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哪怕沒有人記得。
第14章 尾聲
三年後。
定北軍駐地的邊陲有一座小鎮,鎮名映水。
鎮中居民大半是傷兵老兵和軍屬。這樣的小鎮在緊挨著營盤的平坦區域上還有不少,大的比普通的市鎮人口密集些,也有軍隊駐紮,作為轉運物資的樞紐。小的不過是零星村落,農耕放牧,自給自足。
映水鎮內有個映水書院,收的自然都是些兵將的子女。那些小孩子大都會些拳腳,不好管束,成日胡天胡地地瘋跑玩鬧,攘著北地里慣見的風沙,一個兩個活像土猴兒。
當兵的父親們的拳腳,平日裡挨不上那些土猴兒的邊兒,而那些柔善的母親們揚起笤帚疙瘩,也不忍心打在那些沾著灰泥的笑臉上。書院的夫子們更難約束住那些皮孩子,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們,總給這些上躥下跳登梯爬高的野孩子欺負得團團轉,摁住這個又跑了那個。
今日那小誰燎了夫子的長壽眉,明日那小誰趁夫子小睡把他的鬍子編成了姑娘家的小辮子,後日大家齊心合力謊稱灶房走水,誆來上課的老院長給放了半天的假——
叫人片刻省不下心來吶——
只有一個時刻,那些土猴兒們能把屁股安安穩穩黏在凳子上,老實個一時半刻,那便是三年前來書院的葉夫子上課的時候。葉夫子從不會拍桌子瞪眼地教訓那些不聽話的小子,不打手板,不罰站牆角。不過三言兩語,便抓到了泥娃子們的弱點,溫言軟語說得他們鼻頭酸了,眼眶紅了,也知道錯了,再給些點心糖果作為安撫。
書院的老夫子們,厚著臉皮請教這個年輕後生,小葉先生,你講話好生厲害,有什麼高招,教教我們這些老掉了牙的土爪狸唄?
小葉夫子諱莫如深地抿嘴一笑,家裡那口子嘴皮子利索愛作怪,習慣了。
***
願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
年華走得飛快,三年與一須臾,孰短孰長,也未可知。
三年前,他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心情豈是三言兩語可以形容的。與胞兄重逢的喜悅,是他一生未曾經歷過的巨大的歡喜,難以名狀,多少辭藻也描繪不出,多少眼淚,也流不盡。
然而有一個人卻對他說,他能把那一刻他眼中所見,心中所想都寫……不是,畫出來。
那是一幅奇怪的畫。明明是平平無奇的映水鎮,鎮子的牌樓不過丈許高,畫到那畫裡,卻成了陡峭不可企及的巨大的建築,鎮名三字,龍飛鳳舞,仿佛一不留心,便待掙開束縛,撕開天幕,憑風而去。其後的同樣平平無奇的屋宇,卻也是一幢賽一幢的巍峨。人物是極渺小的,小得連面目都看不清,只依稀見兩個人影攜手而立,衣袍翻飛,裹挾在一處。天空有大片大片的留白,點點飛鴻成“一”字陣排列,最近的一隻描摹細緻地看得清黑白相間羽翎,一張悽惶得近乎猙獰的面目,最遠的不過淡墨掃去的一點,雖有似無。
看了這畫,葉鴻悠也是哭笑不得,這畫意頭悠遠蒼涼,確鑿繪出了他當時心緒,只是委實也奇怪了一些。
畫這畫的是一個奇怪的人。
也是一個對他很重要的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小鎮的生活是那些名利川之中博弈的人難以想見的平淡舒心。他們的屋舍由定北軍中安排,成年人按人頭,每人有兩間臥房,並上灶房,小廳,成一個小院。葉鴻悠那兩間房是一早留好的,所以葉家的院子也大一些。葉鴻悠來了映水鎮,自然是和兄嫂一家同住,而鍾雪懷一個人住在他那一方小院中。
