滅口的行徑,讓定康公在士林中的形象更加楚楚可憐。
眼看京中的輿論即將失控,太師府仍無動靜,政和帝心急如焚。他曉得自己算計亞父有錯在先,可他未料到亞父會如此懲戒他。從上次朝會算起,亞父已七日未曾進宮,休寢皆在都察院,刑部兩位侍郎進出頻繁,翰林院已承受不住亞父給予的壓力,開始纂修《會典》。
新法改革非一日之功,政和帝曾在太師的引領下窺見一角,其中的瑰珀宏偉至今仍不敢忘。
那是將整個大朔版圖納入其中,福澤蒼生,功蓋社稷的不世偉業,同時也肯定是一場極其兇險的攻堅戰,亞父本該等他親政,靖平江南世家之患後再開啟這項計劃,如今突然提前,也就意味著至少十年內,亞父不會把權柄授予他手。
政和帝一邊安慰自己,十年之後他尚不過弱冠之年,才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屆時從亞父手裡接過一個乾乾淨淨、欣欣向榮的王朝豈非美事,但與此同時,那些被壓制在角落裡的陰暗想法開始蠢蠢欲動,亞父如果成就大業,會指定他成為繼承人嗎,還是說亞父心裡最囑意的仍是親生兒子,要不然,為什麼鳳舉可以在前朝走動,肆無忌憚的招攬人心,而他卻只能困守重輝殿,費盡心機,小心翼翼地往外試探。
少帝遭遇的不公正待遇讓心底的陰私無法抑制的滋生,隨著太師府的子嗣一個個降世,少帝心裡便愈發惶恐,他時常懷疑幼時亞父給予的溫情都是錯覺,因為,相較於鳳舉、長鳴、鶴啟兄弟幾人,他與亞父之間的關係顯得那樣薄弱。
甚至,他還不如皇后,可以依仗舅甥關係正大光明地拿亞父的名諱嚇唬元恪,可悲如他,即使只是那聲“亞父”,都還要與元恪共享,何談將來的廟堂之分。
跨年之前,太師終於從都察院出關,面對京中的流言蜚語,太師直接擬旨,將東寧王府的四位姑娘全部抬為郡主,收入宮中教養。
一時間,隱射皇室陰謀的醜聞戛然而止,市井轉變口風,開始羨慕起這幾位飛上枝頭變鳳凰的郡主娘娘來。孰不知,藩王之女進爵入宮,將來必是勞軍和親之用,而就如今東寧王府的立場,這四位郡主最後不是流落到北疆外蒙,就是撫恤西境番邦。
東寧太王妃寧死不屈,卻因為自己的剛烈葬送了玄孫女的前途,憤懣難消,在府中咯血不止,孟氏遣來太醫院頂尖的聖手坐鎮,不惜一切代價,非要吊住太王妃的命。
東寧王府如今里里外外皆由國舅府的親信把守,孟希來也不想為難德高望重的老太妃,但誰叫定康王那個膽小如鼠的廢物不咬鉤,親娘死了都沒能讓其滋生出半點鬥志,反而日日在燕塢瘋癲作樂,難為江南六道還要死撐著這個扶不起的阿斗。
政和六年元宵,宮中饗宴,太師主持獻禮,主動放下身段與少帝言和,政和帝喜不自勝,正舉起酒杯準備祝禱辭時,小黃門從殿外連滾帶爬的衝進來稟報,東寧王府縱火自焚,老太妃帶著十幾房女眷喪身火海,屍骨無存。
啪呲,金杯玉盞盡碎大殿,文武百官無不瞠目結舌,西宮娘娘這是非要逼著定康王造反嗎?
趙太師真想掰開孟家這姐弟倆的腦殼看看,裡面裝的都是些什麼東西,他們到底知不知道有一句話叫“謀定而後動”,就算要對付定康王,又何必對老太妃下手,如今偷雞不成蝕把米,反倒把定康王送於不敗之地。
老太妃之死不僅把西宮惡毒之名傳遍天下,還使得少帝因為政和積累出來的人望敗壞殆盡。以前,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將太師的功勞套給聖上,百姓只知明君不見賢臣,但現在,寒門成勢,市井鄉野對於朝中的實情也不再是一無所知。
太師這些年廣施仁政,治河減賦,懲治貪官,任勞任怨的幹了這許久,百姓們一時不知,豈會一世不知,就算有心人在民間故意散播中傷太師的謠言,可那愈演愈烈的□□之爭也讓天下佃戶看清了是誰在給他們謀生路,求福祉。
士族沒想到事態會往這個方向發展,趙太師執政多年,威懾不是一星半點,想想過去這些年死在他手裡的世家,那真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他們敢壯著膽子試探這麼一回,也就是仗著法不責眾,太師總不能把他們都揪出來挨個削,但現在,太師有了民心加成,再等著他將新法大成,屆時他們這些人還能有活路嗎?
