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勾踐說道:「上國劍士,請赴別座飲宴領賞。」八名青衣劍士行禮下殿。勾踐手一揮,錦衫劍士和殿上侍從也均退下,只剩下范蠡一人。
勾踐瞧瞧腳邊長劍,又瞧瞧滿地鮮血,只出神凝思,過了半晌,道:「怎樣?」
范蠡道:「吳國武士劍術,未必盡如這八人之精,吳國武士所用兵刃,未必盡如此劍之利。但觀此一端,足見其餘。最令人心憂的是,吳國武士群戰之術,妙用孫武子兵法,臣以為當今之世,實乃無敵於天下。」勾踐沉吟道:「夫差派這八人來送寶劍,大夫你看是何用意?」范蠡道:「那是要咱們知難而退,不可起侵吳報仇之心。」
勾踐大怒,一彎身,從匣中抓起寶劍,回手一揮,嚓的一聲響,將坐椅平平整整的切去了一截,大聲道:「便有千難萬難,勾踐也決不知難而退。終有一日,我要擒住夫差,便用此劍將他腦袋砍了下來!」說著又是一劍,將一張檀木椅子一劈為二。
范蠡躬身道:「恭喜大王,賀喜大王!」勾踐愕然道:「眼見吳國劍士如此了得,又有什麼喜可賀?」范蠡道:「大王說道便有千難萬難,也決不知難而退。大王既有此決心,大事必成。眼前這難事,還須請文大夫共同商議。」勾踐道:「好,你去傳文大夫來。」
范蠡走下殿去,命宮監去傳大夫文種,自行站在宮門之側相候。過不多時,文種飛馬趕到,與范蠡並肩入宮。
范蠡本是楚國宛人,為人倜儻,不拘小節,所作所為,往往出人意表,當地人士都叫他「范瘋子」。文種來到宛地做縣令,聽到范蠡的名字,便派部屬去拜訪。那部屬見了范蠡,回來說道:「這人是本地出名的瘋子,行事亂七八糟。」文種笑道:「一個人有與眾不同的行為,凡人必笑他胡鬧;他有高明獨特的見解,庸人自必罵他糊塗。你們又怎能明白范先生呢?」便親自前去拜訪。范蠡避而不見,但料到他必定去而復來,向兄長借了衣冠,穿戴整齊。果然過了幾個時辰,文種又再到來。兩人相見之後,長談王霸之道,各有所見,卻互相投機之極,當真相見恨晚。
兩人都覺中原諸國暮氣沉沉,楚國邦大而亂,東南其勢興旺,當有霸兆。於是文種辭去官位,與范蠡同往吳國。其時吳王正重用伍子胥,言聽計從,國勢正盛。
文種和范蠡在吳國京城姑蘇住了數月,見伍子胥的種種興革措施確是才識卓越,切中時弊,令人欽佩,自己未必能勝得他過。兩人一商量,以越國和吳國鄰近,風俗相似,雖然地域較小,卻也大可一顯身手,於是來到越國。勾踐接見之下,於二人議論才具頗為賞識,均拜為大夫。
後來勾踐不聽文種、范蠡勸諫,興兵和吳國交戰,以石買為將,在錢塘江邊一戰大敗,勾踐在會稽山被圍,幾乎亡國殞身。勾踐在危急之中用文種、范蠡之計,買通了吳王身邊的奸臣太宰伯嚭,為越王陳說。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忠諫,答允與越國講和,將勾踐帶到吳國,後來又放他歸國。其後勾踐臥薪嘗膽,決定復仇,採用了文種的滅吳九術。
