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他們的煤還是來自大雁的供給,就算經歷過了那場寒冬,還是有人貪圖煤爐的溫暖舒適,而且,在大多數人看來,那一年大雁會拒絕送煤,是因為李初的錯,是她惹怒的大雁的商人,而現在,既然已經換了大總管了,這件事,也算過去了。
商人嘛,總是逐利的,還能放著白花花的銀子不賺?
就算官府實行各種手段散布有關大雁“別有用心”的言論,起到的作用也不大,畢竟作為已經像大雁稱臣的屬國,是不能直白的說宗主國用心險惡的,因此民間的流傳,也就被人當成小道消息了。
而除了這些之外,高小莊的玻璃飾品,高小莊的管子,還有新進幾年出現的煤油燈都迅速推廣,然後,從大雁也就流傳到了初芽。
在過去,只從貿易上來說,初芽是占著優勢的,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貿易逆差,不過這種逆差,對於大雁來說,影響不大,畢竟她是初芽的幾十倍,那一點逆差可以消化乾淨,可是如果反過來,對於初芽,那就是滅頂之災了。
木蘭是不知道什麼叫貿易逆差的,但是他敏感的發現這種情況不對,再加上當時大總管府也缺錢,他也就做起了海貿。
他做海貿倒也是有基礎的,不僅他父親給他留的有底子,還在代州帶了幾年,也看了一些高小莊的經營手法,哪怕是再看高平不順眼的人,也要承認她在經商上的才能,木蘭自然是也承認的,所以就把高平的那一套挪用了過來。
可是此時已不同於往日,高小莊的幾艘小神舟都建好了,高平知道這些船是不能在大雁露面的,因此都發送到了外海,而這樣的船,也確立了高小莊在海貿上的霸主地位。
不僅是海盜見了要躲起來,很多商戶也自發的交保護費,畢竟能和這樣的傳同行,不說別的,心理上也會覺得安全不少,高平對這些大雁商人自然是客氣的,保護費收的雖然不少,但也在合理的範圍內,而當發現初芽也要進行海貿後,那就大大的不客氣了,用高平的話來說就是:“我大雁商人,自然受我大雁的保護,你初芽既然是屬國,那就要多交上一份!”
因為此事,還著實打了一番口水官司,京城還有人要申斥高平沒有大國風範,但這種言論,鶴翔沒有下旨,高平也就當是沒有這回事了,轉過頭來,該怎麼做還怎麼做。
木蘭倒是想避開高小莊的,可是初芽只有一面臨海,高平只要派艘小船在那裡守著,有什麼動靜就瞞不過去,若是要繞到另一面,那代價,也未免有些太大了。
因此到最後,木蘭和初芽都還是捏著鼻子認了,也總算他們還有個地利,可以更方便的和眺國、柔然做貿易,否則就算將貨物拉過來,也無法和大雁的商人競爭。
初芽就那麼幾項特產,馬和刀又都是有數,不能大面積交易的,所以說海貿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是至關重要的,大總管插手這一關,那當然也是想要奪權的徵兆了。
王寒佑一時也不知道說什麼,倒是木蘭一笑:“王姨也不必為我憂心,我當初將她接回來,就想到了會有今日。”
“那少爺……”
“木蘭任性了,倒累的王姨跟著我受苦。”不等她說完,木蘭已經打斷道,“這裡是代州的地契,將來……恩,王姨想的話,可以到那裡住一段時間,看大雁這個樣子,眺國將來是很有可能再陷入了戰火的,代州是那個人的地方,那人雖然懶散,卻是不會令自己吃虧的。只有王姨的話,她雖然不見得會照顧,卻也應該是不會逼迫的,真有什麼事的話,也許,還會念著一點當年的情分……”
王寒佑想說要和她一起去,但到底沒有說出來,不是捨不得家裡,也不是捨不得現在的安穩富貴,而是,她畢竟也是將近六十的人了,雖然身體還好,但在海上顛簸卻是不能的了,但也就因此,她此時心中才更為難過。
她知道有很多人雖然嘴上不說,但其實是怨木蘭的,覺得是他將初芽帶到了這個地步,但若是沒有他,初芽現在又會是什麼樣子,若現在掌權的還是李初,初芽早就被大雁吞了吧!