為了阻擾新法面世,士族不遺餘力的攻訐少帝失德,他們是想讓太師顧此失彼,雙方各退一步。但兩江卻在這場暴風雨的前哨中窺見了他們的生機,士族躲在背後煽動江南四大書院發出檄文,質疑外戚專權,殘害忠良,少帝無能,社稷蒙塵,盛家二世昏聵之主,有何顏面竊據江山!神宗得位不正,少帝殺父取位,毒父病子,不過天道好輪迴!
第304章 初見爭端
何謂自尋死路,不外乎如江南四大書院那般, 被自家人慫恿做了出頭鳥。
這些年輕的士子滿心以為江南氣勢如故, 風骨仍舊, 但殘酷的事實卻是, 遠在中樞的顧首輔因他們的莽撞之舉獲罪宮闈,驚嚇之下重病垂危。就連科舉舞弊案中唯一願意為他們洗刷冤屈的總督府也在這道檄文流出兩江之際就撇棄了這群意氣用事,不知死活的酸腐文生。
趙懷珏當機立斷,重軍包圍四大書院,將涉事的所有士子下獄羈押,不惜嚴刑拷打,也要揪出背後那陰謀鬼祟之人。
江南六道動手之前就預料到朝廷不會善罷甘休, 四大書院裡面囊括了不少自家子侄, 他們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寧願破釜沉舟也不會讓湖湘那幫雜碎抓到首輔黨的把柄。
但其餘二百六十餘道大小士族卻不願被江南借勢,他們與趙太師博弈,求的無非是一世安穩富貴,門閥根基不滅, 兩江那些人卻不然, 他們慣以爭權奪利為喜好,即使黨爭連番失利,仍死守著內閣三張席位,這首輔從申士燮傳到顧椿,不過是兩江左手換右手,戲耍天下仕子的把戲而已。
顧椿面目滄桑,深夜中裹於錦被下老淚縱橫,悔恨自己當初不該聽信瞿賊之騙接下了這千斤巨擔,如今,江南千秋基業眼看就要一朝斷送,他卻無計可施。趙明誠的刀早在沈炳文離朝之時就已經磨好了,這些年就在等一個由頭動手,而這個把柄卻是他顧相褚親手遞出去的。
定康王的離去顯得那麼倉惶而又僥倖,東寧王府的內眷都被扣留京中為質,七十高齡的太王妃手腳利落的勒死了定康王的嫡庶母,一人守著四個失怙的玄孫女等候西宮發落。
孟氏恨不得把這老不死的扒皮抽筋,可偏偏還得留下其一條老命來堵住悠悠眾口。太王妃殺人的藉口是惡女不祥,剋死了老東寧王父子三代,故而清理門戶,雖說此舉觸犯了刑法,可太王妃是婆母長輩,她因情理緣故弄死兩個沒有品級的孫媳婦,西宮除了下旨申飭還真不能拿她怎麼樣。
再者,東寧王府接二連三的殘局已經引發了民間的議論,此次禍事一出,許多人都順手把帽子往孟氏頭上扣,就連文昌郡公都懷疑是不是其長姐氣糊塗了,故意泄憤。
這種情況下如若皇帝發落了東寧太王妃,不僅不會讓人覺得這是秉公執法,反而會坐實西宮殺人滅口的行徑,讓定康公在士林中的形象更加楚楚可憐。
眼看京中的輿論即將失控,太師府仍無動靜,政和帝心急如焚。他曉得自己算計亞父有錯在先,可他未料到亞父會如此懲戒他。從上次朝會算起,亞父已七日未曾進宮,休寢皆在都察院,刑部兩位侍郎進出頻繁,翰林院已承受不住亞父給予的壓力,開始纂修《會典》。
新法改革非一日之功,政和帝曾在太師的引領下窺見一角,其中的瑰珀宏偉至今仍不敢忘。
那是將整個大朔版圖納入其中,福澤蒼生,功蓋社稷的不世偉業,同時也肯定是一場極其兇險的攻堅戰,亞父本該等他親政,靖平江南世家之患後再開啟這項計劃,如今突然提前,也就意味著至少十年內,亞父不會把權柄授予他手。
政和帝一邊安慰自己,十年之後他尚不過弱冠之年,才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屆時從亞父手裡接過一個乾乾淨淨、欣欣向榮的王朝豈非美事,但與此同時,那些被壓制在角落裡的陰暗想法開始蠢蠢欲動,亞父如果成就大業,會指定他成為繼承人嗎,還是說亞父心裡最囑意的仍是親生兒子,要不然,為什麼鳳舉可以在前朝走動,肆無忌憚的招攬人心,而他卻只能困守重輝殿,費盡心機,小心翼翼地往外試探。
少帝遭遇的不公正待遇讓心底的陰私無法抑制的滋生,隨著太師府的子嗣一個個降世,少帝心裡便愈發惶恐,他時常懷疑幼時亞父給予的溫情都是錯覺,因為,相較於鳳舉、長鳴、鶴啟兄弟幾人,他與亞父之間的關係顯得那樣薄弱。
甚至,他還不如皇后,可以依仗舅甥關係正大光明地拿亞父的名諱嚇唬元恪,可悲如他,即使只是那聲“亞父”,都還要與元恪共享,何談將來的廟堂之分。