那九術第一是尊天地,事鬼神,神道設教,令越王有必勝之心。第二是贈送吳王大量財幣,既使他習於奢侈,又去其防越之意。第三是先向吳國借糧,再以蒸過的大谷歸還,吳王見谷大,發給農民當谷種,結果稻不生長,吳國大飢。第四是贈送美女西施和鄭旦,讓吳王迷戀美色,不理政事。第五是贈送巧匠,引誘吳王大起宮室高台,耗其財力民力。第六是賄賂吳王左右奸臣,使之敗壞朝政。第七是離間吳王忠臣,終於迫得伍子胥自殺。第八是積蓄糧草,充實國家財力。第九是鑄造武器,訓練士卒,待機攻吳。據後人評論,其時吳國文明,越國野蠻,吳越相爭,越國常不守當時中原通行之禮法規範,不少手段卑鄙惡劣,以致吳國受損。
文種八術都已成功,最後的第九術卻在這時遇上了重大困難。眼見吳王派來劍士八人,所顯示的兵刃之利、劍術之精,實非越國武士所能匹敵。
范蠡將適才比劍的情形告知了文種。文種皺眉道:「范賢弟,吳國劍士劍利術精,固是大患,而他們在群斗之時,善用孫武子遺法,更加難破難當。」范蠡道:「正是,當年孫武子輔佐吳王,統兵破楚,攻入郢都,用兵如神,天下無敵。雖齊晉大國,亦畏其鋒。他兵法有言道:『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吳士四人與我越士四人相鬥,吳士以二人擋我三人,以二人專攻一人,以眾擊寡,戰無不勝。」
言談之間,二人到了越王面前,只見勾踐手中提著那柄其薄如紙的利劍,兀自出神。
過了良久,勾踐抬起頭來,說道:「文大夫,當年吳國有干將莫邪夫婦,善於鑄劍。我越國有良工歐冶子,鑄劍之術,亦不下於彼。此時干將、莫邪、歐冶子均已不在人世。吳國有這等鑄劍高手,難道我越國自歐冶子一死,就此後繼無人嗎?」
文種道:「臣聞歐冶子傳有弟子二人,一名風鬍子,一名薛燭。風鬍子在楚,薛燭尚在越國。」勾踐大喜,道:「大夫速召薛燭前來,再遣人入楚,以重金聘請風鬍子來越。」文種遵命而退。
次日清晨,文種回報已遣人赴楚,薛燭則已宣到。
勾踐瞧瞧腳邊長劍,又瞧瞧滿地鮮血,只出神凝思,過了半晌,道:「怎樣?」
范蠡道:「吳國武士劍術,未必盡如這八人之精,吳國武士所用兵刃,未必盡如此劍之利。但觀此一端,足見其餘。最令人心憂的是,吳國武士群戰之術,妙用孫武子兵法,臣以為當今之世,實乃無敵於天下。」勾踐沉吟道:「夫差派這八人來送寶劍,大夫你看是何用意?」范蠡道:「那是要咱們知難而退,不可起侵吳報仇之心。」
勾踐大怒,一彎身,從匣中抓起寶劍,回手一揮,嚓的一聲響,將坐椅平平整整的切去了一截,大聲道:「便有千難萬難,勾踐也決不知難而退。終有一日,我要擒住夫差,便用此劍將他腦袋砍了下來!」說著又是一劍,將一張檀木椅子一劈為二。
范蠡躬身道:「恭喜大王,賀喜大王!」勾踐愕然道:「眼見吳國劍士如此了得,又有什麼喜可賀?」范蠡道:「大王說道便有千難萬難,也決不知難而退。大王既有此決心,大事必成。眼前這難事,還須請文大夫共同商議。」勾踐道:「好,你去傳文大夫來。」
范蠡走下殿去,命宮監去傳大夫文種,自行站在宮門之側相候。過不多時,文種飛馬趕到,與范蠡並肩入宮。
范蠡本是楚國宛人,為人倜儻,不拘小節,所作所為,往往出人意表,當地人士都叫他「范瘋子」。文種來到宛地做縣令,聽到范蠡的名字,便派部屬去拜訪。那部屬見了范蠡,回來說道:「這人是本地出名的瘋子,行事亂七八糟。」文種笑道:「一個人有與眾不同的行為,凡人必笑他胡鬧;他有高明獨特的見解,庸人自必罵他糊塗。你們又怎能明白范先生呢?」便親自前去拜訪。范蠡避而不見,但料到他必定去而復來,向兄長借了衣冠,穿戴整齊。果然過了幾個時辰,文種又再到來。兩人相見之後,長談王霸之道,各有所見,卻互相投機之極,當真相見恨晚。