雖然現在說是大雁的屬國,但其實也不過是一個稱呼,將來、將來總是有可能再……
雖然這樣想著,但其實王寒佑自己也知道,她所想的那個可能,其實,是越來越不太可能實現了。
“若無其他事,王姨就先回去吧,我還有一些東西要看。”
王寒佑行了禮,向外走去,走到門邊,又忍不住回頭:“少爺,你為何當初……”
彼端(下)
番外5 彼端(下)
安靜的書房中,王寒佑正要再說些什麼,就被木蘭的目光給制止了,她一個僵硬,向後退了一步,彎了彎身,然後走了出去。她出去後,木蘭就又回過頭批閱東西,但是當手中的那份文件批閱之後,他卻遲遲的沒有拿過下一個。
為何當初……
為何當初要摻合到大雁的朝堂中去,為何當初沒有留在代州?
廟堂之爭,最是殘酷,寧王獲勝的可能不大,他又不是不知道,之所以要幫她,也只是想為初芽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爭取更多的時間,他只是沒有想到,大雁的皇權之爭,那麼快就結束了。
不過,那次的參與,也不能說是場錯誤,畢竟,那場皇權交替,還是為他們爭取到了一定的時間,雖然說鶴翔登上了皇位,但過去殘留的問題,卻迫使她不得不把精力更多的留在廟堂上。
連帶著,高家,高小莊也不好有什麼太大的動作,否則,剛經歷過嚴冬、暴亂的初芽,不見得就能那麼快的被梳理過來,所以,就算是再來一次,他也是不會後悔的。
至於代州……
關於妻主的問題,他過去也是想過的,自他懂事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一個聽話的、尊敬他的妻主。他性子強,而且,他這樣的身份地位,整個初芽,又有誰能高過他的?更何況,他也不認為,有多少女子,能比他更出色。
不,他並不是小看天下女子,而是經歷所限。他十多歲就幫著母親批閱文件,掌管整個初芽,後來父親去世後,又接了他手中的生意,雖然這些一直都是有得力屬下分擔,但統籌管理的,卻還是他。
而天下間又有幾個女子像他這樣的?
不說初芽,就算帶上大雁、眺國,就算那些對後輩要求嚴格的世家,教導出來的子女,在十多歲的時候,大概也還是在學規矩,最多,也不過是幫著處理一些小事、雜事。
要說掌管一州一縣的,恐怕是一個都沒有的。
就算真有特別出色的,也都是年齡大的,有了夫君侍郎的。他沒有想過,自己的妻主將來只有自己一個,可是,他自然是要做最大的那個。
所以,一個溫和的溫柔的,甚至懦弱的妻主,就是他的選擇了。
在第一次見高平的時候,他並沒有心動的感覺,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乃至第十次見到都沒有,甚至在他自薦枕席的時候,也是帶著功利的。
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呢?也是有的吧,那一天,他不帶從人的在高府外徘徊;那一天,他站在船頭,看著那越來越遠的地平線。
也不是沒有感覺的,但是,終究沒有說出來,也終究沒有做什麼。
他不能做,甚至不能想。
他這樣的身份,她那樣的身份,若是沒有一方願意背叛自己的國家,終究是,不可能的。
想到這裡,他回過神,拿過下一個文件,翻閱了起來。
而此時,他的意向,也到了鶴翔的手中,在看了鄭巧曼遞上來的材料後,她笑了笑:“這個男人倒是個有氣魄的,可惜不是女子,不過,也幸虧不是女子啊。”
鄭巧曼聽了,湊趣了兩句,現在不比以前了,鶴翔登基十多年,逐漸清理了朝中過去依附寧王、光晷的一干人,權威日重,她這個舊臣,也不能像過去那樣肆無忌憚了。
“他若真的離開了,這倒是個機會,只可惜,國庫空虛啊。”
這一次鄭巧曼不知道說什麼了,大雁朝富裕,比過去的歷朝歷代都富裕,安樂帝的時候就富裕,鶴翔登基後,因為有和高小莊合作的經歷,也重視貿易,而且為了制衡代州,還又新開了兩個港口,因此,絕後雖然不敢說,空前,倒是能擔當的起的。