跨年之前,太師終於從都察院出關,面對京中的流言蜚語,太師直接擬旨,將東寧王府的四位姑娘全部抬為郡主,收入宮中教養。
一時間,隱射皇室陰謀的醜聞戛然而止,市井轉變口風,開始羨慕起這幾位飛上枝頭變鳳凰的郡主娘娘來。孰不知,藩王之女進爵入宮,將來必是勞軍和親之用,而就如今東寧王府的立場,這四位郡主最後不是流落到北疆外蒙,就是撫恤西境番邦。
東寧太王妃寧死不屈,卻因為自己的剛烈葬送了玄孫女的前途,憤懣難消,在府中咯血不止,孟氏遣來太醫院頂尖的聖手坐鎮,不惜一切代價,非要吊住太王妃的命。
東寧王府如今里里外外皆由國舅府的親信把守,孟希來也不想為難德高望重的老太妃,但誰叫定康王那個膽小如鼠的廢物不咬鉤,親娘死了都沒能讓其滋生出半點鬥志,反而日日在燕塢瘋癲作樂,難為江南六道還要死撐著這個扶不起的阿斗。
政和六年元宵,宮中饗宴,太師主持獻禮,主動放下身段與少帝言和,政和帝喜不自勝,正舉起酒杯準備祝禱辭時,小黃門從殿外連滾帶爬的衝進來稟報,東寧王府縱火自焚,老太妃帶著十幾房女眷喪身火海,屍骨無存。
啪呲,金杯玉盞盡碎大殿,文武百官無不瞠目結舌,西宮娘娘這是非要逼著定康王造反嗎?
趙太師真想掰開孟家這姐弟倆的腦殼看看,裡面裝的都是些什麼東西,他們到底知不知道有一句話叫“謀定而後動”,就算要對付定康王,又何必對老太妃下手,如今偷雞不成蝕把米,反倒把定康王送於不敗之地。
老太妃之死不僅把西宮惡毒之名傳遍天下,還使得少帝因為政和積累出來的人望敗壞殆盡。以前,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將太師的功勞套給聖上,百姓只知明君不見賢臣,但現在,寒門成勢,市井鄉野對於朝中的實情也不再是一無所知。
太師這些年廣施仁政,治河減賦,懲治貪官,任勞任怨的幹了這許久,百姓們一時不知,豈會一世不知,就算有心人在民間故意散播中傷太師的謠言,可那愈演愈烈的□□之爭也讓天下佃戶看清了是誰在給他們謀生路,求福祉。
士族沒想到事態會往這個方向發展,趙太師執政多年,威懾不是一星半點,想想過去這些年死在他手裡的世家,那真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他們敢壯著膽子試探這麼一回,也就是仗著法不責眾,太師總不能把他們都揪出來挨個削,但現在,太師有了民心加成,再等著他將新法大成,屆時他們這些人還能有活路嗎?
為了阻擾新法面世,士族不遺餘力的攻訐少帝失德,他們是想讓太師顧此失彼,雙方各退一步。但兩江卻在這場暴風雨的前哨中窺見了他們的生機,士族躲在背後煽動江南四大書院發出檄文,質疑外戚專權,殘害忠良,少帝無能,社稷蒙塵,盛家二世昏聵之主,有何顏面竊據江山!神宗得位不正,少帝殺父取位,毒父病子,不過天道好輪迴!
第304章 初見爭端
何謂自尋死路,不外乎如江南四大書院那般, 被自家人慫恿做了出頭鳥。
這些年輕的士子滿心以為江南氣勢如故, 風骨仍舊, 但殘酷的事實卻是, 遠在中樞的顧首輔因他們的莽撞之舉獲罪宮闈,驚嚇之下重病垂危。就連科舉舞弊案中唯一願意為他們洗刷冤屈的總督府也在這道檄文流出兩江之際就撇棄了這群意氣用事,不知死活的酸腐文生。
趙懷珏當機立斷,重軍包圍四大書院,將涉事的所有士子下獄羈押,不惜嚴刑拷打,也要揪出背後那陰謀鬼祟之人。
江南六道動手之前就預料到朝廷不會善罷甘休, 四大書院裡面囊括了不少自家子侄, 他們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寧願破釜沉舟也不會讓湖湘那幫雜碎抓到首輔黨的把柄。
但其餘二百六十餘道大小士族卻不願被江南借勢,他們與趙太師博弈,求的無非是一世安穩富貴,門閥根基不滅, 兩江那些人卻不然, 他們慣以爭權奪利為喜好,即使黨爭連番失利,仍死守著內閣三張席位,這首輔從申士燮傳到顧椿,不過是兩江左手換右手,戲耍天下仕子的把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