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頁
大行皇帝的屍身在寶華殿停留數日,郡臣沸議,無奈文昌伯入宮規勸其姐讓步,卻被孟皇后執杖打出內廷。
中宮固執己見,趙秉安卻不能放任她胡來。那夜之事,本就不是元澈的過錯,如今孟氏把火撒在孩子身上,委實沒有道理。
小太子被囚在宮中舉目無依,趙秉安忙於朝政之外哪怕抽出所有時間陪他也是不夠的,再說豹房一場大火,泰平帝的遺詔真偽再無從辨別,百官心中存了個疙瘩,只怕天下士族會對元澈即位的合法性產生質疑。
好在宗室絕嗣,僅剩裕王父子現在也是戰戰兢兢,時刻提心弔膽,唯恐因著祖宗的虛名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江南士族倒是蠢蠢欲動,瞿國梁前段日子就與東寧王府過從甚密,尤其熱心世子承爵一事。宗室幾經血災,東寧王府如今只剩下了滿門孤寡,老太妃本想豁出臉面給庶重孫求一個爵位,可就如今的光景,她巴不得沒人記得東寧王府這塊招牌。
東寧王的封邑在無錫,趙秉安不用猜都知道瞿國梁打得是什麼鬼主意,他暫壓不表,就是想等這些人作個大死,然後名正言順乾淨利落的剷平這塊皮癬。
泰平三年龍抬頭,孟皇后終於同意給大行皇帝發喪,同時摘掉了宗室長公主一派所有名位,流放沉都守陵,與其聯姻的各大爵府奪爵量刑,連坐三族。
幼帝慈悲,於後宮求情,反被怒斥,內閣憤懣,試圖將新帝之母逼回後宮,然時任宮中禁衛的蒙喆卻倒向太后一派,致使內閣無功而返。
眼看牧雞司晨之事就要在本朝上演,六部九卿無不飲恨。
孟氏一門殊恩加爵,太后堂親兄弟七人,遍封公侯。雖然文昌伯前番觸怒太后,但仍最受倚重,不僅榮升郡公,還接掌東宮五萬精兵,權傾朝野。
三月,登基大典籌備妥當,盛元澈於太廟授命即位,年幼的君王面容隱于冕簾之後,木然的聽著禧安殿內侍宣旨。
先帝諡號為神宗,取字顯,這是太傅擬的,相較於內閣呈上來不堪入耳的那些,這兩個字還給天家存留了幾分顏面。
新帝開元政和,在大婚親政之前,權柄由其母孟太后代操。內閣行為不檢,不堪為帝王師,太后已於宮中另置殿宇,招攬天下鴻儒。
最後一道懿旨,晉太傅趙秉安為太師,加封輔國公爵位,署理內閣所有事務,同時,師澤聖上胞弟榮親王,教養疏導,待同親子。
第296章 偷人
政和元年秋,朝廷頒布詔令, 新帝加恩科。
天下二百七十道州郡聞風而動, 京畿士子潮湧, 都想來這龍爭虎鬥之地大展身手。
如今太師掌政, 外戚跋扈之勢漸起,幼帝夾在這兩隻老虎中間,指不定哪一日就成了盤中餐,按說這種時候士族該明哲保身才對,但這愈演愈烈的吏部尚書之爭卻讓江南六道再難安寢,這也是歷朝歷代第一次,他們幾乎被人逼得無路可走。
沈炳文罷官, 吳肇漢自裁, 剩下一個瞿國梁昏招迭出, 面對湖湘與隴西的虎視眈眈,首輔黨破釜沉舟也要拿下這屆恩科。
可事情又怎會如他們料想的那般順遂,孟太后緊盯著前朝,但有風吹草動就要行武震懾, 她沒有理政的經驗, 不過前頭擺著一位太師,她與幼帝同學共勉就是了。
趙太師力薦刑部侍郎馬季出任兩廣提學,太后便依葫蘆畫瓢,派出最得力的胞弟去江南坐鎮,她以為這是去鍍層金身,孰知江南那九曲十八彎的內情豈是孟希來可以理清的, 若沒有趙懷珏的幫襯,國舅爺一踏入江南六道就會被人撕成碎片。
自長子登基之後,孟太后愈發剛愎自用,除了太師的勸誡,什麼話都聽不進去。江南文士膽敢輕慢國舅,這對於孟氏來說就是故意落她臉面,闔該好好懲治!