兩人都覺中原諸國暮氣沉沉,楚國邦大而亂,東南其勢興旺,當有霸兆。於是文種辭去官位,與范蠡同往吳國。其時吳王正重用伍子胥,言聽計從,國勢正盛。
文種和范蠡在吳國京城姑蘇住了數月,見伍子胥的種種興革措施確是才識卓越,切中時弊,令人欽佩,自己未必能勝得他過。兩人一商量,以越國和吳國鄰近,風俗相似,雖然地域較小,卻也大可一顯身手,於是來到越國。勾踐接見之下,於二人議論才具頗為賞識,均拜為大夫。
後來勾踐不聽文種、范蠡勸諫,興兵和吳國交戰,以石買為將,在錢塘江邊一戰大敗,勾踐在會稽山被圍,幾乎亡國殞身。勾踐在危急之中用文種、范蠡之計,買通了吳王身邊的奸臣太宰伯嚭,為越王陳說。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忠諫,答允與越國講和,將勾踐帶到吳國,後來又放他歸國。其後勾踐臥薪嘗膽,決定復仇,採用了文種的滅吳九術。
那九術第一是尊天地,事鬼神,神道設教,令越王有必勝之心。第二是贈送吳王大量財幣,既使他習於奢侈,又去其防越之意。第三是先向吳國借糧,再以蒸過的大谷歸還,吳王見谷大,發給農民當谷種,結果稻不生長,吳國大飢。第四是贈送美女西施和鄭旦,讓吳王迷戀美色,不理政事。第五是贈送巧匠,引誘吳王大起宮室高台,耗其財力民力。第六是賄賂吳王左右奸臣,使之敗壞朝政。第七是離間吳王忠臣,終於迫得伍子胥自殺。第八是積蓄糧草,充實國家財力。第九是鑄造武器,訓練士卒,待機攻吳。據後人評論,其時吳國文明,越國野蠻,吳越相爭,越國常不守當時中原通行之禮法規範,不少手段卑鄙惡劣,以致吳國受損。
文種八術都已成功,最後的第九術卻在這時遇上了重大困難。眼見吳王派來劍士八人,所顯示的兵刃之利、劍術之精,實非越國武士所能匹敵。
范蠡將適才比劍的情形告知了文種。文種皺眉道:「范賢弟,吳國劍士劍利術精,固是大患,而他們在群斗之時,善用孫武子遺法,更加難破難當。」范蠡道:「正是,當年孫武子輔佐吳王,統兵破楚,攻入郢都,用兵如神,天下無敵。雖齊晉大國,亦畏其鋒。他兵法有言道:『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吳士四人與我越士四人相鬥,吳士以二人擋我三人,以二人專攻一人,以眾擊寡,戰無不勝。」
言談之間,二人到了越王面前,只見勾踐手中提著那柄其薄如紙的利劍,兀自出神。
過了良久,勾踐抬起頭來,說道:「文大夫,當年吳國有干將莫邪夫婦,善於鑄劍。我越國有良工歐冶子,鑄劍之術,亦不下於彼。此時干將、莫邪、歐冶子均已不在人世。吳國有這等鑄劍高手,難道我越國自歐冶子一死,就此後繼無人嗎?」
文種道:「臣聞歐冶子傳有弟子二人,一名風鬍子,一名薛燭。風鬍子在楚,薛燭尚在越國。」勾踐大喜,道:「大夫速召薛燭前來,再遣人入楚,以重金聘請風鬍子來越。」文種遵命而退。
次日清晨,文種回報已遣人赴楚,薛燭則已宣到。