葉鴻悠一介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做的自然還是他的老本行——教書先生。
他本就十分喜愛孩子,在江南是時候,他一人獨居,還收養看顧過幾個孩子,何況,他多多少少受了那人的影響,越發地喜愛和孩子們混在一處。
說起那個人啊,他本是幾個行當的老闆爭著要搶奪的對象——綢緞莊的老闆請他專門畫繡樣,家具作坊的老闆請他設計雕花的紋路,最可樂的是,有一個多次趕考不成,憤而回鄉謀生計的書生,給自己起了個號叫做“花間秀客”,整日搖頭晃腦地寫著一些傳奇話本,儼然他那些傳世名作能暢銷大江南北,百年之後,還在梨園之間傳唱不息。他請那人為他的話本配圖畫,說是這些話本走紅後,還要與他五五分成。
那人卻是淡然一笑,一一婉拒,同葉鴻悠一起,在映水書院做了夫子。不過方才那些活計,他也一樣不落地做了,今日幫綢緞行繪一幅花樣,明日替木匠參詳一下小几的浮雕,那些流傳於坊巷間的話本,也常有那人的“墨寶”。
一天到晚,還真是得不著什麼閒。
生活安逸如此,實在不該有什麼抱怨了,只是近來,葉鴻悠卻又有了些煩惱。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個正理。
映水鎮中,待字閨中的大姑娘,有不少便是傾慕於這溫和恬淡的年輕夫子的,繡了並蒂蓮的手帕,提了諸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之類的詩句的紙鶴,親手烘焙的糕點,經常被送到映水書院和葉家的小院。鎮東頭住著的,臉上長個大痦子的駱婆婆,帶著姑娘的父輩兄長敲開葉家的門,也不是第一次了。
只是,所有的禮物、提親,都被葉鴻悠一一婉拒了。只因心中早已放了不該放的人,生了不該生的情愫。拒絕了那些女子,他嘴上不說,心中卻愧疚自責得很——他既非貌比潘安,又非才高八斗,人家如花似玉的姑娘放低了身段主動下嫁,他卻不要,豈非打人家的臉嗎?
漸漸地有些不中聽的話傳了起來,有人說,這年輕人忒是清高,不知好歹。有人說,這年輕人不是池中之物,存著王侯將相的心吶,等著奪狀元,尚公主呢。還有的蜚短流長,就頗為不堪了,有人說,他葉鴻悠和嫂子關係甚佳,他長相與兄長相似,眉眼之間,卻清秀許多,一直不娶,指不定……是吧?
定北軍給的庇護不是牢籠,皇帝絞殺前朝遺子的風頭一過,那些被通緝的與前朝皇室沾親帶故的人,有的重歸故里,有的另謀生計去了,也有的就留在這映水鎮。葉遙喜歡邊城的寧謐淳樸,決定就此留下來,不過他繼承了父輩經商的本事,在附近的市鎮做些小本生意,倒是有時不在家中。這戲文里唱的,話本里寫的,獨守空房的嫂子和小叔子勾搭成奸的故事那是太多太多了,儘管兄弟二人從來把這些風言風語視為無物,但葉鴻悠終究怕帶累嫂子的聲譽,於是葉遙不在家的時候,他便搬到書院住。
那個人聽說了,自然是要他住到自己家裡去,不過葉鴻悠不肯。那人說了一次,卻也不肯再說第二次,葉鴻悠私心想著,這倒是不太符合那人不達目的便不罷休的性子。這事也是巧的,無怪葉鴻悠不肯住鍾雪懷家,實在是……他二人交情已然很深厚,同住並不奇怪,只不過鍾雪懷一人做這麼多活計,分給他那兩間屋中,一間臥房,一間便給他當做儲物房,什么半舊的家具啊,等著上色的陶罐啊,堆了一屋子,對了,還有玩具。如此一來,若是葉鴻悠也住進去,兩人只有同床共枕了。