中極殿大學士邵柏博上奏,推薦了一位巡察御史下放江南,孟太后瞧了一眼名字,欣然應允。
趙太師沒成想一打眼的功夫就被妻兄鑽了空子,這江成雲年前剛炮製了吳系冤案,迫害了江南幾多精銳,如今再把這條瘋狗打發到江南去,那孟氏在士林中的名聲怕將臭不可聞。
無奈聖旨都已經過了黃門,再想改那是不成了,趙秉安只能急件五叔,期盼到時候他老人家能兜著點。至於江成雲這等狗仗人勢的小人貨色,敲打一二,讓他不要鬧過界也就罷了,畢竟趙秉安的立場也是偏的,他可沒打算給江南六道留下可乘之機。
重輝殿中,孟太后怒氣咻咻的走了,臨走之前還特意把兩個兒子給撇下,她知道今夜冼馬巷有家宴,就是有意拖著。
幼帝體虛,每逢換季都免不了一場風寒,這段日子又斷斷續續的發著燒,趙秉安待其也比平時更加寬和溫柔。
小皇帝不喜喝藥,他每日都抱著藥罐子行走,哪有半分童年樂趣。
“亞父,朕想看皮影戲,就是鳳舉上次帶進宮的那個……”
色彩斑斕的皮影細竿擺弄起來似有無窮變化,映在宮燈石盒下面立刻就沾上了活物的靈氣,能走能跳,不像他,出門被人抬著,回宮就被太醫摁在床上,書里的春光秋色,都不能親眼去瞧瞧。
趙秉安一愣,隨即面色不善的掃過御前伺候的兩個小太監。
高痣噗通一聲跪倒,伏在廊柱左側瑟瑟發抖,乾清宮伺候的奴才都是太后精心挑選,只有他是真宗皇帝指給聖上的舊仆,當初他是想著聖上與大公子親近有好處,未曾想這主子年幼,竟一點心思都藏不住。
皮影這東西在大公子與榮王殿下手裡只是玩物,無傷大雅,可若是進了乾清宮,怕是不僅會惱了太后,就連內閣那邊也會有所微詞,顧閣老最見不得宦官逢迎,要是讓他老人家知道高痣在內廷舞皮影,那不得揭了他的皮!
“亞父……”
大伴是小皇帝除了太師之外最親近信任的人,他不想大伴挨打。
“唉,先喝藥,聖上要是乖乖喝藥,臣就吩咐光祿寺在太后千秋誕辰上獻幾場好玩的把戲,保准比皮影都好看。”
趙秉安端著羹勺,看著小皇帝猛然亮起來的眼神,心頭的陰霾都散去不少。罷了,高痣左不過又是一個榮寶,除了小心思太多,也沒什麼害處,再說,把他趕出宮,孟氏又能派來什麼得力的人,元澈這孩子怕生念舊,還得是老奴才知心。
“那還要許久哩,阿鯉這就想看,想看……”方才小皇帝躲在錦被後面留意過了,殿中的奴才都被亞父揮退,沒人瞧見他撒嬌拿喬的,他知道亞父心最軟,只要他一直懇求,不管什麼事最後亞父都會滿足他的。
為了讓太師更加心疼,小皇帝奪過自己最不喜的藥碗,呼嚕嚕一仰脖灌了下去,嗆得滿臉通紅,可把趙秉安嚇了好一跳。
司禮監縱是神通廣大,也沒學過演皮影戲啊,趙喜倒是想去天橋抓幾個雜耍藝人,但太師交代,不得驚動西宮娘娘還有內閣,這不是存心為難他嗎。
忙活了好一通,小皇帝還是沒等來心儀的皮影,悶悶不樂,聽著趙喜在底下嘮叨叫屈,他突然壞心眼的把桔子砸在這位大內侍的冠帽上,等太師一斜眼,就又縮回被子裡當乖孩子。
中宮固執己見,趙秉安卻不能放任她胡來。那夜之事,本就不是元澈的過錯,如今孟氏把火撒在孩子身上,委實沒有道理。