但,朝中還是沒錢。
大雁富裕是沒錯,但是大雁官員的福利,也絕對是豐厚的,而鶴翔又是一心要做明君聖君的,她武人出身,最忌諱的就是別人笑話她,笑話她魯莽,也就罷了,若是有人說她不會治國,那就是在刺她的心。
當然,沒有人會當著她的面這樣說,但是大雁又是不以言論治罪的,那民間的議論中若有這樣的聲音,也是鶴翔絕對無法忍受的。
而且這些年,大雁還在斷斷續續的實施著王梓山的那些“新法”,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弊端,可是,當初的清流支持光晷,她不得不對她們進行壓制,而她過去在朝中又沒有太大的根基,高太尉雖是支持她的,卻是武官。
在逼宮的時候,武官是至關重要的,但在太平年代,武官就沒有那麼大的力量了,所以她不得不依仗王梓山,更何況王梓山從某方面來說,也有擁立之功,同時,王梓山,畢竟和高家不對。
不管在那場逼宮中,王梓山有沒有和高家聯手,但是她們註定是不可能是一脈的,這是理念問題。高太尉和高平雖然都沒有提出具體的理論,但她們做事的姿態,明顯就和王梓山不一樣,特別是到了高平這裡,更是和王梓山是衝突的。
一文一武,而又互相不對盤,這可以說是朝中的架構,因此,她不得不留著王梓山,在一開始,還不得不優容她,她不能讓人說,她是上馬殺驢。
而王梓山這個人,就算她有一千一萬個不好,但是她自己不貪污,而且在士林中非常有口碑,所以,是不能輕易動的,雖然她在登基的第三年就以有了鎖玉路為藉口取消了保馬法,但過去的青苗法等法約還留著,而這,也就成了一個窟窿。
從收益上來看,青苗法是為朝中開源了,但這新法實施下去,雖然不能說是民不聊生,但也有多少人為此家破人亡,為了彌補,她只有將京城中的恩典,推廣到全國。
過去是災荒的時候,京城中每人能得十個錢,而現在是全國每個地方都是如此。
自然,這個恩典推廣下來,又肥了一部分官員,可是十個錢中,總有一兩個,還是能到百姓手中的,一天一個錢,也夠買三個饅頭,雖然不能說生活的多好,起碼是餓不死了。
商人嘛,總是逐利的,還能放著白花花的銀子不賺?
就算官府實行各種手段散布有關大雁“別有用心”的言論,起到的作用也不大,畢竟作為已經像大雁稱臣的屬國,是不能直白的說宗主國用心險惡的,因此民間的流傳,也就被人當成小道消息了。
而除了這些之外,高小莊的玻璃飾品,高小莊的管子,還有新進幾年出現的煤油燈都迅速推廣,然後,從大雁也就流傳到了初芽。
在過去,只從貿易上來說,初芽是占著優勢的,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貿易逆差,不過這種逆差,對於大雁來說,影響不大,畢竟她是初芽的幾十倍,那一點逆差可以消化乾淨,可是如果反過來,對於初芽,那就是滅頂之災了。
木蘭是不知道什麼叫貿易逆差的,但是他敏感的發現這種情況不對,再加上當時大總管府也缺錢,他也就做起了海貿。
他做海貿倒也是有基礎的,不僅他父親給他留的有底子,還在代州帶了幾年,也看了一些高小莊的經營手法,哪怕是再看高平不順眼的人,也要承認她在經商上的才能,木蘭自然是也承認的,所以就把高平的那一套挪用了過來。
可是此時已不同於往日,高小莊的幾艘小神舟都建好了,高平知道這些船是不能在大雁露面的,因此都發送到了外海,而這樣的船,也確立了高小莊在海貿上的霸主地位。
不僅是海盜見了要躲起來,很多商戶也自發的交保護費,畢竟能和這樣的傳同行,不說別的,心理上也會覺得安全不少,高平對這些大雁商人自然是客氣的,保護費收的雖然不少,但也在合理的範圍內,而當發現初芽也要進行海貿後,那就大大的不客氣了,用高平的話來說就是:“我大雁商人,自然受我大雁的保護,你初芽既然是屬國,那就要多交上一份!”