第14章 尾聲
三年後。
定北軍駐地的邊陲有一座小鎮,鎮名映水。
鎮中居民大半是傷兵老兵和軍屬。這樣的小鎮在緊挨著營盤的平坦區域上還有不少,大的比普通的市鎮人口密集些,也有軍隊駐紮,作為轉運物資的樞紐。小的不過是零星村落,農耕放牧,自給自足。
映水鎮內有個映水書院,收的自然都是些兵將的子女。那些小孩子大都會些拳腳,不好管束,成日胡天胡地地瘋跑玩鬧,攘著北地里慣見的風沙,一個兩個活像土猴兒。
當兵的父親們的拳腳,平日裡挨不上那些土猴兒的邊兒,而那些柔善的母親們揚起笤帚疙瘩,也不忍心打在那些沾著灰泥的笑臉上。書院的夫子們更難約束住那些皮孩子,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們,總給這些上躥下跳登梯爬高的野孩子欺負得團團轉,摁住這個又跑了那個。
今日那小誰燎了夫子的長壽眉,明日那小誰趁夫子小睡把他的鬍子編成了姑娘家的小辮子,後日大家齊心合力謊稱灶房走水,誆來上課的老院長給放了半天的假——
叫人片刻省不下心來吶——
只有一個時刻,那些土猴兒們能把屁股安安穩穩黏在凳子上,老實個一時半刻,那便是三年前來書院的葉夫子上課的時候。葉夫子從不會拍桌子瞪眼地教訓那些不聽話的小子,不打手板,不罰站牆角。不過三言兩語,便抓到了泥娃子們的弱點,溫言軟語說得他們鼻頭酸了,眼眶紅了,也知道錯了,再給些點心糖果作為安撫。
書院的老夫子們,厚著臉皮請教這個年輕後生,小葉先生,你講話好生厲害,有什麼高招,教教我們這些老掉了牙的土爪狸唄?
小葉夫子諱莫如深地抿嘴一笑,家裡那口子嘴皮子利索愛作怪,習慣了。
***
願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
年華走得飛快,三年與一須臾,孰短孰長,也未可知。
三年前,他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心情豈是三言兩語可以形容的。與胞兄重逢的喜悅,是他一生未曾經歷過的巨大的歡喜,難以名狀,多少辭藻也描繪不出,多少眼淚,也流不盡。
然而有一個人卻對他說,他能把那一刻他眼中所見,心中所想都寫……不是,畫出來。
那是一幅奇怪的畫。明明是平平無奇的映水鎮,鎮子的牌樓不過丈許高,畫到那畫裡,卻成了陡峭不可企及的巨大的建築,鎮名三字,龍飛鳳舞,仿佛一不留心,便待掙開束縛,撕開天幕,憑風而去。其後的同樣平平無奇的屋宇,卻也是一幢賽一幢的巍峨。人物是極渺小的,小得連面目都看不清,只依稀見兩個人影攜手而立,衣袍翻飛,裹挾在一處。天空有大片大片的留白,點點飛鴻成“一”字陣排列,最近的一隻描摹細緻地看得清黑白相間羽翎,一張悽惶得近乎猙獰的面目,最遠的不過淡墨掃去的一點,雖有似無。
看了這畫,葉鴻悠也是哭笑不得,這畫意頭悠遠蒼涼,確鑿繪出了他當時心緒,只是委實也奇怪了一些。
畫這畫的是一個奇怪的人。
也是一個對他很重要的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小鎮的生活是那些名利川之中博弈的人難以想見的平淡舒心。他們的屋舍由定北軍中安排,成年人按人頭,每人有兩間臥房,並上灶房,小廳,成一個小院。葉鴻悠那兩間房是一早留好的,所以葉家的院子也大一些。葉鴻悠來了映水鎮,自然是和兄嫂一家同住,而鍾雪懷一個人住在他那一方小院中。