小太子被囚在宮中舉目無依,趙秉安忙於朝政之外哪怕抽出所有時間陪他也是不夠的,再說豹房一場大火,泰平帝的遺詔真偽再無從辨別,百官心中存了個疙瘩,只怕天下士族會對元澈即位的合法性產生質疑。
好在宗室絕嗣,僅剩裕王父子現在也是戰戰兢兢,時刻提心弔膽,唯恐因著祖宗的虛名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江南士族倒是蠢蠢欲動,瞿國梁前段日子就與東寧王府過從甚密,尤其熱心世子承爵一事。宗室幾經血災,東寧王府如今只剩下了滿門孤寡,老太妃本想豁出臉面給庶重孫求一個爵位,可就如今的光景,她巴不得沒人記得東寧王府這塊招牌。
東寧王的封邑在無錫,趙秉安不用猜都知道瞿國梁打得是什麼鬼主意,他暫壓不表,就是想等這些人作個大死,然後名正言順乾淨利落的剷平這塊皮癬。
泰平三年龍抬頭,孟皇后終於同意給大行皇帝發喪,同時摘掉了宗室長公主一派所有名位,流放沉都守陵,與其聯姻的各大爵府奪爵量刑,連坐三族。
幼帝慈悲,於後宮求情,反被怒斥,內閣憤懣,試圖將新帝之母逼回後宮,然時任宮中禁衛的蒙喆卻倒向太后一派,致使內閣無功而返。
眼看牧雞司晨之事就要在本朝上演,六部九卿無不飲恨。
孟氏一門殊恩加爵,太后堂親兄弟七人,遍封公侯。雖然文昌伯前番觸怒太后,但仍最受倚重,不僅榮升郡公,還接掌東宮五萬精兵,權傾朝野。
三月,登基大典籌備妥當,盛元澈於太廟授命即位,年幼的君王面容隱于冕簾之後,木然的聽著禧安殿內侍宣旨。
先帝諡號為神宗,取字顯,這是太傅擬的,相較於內閣呈上來不堪入耳的那些,這兩個字還給天家存留了幾分顏面。
新帝開元政和,在大婚親政之前,權柄由其母孟太后代操。內閣行為不檢,不堪為帝王師,太后已於宮中另置殿宇,招攬天下鴻儒。
最後一道懿旨,晉太傅趙秉安為太師,加封輔國公爵位,署理內閣所有事務,同時,師澤聖上胞弟榮親王,教養疏導,待同親子。
第296章 偷人
政和元年秋,朝廷頒布詔令, 新帝加恩科。
天下二百七十道州郡聞風而動, 京畿士子潮湧, 都想來這龍爭虎鬥之地大展身手。
如今太師掌政, 外戚跋扈之勢漸起,幼帝夾在這兩隻老虎中間,指不定哪一日就成了盤中餐,按說這種時候士族該明哲保身才對,但這愈演愈烈的吏部尚書之爭卻讓江南六道再難安寢,這也是歷朝歷代第一次,他們幾乎被人逼得無路可走。
沈炳文罷官, 吳肇漢自裁, 剩下一個瞿國梁昏招迭出, 面對湖湘與隴西的虎視眈眈,首輔黨破釜沉舟也要拿下這屆恩科。
可事情又怎會如他們料想的那般順遂,孟太后緊盯著前朝,但有風吹草動就要行武震懾, 她沒有理政的經驗, 不過前頭擺著一位太師,她與幼帝同學共勉就是了。
趙太師力薦刑部侍郎馬季出任兩廣提學,太后便依葫蘆畫瓢,派出最得力的胞弟去江南坐鎮,她以為這是去鍍層金身,孰知江南那九曲十八彎的內情豈是孟希來可以理清的, 若沒有趙懷珏的幫襯,國舅爺一踏入江南六道就會被人撕成碎片。
自長子登基之後,孟太后愈發剛愎自用,除了太師的勸誡,什麼話都聽不進去。江南文士膽敢輕慢國舅,這對於孟氏來說就是故意落她臉面,闔該好好懲治!