因為此事,還著實打了一番口水官司,京城還有人要申斥高平沒有大國風範,但這種言論,鶴翔沒有下旨,高平也就當是沒有這回事了,轉過頭來,該怎麼做還怎麼做。
木蘭倒是想避開高小莊的,可是初芽只有一面臨海,高平只要派艘小船在那裡守著,有什麼動靜就瞞不過去,若是要繞到另一面,那代價,也未免有些太大了。
因此到最後,木蘭和初芽都還是捏著鼻子認了,也總算他們還有個地利,可以更方便的和眺國、柔然做貿易,否則就算將貨物拉過來,也無法和大雁的商人競爭。
初芽就那麼幾項特產,馬和刀又都是有數,不能大面積交易的,所以說海貿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是至關重要的,大總管插手這一關,那當然也是想要奪權的徵兆了。
王寒佑一時也不知道說什麼,倒是木蘭一笑:“王姨也不必為我憂心,我當初將她接回來,就想到了會有今日。”
“那少爺……”
“木蘭任性了,倒累的王姨跟著我受苦。”不等她說完,木蘭已經打斷道,“這裡是代州的地契,將來……恩,王姨想的話,可以到那裡住一段時間,看大雁這個樣子,眺國將來是很有可能再陷入了戰火的,代州是那個人的地方,那人雖然懶散,卻是不會令自己吃虧的。只有王姨的話,她雖然不見得會照顧,卻也應該是不會逼迫的,真有什麼事的話,也許,還會念著一點當年的情分……”
王寒佑想說要和她一起去,但到底沒有說出來,不是捨不得家裡,也不是捨不得現在的安穩富貴,而是,她畢竟也是將近六十的人了,雖然身體還好,但在海上顛簸卻是不能的了,但也就因此,她此時心中才更為難過。
她知道有很多人雖然嘴上不說,但其實是怨木蘭的,覺得是他將初芽帶到了這個地步,但若是沒有他,初芽現在又會是什麼樣子,若現在掌權的還是李初,初芽早就被大雁吞了吧!
雖然現在說是大雁的屬國,但其實也不過是一個稱呼,將來、將來總是有可能再……
雖然這樣想著,但其實王寒佑自己也知道,她所想的那個可能,其實,是越來越不太可能實現了。
“若無其他事,王姨就先回去吧,我還有一些東西要看。”
王寒佑行了禮,向外走去,走到門邊,又忍不住回頭:“少爺,你為何當初……”
彼端(下)
番外5 彼端(下)
安靜的書房中,王寒佑正要再說些什麼,就被木蘭的目光給制止了,她一個僵硬,向後退了一步,彎了彎身,然後走了出去。她出去後,木蘭就又回過頭批閱東西,但是當手中的那份文件批閱之後,他卻遲遲的沒有拿過下一個。
為何當初……
為何當初要摻合到大雁的朝堂中去,為何當初沒有留在代州?
廟堂之爭,最是殘酷,寧王獲勝的可能不大,他又不是不知道,之所以要幫她,也只是想為初芽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爭取更多的時間,他只是沒有想到,大雁的皇權之爭,那麼快就結束了。
不過,那次的參與,也不能說是場錯誤,畢竟,那場皇權交替,還是為他們爭取到了一定的時間,雖然說鶴翔登上了皇位,但過去殘留的問題,卻迫使她不得不把精力更多的留在廟堂上。
連帶著,高家,高小莊也不好有什麼太大的動作,否則,剛經歷過嚴冬、暴亂的初芽,不見得就能那麼快的被梳理過來,所以,就算是再來一次,他也是不會後悔的。
至於代州……
關於妻主的問題,他過去也是想過的,自他懂事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一個聽話的、尊敬他的妻主。他性子強,而且,他這樣的身份地位,整個初芽,又有誰能高過他的?更何況,他也不認為,有多少女子,能比他更出色。
不,他並不是小看天下女子,而是經歷所限。他十多歲就幫著母親批閱文件,掌管整個初芽,後來父親去世後,又接了他手中的生意,雖然這些一直都是有得力屬下分擔,但統籌管理的,卻還是他。
而天下間又有幾個女子像他這樣的?