葉鴻悠一介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做的自然還是他的老本行——教書先生。
他本就十分喜愛孩子,在江南是時候,他一人獨居,還收養看顧過幾個孩子,何況,他多多少少受了那人的影響,越發地喜愛和孩子們混在一處。
說起那個人啊,他本是幾個行當的老闆爭著要搶奪的對象——綢緞莊的老闆請他專門畫繡樣,家具作坊的老闆請他設計雕花的紋路,最可樂的是,有一個多次趕考不成,憤而回鄉謀生計的書生,給自己起了個號叫做“花間秀客”,整日搖頭晃腦地寫著一些傳奇話本,儼然他那些傳世名作能暢銷大江南北,百年之後,還在梨園之間傳唱不息。他請那人為他的話本配圖畫,說是這些話本走紅後,還要與他五五分成。
那人卻是淡然一笑,一一婉拒,同葉鴻悠一起,在映水書院做了夫子。不過方才那些活計,他也一樣不落地做了,今日幫綢緞行繪一幅花樣,明日替木匠參詳一下小几的浮雕,那些流傳於坊巷間的話本,也常有那人的“墨寶”。
一天到晚,還真是得不著什麼閒。
生活安逸如此,實在不該有什麼抱怨了,只是近來,葉鴻悠卻又有了些煩惱。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個正理。
映水鎮中,待字閨中的大姑娘,有不少便是傾慕於這溫和恬淡的年輕夫子的,繡了並蒂蓮的手帕,提了諸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之類的詩句的紙鶴,親手烘焙的糕點,經常被送到映水書院和葉家的小院。鎮東頭住著的,臉上長個大痦子的駱婆婆,帶著姑娘的父輩兄長敲開葉家的門,也不是第一次了。
只是,所有的禮物、提親,都被葉鴻悠一一婉拒了。只因心中早已放了不該放的人,生了不該生的情愫。拒絕了那些女子,他嘴上不說,心中卻愧疚自責得很——他既非貌比潘安,又非才高八斗,人家如花似玉的姑娘放低了身段主動下嫁,他卻不要,豈非打人家的臉嗎?
漸漸地有些不中聽的話傳了起來,有人說,這年輕人忒是清高,不知好歹。有人說,這年輕人不是池中之物,存著王侯將相的心吶,等著奪狀元,尚公主呢。還有的蜚短流長,就頗為不堪了,有人說,他葉鴻悠和嫂子關係甚佳,他長相與兄長相似,眉眼之間,卻清秀許多,一直不娶,指不定……是吧?
定北軍給的庇護不是牢籠,皇帝絞殺前朝遺子的風頭一過,那些被通緝的與前朝皇室沾親帶故的人,有的重歸故里,有的另謀生計去了,也有的就留在這映水鎮。葉遙喜歡邊城的寧謐淳樸,決定就此留下來,不過他繼承了父輩經商的本事,在附近的市鎮做些小本生意,倒是有時不在家中。這戲文里唱的,話本里寫的,獨守空房的嫂子和小叔子勾搭成奸的故事那是太多太多了,儘管兄弟二人從來把這些風言風語視為無物,但葉鴻悠終究怕帶累嫂子的聲譽,於是葉遙不在家的時候,他便搬到書院住。
那個人聽說了,自然是要他住到自己家裡去,不過葉鴻悠不肯。那人說了一次,卻也不肯再說第二次,葉鴻悠私心想著,這倒是不太符合那人不達目的便不罷休的性子。這事也是巧的,無怪葉鴻悠不肯住鍾雪懷家,實在是……他二人交情已然很深厚,同住並不奇怪,只不過鍾雪懷一人做這麼多活計,分給他那兩間屋中,一間臥房,一間便給他當做儲物房,什么半舊的家具啊,等著上色的陶罐啊,堆了一屋子,對了,還有玩具。如此一來,若是葉鴻悠也住進去,兩人只有同床共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