中極殿大學士邵柏博上奏,推薦了一位巡察御史下放江南,孟太后瞧了一眼名字,欣然應允。
趙太師沒成想一打眼的功夫就被妻兄鑽了空子,這江成雲年前剛炮製了吳系冤案,迫害了江南幾多精銳,如今再把這條瘋狗打發到江南去,那孟氏在士林中的名聲怕將臭不可聞。
無奈聖旨都已經過了黃門,再想改那是不成了,趙秉安只能急件五叔,期盼到時候他老人家能兜著點。至於江成雲這等狗仗人勢的小人貨色,敲打一二,讓他不要鬧過界也就罷了,畢竟趙秉安的立場也是偏的,他可沒打算給江南六道留下可乘之機。
重輝殿中,孟太后怒氣咻咻的走了,臨走之前還特意把兩個兒子給撇下,她知道今夜冼馬巷有家宴,就是有意拖著。
幼帝體虛,每逢換季都免不了一場風寒,這段日子又斷斷續續的發著燒,趙秉安待其也比平時更加寬和溫柔。
小皇帝不喜喝藥,他每日都抱著藥罐子行走,哪有半分童年樂趣。
“亞父,朕想看皮影戲,就是鳳舉上次帶進宮的那個……”
色彩斑斕的皮影細竿擺弄起來似有無窮變化,映在宮燈石盒下面立刻就沾上了活物的靈氣,能走能跳,不像他,出門被人抬著,回宮就被太醫摁在床上,書里的春光秋色,都不能親眼去瞧瞧。
趙秉安一愣,隨即面色不善的掃過御前伺候的兩個小太監。
高痣噗通一聲跪倒,伏在廊柱左側瑟瑟發抖,乾清宮伺候的奴才都是太后精心挑選,只有他是真宗皇帝指給聖上的舊仆,當初他是想著聖上與大公子親近有好處,未曾想這主子年幼,竟一點心思都藏不住。
皮影這東西在大公子與榮王殿下手裡只是玩物,無傷大雅,可若是進了乾清宮,怕是不僅會惱了太后,就連內閣那邊也會有所微詞,顧閣老最見不得宦官逢迎,要是讓他老人家知道高痣在內廷舞皮影,那不得揭了他的皮!
“亞父……”
大伴是小皇帝除了太師之外最親近信任的人,他不想大伴挨打。
“唉,先喝藥,聖上要是乖乖喝藥,臣就吩咐光祿寺在太后千秋誕辰上獻幾場好玩的把戲,保准比皮影都好看。”
趙秉安端著羹勺,看著小皇帝猛然亮起來的眼神,心頭的陰霾都散去不少。罷了,高痣左不過又是一個榮寶,除了小心思太多,也沒什麼害處,再說,把他趕出宮,孟氏又能派來什麼得力的人,元澈這孩子怕生念舊,還得是老奴才知心。
“那還要許久哩,阿鯉這就想看,想看……”方才小皇帝躲在錦被後面留意過了,殿中的奴才都被亞父揮退,沒人瞧見他撒嬌拿喬的,他知道亞父心最軟,只要他一直懇求,不管什麼事最後亞父都會滿足他的。
為了讓太師更加心疼,小皇帝奪過自己最不喜的藥碗,呼嚕嚕一仰脖灌了下去,嗆得滿臉通紅,可把趙秉安嚇了好一跳。
司禮監縱是神通廣大,也沒學過演皮影戲啊,趙喜倒是想去天橋抓幾個雜耍藝人,但太師交代,不得驚動西宮娘娘還有內閣,這不是存心為難他嗎。
忙活了好一通,小皇帝還是沒等來心儀的皮影,悶悶不樂,聽著趙喜在底下嘮叨叫屈,他突然壞心眼的把桔子砸在這位大內侍的冠帽上,等太師一斜眼,就又縮回被子裡當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