不說初芽,就算帶上大雁、眺國,就算那些對後輩要求嚴格的世家,教導出來的子女,在十多歲的時候,大概也還是在學規矩,最多,也不過是幫著處理一些小事、雜事。
要說掌管一州一縣的,恐怕是一個都沒有的。
就算真有特別出色的,也都是年齡大的,有了夫君侍郎的。他沒有想過,自己的妻主將來只有自己一個,可是,他自然是要做最大的那個。
所以,一個溫和的溫柔的,甚至懦弱的妻主,就是他的選擇了。
在第一次見高平的時候,他並沒有心動的感覺,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乃至第十次見到都沒有,甚至在他自薦枕席的時候,也是帶著功利的。
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呢?也是有的吧,那一天,他不帶從人的在高府外徘徊;那一天,他站在船頭,看著那越來越遠的地平線。
也不是沒有感覺的,但是,終究沒有說出來,也終究沒有做什麼。
他不能做,甚至不能想。
他這樣的身份,她那樣的身份,若是沒有一方願意背叛自己的國家,終究是,不可能的。
想到這裡,他回過神,拿過下一個文件,翻閱了起來。
而此時,他的意向,也到了鶴翔的手中,在看了鄭巧曼遞上來的材料後,她笑了笑:“這個男人倒是個有氣魄的,可惜不是女子,不過,也幸虧不是女子啊。”
鄭巧曼聽了,湊趣了兩句,現在不比以前了,鶴翔登基十多年,逐漸清理了朝中過去依附寧王、光晷的一干人,權威日重,她這個舊臣,也不能像過去那樣肆無忌憚了。
“他若真的離開了,這倒是個機會,只可惜,國庫空虛啊。”
這一次鄭巧曼不知道說什麼了,大雁朝富裕,比過去的歷朝歷代都富裕,安樂帝的時候就富裕,鶴翔登基後,因為有和高小莊合作的經歷,也重視貿易,而且為了制衡代州,還又新開了兩個港口,因此,絕後雖然不敢說,空前,倒是能擔當的起的。
但,朝中還是沒錢。
大雁富裕是沒錯,但是大雁官員的福利,也絕對是豐厚的,而鶴翔又是一心要做明君聖君的,她武人出身,最忌諱的就是別人笑話她,笑話她魯莽,也就罷了,若是有人說她不會治國,那就是在刺她的心。
當然,沒有人會當著她的面這樣說,但是大雁又是不以言論治罪的,那民間的議論中若有這樣的聲音,也是鶴翔絕對無法忍受的。
而且這些年,大雁還在斷斷續續的實施著王梓山的那些“新法”,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弊端,可是,當初的清流支持光晷,她不得不對她們進行壓制,而她過去在朝中又沒有太大的根基,高太尉雖是支持她的,卻是武官。
在逼宮的時候,武官是至關重要的,但在太平年代,武官就沒有那麼大的力量了,所以她不得不依仗王梓山,更何況王梓山從某方面來說,也有擁立之功,同時,王梓山,畢竟和高家不對。
不管在那場逼宮中,王梓山有沒有和高家聯手,但是她們註定是不可能是一脈的,這是理念問題。高太尉和高平雖然都沒有提出具體的理論,但她們做事的姿態,明顯就和王梓山不一樣,特別是到了高平這裡,更是和王梓山是衝突的。
一文一武,而又互相不對盤,這可以說是朝中的架構,因此,她不得不留著王梓山,在一開始,還不得不優容她,她不能讓人說,她是上馬殺驢。
而王梓山這個人,就算她有一千一萬個不好,但是她自己不貪污,而且在士林中非常有口碑,所以,是不能輕易動的,雖然她在登基的第三年就以有了鎖玉路為藉口取消了保馬法,但過去的青苗法等法約還留著,而這,也就成了一個窟窿。
從收益上來看,青苗法是為朝中開源了,但這新法實施下去,雖然不能說是民不聊生,但也有多少人為此家破人亡,為了彌補,她只有將京城中的恩典,推廣到全國。
過去是災荒的時候,京城中每人能得十個錢,而現在是全國每個地方都是如此。
自然,這個恩典推廣下來,又肥了一部分官員,可是十個錢中,總有一兩個,還是能到百姓手中的,一天一個錢,也夠買三個饅頭,雖然不能說生活的多好,起碼是餓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